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
陳友諒(1320年11月3日—1363年10月3日),元延祐七年(1320年)五月[註 1]出生,河南江北行省沔阳府(今湖北省仙桃市)人;元末时期群雄和民變领袖之一、中国元末陈汉政权建立者。
陈友谅 | |||||
---|---|---|---|---|---|
統治 | 1360年-1363年 | ||||
前任 | 無 | ||||
繼任 | 陳理 | ||||
出生 | 1320年11月3日 元仁宗延祐七年 河南江北行省沔阳府(今湖北省仙桃市) | ||||
逝世 | 1363年10月3日† 元惠宗至正二十三年 陳漢大义三年 江西行省鄱陽湖 | (42歲) ||||
安葬 | |||||
| |||||
政权 | 陳漢 | ||||
父親 | 陳普才 | ||||
母親 | 吳夫人 |
1359年,陳友諒挟持徐壽輝,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为汉王。次年(1360年)闰五月十六日,其在采石五通庙登基称帝,国号汉,改年号为大义,建立陳漢政權。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隨即陳友諒與張士誠合攻朱元璋,并趁机出兵围住朱元璋的金陵應天府,朱元璋遣部下胡大海進攻信州,迫陳友諒回師救援。朱元璋一面離間張士誠,張按兵不動。陳、朱雙方在金陵城(今南京)西北的龍灣(今南京市大胜关)展開惡戰,不巧江水退潮,百艘巨艦擱淺,陳友諒大敗,敗走江州。
陳友諒广义上在位时间为4年,狭义上为3年。1363年10月3日鄱陽湖之戰的时候,陳友諒身中流矢,卒年44岁。
祖姓争议
童承叙的《平漢錄》記載:「陳友諒,沔陽人,本姓謝,祖千一,贅於陳,遂從其姓。父普才,黃蓬漁子也。」陳友諒本姓謝,祖父時入贅陳家,改姓陳。此說被《明史》採納,流傳廣泛。
越南《大越史記全書》則稱,陳友諒是投降元朝的越南陳朝宗室陳益稷之子,曾向陳朝遣使求和親和借師[1]。陳益稷投降元朝后,被封为安南国王,后元朝征越失败,将陳益稷安置在汉阳。
生平
早年事跡
陈友谅少时好学,略通文义,姿貌丰伟,膂力过人,优于武艺,弱冠仕元任元沔阳总管府“狱吏”。
反元路途
元惠宗(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徐壽輝、彭莹玉、邹普胜等人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南)起事。同年(1351年)十月,攻克蕲水(今湖北浠水),据此建立政權,國号宋(一说天完),年号治平,徐壽輝被擁立為帝。陳友諒投效紅巾軍將領倪文俊麾下的“北琐红军”,开始反元。
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月,徐壽輝遣其将倪文俊复破沔阳,陈友谅于黄蓬起义被编入天完红巾军,初为簿书掾,徐寿辉授其为沔阳州总管府总管。同年八月,陈友谅协助倪文俊攻占武昌、汉阳,并负责督建天完朝汉阳皇宫,同时发现鲇鱼套江湾是建打金场、泊船、修船、造船的极好地方,于是就动手将沔城打金场搬至鲇鱼套,定名为武昌打金场。陈友谅任命杨从政为武昌打金场总管。杨从政上任后,立即组织工匠进行研制,根据当时战争的需要,[原創研究?]研制出“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等功能各具的大型战舰。
至正十六年(1356年),陳友諒晋升为天完“领兵元帅”,出任黄州路总管府总管。陳友諒率部水陆并进,蔽江东下,一举攻下江州。
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陳友諒襲殺倪文俊,因功升为“平章政事”,自稱勤王,自稱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諸路,連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至正十八年(1358年),陈友谅率军从武昌顺江而下,攻陷安庆,又破龙兴、瑞州。而后分兵攻取邵武、吉安,而自己则领兵进入抚州。不久,又破建昌,接連取得赣州、汀州、信州、衢州。
汉王
至正十九年(1359年),陳友諒殺將領趙普勝,挾徐壽輝,遷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為漢王。
建国
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陳友諒攻陷太平路,命死士在太平路采石(今安徽省馬鞍山市)五通神廟内刺殺徐壽輝。十六日戊午(6月16日),陳友諒于采石五通庙登基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隨即與張士誠合攻朱元璋。朱元璋金陵應天府被陈友谅趁机围住,只好遣胡大海進攻信州,迫陳友諒回師救援。朱元璋一面離間張士誠,張按兵不動,又命屬下康茂才向陳友諒詐降並作為陳友諒在朱元璋軍中內應,結果康茂才引陳友諒軍到金陵城(今南京)西北的龍灣(今南京市大胜关),中了朱元璋在當地的伏兵,後江水退潮,漢軍百艘巨艦擱淺,陳友諒大敗,敗走江州(今九江)。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陳友諒遭遇朱元璋西剿。因为割据的地理原因,陈友谅与朱元璋相靠,陈友谅自恃兵力强大,想向东攻取应天。陈友谅亲率水师东下,到达江东桥,双方战于龙湾(今江苏南京城郊),陈友谅大败。因为是潮落,船被搁浅,死者无数,丧失战舰数百艘,陈友谅只得坐小船逃走。张德胜乘胜追击,在慈湖被其打败,焚船。冯国胜率五路大军乘胜追击,陈友谅派出皂旗军迎战,复大败。陈友谅放弃太平路(今安徽当涂),逃至江州。朱元璋军乘胜攻取安庆,陈友谅的部将于光、欧普祥都缴械投降。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陈友谅派兵再次攻陷安庆。被朱元璋亲自率军讨伐长驱直入抵达江州后,陈友谅复失安庆。陈友谅战败后,连夜携妻带子逃往武昌,其部将吴宏以饶州投降,王溥以建昌投降,胡廷瑞以龙兴投降。
战殁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壬戌,陳友諒大举兵围洪都(今南昌),史称洪都保卫战。本年8月30日,陳友諒复率六十萬水軍在鄱陽湖進攻朱元璋,朱排佈水軍二十萬親自迎敵,是為「鄱陽湖之戰」。陳友諒自恃巨艦出戰,採用砲攻,差點捕獲朱元璋。隨後,朱元璋採納郭興的建議,利用東北風而改用火攻,致使陳友諒部大量受損。之後朱元璋利用鄱陽湖水位降低便於小舟活動,改為分兵水路圍攻陳友諒。同年八月壬戌(10月3日),陳友諒突圍時起霧,陳從船艙中探頭出看,竟中流箭而死,漢軍潰敗。隨後朱元璋圍攻武昌,並盡佔湖北各地。
死后
陳友諒死後,張定邊等人在武昌立陳友諒次子陳理登基为帝,改元德壽。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朱元璋的西吴军廖永忠部兵臨武昌城下,其帝陳理出降,陳友諒所建立的陳漢政权就此亡国。陈理被朱元璋召至金陵,封为归德侯,洪武五年(1372年)陳理及其九族被流放至朝鮮半島,为今日韩国梁山陈氏先祖。
其部将殷文才的子嗣为避祸改姓为邓。
故居
河南行省荆湖北路宣慰司沔阳府沔阳城南(今仙桃市沔城回族鎮古城遗址中)有一座庙宇叫玄妙觀,原为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行宫。此观位于沔城南门,坐东朝西,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明、清两朝的道正司一直设在这里。
陳友諒兵敗後,当地百姓怕朱元璋毁观,将其龍興故居改為玄妙觀,為沔阳州道正司的所在,清代避康熙帝諱,改為元妙觀,亦是清代沔阳州道正司。
家庭
祖上
- 祖父陈千一(另一说祖父为谢千一,祖母陈氏)
- 二叔祖父陈千二
- 三叔祖父陈千三
- 四叔祖父陈千四
- 五叔祖父陈千五
父辈
母亲
- 吴氏
兄弟
后妃
- 杨苕华[原創研究?]
- 娄玉贞[原創研究?]
- 陶氏
- 阇氏,称妻子或姬妾,被朱元璋军所俘。明代文献多称她是達定妃,她与朱元璋所生潭王朱梓传为陈友谅遗腹子。明人已知其为野史讹传。《萬曆野獲編》称朱元璋深恨陈友谅,“曾纳其妾,旋即遣去,深以为悔。野史讹传,曾生潭王梓”。[2]:66—67
子女
孙
- 陈明善,无后而逝
傳說
历史评价
总评
古有「友諒最桀,士誠最富」之說,陳友諒窮極奢侈,不得民心,舊部多叛,為失敗主因。
名人评说
- 刘基:“友谅包饶、信,跨荆、襄,几天下半。”“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
- 朱元璋:“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
- 杨璟:“向者如陈、张之属,窃据吴、楚,造舟塞江河,积粮过山岳,强将劲兵,自谓无敌。然鄱阳一战,友谅授首,旋师东讨,张氏面缚。此非人力,实天命也。”
- 饶汉祥:“江汉先英、三楚雄风。”
- 《朱元璋系年要录》:“至倾国六十万尝试江流,牧野、昆阳、赤壁、淝水、古帝王豪杰能用其众者,未之有闻。”
- 蔡东藩:「吾谓友谅亦有自败之道,江州失守,根本之重地已去,及奔至武昌,正宜敛兵蓄锐,徐图再举,乃迫不及待,孤注一掷,丧子弟,失爱妃,甚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是可见国之兴亡,实关人谋,不得如项羽之刎首乌江,自诿为非战之罪也。”
- 历史学家吴晗:“陈友谅虽然失败了,但他毕竟是反对元朝蒙汉地主阶级统治的英雄人物,在历史上起过作用,当时人们对他是同情的、怀念的,他的坟墓,到今天还在新建的长江大桥下被保存着,供来往游人悼念。”
后世纪念
衣冠冢
1363年10月3日,陳友諒身中流矢,卒于鄱陽湖之戰后,其真实尸骸不知去向,衣冠被部下以舟载回,遣送至湖北武汉城内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引桥蛇山南坡下(湖北武汉著名景點黃鶴樓旁)埋葬,坐北朝南,长方形,圆角,高2.2米,墓基周长12米,墓冢依山构筑,此地为陳友諒的衣冠冢。附近一座六角无名亭,亭柱上刻满字迹。
清代,此地成为湖北按察使署的花园“乃园”之一部分,少有人往。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万耀煌、耿仲钊等发现此墓。
1912年,湖北省内务司议请整修,并在墓前(牌坊与墓之间)修筑了16级台阶的墓道和一座高大牌坊。牌坊前额书“江汉先英”,后额书“三楚雄风”,墓前立碑“大漢陳友諒墓”,广济饶汉祥作碑铭。墓两侧还各建有碑亭一座。1913年墓园进行整修完工,墓地周围苍松翠柏环抱,气氛肃穆。
1923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对其重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稍作维修。
1956年,该墓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文革期间被毁,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共地方政府拨款将其复修。1998年6月全面整修竣工,有砖砌水泥墓墙,立“重修大汉陈友谅墓”碑石。[4]
纪念馆
2013年12月18日9时,当地政府在湖北省仙桃市(原湖北沔阳)沔街九十墩开设“陈友谅纪念馆”。这个纪念馆内有三层仿古式建筑,占地389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到1615平方米。前两层设有920平方米的展厅,最后一层为办公休息区。[5]
影视形象
- 1978 《倚天屠龙记》 龙天生
- 1981 台視楊麗花歌仔戲 《朱洪武與劉伯溫》 王桂冠
- 1987 台視楊麗花歌仔戲 《朱洪武》 陳亞蘭
- 1984 《倚天屠龙记》 呂耀華
- 1986 《倚天屠龙记》 何贵林
- 1987 《大明群英》 刘青云
- 1993 《朱元璋》 张炬
- 1994 《倚天屠龙记》 郑平君
- 1998 中視黃香蓮歌仔戲《臭頭洪武君 》 吳安琪
- 1998 《乞丐皇帝传奇》 李志希
- 2001 《倚天屠龙记》 陈荣峻
- 2003 《倚天屠龙记》 孙斌
- 2004 《武当》 刘旭
- 2006 《传奇皇帝朱元璋》李庆祥
- 2006 《朱元璋》李明
- 2008 《飞天舞》 沉浮
- 2009 《倚天屠龙记》 周晓滨
- 2015 《乞丐皇帝与大脚皇后传奇》 季晨
- 2016 《真命天子》 季肖冰
- 2019 《倚天屠龍記》侯瑞祥
註釋
延伸阅读
[编]
参考文献
- ^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七:“甲午(紹豐)十四年元至正十四年春二月,北邊帥臣驛奏,元陳友諒起兵,遣使來乞和親友諒,陳益稷子。”、“辛丑(大治)四年元至正二十一年二月,明太祖攻江州。陳友諒退居武昌,使人來乞師,不許。”
- ^ 李晉華. 《明成祖生母問題彙證》.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本·第一分 (中国: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36, (1936年): 55–77 [2023-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2) (繁体中文).
- ^ 《子不語·卷十·毀陳友諒廟》,「赵公锡礼,浙之兰溪人,初选竹山令,调繁监利。下车之日,例应谒文庙及城隍神。吏启:“有某庙者,当拈香。”公往视:庙有神像三人,雁行坐,俱王者衣冠,状貌颇庄严。问:“何神?”竟无知者。公欲毁其庙,吏不可,曰:“神素号显赫,历任官参谒颇肃,毁之恐触神怒,祸且不测。”公归搜志、乘,祀典不载此神,乃择日朝吏民于庙,手铁锁系神颈曳之。神像瑰伟,非掊击不能去。公曳之,应手而倒,三像碎于庭中。新其屋宇,改奉关帝。久之,竟无他异。公心终不释,乃行文天师府查之。得报牒云:神係元末偽漢王陳友諒弟兄三人,兵敗,死鄱陽湖,部曲散去,為立廟荊州。建於元至正某年,毀於國朝雍正某年趙大夫之手,合享血食四百年。」
- ^ 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武昌区志-第三篇 名城胜迹-第三章 遗迹 遗址. 2014-05-30 [2017-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6) (中文(中国大陆)).
陈友谅墓位于长江大桥武昌引桥南侧。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陈友谅自称汉王;至正二十年称帝,国号为“汉”;至正二十三年八月在鄱阳湖中流矢身亡。其部下以舟载其尸还武昌,葬于黄鹄山南麓,即今址。次年,朱元璋攻克武昌后来墓前祭奠,题“人修天定”4字于墓前,以后墓园渐荒芜。清代成为湖北按察使署的花园——“乃园”之一部分,少有人往。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万耀煌、耿仲钊等发现此墓。辛亥革命胜利后,湖北省内务司于1912年议请整修,次年完工,广济饶汉祥作碑铭。解放后曾维修,“文化大革命”中墓堆被毁。1981年修复,1998年6月全面整修。墓坐北朝南,长方形,圆角,高2米余,有砖砌水泥墓墙,墓前立花岗岩墓碑,高2米余,上书“大汉陈友谅墓”。墓后有2米宽水泥平台,两侧有碑亭,分立“大汉皇帝陈友谅墓碑铭”和“重修大汉陈友谅墓”碑石。墓前有高大洗麻石牌坊,前额书“江汉先英”,后额书“三楚雄风”,牌坊与墓之间有16级台阶的墓道。墓地周围苍松翠柏环抱,气氛肃穆。1956年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 人民日报. 陈友谅纪念馆观史. 熊泽民. 2014-05-30 [2017-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6) (中文(中国大陆)).
在湖北仙桃市沔街中段,新建了一个“陈友谅纪念馆”。不久前的一天,我来到这里,听讲解,看实物,历史的风云在眼前展开…… 关于陈友谅的传说很多,比如他有三口神奇的行军锅,他常常骑白马出征,他降生时有“三奇”,他从小习武,臂力过人……在纪念馆里看到,陈友谅建都旧遗址处古柏参天,环境十分幽静,青石台阶伸向密林幽静处。
前任: - |
陳汉皇帝 1360-1363 |
繼任: 陳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