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轅境頂土地廟

(重定向自鎮轅境

鎮轅境頂土地廟鎮轅境頂土地公廟)位於臺灣臺南市北區,是主祀福德正神的廟宇[1]。該廟與軍民合建的總祿境下土地廟相對,護佑著崇安街(總爺街),是典型「路頭路尾土地公」的例子[2][3][5],兩廟也是清末府城聯境「十八境」的成員[1]。該廟相傳是位在總爺街「蜈蚣穴」的頭部,廟兩側呈V字型的道路是蜈蚣的觸角[3]

鎮轅境頂土地廟
基本信息
位置 中華民國臺灣)臺南市北區崇安街91號[1]
坐标23°00′03″N 120°12′26″E / 23.000822°N 120.20736°E / 23.000822; 120.20736
宗教台灣民間信仰
主神福德正神
建立时间清乾隆五年(1740年)[1]
乾隆十三年(1748年)[2][3][4]
地圖
地图
鎮轅境正殿
鎮轅境後殿

除福德正神外,還陪祀有齊天大聖與臨水夫人,後殿福德正神兩側還有供奉大型的文、武判官[2][1]。廟中保有道光十二年(1832年)的石香爐、與「顯靈保固」、「保我黎民」古匾[2][1]

沿革

關於鎮轅境頂土地廟的建廟年代有數種說法,一說是清乾隆五年(1740年),總兵何勉在總鎮署周邊建土城「大營盤城」時[1]。另一說則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跟總祿境同時興建[2][3][4]。該廟與總祿境均是總爺街的土地廟,但是鎮轅境是官建廟宇,總祿境則是軍民集資合建[1][6]。該廟舊稱「總鎮署東轅門土地祠」,於《重修臺灣縣志》(1752年)有寫說府城文武衙門左邊均建有土地祠,在農曆每月初一、十五都會由主官帶領主祭[註 1][1]

清道光、咸豐年間重修過[3][4][5]。二次大戰後,於民國47年(1958年)在當地信眾黃江、王堯醮、謝萬發等人發起下重修[4]。民國82年(1993年)重建成今貌[1][4]

傳說

相傳太子太保王得祿因受到鎮轅境土地公所激而前往嘉義,因緣際會下救助嘉慶君[1][2]。而因為王得祿感念受到鎮轅境土地公護佑,受其刺激而奮發之恩,故奏請朝廷,所以該廟土地公戴官帽,並有文、武判官,建築也採用燕尾脊[1][2][4][5]。又有一說是總兵要參拜土地公,因總兵為二品官,所以將土地公升為一品[5]

另外有說法認為鎮轅境土地公左右是文、武判官,庇祐求取功名者,而總祿境土地公左右是招財、進寶童子,庇祐求取利祿者[1]。又有一說是因為總祿境地勢較低,可擋住財富,而有「求官上土地,求財下土地」的說法[5]

圖片

參見

註釋

  1. ^ 《重修臺灣縣志‧卷六》:「又文武各衙門左,俱有土地祠。朔望日本衙門行香祭,則本官主之。其居民所祀土王曰福德祠。在東安坊者六:嶺頂、番薯崎、觀音亭邊、諸羅倉邊、嶽帝廟右、龍川井。在西定坊者四:南巷口、新街尾、海防廳邊、佛頭港。在寧南坊者五:打石街、安海街、磚仔橋、大南門邊、大埔尾。在鎮北坊者六:禾寮港街、總爺街、熟皮寮、赤嵌樓左、粗糠崎、林投井。在永康里者二:彌陀寺右、燒𥕟嵌。他如大南門外仙草寮、小北門外柴頭港及安平鎮新豐里、長興里、土庫、歸仁北里、舊社街,在在有祠。每歲二月二日、八月十五日沿戶鳩資演劇,張燈慶讚,亦春祈秋報之意。」

參考來源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楊逢元. 《福德好神》. 晴易文坊. 2012-06: 頁140─143、150. ISBN 978-986-84358-7-2.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傅朝卿. 《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 台南市: 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2001-11: 頁96. ISBN 957-30880-4-5. 
  3. ^ 3.0 3.1 3.2 3.3 3.4 《臺灣地名辭書卷廿一:臺南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1999-02: 頁254、255. ISBN 957-02-3370-2. 
  4. ^ 4.0 4.1 4.2 4.3 4.4 4.5 鎮轅境頂土地公廟委員會. 〈鎮轅境頂土地公廟重建廟記〉. 1993. 
  5. ^ 5.0 5.1 5.2 5.3 5.4 張耘書. 《臺南府城舊街新路》.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7-07: 頁240─242. ISBN 978-986-05-2924-1. 
  6. ^ 謝奇峰. 《臺南府城聯境組織研究》.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12: 頁278、279. ISBN 978-986-03-9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