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聯庄戰役

臺灣清領時期同治朝,戴潮春事件系列戰役之一
(重定向自鹿港联庄战役

鹿港聯庄戰役戴潮春事件系列戰役之一,臺灣清領時期同治元年(1862年)春,彰化縣城先於三月二十日失陷戴潮春天地會黨羽,鹿港距離縣城僅二十餘里,鹿港聯庄為守護家園,當地郊商、富戶籌組民練,偕同鹿港汛官軍之力,農曆三月下旬先後抵禦天地會黃丕建、林大用來犯,第三次於農曆四月間擊退小埔心陳弄,敵軍進犯鹿港戰役,共計守成三次。

鹿港聯庄戰役
戴潮春事件的一部分

1930年代鹿港街全圖。
日期同治元年(1862年)農曆三月廿一日後,至四月。
地点
福建省台灣道彰化縣鹿港(今彰化縣鹿港鎮
结果 天地會(紅旗方)屢攻不下,鹿港諸紳(白旗方)固守鹿港有成。
参战方
天地會
同安寮
鹿港聯庄 大清帝國
指挥官与领导者
  • 鹿港郊商諸紳
  • 葉虎鞭(原天地會)
  • 陳大戇(原天地會)
  • 江國珍水師游擊)
  • 殷紹光(鹿港海防同知
  • 参战单位
  • 天地會
  • 同安寮十二庄
  • 中寮民練
  • 小埔心民練
  • 鹿港聯庄
  • 燕霧二十四庄
  • 快官三十五庄
  • 綠營臺灣水師協左營鹿港汛
  • 林豪《東瀛紀事》關於鹿港聯庄諸戰事,敘述頗略,細節可詳閱蔡青筠《戴案紀略》一書。
  • 背景

    康熙年間清廷初佔臺灣,鹿港挾有濱海地利,此處便由靖海侯施琅家族經略,施琅原籍泉州[1][2],鹿港遂成為泉州移民雲集之處[3],又因臺灣在清季長年以來械鬥不斷、治安不佳、盜匪頻傳,鹿港郊區有不少村落組成「聯庄保境」組織,其中北郊為「頂十二庄」(今鹿港鎮海埔厝、洋仔厝等[4])、東郊「中十二庄」(即許厝埔一帶)、南端「廈十二庄」(今埔鹽鄉福興鄉一帶),亦作「同安寮十二庄」。[5][6]

    同治元年(1862年)農曆三月二十日,彰化城破於戴潮春天地會之軍隊,不少清朝官員競相逃往鹿港避難,鹿港戶口有十二萬餘人,乃臺灣中路中樞、商船雲集,富甲一方,且與彰化城僅二十餘里,很快便成為戴潮春軍對企圖染指的目標。[3][7]

    鹿港守軍屬安平水師協左營鹿港汛,置一游擊官[8]:428-429,本標營兵 500 員,但承平日久,左營長官游擊江國珍虛報兵員、詐領軍餉、已成陋規,導致敵軍來犯,猝然募兵、難以備戰。幸賴鹿港聯庄保境的民練部隊自嘉慶朝海盜蔡牽騷亂事件後[6],民間已自行籌辦團練,平時已訓練有素,且當地仕紳蔡德芳與蔡廷元、富戶陳慶昌、郊商施許黃三大家族等不僅多為泉州籍,有志一同,予練勇提供金援,多次抵抗,終保鹿港堅守有成,日後更成為清廷收復失土的要地。[3][7]

    前哨戰

    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二十一日,戴潮春暨天地會佔領彰化縣城,處份數名官員之後,不少要員、百姓奔赴鹿港。而因天地會群眾股首,包含戴潮春在內,大多為漳州籍人士,不少漳人得勢欺負泉人,也讓天地會內泉籍首領葉虎鞭、林大用、陳大戇有所怨言。[7][9]:639

    嗣後,戴潮春盤算進攻鹿港,葉虎鞭便表示:「鹿港是泉州人聚集的地方,若貿然攻擊鹿港,以後沒有泉人願依附你。[a]」後又因葉虎鞭與粵籍黃丕建交好,便託黃丕建向戴潮春建言,戴潮春遂同意讓葉虎鞭巡守北門,三日內護送泉民離開彰化縣城,免遭漳民洗劫。[7][9]:639

    彰化失陷的消息傳到鹿港,鹿港當地人心惶惶,游擊官江國珍統御的水師鹿港汛兵丁不足員額 500,難以指望、鹿港海防同知殷紹光平時貪瀆,聽聞彰化城陷落更只想逃跑,被鹿港諸紳商以穩定人心為由,多次挽留;鹿港諸紳眼見文武官員如此,為守家園,自立出資,僱勇禦敵。[7]

    過程

    第一次戰役

    鹿港無城,以水道溝渠為屏障,斷橋據守,自彰化通往鹿港,雖僅二十里,沿途卻經數庄相連,頗具守勢。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二十一日、天地會據彰化縣城後,意欲會談,暫不意強攻鹿港,達成合作的目標。天地會黃丕建乃差使黃清溪送姓至鹿港黃家,信中表達願意分擔保衛鹿港的責任,並久仰鹿港諸紳大名,懇望對方賜見之意[b][7]

     
    鹿港聯庄民練頗眾,其中鹿港龍山寺亦曾作為團練屯兵的場所。

    鹿港諸紳收到此信,召開市民大會,商討是否接見黃丕建事宜。其中郊商蔡德芳持反對立場,但黃小二、黃五味、許貓賀、許任等卻力主邀請對方,於是黃姓家族(黃小二、黃五)擅作主張,自行迎接黃丕建至鹿港的泉郊會館。[7]

    黃丕建進入會館,其隨從卻在鹿港滋生自端、在米市街當眾搶劫當鋪、大興作亂。黃丕建率隊抵達鹿港,鹿港汛游擊江國珍唯恐賊黨進攻公堂,其妻、親兵皆環侍身後,將朱提(白銀[10])堆置於桌案上,案前放置若干火藥桶,大門各置火炮四尊,令營兵舉火守衛,於是當黃丕建下屬在鹿港亂竄之際,無人敢侵犯署營秋毫。[7][3]

    而鹿港民風勇建,不僅婦孺見狀挽起袖子、鳴鑼聚眾來圍毆黃丕建隨從。適逢西港泉州街停泊一百六十艘帆船,船丁千餘人聞聲衝殺而來;又有鹿港生員蔡廷元,也率領屯駐龍山寺的 400 練勇奔襲,一時鹿港各處隘門封閉、民兵齊出圍堵。[7]

    鹿港黃五味見態勢如此演變,只得掩護黃丕建從菜園乞食寮口涉溪潛逃,逃亡過程槍林彈雨、可謂驚險萬分。黃丕建抵達同安寮,甫脫險,自感自己來鹿港一遭,「如入寶山卻空手回」,由驚轉怒,便號召同安寮群眾進犯鹿港。但鹿港早有所備,角頭各姓弟子已完成防守部屬,黃丕建端詳對方防範甚嚴,決定棄攻鹿港。[7]

    第二次戰役

    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下旬,戴潮春見黃丕建攻鹿港失利,便改令林大用為「鎮北將軍」,因林大用出身中寮,亦為泉籍,企圖以同籍香火之情,來鎮撫鹿港。林大用抵達鹿港郊外,以檄文召告鹿港諸紳,鹿港街人雖然歡迎林大用到來,但鹿港人並無投誠戴潮春之意,被鹿港人嚴拒之。[3][7][11]

    第三次戰役

    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小埔心民練以陳弄(陳啞狗)為首,進攻鹿港,鹿港嚴陣以待,雙方攻防激烈、各有勝場,陳弄軍始終強攻鹿港不下,改採包圍戰術。天地會陳大戇、葉虎鞭,皆為泉人,因天地會黨羽之中,漳泉派系不睦、難以協調,見鹿港圍急,自感:「鹿港,母也;諸莊,子也。皮之不存,毛將安附?」決議投效官軍、改舉白旗,陳大戇率領三十五庄人士、葉虎鞭領導二十四庄民勇,馳援鹿港。[7]

    陳弄軍隊後分三路進攻鹿港,鹿港諸紳如蔡德芳、林清源、蔡媽胡、黃季忠皆派各自莊頭民丁出陣,天地會進攻不成,只得暫退、伺機而動。該役,三十五庄有一民壯陣亡,闔港為之服喪,鹿港汛游擊江國珍亦親自奠前哭拜、越二日,雙方再度交戰,二十四庄民丁又傳陣亡一人,江國珍再度上門祭奠,鹿港聯庄民丁軍心大振,齊心殺敵。鹿港兵圍,實則糧餉仍可自給,陳弄軍陷入猶豫,偵查隊傳來泉州街兵勇來援、兼之淡水新莊楊貢艋舺縣丞郭志緯斬殺的消息,斟酌之下,決議棄攻鹿港、鳴金收兵。[7]

    鹿港聯庄列表

     
    臺灣總督府頒定,通用於 1901 年至 1909 年間的臺灣縣彰化廳區域圖(本圖繪製於1905年),此行政區域尚屬臨時過渡時期,大體延續清制。本圖亦記錄許多清代的古地名可索驥。

    戴潮春事件之中,林豪東瀛紀事》將「馬芝遴堡」、「線西堡」、「燕霧上堡」、「燕霧下堡」、「武東堡」、「武西堡」區域戰事悉統稱鹿港戰役[3];鹿港作為臺灣中路彰化縣戰區樞紐,在今彰化縣境內村莊常互有兵糧馳援行動,多由鹿港扮演要角,本表以蔡青筠《戴案紀略》提及,與清軍(白旗)聯手抵禦戴潮春天地會的村莊(領導人多為泉籍),茲列表如下:[7]

    鹿港聯庄列表
    鹿港聯庄 領導人 根據地 身份 兵勇數量 備註
    鹿港本庄 蔡德芳 鹿港街 舉人郊商
    蔡廷元 貢生 400
    蔡廷魁 蔡廷元之弟
    黃季忠 富戶
    林清源 貢生
    蔡媽胡
    陳宗潢 舉人、慶昌號主人
    陳耀 嘉寶潭職員 陳宗潢之子
    楊清時 生員 400
    施姓家族 郊商
    許姓家族 郊商
    黃姓家族 郊商
    燕霧二十四庄

    白沙坑二十四庄[12]

    陳捷魁 茄苳腳 拔貢生 燕霧二十四庄大總理
    葉虎鞭(葉保國) 原附天地會
    賴登雲 大村庄 武舉人
    白培英
    唐允文
    沈炎
    陳宗文 三家村 生員
    陳清泉
    李炎 橋仔頭庄 附天地會
    黃開安 白沙坑庄 白沙坑總理
    同安寮十二庄 陳化機(王鹿養) 同安寮 同安寮十二庄大總理
    陳捷元(陳越獅) 牛牯嶺[13] 游擊
    快官三十五庄

    (社口三十五庄)

    陳大戇 原附天地會
    張赤 南門口 800 原附天地會
    社口
    張俊標 快官庄

    文物

    同治十年(1871年),蔡德芳所撰「重造利濟橋碑」。

    鹿港福鹿溪楊橋公園上有一「楊公橋」,係嘉慶十七年(1812年)間,彰化縣知縣楊桂森捐俸所建。同治十年(1871年),時任鹿港同知李鍾霖重建此橋,易名為「利濟橋」,並延請鹿港紳商蔡德芳,為此立碑撰文,即「重造利濟橋碑記」,碑文中曾提及,該橋乃是因同治元年(1862年)間的戴潮春事件,為抵禦賊寇入侵,自行毀橋所致。[14]

    其他

    後續

    同治元年(1862年)農曆五月十三日,曾玉明率 600 人抵達鹿港,經辦鹿港防務。[3]曾玉明時任福寧鎮總兵[16]:123,原在浙閩一帶參與太平天國軍務,因應臺灣戰事不休,朝廷借重其在臺有擔任過臺灣鎮總兵臺灣北路協副將等經歷,被派來臺灣。[7][15]:302-305當時臺灣中路陸路運輸皆為紅軍盤據,臺灣府與鹿港往來僅能依靠水路,乃派員循水路接濟曾玉明,並函飭鹿港鹽館,盡數提撥鹽款予曾玉明,供其所用。[3]

    相關條目

    注釋

    1. ^ 《東瀛紀事》原文:「鹿港乃泉人生聚之區,攻之是無泉人也。」
    2. ^ 《戴案紀略》原文:「慕鹿諸彥之名,渴思會晤。」

    參考資料

    1. ^ 歐素瑛. 〈施世榜〉.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09-09 [2022-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1) (中文(臺灣)). 
    2. ^ 黃富三. 〈施長齡〉.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09-24 [2022-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1) (中文(臺灣)).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林豪. 《東瀛紀事》. 南投市: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1997 [2022-02-14]. ISBN 9570092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3) (中文(臺灣)). 
    4. ^ 蔡培慧; 陳怡慧; 陸傳傑 (编). 《台灣地名事典》 二版一刷. 新北市: 遠足文化. 2018. ISBN 9789578630918 (中文(臺灣)). 
    5. ^ 〈同安寮十二庄請媽祖〉. 國家文化資產網. [2022-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4) (中文(臺灣)). 
    6. ^ 6.0 6.1 吳建昇. 《驚濤戰府城:海賊王蔡牽在臺南》. 臺北市: 蔚藍文化. 2021. ISBN 9789865504311 (中文(臺灣)).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蔡青筠 (编). 《吳德功先生全集-戴案紀略·施案紀略·讓台記·觀光日記·彰化節孝冊》. 南投市: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1992 [2022-02-14]. ISBN 9789570009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1) (中文(臺灣)). 
    8. ^ 許雪姬. 《清代臺灣的綠營》 "The Green Standard in Taiwan During the Ching Dynasty".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 54. 台北市: 聯經. 2015 [1987]. ISBN 9789860459562 (中文(臺灣)). 
    9. ^ 9.0 9.1 9.2 連橫. 《臺灣通史》. 臺北市: 五南. 2017 [2022-02-14]. ISBN 97895711913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3) (中文(臺灣)). 
    10. ^ 〈朱提〉. 漢典. [2022-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4) (中文(臺灣)). 
    11. ^ 吳德功(吳立軒). 《戴施兩案紀略》. 南投市: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1992 [2022-02-14]. ISBN 9789570009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6) (中文(臺灣)). 
    12. ^ 顧雅文、蔣敏全. 〈陳捷魁〉. TBDB 臺灣歷史人物傳記資料庫. [2022-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0) (中文(臺灣)). 
    13. ^ 〈地理位置介紹〉. 彰化社頭清聖宮. [2022-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1) (中文(臺灣)). 
    14. ^ 蔡德芳. 〈重造利濟橋碑記〉. 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 [2022-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7) (中文(臺灣)). 
    15. ^ 15.0 15.1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 《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肆輯.第六十五冊.清咸豐十一年二月至清同治二年十月》. 臺南市: 遠流. 2008. ISBN 9789860152319 (中文(臺灣)). 
    16. ^ 喬安娜·麥斯基爾(Johanna Margarete Menzel Meskill). 《霧峰宮保第:林文察家族拓荒史 1729-1895》 [A Chinese Pioneer Family: The Lins of Wu-feng, Taiwan, 1729-1895]. 由王淑琤翻译. 台北市: 蒼璧. 2021 [1986]. ISBN 9789860682502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