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主義美學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08年5月25日) |
結構主義美學作為一種文化思潮,出現在1940-50年代,60年代後在法國取代了存在主義而達到鼎盛。結構主義不是一個統一的哲學流派,其核心思想是把一切事物都看成處在一定的系統結構之中。認為任何事物只有在系統整體中才能獲得意義,並把結構分析作為觀察、研究、分析事物和現象的思路方法,力圖發現事物背後的結構模式。
代表思想家
羅蘭·巴特是後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的創始人之一,(1960年代) 特別強調讀者對於文本的作用。他認為:由於讀者處於歷史發展中,所以文本的結構和意義也就處於歷時性的變化和開放之中。 “解構”就應該成為一切文本的屬性。“作者已死”是羅蘭·巴特的著名口號。 作者對於作品的形成沒有太大的作用,是讀者的閱讀對於創造性文本的產生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讀者在閱讀時應該採取一種“評註”的方法,去發現作品的新的意義,及形成一個新的創造性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