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布隆·艾地

索布隆·艾地印尼語Sobron Aidit,1934年6月2日—2007年2月10日),另译梭伯伦·艾地索伯伦·艾地,是印度尼西亚旧秩序时代的著名作家和诗人。他是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领导人D·N·艾地的弟弟。

Sobron Aidit
1954年的索布隆·艾地
出生(1934-06-02)1934年6月2日
荷屬東印度勿里洞岛丹绒香兰英语Tanjung Pandan
逝世2007年2月10日(2007歲—02—10)(72歲)
法国巴黎
国籍法国
民族米南佳保人印度尼西亚马来人
职业作家教师
儿女Wanita Tekun Pertiwi[1]
亲属艾地

生平

索布隆·艾地1934年6月2日出生于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县英语Belitung Regency丹绒香兰英语Tanjung Pandan。自十几岁开始,他便积极参与文学创作。在13岁时,在棉兰的《时代》(Waktu)杂志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球花豆》(Kedaung)。他在勿里洞的荷印学校印度尼西亚语Hollandsch-Inlandsche School毕业后,前往雅加达的印度尼西亚大学学习。[2][3][4]搬到雅加达后,索布隆遇到了与他的哥哥住一起的凱里爾·安哇爾。凱里爾在写作方面给了他很多指导,索布隆的创造力也在增长。他的诗歌和短篇小说发表在各种由H·B·耶辛筹办的杂志上。

1954年至1963年,担任雅加達沙連峇第一高中和中华会馆英语Tiong Hoa Hwee Koan高中教师。也是穆尔塔图里文学院的讲师,巴格里·西里格爾也是该学院的讲师。他还是《人民日报印度尼西亚语Harian Rakjat》和《东星报印度尼西亚语Bintang Timur》的记者,这两份报纸均为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左派报纸。

1963年,他被邀请成为北京外国语学院(1964年)的文学和印尼语教授,他便迁居北京。从那时起,因人身安全原因,他一直未能回到印度尼西亚。在中国期间,与一名中国女子结婚并育有两个孩子。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索布隆被迫停止工作,下放到农村与农民一起生活和工作。文革结束后,1979年他回到北京,担任播音员和编辑。在他与北京广播电台的合同到期后,索布隆打算离开中国,但他不知道该去哪里。 起初他想去香港,但他担心他会被引渡回印度尼西亚。1981年,他决定去巴黎,尽管他对这个国家一无所知并且不谙法语。抵达法国后,他在难民中心接受了法语课程;后来与几位好友在巴黎开设了一家印尼餐厅。在经营餐厅期间,还创作了题为《以餐厅来抗争》的作品。

2007年2月10日,因心脏病发作,索布隆在法国巴黎的一家医院去世。

参考资料

  1.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https://www.tempo.co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2. ^ "Profil Sobron Aidi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Situs TIM. Diakses 30 September 2015.
  3. ^ "Biografi Sobron Aidi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Gramedia Pustaka Utama. Diakses 30 September 2015.
  4. ^ "Sobron Aidit dies in Pari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雅加达邮报, 11 Februari 2007. Diakses 30 September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