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第三镇

(重定向自陸軍第三鎮

陆军第三镇清朝末年军队现代化改革之后建立的新军之一,規模與現代軍事的級部隊相等。于1904年组建,士兵主要来自山东、河南、安徽。原驻直隶保定。1906年跟随徐世昌东三省总督,调防至吉林省吉林市长春宁安延吉奉天省锦州等处地。

该镇是袁世凯北洋系嫡系部队。在清朝時代指揮過該部隊的统制段祺瑞曹锟。第三鎮下辖第5协和第6协。辛亥革命時,第5协统领卢永祥,第6协统领陈文运。宣統二年(1911)辛亥革命後,第三鎮轉移至山西省,鎮壓在山西省新軍組織的革命政府。

中華民國成立后第三镇改名陆军第三师,調防北京,師長仍由曹锟擔任,在民國軍閥政治光譜中,第三師屬於直系軍閥中的曹锟系統部隊,在後來的軍閥戰爭中第三師所支持的鎮營多是和直系相關。民國元年(1912)2月29日,该部队第5协第9标率先发生“北京兵变”。由於此事件使袁世凱獲得足夠理由拒絕南下就任大總統,而留在北京任職。

民國五年(1916)護國戰爭爆發後,第三師由曹锟率領進入四川省企圖擊敗護國軍,作戰未有結果前袁世凱病死,洪憲帝制終結,第三師在戰後調回直隸省。民國七年(1918)吴佩孚升任师长萧耀南任总参议。

民國十三年(1924)的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因吳佩孚部隊遭到夾攻,最後直系戰敗,吳佩孚率領2千餘殘兵自天津南下,第三師也遭到奉系軍閥下令解散。

民國十五年(1926),吳佩孚復出,在河南省重建第三師,師長張席珍。此部隊因戰力不足,並沒有投入同年在湖北對抗國民革命軍之作戰,而是滯留在河南,民國十六年(1927)奉系軍閥進入河南後遭到張作霖收編,部隊遭到解編,張席珍北遁天津,就此退出軍界。

1904年,张绍曾曾任炮兵第三标标统。1906年,吴佩孚曾任炮兵第三标第一营管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