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商团

(重定向自萬國商團

万国商团,又稱上海義勇隊(英語:Shanghai Volunteer Corps),是上海公共租界内的一個准军事组织。成立于1853年,当时为抵御太平军侵入,由美领事组织成立的外国侨民民兵武装。1854年泥城之战成为万国商团成立后首次参加的战役。此后在四明公所事件上海光复五卅运动「一·二八」事件淞沪会战等重大历史事件上,万国商团都曾出勤。1941年,日军进驻上海公共租界;1942年,日本控制下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下令将该团解散[1]

万国商团
Shanghai Volunteer Corps
存在時期1853年-1942年
國家或地區上海公共租界
部門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
種類本土輔助民兵
直屬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
駐軍/總部工部局大楼
紀念日1854年4月4日
參與戰役泥城之战

历史沿革

1853年初,太平天国势力攻占金陵镇江,并向苏州上海方向进发。太平军的东进引发了上海各租界民众的恐慌。而驻泊在沪的外国军舰,此时只有英舰烈雷号(Lily)一艘,而该舰恰巧又奉英国驻华全权公使香港总督文翰之命即将南驶。沪上英星夜派使乘快船到香港商情,结果文翰答应该舰留沪,而本来也将南行的英舰“海尔姆斯”号(Hermes)又载英使,带同军队若干,从香港出发来沪。美国驻华公使马沙利于1853年3月28日乘坐“苏士桂汉纳”号(Susquehanna)从美国绕道香港赴沪,与文翰会晤,两人意见达成一致。当时上海外侨社区的领袖人物是1846年10月接替巴富尔出任英国驻沪领事阿礼国为弥补租界内驻军的不足,1853年4月7日、8日、12日,阿礼国联合金能亨(Edward Cunningham)连续召集侨民及美、法驻沪领事敏体尼3次集会,决定成立上海本埠义勇队。阿礼国本意是成立“上海英人本埠义勇队”(Shanghai British Local Volunteer Corps),但在美国人的力争之下最终删除了British(“英人”)字样,使得这个机构自一开始就有国际化的倾向。此时的上海法租界和法国侨民的规模与实力,较之英、美太过弱小,也没有军舰进驻,法国人也没有组织商团的社会传统,未参加上海本埠义勇队。此外,阿礼国又成立一“协防委员会”(Committee of Co-operation),由侨沪英、美洋行的大班组织而成,推定霍格(William Hogg)、金能亨、斯金讷(J. Skinner)、肯纳地(Henry II. Kennedy)、比理(T. C. Beale.)等5人为委员。此时尚无工部局,这些人是作为商人和官员、领事馆和海军之间的纽带。是除了在租界四周筑栅以外,并在洋泾浜和苏州河间,沿泥城浜(今西藏中路)的地带,掘一阔壕以连贯之,障以土垒,以防租界从西面被袭攻。它的直接效果,可使英租界包括于一较大的警卫区以内。此项防御工程旋即自南而北,开始建设,其壕即名“护界河”(Defence Creek)。

1853年4月14日举行的万国商团筹备会议上,新任团长、印度孟加拉第二步兵团(the 2nd Bengal Fusiliers)上尉屈隆荪(Robert Nixon Tronson)不仅从孟买带了商团士兵所需的步枪和刺刀,还制定了万国商团最初的四条团规:

  1. 命名为“上海本埠义勇队”。
  2. 任何已入伍之绅士,未经其本国领事之允许,不得自行退伍。
  3. 团员在指挥官所认定之时间、地点集合,接受训练。
  4. 入伍后,将区分为“乘骑斥候”和“步兵”两种。

同时规定,凡在沪英国男性侨民一律编入义勇队。因为当时参加义勇队的还有一些其他国家侨民,且其多为洋行职员,所以义勇队也俗称为万国商团。万国商团成立后,与驻沪英军、法军一同成为保卫租界的重要军事力量[2]

1853年9月,先是在嘉兴,后在上海县城之中,爆发小刀会起义,上海知县袁祖德被杀、道台吴健彰逃到了租界之中。起义军很快引来了清军的围剿,小刀会、清军、租界三方势力各占一方,一时间谁都奈何不得谁。接替屈隆荪出任指挥官的是时任英国驻沪副领事的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

1854年4月4日,清军在泥城浜附近袭击了英商祥泰银行职员乔利夫妇。万国商团不久后接到报告,随即先遣数人出击。半小时后,万国商团大部和英、美驻军抵达战场,并成功迫使清军撤退,史称泥城之战。这一战役成为万国商团成立后的首战,这一天之后成为万国商团的建军节。小刀会起义被镇压后,万国商团一度停止活动。1860年,太平军再度逼近上海时,万国商团重新恢复常规训练,并由尼尔上校负责指挥[3]

1870年7月2日,万国商团就商团的去向召开会议,会议最终决定将商团管理权交予公共租界工部局。从1877年起,商团与英国政府开展合作。1878年,商团进行整编,整编完成后改为两队,即甲队和乙队。1900年,華北爆发义和团运动,为保证租界安全,商团进行扩编,下属部队由2支扩编到9支。1903年,工部局与英国陆军部签订协议,以后万国商团的司令由英军现役军官担任。

1927年,国民革命军进抵上海,工部局与停泊在吴淞口外的原沙俄海军的「格雷博夫舰队」达成协议,对其进行收编组成了万国商团俄国队,成为商团中唯一一只采用募兵制的队伍。1932年,中日在上海爆发战事,万国商团进一步扩编,部队增加到20支。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万国商团负责守卫租界边界。淞沪会战结束后,万国商团负责看守退入租界的四行仓库守军。1939年,二次大战欧洲战事爆发,英籍队员纷纷回国应征。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整个公共租界,最初一段时间,日军依靠万国商团来维持租界秩序。翌年,随着日军势力得到巩固,万国商团已无存在的必要。6月,由日本把持的公共租界工部局下令解散万国商团[4]

征兵、训练与动员

万国商团的兵源主要分常规征兵和自愿临时入伍两部分。常规征兵通常在每年上半年征召符合条件的市民。在平时,如果有人自愿加入商团,需提交申请并有人担保,在经过军医进行体检,并由所属国驻沪领事出具证明,申请人及担保人宣誓后,可临时入伍。临时入伍者需要接受包括操练、射击等为期一周的新兵训练课程。课程结束后,入伍者还要接受为期一个月的新兵特训[1]

万国商团一般每年的9至12月间举行训练,最初训练设在位于穿洪浜附近的靶场(位于今武进路),当时该地属于人烟稀少的租界郊野地区。修建靶场时,填埋了靶场南侧的穿洪浜并修筑道路,该路因靶场而得名靶子路(Range Road)。之后,随着靶子路人口逐渐稠密,靶场不得不另觅新址。1896年,在当时属宝山县境的地方另建新靶子场,即位于今鲁迅公园虹口足球场。万国商团日常的训练内容包括射击、露营、野战、防暴等。除中华队、日本队、俄国队和葡萄牙队分别采用本国语言和训练方式外,其他部队均使用英语,并按照英军操练规则进行训练[5]

凡遇到重大形势时,万国商团司令部会应工部局命或自行发布动员令,所有成员按动员令要求向指定地点集中。自1853年成立以来,万国商团共发布过25次大规模动员令。包括1854年,泥城之战;1860年、1862年太平军东进;1870年,天津教案;1874年,四明公所事件;1891年,江南教案;1894年,甲午战争;1896年,横沙岛农民暴动;1897年人力车夫暴动;1898年,第二次四明公所事件;1900年,义和团运动;1904年,日俄战争;1905年,大闹会审公廨案;1911年,上海光复;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1918年人力车夫暴动;1918年,上海小贩暴动;1918年,上海反日风潮;1924年,江浙战争;1925年,五卅运动;1927年,国民革命军进抵上海;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7年,淞沪会战;1938年,抗战爆发一周年纪念运动[1]

下属部队

万国商团分为司令部和各分队,司令部是商团的作战指挥及后勤保障机构,主要由司令参谋牧师及军医等组成。在司令部下,设有A、B、C、骑兵特种兵炮兵六个大队。A大队下辖甲队、乙队、上海苏格兰队、犹太队以及防空队。B大队包括美国队、葡萄牙队、美国后备队、美国机枪队和菲律宾队。C大队,俗称俄国联队,是商团内唯一一支常备军队,下辖俄国常备队和俄国义勇队。骑兵大队,分上海骑兵队和美国骑兵队。特种兵大队,主要包括上海工程队、装甲车队、中华[6]日本队、译员队、运输队和通讯队。炮兵大队则辖有上海重炮队和上海轻炮队,该队持续到1935年,因重炮队解散,该大队被裁撤,上海轻炮队被并入A大队[1]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1. ^ 1.0 1.1 1.2 1.3 上海租界志>>第二篇机构>>第四章警务机构和武装>>第三节武装. 上海地方志. [2012-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7) (中文). 
  2. ^ 上海租界志>>大事记. 上海地方志. [2012-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4) (中文). 
  3. ^ 泥城浜与泥城之战. 凤凰网读书. [2012-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 
  4. ^ 尤乙. 被外力终结的百年上海租界. 《档案春秋》: 43–39. 
  5. ^ 鲁迅纪念馆. 蚂蜂窝. [2012-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03) (中文). 
  6. ^ 萬國商團中華隊成立十年之紀念. 申報 (上海). 1916-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