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闍黎

上师
(重定向自軌範師

shé梵語आचार्य羅馬化:Ācārya巴利語Ācariya),簡單說,就是導師或上師,佛教印度教術語,又譯為闍梨、奢梨、阿奢黎、阿闍梨、阿奢梨、阿舍梨、阿祗利、阿遮利、阿遮梨夜、阿遮梨耶、阿查里亞等,意為是教授佛法的師父,是「用其智慧與道德教授弟子,使之行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為弟子楷模之師」,故又稱導師或上師

概論

原為婆羅門教婆羅門教授吠陀祭典規矩與儀式之師。後為佛教採用,作為佛教徒對其師長的尊稱,與和尚喇嘛意義相近。

漢傳佛教顯教的使用可見於受出家戒的場合。漢傳密宗日本真言宗則以阿闍黎作為上師與傳授密教儀軌者的名號。

密宗一些典籍稱釋迦文佛為「阿闍黎」,意思一如漢傳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之意。

南傳佛教中的泰國佛教常稱教師為「阿姜」(泰語:อาจารย์,羅馬化:Ajahn),例如阿姜查尊者,而阿姜即轉化自阿闍梨。

釋義

四分律》及《五分律》中將阿闍黎分為五種,

  • (一)出家阿闍梨,出家時授十戒師,故又作十戒阿闍梨、親教師、得戒和尚、和尚。
  • (二)受戒阿闍梨,受具足戒時之羯磨師,又作羯磨阿闍梨、羯摩和尚。
  • (三)教授阿闍梨,受具足戒時之授威儀師,故又作威儀阿闍梨、教授和尚。
  • (四)受經阿闍梨,教授佛教經典讀法、意義之師。
  • (五)依止阿闍梨,與出家僧人共居,指導其起居之師,出家僧人僅依止一宿,共同起居時的老師,即可稱之。又稱依止阿闍梨、依止師,也可稱為和尚[1]

阿闍黎與和尚,大致上可以視為相同的名詞,在使用時也常互換使用。如出家阿闍黎與依止阿闍黎,可稱為和尚[2]。得戒和尚,又稱為十戒阿闍黎[3]。《梵網經》中以和尚及阿闍黎為八福田之一[4]

佛教出家眾,受具足戒時,需要有三師七證在場,其中的三師,指的是指「出家阿闍梨」、「羯磨阿闍梨」、「教授阿闍梨」。

註釋

  1. ^ 南宋法雲《翻譯名義集》:「闍黎,或阿祇利。《寄歸傳》云:『梵語阿遮梨耶,唐言軌範,今稱闍梨,訛略』。《菩提資糧論》云:『阿遮梨夜,隋言正行。《南山鈔》云:能糾正弟子行故』。《四分律》明五種阿闍梨,一出家阿闍梨,所依得出家者。二受戒阿闍梨,受戒作羯磨者。三教授阿闍梨,教授威儀者。四受經阿闍梨,所從受經,若說義。乃至四句偈。五依止阿闍梨,乃至依住一宿者。和尚及依止,多已十夏者為之。上四師皆多已五夏者為之。」
  2. ^ 義淨《南海寄歸傳》:「故和尚有二種。一親教,即受業也。二依止,即稟學也。《毘奈耶》云:弟子門人,纔見師時,即須起立。若見親教,即捨依止』。」
  3. ^ 《大智度論》卷13:「云何沙彌、沙彌尼出家受戒法?白衣來欲求出家,應求二師:一和上,一阿闍梨。和上如父,阿闍梨如母;以棄本生父母,當求出家父母。著袈裟,剃除鬚髮,應兩手捉和上兩足。何以捉足?天竺法以捉足為第一恭敬供養。阿闍梨應教十戒,如受戒法。沙彌尼亦如是,唯以比丘尼為和上。」
  4. ^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八福田者,一佛、二聖人、三和尚、四阿闍梨耶、五僧、六父、七母、八病人。和尚、阿闍梨,經本中,或云二師,或云一師,義皆無差。」

參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