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曇心論

(重定向自阿毗昙心论

阿毘曇心論》,佛教論書,為尊者法勝(Dharmaśreṣṭhin)所造,屬說一切有部。改編自《甘露味論》,擷取《大毘婆沙論》的精要,以頌偈體寫成,是論藏中最早使用頌偈體的著作。後世《雜阿毘曇心論》與《俱舍論》皆受其啟發。

概論

法勝,梵文名達磨尸梨帝,為吐火羅縛蠋國(今阿富汗巴尔赫)人。相傳他是佛滅後八百年的人,在《大毘婆沙論》造出之後的百年[1]嘉祥吉藏記載他與龍樹弟子提婆同一時代[2]

漢譯本

現存漢譯本《阿毘曇心論》四卷,為晉太元十六年由罽賓沙門僧伽提婆在廬山為慧遠譯出,比丘道慈筆受。據「鼻奈耶序」和《出三藏記集》「阿毘曇心序第十」,鳩摩羅跋提曾譯此經,名為《阿毘曇抄》[3],但其人不善晉語,其譯本遂隱而不傳。

後有優婆扇多為阿毘曇心註釋,是為《阿毘曇心論經》六卷。《歷代三寶紀》,題為「法勝阿毘曇七卷」,河清二年烏場國三藏那連提耶舍(Narendrayaśas)於鄴城天平寺出此釋,達摩闍那(Dharmajñāna,法智)擔任傳語。

現代考證

《阿毘曇心論》與《大毘婆沙論》之間的關係,在現代佛教研究者間有所爭議。

木村泰賢認為《阿毘曇心論》作於《大毘婆沙論》之後,是《大毘婆沙論》的精華概要。山田龍城於《大乘佛教成立論序說》中主張,阿毘曇心論的年代早於《大毘婆沙論》。福原亮嚴《有部阿毗達磨論書的發達》則同意山田龍城的看法,認為阿毘曇心論早於大毘婆沙論。

印順法師認為,阿毘曇心論以《甘露味論》為藍本所做,時間晚於《大毘婆沙論》。

註釋

  1. ^ 嘉祥吉藏《三論玄義》:「六百年間,有五百羅漢,是旃延弟子,於北天竺共造毘婆沙。……七百餘年,有法勝羅漢,嫌婆沙太博,略撰要義,作二百五十偈,名阿毘曇心。」
  2. ^ 嘉祥吉藏《百論疏》:「次八百年時,有法勝等弘小,提婆申大。」
  3. ^ 鼻奈耶序:「道安常恨。三藏不具。以為闕然。歲在壬午鳩摩羅佛提齎阿毘曇抄。四阿含抄。來至長安。渴仰情久。即於其夏出阿毘曇抄四卷。其冬出四阿含抄四卷。又其伴罽賓鼻奈。厥名耶捨。諷鼻奈經甚利。即令出之。佛提梵書。佛念為譯。曇景筆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