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目

裸子植物的一目
(重定向自銀杏門

银杏目學名:Ginkgoales),舊稱銀杏部[2],是一类裸子植物,最早出现在晚古生代早二叠世[3],在侏罗纪早白垩世最为繁盛,此后逐渐衰落。银杏Ginkgo biloba)是银杏类植物唯一的现存成员

银杏目
化石时期:270–0 Ma
二叠纪至今[1]
侏罗纪银杏叶化石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总门: 种子植物总门 Spermatophyta
演化支 末端裸子植物 Acrogymnospermae
门: 银杏门 Ginkgophyta
Bessey, 1907
纲: 银杏纲 Ginkgoopsida
Engl., 1897
目: 银杏目 Ginkgoales
Gorozh., 1904

生理特征

銀杏類植物為高大多枝落葉喬木、具有挺拔的樹幹與獨特的扇形葉片[4]。由于大多数银杏类化石营养器官繁殖器官很少见;又由于银杏类化石极为庞杂,这里仅对银杏类植物的营养器官作一般性描述:一般具柄,叶片呈扇形,不分裂或分为多条裂片,平行脉

地质分布

最古老的银杏类化石是在法国南部早二叠世发现的毛状叶Trichopitys)化石(也有认为晚石炭世两歧叶属 Dichophyllum 是最早的银杏类化石)。楔裂银杏属Sphenobaiera)于晚二叠世时出现。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使银杏类植物濒临灭绝。晚三叠世时,银杏类植物快速发展,之后的侏罗纪早白垩世达到了鼎盛时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洲,但在赤道地区和南极洲没有发现紀錄。当被子植物于早白垩世晚期迅速崛起时,银杏类像其它裸子植物一样也急剧衰落。晚白垩世后除个别发现外,银杏科以外的银杏类植物已基本绝迹。晚白垩世古近纪,银杏(主要为银杏属Ginkgo似银杏属Ginkgoites)在欧亚大陆北美高纬度地区呈环北极分布,渐新世时由于寒冷气候不断向南迁徙,并在此之后不断衰落。中新世末在北美消失,上新世晚期在欧洲消失。而东亚是银杏类植物的最后栖息地。中国的银杏大化石纪录始于始新世日本直至上新世,甚至更新世早期都有银杏叶化石发现,但未发现繁殖器官[5]

中国浙江西天目山发现有野生状态的银杏Ginkgo biloba),另外在安徽大别山湖北神农架大洪山广东南雄也有发现。

发现及分类历史

中国和日本很早就开始人工种植银杏Ginkgo biloba)。169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 Englebert Kaempfer 博士首次描述了在日本栽培的银杏,并建立了银杏属Ginkgo)。1771年,林奈正式描述了银杏,并以biloba作为种加词,以表示银杏叶片二裂的特点。十九世纪后半叶,由于银杏的种子榧属Torreya)和粗榧属Cephalotaxus)的种子相似,银杏被放入松柏类紫杉科(Taxaceae)。1896年,日本东京大学植物学家平瀨作五郎平瀬作五郎)发现了银杏具有多鞭毛的游动小孢子,而与松柏类的无鞭毛小孢子明显不同,显示出银杏在进化上的特殊的地位。此后,银杏长期被归于裸子植物。但随着大量化石的发现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裸子植物并不是一个单系群,一般把各类裸子植物都被提升到门的分类阶元。由此,银杏类植物也被提升为银杏门。

分类

形态属分类

银杏类化石的极为庞杂,大部分是营养器官,只有很少的化石是繁殖器官

常见的营养器官形态属[6]:

常见的繁殖器官形态属[5]

系统发育分类

周志炎[6] (1997,2003)依据繁殖器官,在系统发育分析的基础上对银杏目植物重新进行分类,是现在能够较好地反应银杏类系统发育的分类系统之一。该方案为:

可能或曾经被认为属于银杏类的植物

茨康叶类(Czekanowskiales)植物的营养枝、叶在外形和角质层的构造上都难以和银杏类区别,而且繁盛时间和地域分布上也和银杏类基本一致。所以长期以来被当作银杏类。1957年,Pant建立了与银杏目分类地位平行的茨康目(Czekanowskiales)。人们在详细研究其繁殖器官后认为和银杏类关系相当疏远,而更像极其原始的被子植物

舌叶类可能是银杏类植物。但由于三叠纪有大量形似科达叶类型的叶片化石可以根据表皮归于不同的属,也是科达叶类型的舌叶类的表皮接近种子蕨。因此其分类地位仍不明确。

参考文献

  1. ^ 中華百科全書. [2014-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2). 
  2. ^ 劉業經、呂福原、歐辰雄. 臺灣樹木誌 增補修訂版. 臺中: 國立中興大學農學院. 1994 (中文(臺灣)). 
  3. ^ 恐龍世界中的植物-Stephen.Hui.Geological.Museum. [2014-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4). 
  4.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銀杏門[永久失效連結] 於2010年8月6日查閱
  5. ^ 5.0 5.1 刘秀群. 辽西中生代银杏目和茨康目植物生殖器官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植物研究所), 2005.
  6. ^ 6.0 6.1 周志炎. 中生代银杏类植物系统发育、分类和演化趋向[J]. 云南植物研究, 2003: 25 (4): 377-396.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