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鸽科
鸠鸽科(學名:Columbidae)在2014年的鸟类全基因组测序分类系统中是鸟纲鸽形目中的一个科,一般稱為鸠或者鴿。有許多種類,其中有47屬,其下共有大約320個物種。常常被稱呼為白鴿或鴿子的常见物种是原鴿(Columba livia)。
鸠鸽科 化石时期:
| |
---|---|
原鴿 Columba livia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鸟纲 Aves |
目: | 鸽形目 Columbiformes |
科: | 鸠鸽科 Columbidae Leach, 1819 |
模式属 | |
鸽属 Columba Linnaeus, 1758
| |
亚科 | |
多样性[1] | |
约47属 | |
特徵是酒樽身形,脖子短小,有瘦長的嘴,牠喝水的時候,將嘴至鼻孔的範圍浸入水中吸吮。雄性和雌性從外表看不太出來,只是雄性在身材方面顯得有力,在行為及表情上顯的較為主動。鴿子的肌肉有益於在空中移動,他們有強健的胸骨保護心、肺臟,裡的骨頭是空心的。牠們會吃許多小石頭幫助消化。他們有大約一萬根羽毛,體型輕巧,最快可以大約每小時一百公里的速度飛行。鴿子以如玉米、白米、花生、豆子等種子、果實和其他柔軟的植物維生,属於食果动物,牠們並不挑食,也可以吃飼料。喜愛用幼小樹枝築巢。每次生蛋兩隻,由父母輪流孵化。
牠們活躍於澳新界及東洋界一帶,已經絕種的巨鳥渡渡鳥也属于本科。鴿子嘴巴上半部的地方有磁體偵測器,因此他們能夠偵測強大磁體的範圍。
名称
英文俗名“pigeons”和“dove”在中文可以译成鴿或鸠,基本上,較小的叫dove,較大的叫pigeon,但这些俗称並沒有嚴謹的科学分類標準[2]。
形态
鸠鸽科有小喙,腿,和細小的頭。鸠鸽科在行走時會點頭,其原因是要保持視界的穩定,這是在1978年B. J. Frost進行中的實驗中證實,在此實驗中,將鸽子放在跑步機上,當其周圍穩定不動時,鸽子不會點頭[3]。牠們也有很大的翅膀及很低的翼載荷,鸠鸽科翅膀的肌肉很強壯,肌肉約佔體重的31至44%。是所有鳥類中翅膀最強壯的,也是在飛行中机动性最強的。
鳩鴿科现存最大的物種是新畿內亞的四种冠鳩屬(Goura),冠鳩有一隻火雞那麼大,約重2至4公斤(4.4至8.8磅);而最小的鴿子是南美鸠属的普通地鸠(Columbina passerina),大小就像麻雀一樣,體重只有22克重。[2]
本科体长最长的物種是棲息在樹上的馬貴斯皇鳩(Ducula galeata),長50厘米,重一公斤;而小绿果鸠(Ptilinopus nainus)只有13厘米左右,這本科最短的物種[2]。
分类
本科包含约47属,可归类于3个亚科及8个族,其系统发生学关系如下[1]:
鸠鸽科 Columbidae |
| ||||||||||||||||||||||||||||||||||||||||||||||||||||||||||||||||||||||||||||||||||||||||||||||||||||||||||||||||||||||||||||||||||||||||||||||||||||||||||||||||||||||||||||||||||||||||||||||||||||||||||||||||||||||||||||||||||||||||||||||||||||||||||||||||||||||||||||||
分佈地區及其棲地
鸠鸽科鳥類分佈在地球的大部份地區,只有在撒哈拉沙漠中最乾的地區、南极洲及附近島嶼,以及高緯度北极地区才不能生存。鸠鸽科可以在地球上大部份的海島生存,包括太平洋的東玻里尼西亞及查塔姆群岛,印度洋的毛里求斯、塞舌尔及留尼汪,大西洋上的亚速尔群岛。
這些鳥類適應地球上大部份的棲地,鸠鸽科可以是樹棲的、陸生的或是半陸生的。其中各種的物種,棲息在包括熱帶稀樹草原、草原、沙漠、溫帶林地或森林、紅樹林,其至沙灘和礫石環礁等地區。
有些鸠鸽科的物種分佈範圍較廣。斑頰哀鴿棲地包括整個南美洲,從哥伦比亚到火地群岛,灰斑鸠主要分佈範圍從大不列顛島、欧洲、中东、印度、巴基斯坦及中國,棕斑鸠分佈範圍在撒哈拉沙漠南部的非洲,也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及中東。其他物種的棲地範圍較小,大部份是島嶼的特有種。黃頭果鳩是斐濟小坎達武島的的特有種。特岛鸡鸠只分佈在加罗林群岛中的楚克群島及波纳佩岛,格林納達棕翅鳩棲息在 加勒比地区的格林纳达。有些大陸型的物種分佈範圍也不大,例如黑帶果鳩只分佈在澳洲的阿纳姆地,索馬里鴿只分布在索马里北方的一小塊區域,裸眶地鸠只有在阿根廷北部的萨尔塔及圣米格尔-德图库曼附近[2]。
其中棲息範圍最廣的是原鸽。分佈範圍從大不列顛島、爱尔兰岛、北非、歐洲、阿拉伯半岛、中亚、印度、喜马拉雅山脉一直到中國及蒙古国。原鸽在馴化後其分佈範圍大幅增加,現在已經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中肆虐。原鸽已居住在北美洲的大多數地區,也出現在南美洲、撒哈拉沙漠南部、东南亚、日本、澳洲及紐西蘭。原鸽不是唯一一種因為人類活動而擴展其生存範圍的鸠鸽科鳥類。其他一些鸠鸽科鳥類的棲息範圍也已超過原來自然生長的範圍,成為外來物種,有些物種則是因為人類活動影響其原始棲地,因此擴展其生存範圍[2]
保育狀態
鸠鸽科中有許多物種因為人類的活動而擴展其棲息範圍,但也有一些物種的數量減少,有些物種已經受到威脅,甚至接近绝灭。自1600年起(傳統上計算近代绝灭的時間點)大約有10個物種已經绝灭,其中最著名的是度度鳥和旅鴿。
旅鴿的绝灭有許多和其他绝灭物種不同的地方,這個物種是非島嶼型鸠鸽科物種中,唯一绝灭的一種,旅鴿曾經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鴿子物種(但是和雀形目的奎利亞雀相比旅鴿數量其實少很多,也就是說旅鴿其實連數量最多的鳥類都不是),以前的數量難以估計,但鳥類學家亞歷山大·威爾遜觀察過一個旅鴿鳥群,數量超過20億隻。旅鴿的數量是突然減少的,在1871年,一個繁殖群體估計包含超過一億隻的鳥,而最後一隻是在1914年死亡,其中棲地的減少是一個原因,不過绝灭的主要原因應該是因為在十九世紀時,被美國的奴隸及窮人大量過度捕捉作為食物所造成。
渡渡鸟以及其绝灭的經過,是更典型鸠鸽科绝灭的例子。渡渡鸟和其他島嶼型的物種一様,因為掠食者不多,已經出現了島嶼溫馴性,也失去了飛行的能力。當人們出現,而且帶來其他像鼠、豬及貓之類的外來物種時,島嶼型物種很快就绝灭了。
目前已有59個鸠鸽科的物種受到威脅可能會绝灭,約佔總物種數量的19%[4]。大部份是棲息在熱帶島嶼,其受到威脅的原因包括引進的掠食者、棲地的減少以及捕獵。其中有些已經野外绝灭,例如在墨西哥索科羅島的索哥羅鳩,因為棲地減少以及流浪貓的出現,已經野外绝灭[5]。有些地區因資訊不足,也還不清楚一些物種的實際狀態,里普利氏果鳩從1953年之後再加沒有看到過,還不確定是否已經绝灭,波利尼西亞地鴿分類為極危物種,因為也還不清楚牠們是否仍存活在太平洋極東邊的遙遠小島上。
目前已開始運用許多保育生物學技巧,設法防止這些物種的绝灭,包括立法控制捕獵行為、設置保育區以避免進一步的棲地減少、建立一定數量的物種再重新放到一原棲息環境中(遷地保育),或是將物種移到其他適合的棲地,以產生額外的族群。
與人類的關係
軍用
軍鴿可以在戰爭中傳遞訊息,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都有其貢獻,特別是在澳洲、法國、德國、英國及美國陸軍鴿系。有32隻軍鴿因為在戰爭中的貢獻被授以迪金勳章,其中包括魔鬼司令(Commando)、特種兵(G.I. Joe)、派迪(Paddy)及奥兰治的威廉(William of Orange)。
Cher Ami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信鸽,因為1918年10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默茲-阿戈訥攻勢中傳遞訊息,救了美國第77步兵師的Lost Battalion,後來授與Croix de Guerre奬章及橡叶簇铜质奖章。Cher Ami死後被剝製成標本,是史密森尼学会的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中的一項永久展示品[6]。
在白金漢宮曾經舉行過一場盛大的儀式,紀念一群在諾曼底戰場上為德國邊緣的盟軍傳遞重要計劃的軍鴿。有三隻獲得獎章的鴿子在倫敦軍事博物館展出。
馴化
岩鴿已馴化了上百年之久,也已被馴育出許多特殊的品種,由一些愛好者養育,其中知名度最高的是信鸽或賽鴿 (鴿子),其他較有名的品種有像伯明罕翻飛鴿等玩賞鴿,或是有特殊身體特徵的鴿子,例如腳部有大的羽毛或是扇形尾巴。馴化過的岩鴿也會作為信鸽,幾千年來人們會用信鸽來傳送文字的訊息,在公元前三千年,埃及人就開始用鴿子來傳遞書信了。在一些大型節日時也會會施放和平鸽。在魔術中也常用白色鸽子作為道具。
宗教
在舊約聖經中,挪亞在方舟上,為了要確認洪水退了沒有,幾次將鴿子放出確認。後來以色列人獻祭,但無法用牛或羊獻祭,可以用鴿子獻祭。《雅歌》中也用鴿子來形容他鍾愛的人。在希伯來文中,約拿(יוֹנָה)的意思就是鴿子[7]。
在新約聖經中,耶穌的父母在耶穌行割禮獻祭時,是用鴿子為祭物(路加福音2:24),後來施洗約翰為耶穌耶穌受洗時,聖靈降下彷彿鴿子一樣(馬太福音3:16)。
在伊斯蘭教中,一般會尊重和喜愛鸠鸽科的鳥,因為一般認為這種鳥類曾經幫助穆罕默德,在希吉拉(穆罕默德帶領信眾離開麥加,遷移到葉斯里卜)的過程中,將他的敵人分散在Thaw'r以外。
在古代近東及地中海的文化中,鸽子也是許多神明的代表,例如迦南的女神亚舍拉、古迦太基的女神塔尼特、羅馬的女神维纳斯及福爾圖娜[8]。
食物
参考文献
- ^ 1.0 1.1 Boyd, John H., III. Columbea: Mirandornithes, Columbimorphae. JBoyd.net. 2017 [2018-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3).
- ^ 2.0 2.1 2.2 2.3 2.4 Baptista, L. F.; Trail, P. W. & Horblit, H. M. (1997): Family Columbidae (Doves and Pigeons). In: del Hoyo, J.; Elliott, A. & Sargatal, J. (editors): Handbook of birds of the world, Volume 4: Sandgrouse to Cuckoos. Lynx Edicions, Barcelona. ISBN 84-87334-22-9
- ^ Necker, R. Head-bobbing of walking birds (PDF).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ysiology. A, Neuroethology, sensory, neural, and behavioral physiology. 2007, 193 (12): 1177–83 [2013-04-24]. PMID 17987297. doi:10.1007/s00359-007-028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11-13).
- ^ Walker, J. Geographical patterns of threat among pigeons and doves (Columbidae). Oryx. 2007, 41 (3). doi:10.1017/S0030605307001016.
-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Socorro Dove Zenaida graysoni. Data Zone.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09 [26 June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5).
- ^ Cher Ami "Dear Friend" WWI. Flickr. [2008-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10).
- ^ Yonah Jonah Blue Letter Bib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lueletterbible.org. Retrieved on 5 March 2013.
- ^ The Enduring Symbolism of Doves, From Ancient Icon to Biblical Mainstay by Dorothy D. Resig BAR Magazi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ib-arch.org (9 February 2013). Retrieved on 5 March 2013.
- ^ Blechman, Andrew D. March of the Pigeons. 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9, 2006 [2008-02-24].
- 书目
- Blechman, Andrew, Pigeons: The Fascinating Saga of the World's Most Revered and Reviled Bird (Grove Press 2007) ISBN 978-0-8021-4328-0
- Gibbs, Barnes and Cox, Pigeons and Doves (Pica Press 2001) ISBN 1-873403-60-7
相關條目
延伸阅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