苴却砚是产于中国四川省攀枝花的一种砚台,其石材发掘于大龙潭乡金沙江畔悬崖上,此地古称“苴却”[1],因而得名。苴却砚石材温润,发墨良好,有石眼等上百种石品,也因此得名“中国彩砚”。[2]

历史

传说诸葛亮七擒孟获时曾在此取石制作“七星砚”,但正式开发是在唐朝武德四年(621年)云南安抚司建立之后[3]。唐朝时,它称为“泸砚”(金沙江古称“泸水”)。清宣统元年,大姚县苴却巡检宋光枢曾将它送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展。不过,由于社会动乱和所在地交通不便,它一直没有太大名气,直到1980年代。[1]

1989年中国美术馆苴却砚展举办,方毅剪彩。2011年,苴却砚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2015年6月,苴却砚(石)雕刻技艺成为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

2015年3月1日,攀枝花仁和区的中国苴却砚博物馆开馆。[4]

石材

苴却石主要由绢云母绿泥石白云石构成,大部分呈紫黑色,石材温润,石品有石眼、绿萝玉、碧云冻、金田黄等数百种[2]。其中石眼最出名。[1]

它主要开采于攀枝花仁和区的大宝哨坑和平地坑两坑,两坑仅一沟之隔,石眼多产大宝哨坑,平地坑以膘石(特别是绿色膘石)和石线为主。[1]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程学勇.苴却砚的实用价值与艺术欣赏[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6(06):170-173+177.
  2. ^ 2.0 2.1 曹加勇.浅谈苴却砚的“因材施艺”[J].现代艺术,2018(03):23-27+22.
  3. ^ 3.0 3.1 砚本不凡:攀枝花苴却砚. 四川经济网. 2018-06-22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4). 
  4. ^ 中国苴却砚博物馆开馆迎客 有1600多件藏品. 四川日报. 2015年03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