牟子理惑論

(重定向自理惑论

牟子理惑论》,又叫《理惑论》、《牟氏理惑论》、《牟子》,是中国最早的佛教论书,相传由东汉牟子著述[1][2]。全书以问答体写就,回答了儒家思想对佛教的偏见和诘问,体现了佛教初传中国时的思想面貌,被认为是了解佛教初传中国之情况,研究中国佛教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文献。

全书凡39章,主要围绕佛和儒的“剃髮出家与行孝之争”、“不婚无嗣与礼教之争”、“神灭与神不灭之争”展开——简单而言即“夷夏之争”,最终落到佛道儒三教一致的观点上[2]。《理惑论》内容所涉交州(今越南)风俗、中国人对佛教的偏见等,与魏晋汉时期状况符合,诸多提问是魏晋南北朝时佛教与道教、儒家争论的焦点,论据论点也没能突破当时的藩篱,还是六朝以前的观点[3]

记载

该书最早见于南北朝刘宋南齐时人陆澄所著的《法论》一书,称作《牟子》,引用了其中「汉明帝遣使求法」的故事。《法论》已经失传,但在僧人僧佑编纂的《出三藏记集》书中留下了目录。僧祐在著述《弘明集》中收入了《理惑论》全文,这是可查的最早的全文记载。

另外,在《隋书·经籍志·子部儒家类》目录中记有《牟子》二卷,《新唐书》、《旧唐书》也都记载了《牟子》的存在。南朝梁时《世说新语》引用了其正文内容一则。在唐朝《北山录》中说《理惑论》原名《治惑》,後爲避唐高宗李治名讳而改称爲《理惑论》,但版本或已与原本不同[3]

作者

该书作者“牟子”者究竟是何身份,现已很难考证。首载《牟子》书名的《法论》,对其作者也说“一云苍梧太守牟子博传”,并无确指。《隋书》指出作者爲“汉太尉牟融撰”。

按史,“牟子博”名不见经传,无从考证。有学者怀疑是传抄错误,将“传”作“博”,最後留下“牟子博传”四字。另一重要人选,东汉人牟融,在《後漢書》中有他的传记。但牟融是汉明帝、汉章帝时人,而《牟子》一说序文中说作者是汉灵帝、汉献帝时人,两个年代相去百年。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牟子名叫牟融,字子博,苍梧人,东汉末年的隐士,公元189年後迁往交趾郡,因信仰佛教而遭非议,故著书梳理争论,以申佛论。这一观点被记载在《佛祖统纪》一书中。

也有观点认为,该书可能不是东汉写成,而是经过魏晋南北朝逐渐完成,并更改了数个版本後在《弘明集》中定稿,并传播开来[3][4]

註释

  1. ^ 黄倾一. 佛教200题.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5. ISBN 9787220068980. 
  2. ^ 2.0 2.1 吳根友. 政治哲學新論. ISBN 9787539660295. 
  3. ^ 3.0 3.1 3.2 刘立夫.关于《牟子理惑论》的著作年代.2007. [2020-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1). 
  4. ^ 谭世保.《漢唐佛史探真》.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1.ISBN=ISBN 978730600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