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錢德勒
雷蒙·索恩頓·錢德勒(英語:Raymond Thornton Chandler,1888年7月23日—1959年3月26日)是一名推理小說作家。他對現代推理小說有深遠的影響,尤其是他的寫作風格和看法,在過去60年間為相當多的同行所採用。錢德勒的主角,菲力普·馬羅,成了傳統冷硬派私家偵探的同義詞,與達許·漢密特的山姆·史培達並駕齊驅。
雷蒙·索恩頓·錢德勒 Raymond Chandler | |
---|---|
出生 | 美国伊利諾州芝加哥 | 1888年7月23日
逝世 | 1959年3月26日 美国加利福尼亞州聖地牙哥拉霍亞 | (70歲)
職業 | 小说家、剧作家 |
國籍 | 美国(1888–1907、1956–59) (英国(1907–56) |
體裁 | 犯罪、悬疑、冷硬 |
代表作 | 《漫长的告别》 |
受影響於 | 达希尔·哈米特 |
施影響於 | 迈克尔·沙邦、罗斯·麦克唐纳、罗伯特·B·帕克、迈克尔·康奈利、村上春树、科恩兄弟、昆汀·塔伦蒂诺 |
生平
早年
錢德勒於1888年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的芝加哥。但在1895年跟隨被他父親離棄的母親移居英國,他父親是名嗜酒如命的火車工程師。他母親的兄弟,一個成功的律師,資助了他們。1900年錢德勒考進了倫敦頂尖的德威學院(Dulwich College),他在那兒接受了古典教育。但沒有上大學,反而到了歐洲去。為投考公務員考試而於1907年成為英國公民。他以第三高分通過考試並選了海軍本部中的一份工作,只幹了一年多一點。他的第一篇詩就是於這個時期發表的。錢德勒厭惡公務員逢迎的思維模式,他的辭職引起了家人的極度震驚。錢德勒嘗試過新聞業,發表過些評介,但不成功,之後就繼續寫作末期浪漫主義的詩篇。那是一個聰明年輕人的時代,但「我惟獨不是一名聰明年輕人」,他後來是這樣說自己的。
在向他那早已對此感到厭煩的舅父(他說清了這筆錢一定要還,而且連利息的)借完錢後,錢德勒於1912年返回美國並最後在洛杉磯定居。他找到了一份穿網球拍線及摘果子的工作。那是一段省吃儉用儲錢的孤寂日子,他在這段日子裏只買過一只煙絲錢包給自己做聖誕禮物。最後他修讀了簿記的函授課程,他在課程計劃前完成了課程並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當美國於1917年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應徵參加了加拿大軍隊,在法國的戰壕打仗時擔任排長,在戰爭結束時他則在接受空軍訓練。錢德勒後來寫道他不用當值時,有時會喝酒喝到眼前昏黑為止。
在1918年的停戰協議之後,他回到了洛杉磯並與開始了與一名已婚婦人,比他年長18歲的絲西·帕斯卡,有曖昧關係。他們在1924年錢德勒母親死後不久立即結婚,錢德勒之前把母親帶到了洛杉磯而她是反對這門婚事的。由於他美國妻子的關係錢德勒當時擁有英美雙重國籍。錢德勒曾任加利福尼亞州信號山市(Signal Hill)德布利石油財團(Debney Oil Sundicate)的副總裁,但因飲酒過度、長期曠工以及最少一次的自殺恐嚇而被解僱。
开始写作
為了從他的創作才華中賺取收入,錢德勒教曉自己去寫廉價小說(pulp fiction),而他的第一篇短篇《勒索者不開鎗》(Blackmailers Don't Shoot)於1933年《黑面具》(Black Mask)雜誌上發表。他的第一本小說《大眠》(The Big Sleep)則於1939年出版。
在他的小說成功以後,錢德勒當過一陣子好萊塢編劇,跟比利·懷爾德(Billy Wilder)一起將詹姆斯·凱因(James M. Cain)的小說《雙重赔偿》(Double Indemnity)劇本化(1944年)以及寫作他惟一的原創劇本《藍色大麗花》(The Blue Dahlia)(1946年)。錢德勒亦協作了亞佛烈德·希區考克電影《火車怪客》的劇本,一個他認為似乎不像真實的故事。這時之前錢德勒一家已搬到了加利福尼亞州的拉霍亚,一處在聖地牙哥附近海岸上富人住的飛地。
由於他有在英國賺錢的關係,錢德勒在1946年時與當地的稅務機構發生糾葛。這導致他於1948年宣佈放棄英國國籍。
晚年
絲西經久病後於1954年逝世,那時錢德勒正在寫《漫長的告別》(The Long Goodbye)寂寞又沮喪的他再一次投向酒精,之後再也沒有怎樣回頭過。他寫作的數量及品質均下跌,1955年他更曾試圖自殺。他的生命被那些吸引他的女人救助及複雜化了,特別是他的文稿代理人赫爾加·格琳(Helga Greene)、他的秘書珍·弗拉卡斯(Jean Fracasse)以及以為他是個受壓抑同性戀者的索妮婭·奧威爾(Sonia Orwell,喬治·奧威爾的遺孀)。在英格蘭逗留了一陣子之後,他回到了拉荷亞,在斯克利普斯診所(Scripps Clinics)病逝,死因是酗酒及肺炎。在與珍·弗拉卡斯打完官司後,赫爾加·格琳獲得他遺產的擁有權。錢德勒被葬於聖地牙哥的希望山公墓(Mount Hope Cemetery)。據《錢德勒論文集》的作者弗蘭克·麥克桑恩(Frank MacSchane)指出,錢德勒的爭產案導致他的遺體被葬於預留給貧困人士的墓地中。
作品风格
錢德勒寫得很好的散文式作品深受評論家到作家的廣泛愛戴。雖然他急促及冷硬的風格主要是由達許·漢密特所啟發的,但他文中既鋒利又像歌詞般的明擬使用卻是相當具有原創性的。諸如「那魯格型手鎗的鎗口看起來就像第二街隧道的進出口」(The muzzle of the Luger looked like the mouth of the Second Street tunnel)以及「那幾分鐘踮着腳地走過,手指放在唇上」(The minutes went by on tiptoe, with their fingers to their lips)等的片語轉換,給私家偵探文學及「錢德勒式」風格下了定義,同時也是無數戲仿和仿作主題和對象。然而,他筆下最著名的角色,菲力普·馬羅,卻不是一名老一套的硬漢;更像是一個複雜,偶爾會感情用事,又沒甚麼朋友的人物,他上過一陣子書院,懂一點兒西班牙語,有時會欽佩墨西哥人,正在學象棋及古典音樂。當該份工作未達到他的道德標準時,他會拒絕未來客戶所付的酬勞。
錢德勒的短篇及長篇小說很容易令人想起洛杉磯以及其於30及40年代的氛圍。他描述過的很多地點用了真名,但有些則用了假名:海灣市("Bay City")一般被認為是代表聖蒙尼卡(Santa Monica),而空閒谷(Idle Valley)則是聖弗蘭多谷(San Fernando Valley)中多個不同的富人飛地的混合體。
錢德勒也是一名有洞察力的廉價小說評論家,他的論文《謀殺巧藝》現已成為標準的參考資料。
錢德勒的所有小說都曾被改編成電影,最著名的是電影《夜長夢多》(The Big Sleep)(1946),由霍華德·霍克斯(Howard Hawks)導演,亨弗萊·鮑嘉(Humphrey Bogart)及洛琳·白考兒(Lauren Bacall)主演。小說家威廉·福克納也有參與這部影片的劇本寫作。錢德勒的劇本,跟以前一樣有限,及1940年代從他的小說改編搬到大銀幕的電影對美國的黑色電影(Film Noir)有着重要的影響。
作品列表
長篇小說
- 《大眠》 The Big Sleep ,第一部 (1939)
- 《再見,吾愛》Farewell, My Lovely(1940)
- 《高窗》The High Window(1942)
- 《湖中的女人》The Lady in the Lake (1943)
- 《小妹》The Little Sister (1949)
- 《漫長的告別》The Long Goodbye (1954)(1955年榮獲愛倫·坡獎的最佳長篇小說獎)
- 《重播》Playback (1958)
- Poodle Springs (1959) (未完,1989年由 羅伯·派克 完成)
全部都跟洛杉磯偵探菲力普·馬羅相關。劇情一般都是一些看起來不關連的線索或糾紛進入了菲力普·馬羅的生活,後來它們原來全都是互相關連的。《大眠》、《再見,吾愛》及《漫長的告別》可以被認為是其中的大作。
短篇小說
錢德勒大部分的短篇都是記載菲力普·馬羅、其他倒霉私家偵探約翰·達爾馬斯(John Dalmas)及史蒂夫·格雷斯(Steve Grayce)或相近的好撒馬利亞人如卡爾馬迪先生 (Mr Carmady)的冒險史。例外的有The Bronze Door和English Summer,是英國郊外的哥特式浪漫自述。有趣的是,在1950年廣播劇系列《菲力普·馬羅冒險記》中,包含了這些短篇的改編,馬羅的名字卻取代了其他主角的名字(例如The King in the Yellow中的史蒂夫·格雷斯)。這些更改在後來出版的原著中被改回了。只是後來出版的全都被換成馬羅除The Pencil以外。
偵探短篇
- 《勒索者别开枪》 Blackmailers Don't Shoot(1933)
- 《自作聪明的谋杀案》Smart-Aleck Kill (1934)
- Finger Man (1934)
- Killer in the Rain (1935)
- Nevada Gas (1935)
- Spanish Blood (1935)
- The Curtain (1936)
- Guns at Cyrano's (1936)
- Goldfish (1936)
- The Man Who Liked Dogs (1936)
- Pickup on Noon Street (1936;原名為Noon Street Nemesis)
- Mandarin's Jade (1937)
- Try the Girl (1937)
- Bay City Blues (1938)
- The King in Yellow (1938)
- Red Wind (1938)
- The Lady in the Lake (1939)
- Pearls Are a Nuisance (1939)
- Trouble is My Business (1939)
- No Crime in the Mountains (1941)
- The Pencil (1959;死後出版;原名為Marlowe Takes on the Syndicate,後來亦以Wrong Pigeon及Philip Marlowe's Last Case的名字出版)
非偵探短篇
- I'll Be Waiting (1939)
- The Bronze Door (1939)
- Professor Bingo's Snuff (1951)
- English Summer (1976,死後出版)
小記:儘管I'll Be Waiting、The Bronze Door及Professor Bingo's Snuff都有非自然死亡及偵探(分別是酒店偵探、倫敦警方及加利福尼亞州本地警局), 但重點並未放在這些死亡的調查上。
《大西洋月刊》雜誌文章:
- Writers in Hollywood, 1944/12
- 《謀殺巧藝》The Simple Art of Murder, 1945/11
- Oscar Night in Hollywood, 1948/03
- Ten Percent of your Life, 1952/02
文化中的錢德勒
軼事
雷蒙·錢德勒因極度討厭名導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而惡名遠揚,常常把人家叫做「那個胖渾蛋」(一般在希區考克的聽覺範圍之內)。
九命題
錢德勒的1949年〈推理小說的注意事項〉,後被稱為「九命題」[1]:
- 事件開始的狀況與結束的狀況皆需合理
- 殺人手法與謎團的解決方法不能違背常識
- 人物、舞台及環境不能違背現實
- 故事若非專注解謎,就必須專注於冒險故事
- 手法必須單純而可解釋
- 謎底一旦揭曉,應任誰都覺得手法是理所當然
- 推理小說不應試圖解決所有事情
- 推理小說的兇手應遭到報應
- 故事需對讀者公平
外部連結
- 雷蒙·錢德勒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雷蒙·錢德勒在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上的資料(英文)
- 雷蒙·錢德勒在豆瓣上的资料(简体中文)
- 湯姆·海尼(Tom Hiney)作的傳記; ISBN 0-7011-6310-0
- 雷蒙·錢德勒的洛杉磯:In A Lonely Place tour from L.A. bus adventure company Esotouri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rilling Detective上的雷蒙·錢德勒
- Bibliography of UK 1st Editio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Opposite of Show Busines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 play by Jim Grover about how Raymond Chandler became a writer.
- 雷蒙·錢德勒發明了Google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Writing The Long Goodby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1996 George Pelecanos的論文
- (英文) Raymond Chandler's Shamus Town A history of Los Angeles via the locations where Raymond Chandler lived and wrote about, 1912-1946
腳註
- ^ レイモンド・チャンドラー語る. 早川書房.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