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一山
蕭一山(1902年5月7日—1978年7月4日),原名桂森,字一山,號非宇,男,江蘇銅山(今徐州市)人,中国历史学家。有“清史研究第一人”之稱,與簡又文、郭廷以並稱當代研究太平天国史专家。
生平
1902年5月7日(清光緒二十八年三月三十日)生于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一个书香世家,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先世系出蘭陵(山東嶧縣東),其父萧文彬是一位塾师,略通经史以教读为业,并终身奉佛。萧一山从小即随父在私塾读书,得益于乃父教导甚多,他在幼年就对历史发生浓厚的兴趣,四书五经多能背诵,尤爱《资治通鉴》。1919年毕业于山东济宁省立第七中学,旋入山西大学预科。此时已开始研究清史。1921年春,萧一山在山西大学预科毕业,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政治系,受教于明清史专家朱希祖、孟森等人, 並開始撰寫《清代通史》。1925年北大毕业后,应聘到清华大学任教,課餘埋首著作,發表《中國通史大綱》。
蕭一山中學時即感於日人稻葉君山編寫的《清朝全史》(1915年)“觀點紕繆,疏舛頗多”,發憤撰寫清代史。1923年出版《清代通史》上卷,當時蕭仍只是一名大學生,二年後出版中卷,甚受梁任公及日人今西龍激賞,親自為此書寫序,稱他“志毅而力勤,心果而才敏”、“非直識力精越,乃其技術亦罕見也”[1]。朱希祖在序文中也说:“萧君年富力强,既以通史自任,则俟清史成后,尤深望其再作民国史,即所谓现代史;推而上之,继成上古、中古、近古诸史,以定成中国全部通史,其功德尤为无量。所以乐为之序,而馨香以祷祝者也。”但亦不乏批評者,如夏鼐列出數十處錯誤[2],1932年蕭一山曾與批評者陈恭禄進行激烈筆戰,火药味甚浓,至1934年双方辩文陆续刊载于《大公报》[3]。
對日抗戰時期,任教于东北大学,撰寫《清史大綱》、《曾國藩傳》兩書。胜利后出任李宗仁北平行轅祕書長。1948年冬天,蕭一山攜眷到达台湾,任教於台灣大學、逢甲工商學院董事后任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研究員。並與張其昀等主持“清史編纂委員會”,修訂《清史稿》。1963年最終完成五卷本《清代通史》凡四百餘萬字。1978年7月4日病逝于台北。
萧一山先生的部分藏书后由北京首都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