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夫尼與克羅伊

(重定向自达夫妮与克罗伊

達夫尼與克羅伊》(法語:Daphnis et Chloé)乃莫里斯·拉威爾根據同名音樂劇所作之芭蕾舞曲。該曲之芭蕾舞音樂,以古希臘詩人朗高斯的《達夫尼與克羅伊》全三場組成作品為基礎,並由俄羅斯芭蕾舞團於1912年在薩特蕾歌劇院作巴黎首演。而拉威爾本人亦從芭蕾舞音樂摘錄了一部分,改寫為第1號組曲第2號組曲,並分別在1911年及1913年首演。

背景

 
米歇爾·弗金英语Michel Fokine(1910年)

1909年,迪亞基勒夫帶領的俄羅斯芭蕾舞團在巴黎之表演取得重大的成功。為向該成功進發,迪亞基勒夫遂委託新潮作曲家新作芭蕾舞音樂,拉威爾身在此列。據拉威爾所撰的信中提到,同年6月他已經跟芭蕾舞團老師米歇爾·弗金英语Michel Fokine商討關於該劇之大綱。寫作期間,拉威爾的音樂設計與委託方的要求有所扞格,拖延了整體進度[1]。經過許多波折,作品在1912年4月5日完成[2]。對於創作理念,拉威爾表示[2]

當我寫作這部作品時,我意圖完成一幅大規模的音樂性壁畫,除了具有古樸趣味外,幾乎接近十八世紀末法國畫家所表現的繪畫性,也用心去呈現幻想中的希臘神話。

初演

演出的反應不甚正面,拉威爾本人亦認為作品中音樂的部分更重於舞蹈[1][註 1],後來將之改寫為第1號、第2號管弦樂組曲(作品號M. 57a/b),又以第2號更受到好評。

出版

劇情

《達芙尼與克羅伊》原本是朗高斯的田園牧歌式小說,描寫萊斯博斯島上,牧羊人達夫尼與牧羊女克羅伊的愛情故事,弗金與拉威爾共同編寫的本作,則是根據羅馬小說《達芙尼與克羅伊的田園故事》改編而成[2]

第一部分:麵包神與眾美少女們之祭壇前

眾人向山河女神寧芙(Nymph)做舞蹈禮拜,期間達夫尼與追求者發生了衝突,雙方以克羅伊的芳心為籌碼進行比試,達夫尼獲勝。此時海盜來襲,克羅伊被擄,達夫尼因絕望而昏厥過去。在「夜曲」中,三尊河川女神的雕像化為人形,將達夫尼抬進洞裏,並向牧神潘(Pan)求救,這時遠處傳來人聲合唱。

第二部分:海盜布魯艾希斯之陣營

此時,海盜們在岩島上跳著戰舞(Danse guerriere),慶祝勝利。首領布魯艾希斯(Bryaxis)命令俘虜克羅伊舞蹈以取悅眾人,克羅伊假意順從,欲趁勢脫逃,不過沒有成功。這時,天上降下一道刺眼的光芒,無法計數的山羊團團圍住海盜,巨大的潘神幻影出現,並怒目瞪視海盜們,布魯艾希斯見狀立即釋放了克羅伊。

第三部分:祭壇前

達夫尼熟睡在河川女神的洞窟前,在破曉的牧羊人笛聲中,克羅伊被牧羊女簇擁前來,兩人重逢。事實上,牧神因愛慕河神西琳克絲(Syrinx),才答應了救援請求。而達、克正象徵著牧神、河神在現實中的結合。「默劇」一段,即達、克兩人詮釋牧神、河神的愛情故事。在最後的獻祭儀式上,達夫尼重立誓言,在「群舞」(Danse générale)中眾人共舞,故事迎來美好的結局。

分析

全曲約50至55分鐘。

編制

原作的樂隊編制如下:

依照工具書《管弦樂作品手冊》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簡記為"=4 *3 =4 *4—4 4 3 1—tmp+8—2hp, cel—str"[3]

說明

組曲

第1號組曲

  1. 夜曲(Nocturne)
  2. 間幕(Interlude)
  3. 戰舞(Danse guerrière)

第2號組曲

  1. 黎明(Lever de jour)
  2. 啞劇(Pantomime)
  3. 群舞(Danse générale)

評價

  • 法國詩人柯克圖:「《達芙尼與克羅伊》吸引我們的地方,就是音樂中前所未有的組合,對我們而言,就像是隕石從遙不可解的行星那裏,墜落到我們心中一般。」[2]

註釋

  1. ^ 拉威爾將之稱為「舞蹈交響曲」(Symphonie chorégraphique)。

參考資料

參照
  1. ^ 1.0 1.1 拉威爾的《達夫尼與克羅埃組曲》. 2008-02-27 [2021-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5). 
  2. ^ 2.0 2.1 2.2 2.3 達芙尼與克羅伊 (Daphnis et Chloé). 2011-06-23 [2021-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9). 
  3. ^ Daniels, David. ORCHESTRAL MUSIC: A Handbook. 3rd ed. Lanham: Scarecrow Press, Inc. 1996: 326. ISBN 0-8108-3228-3.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