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耶·傅尼葉

皮耶·里翁·馬利·傅尼葉(法語:Pierre Léon Marie Fournier,1906年6月24日—1986年1月8日)是法國大提琴家,20世紀最具代表的大提琴演奏家之一。

1941年的傅尼葉

生平

1906年,皮耶·傅尼葉在巴黎出生,他的祖父是著名的亚历山大三世桥的設計者,父親是職業軍人,母親則啟蒙了他的鋼琴演奏。九歲時,傅尼葉因小兒麻痺導致右足癱瘓,自此失去行走自由。因此,他將志向改為大提琴家[1]。他在十七歲時以首獎成績自巴黎音樂院畢業,開始活躍於室內樂及獨奏活動。1929年2月起,他已是巴黎各家樂團經常合作的獨奏家,在國內有頻繁的演出、教學活動,在1937年至1949年期間陸續任教於巴黎市立、國立音樂院。此外他也受邀到鄰國演出,包括1936年在德國,1948年在美國,受到評論的讚譽。

1956年之後,定居於瑞士,不過他始終保有法國國籍。傅尼葉在生前一直持續演奏,直到約1984年為止。

獲獎與榮譽

  • 法國榮譽勳位(Légion d'honneur)
    • 騎士勳位(Chevalier),1953年
    • 軍官勳位(Officier),1963年4月
  • 法國唱片大獎,1955年(德弗乍克大提琴協奏曲)
  • 2016年英國「古典音樂電台」(Classic FM)列名之〈史上16名著名大提琴家〉[2]

事件及爭議

  • 1949年,傅尼葉被揭露曾在納粹佔領期間與納粹當局合作,並在德國控制的電台錄製演出。件經法國調查單位釐清之後,判決傅尼葉有罪,需禁演六個月時間[3]

作品節選

首演作品

許多當代作曲家如阿尔贝·鲁塞尔博胡斯拉夫·馬爾蒂努弗朗西斯·普朗克弗朗克·马丁等人,都曾將創作題獻予傅尼葉,並由他進行世界首演。例如:

  • 馬爾蒂努第1號大提琴協奏曲,1930年
  • 普朗克大提琴奏鳴曲,1948年

商業錄音

其他

  • 朱利安·劳埃德·韦伯是傅尼葉最出名的門生之一。
  • 傅尼葉生前的用琴有1863年製的維堯姆(Vuillaume)、1722年製的戈弗里爾(Goffriller),另外還有一把罕見的1849年莫科泰爾(Maucotel),這把琴是他生涯中後期最主要的夥伴。

參考資料

參照
  1. ^ Holland, Bernard. Pierre Fournier is Dead at 79; Cellist Typified French Style. The New York Times. 1986-01-09 [2018-11-10] (美国英语). 
  2. ^ These are the 16 greatest cellists of all time. classicfm.com. 2016-11-15 [2020-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2) (英国英语). 
  3. ^ American Veterans Committee: Blacklisted Musicians and War Criminals, Oct 5, 1949 – Oct 19, 1949. archives.nyphil.org. [2013-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專書
  • Hughes, Angela. Pierre Fournier: Cellist in a Landscape with Figures. Scolar Press. 1998. ISBN 1-85928-422-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