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號交響曲 (斯克里亞賓)
C小調第2號交響曲,作品29,是亞歷山大·斯克里亞賓的交響曲作品,創作於1901年,1902年1月12日於聖彼得堡由阿纳托利·利亚多夫指揮首演。
第2號交響曲是斯氏早期的作品,亦是其筆下最「傳統」的交響曲創作[1][2]:iii,樂章之間的主題性關聯相當明顯[3],傳統的曲式如奏鳴曲式、輪旋曲式的運用也相當徹底[註 1]。
背景
此曲具體的創作時程約在1901年1月至9月間,草稿顯示斯克里亞賓在創作第二樂章時曾遇到不小的瓶頸。
此章节需要扩充。 |
分析
配器
依照工具書《管弦樂作品手冊》指示,此曲之配器可簡記為"*3 2 3 2—4 3 3 1—tmp+1—str"[4]。
結構
此曲共五個樂章,其中第一、第二樂章以及第四、第五樂章之間均不間斷。
- 行板(Andante),C小調
- 快板(Allegro),E♭大調
- 行板(Andante),B大調
- 暴風雨般的(Tempestoso),F小調
- 莊嚴的(Maestoso),C大調
- 第一樂章
第2至第4小節的主題(由單簧管演奏)是整個樂章的核心素材。
- 第二樂章
- 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是此曲創作期間最為順利的樂章,鳥鳴的元素象徵了歡快與滿足。
- 第四樂章
- 第五樂章
此樂章的調性和韻律都暗示著嚴肅與剛直的特性,即使斯克里亞賓的本意是寫出「人必勝天的凱旋感」。晚年時,斯氏自己認為第五樂章的音樂使人難以親近,並一度計畫改寫之,惟後來並未實現。
軼事
註釋
參考資料
- 參照
- ^ Bernard Jacobson: Scriabin, Symphonies 1, 2 and 3, etc., 1991, UPC 724356772021.
- ^ 2.0 2.1 2.2 Faubion Bowers. Edition Eulenburg No. 503. London: E. Eulenburg Ltd., 1972. Foreword.
- ^ Wendelin Bitzan: Taneev, Skryabin, and the Orchestra: Concepts of Thematic Unity in Russian Symphonies at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 in: Journal of the Russian Society for Music Theo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o. 13 (2016), p. 5f.
- ^ Daniels, David. ORCHESTRAL MUSIC: A Handbook. 3rd ed. Lanham: Scarecrow Press, Inc. 1996: 375. ISBN 0-8108-3228-3.
- ^ Aspen no. 2, item 2: Scriabin Again and Again. [2020-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1).
參見
外部連結
- 斯克里亞賓第2號交響曲:国际乐谱典藏计划上的乐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