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奇兰 (华盛顿州)

里奇蘭(英語:Richland,又稱富國市丽晶)位於華盛頓州西南部的本頓縣內,亞基馬河哥倫比亞河的交匯點的一座城市。

里奇蘭
Richland(英文)
Richland, Washington
從獾山(Badger Mountain)上俯瞰里奇蘭
從獾山(Badger Mountain)上俯瞰里奇蘭
里奇蘭位置圖
里奇蘭位置圖
坐标:46°16′50″N 119°16′31″W / 46.28044°N 119.27519°W / 46.28044; -119.27519
國家美國
華盛頓州
本頓縣
面积
 • 42.16 平方英里(100 平方公里)
 • 水域2.9 平方英里(8 平方公里)
海拔384 英尺(117 公尺)
人口2010[1]
 • 48,058人
 • 密度1,111.8人/平方英里(429.3人/平方公里)
 • 都會區264,133 (美國第176名)
时区PSTUTC-8
 • 夏时制PDT(UTC-7
郵遞區號99352, 99353, 99354
電話區號509
FIPS碼53-58235[2]
GNIS編號1513395[3]

根据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该市有人口48,058人。2011年估计该市有49,571人。[4]

跟鄰近的城市帕斯科肯納威克組成了三城漢福德區的所在地。

歷史

幾百年來,Chemna村佔據了亞基馬河的河口(此地又稱哥倫比亞角)。Wanapum雅基馬沃拉沃拉在此地捕鮭魚維生。1808年10月17日,威廉·克拉克劉易斯與克拉克遠征時造訪此地。

形成期

1904到1905年,W·R·艾蒙(W.R. Amon)和他的兒子霍華(Howard)購得2300英畝(約9平方公里)的地,並在雅基馬河北岸計畫建造一座城。郵政當局在1905年同意了里奇蘭的建造計畫,紀念州議員及開荒者尼爾森·里奇(Nelson Rich)。[5] 1906年,該鎮在本頓縣法院登記。1910年4月28日,他成為華盛頓第四級城市。

二次大戰

二戰時,美國陸軍沿著哥倫比亞河岸買下1660平方公里的地(640英畝,羅德島的一半大)作為曼哈頓計畫中漢福特工業區(Hanford Engineering Works,現在的漢福特核能研究所)員工們所住的社區。里奇蘭的人口從1943年夏天的三百人,增加到1945年8月的兩萬五千人。因為控制著核能,里奇蘭變成了一個封閉的城市。居民被限制出入、信件都被蓋上西雅圖的郵戳而許多地址都是錯誤的。所有的土地與房屋都屬政府所有,居民被指派到不同的房子居住。1954年,哈洛·奧蘭多·蒙森(Harold Orlando Monson)被選為里奇蘭的第一任市長,並到華府為許多軍事城鎮的市民爭取更多的權利(比方說房屋擁有權)。

城市裡大多數的地區都是由美國陸軍工程兵團所規劃,因此許多街道都是以著名工程師命名。比方說史蒂文斯大道(Stevens Drive)是為了紀念巴拿馬運河跟Stevens Pass的工程主管約翰·法蘭克·史蒂文斯(John Frank Stevens);高索斯大道(Goethals Drive)紀念巴拿馬運河的設計師喬治·W·高索斯(George W. Goethals);賽耶大道(Thayer Drive)紀念達特茅斯學院賽耶工程研究所(Thayer School of Engineering)的創辦人希爾瓦尼·賽耶(Sylvanus Thayer)。正因有著如此奇特的歷史,這個地區在2005年被列入國家史蹟名錄

二戰結束後,位於里奇蘭北方十五英哩(二十四公里)的漢福特工業區的員工宿舍關閉了,許多員工因此搬到了里奇蘭,避免了可能發生的人口銳減。

冷戰時期

有鑑於蘇聯的侵略性,里奇蘭的產量在1947年開始增加。蘇聯在1949年測試他們的核子武器,這激勵了美國的核能工業,1950年韓戰後核能工業又再一次的擴展。里奇蘭在冷戰時期的建設讓人口增加到1952年的兩萬七千人。

政府在1957年放棄了土地主權並公開出售。1958年,里奇蘭與周邊都市結合成為一個自治、開放的第一級都市,許多未開發的周邊地區被納入都市財產。核能工業在此時期的轉變很少,主要是因為跟蘇聯的對抗。

1987年,最後一個反應爐關閉後,里奇蘭開始朝向環保科技發展。

地理

里奇蘭的座標位於46°16′47″N 119°16′53″W / 46.27972°N 119.28139°W / 46.27972; -119.28139[6]

根據美國人口調查局,里奇蘭的總面積為37.8平方英里(97.8平方公里),水域占2.9平方英里(7.6平方公里),水域率7.79%。機場位於海拔120公尺(394英尺)。

氣候

里奇蘭的年降水量約180公釐,屬於冷沙漠氣候,造就了灌木乾草原的景觀。夏季炎熱,少有雷雨。冬季溫暖,少有降雪,積雪困難。

里奇蘭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F(°C) 71
(22)
73
(23)
82
(28)
92
(33)
104
(40)
112
(44)
110
(43)
113
(45)
106
(41)
89
(32)
77
(25)
66
(19)
113
(45)
平均高温 °F(°C) 41
(5)
48
(9)
58
(14)
65
(18)
73
(23)
80
(27)
88
(31)
88
(31)
78
(26)
64
(18)
49
(9)
38
(3)
64
(18)
平均低温 °F(°C) 29
(−2)
30
(−1)
35
(2)
41
(5)
48
(9)
54
(12)
59
(15)
58
(14)
50
(10)
40
(4)
34
(1)
28
(−2)
42
(6)
历史最低温 °F(°C) −21
(−29)
−22
(−30)
11
(−12)
23
(−5)
30
(−1)
38
(3)
41
(5)
39
(4)
31
(−1)
13
(−11)
−6
(−21)
−10
(−23)
−22
(−30)
平均降水量 英寸(mm) 1.01
(26)
0.80
(20)
0.69
(18)
0.60
(15)
0.65
(17)
0.50
(13)
0.25
(6.4)
0.16
(4.1)
0.31
(7.9)
0.54
(14)
1.02
(26)
1.12
(28)
7.6
(190)
数据来源:Weather.com

人口

历史人口数
调查年人口备注
1910350
1920279−20.3%
1930208−25.4%
194024718.8%
195021,8098,729.6%
196023,5488.0%
197026,29011.6%
198033,57827.7%
199032,315−3.8%
200038,70819.8%
2008年估计46,155
資料來源:[7][8]

根據2000年的人口普查[2],里奇蘭人口有38,708人,15,549戶以及10,682個家庭。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111.8人(429.2人/平方公里)。房屋密度為472.7幢/平方英里(182.5幢/平方公里)。人口中有89.55%的白人、1.37%非裔、0.76%美國原住民,4.06%亞裔、0.11%太平洋島民、1.85%其他以及2.31%來自兩個或以上種族。西班牙裔及拉丁裔占了4.72%。

姊妹市

資料來源

  1. ^ 2010 Census Redistricting Data (Public Law 94-171) Summary File - Place. American FactFinder.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5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1). 
  2. ^ 2.0 2.1 American FactFinder.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08-01-31]. 
  3. ^ US Board on Geographic Names.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2007-10-25 [2008-01-31]. 
  4. ^ Census of Population and Housing. U.S. Census Bureau. [November 18,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08). 
  5. ^ Profile for Richland, Washington. ePodunk. [2010-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30). 
  6. ^ US Gazetteer files: 2010, 2000, and 1990.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11-02-12 [2011-04-23]. 
  7. ^ Moffatt, Riley. Population History of Western U.S. Cities & Towns, 1850-1990. Lanham: Scarecrow, 1996, 331.
  8. ^ Subcounty population estimates: Washington 2000-2007.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Population Division. 2009-03-18 [2009-05-10]. (原始内容 (CSV)存档于2009-03-31). 
  • Richland, Celebrating Its Heritage; Barbara J. Kubik; City of Richland, Washington; 1994
  • Nuclear Culture: Living & Working in the World's Largest Atomic Complex; Paul Loeb; New Society Publishers; 1986; ISBN 0-86571-088-0
  • Federal City Revisited: Atomic Energy and Community Identify in Richland, Washington; Christine F. Noonan; Thesis-Ball State University; 2000
  • Hanford and the Bomb; S.L. Sanger, Living History Press; 1989; ISBN 0-9624867-0-1

其他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