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麻產
鹿麻產(鄒語:Yomasana),原寫為鹿蔴產,是古代伊姆諸存在的一個村社,管轄今日的臺灣嘉義縣竹崎鄉一帶地區。 伊諸姆滅國後,此名稱逐漸成為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鄉西半部的中央偏南地帶。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鹿滿村、紫雲村。[1][2][3][4]
Yomasana | |||||||
---|---|---|---|---|---|---|---|
伊姆諸的村社 | |||||||
國家 | 伊姆諸 | ||||||
| |||||||
今属于 | 臺灣嘉義縣竹崎鄉 |
歷史
十六世紀時,伊姆諸人於竹頭崎之南Lokumasan(即今嘉義縣竹崎鄉鹿滿村)處開墾,並建立分社,命名為盧麻產(Yomasana),當時的土地範圍包含今日之內埔村,清初期設有土牛界碑於今內埔村。1717年,盧麻產遭天花瘴癘之災,死亡甚眾,倖存族人徙離至阿拔泉(今南投縣竹山鎮田子里),盧麻產土地為漢人所租用,據目前仍留存的「阿里山番租」契約顯示,1719年吳鳳與「阿里山土官阿猫里」(台語猫音va,與貓不同)簽訂租約,贌租原屬盧麻產社所有的番仔潭(今竹崎鄉灣橋附近,轉音稱鹿滿村),再轉佃租給入墾的漢人。[5]:130-143漢人庄民每年需繳納稅金予伊姆諸,直至至少光緒 13 年(1887),番大租仍是伊姆諸收取。其後漢人移墾,鹿滿村於清末年間已經開始有聚落,人文薈萃、商業發達及各種商店林立。
清領後期,伊姆諸國力衰弱,鹿麻產被劃入大清帝國領土,依保甲制將本村劃歸被劃為福建省臺灣府嘉義縣大目根保。日治時期初期治安和行政機關先設立於鹿滿庄(本村),其後竹崎鄉的第一所學校(鹿麻產公學校)同時也首先設立於此地(1909年),之後村子逐漸發展形成聚落。
台灣日治初期,鹿麻產地區為一街庄(舊制街庄),稱為「鹿蔴產庄」,隸屬於大目根堡。該庄西北隔牛稠溪與番仔潭庄、羗仔科庄為界,東北與竹頭崎庄、瓦厝埔庄為鄰,東南邊為內埔仔庄,西南邊為下坑庄、灣橋庄。[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11日,全台設置二十廳,該庄隸屬於嘉義廳。[6]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2月15日,該庄編入「鹿蔴產區」,隸屬於嘉義廳。[7]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25日,全台整併二十廳為十二廳,該庄仍隸屬於嘉義廳。[8]1910年(明治四十三年)1月18日,各區管轄區域調整,該庄仍隸屬於嘉義廳的「鹿蔴產區」。[9]
1920年(大正九年)10月1日,全台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並雅化為「鹿麻產」大字,隸屬於臺南州嘉義郡竹崎庄(新制街庄)。[10]
戰後竹崎庄改制為竹崎鄉,隸屬於臺南縣,大字亦改制為村。1950年(民國39年)10月,雲、嘉、南分治,竹崎鄉改隸屬於嘉義縣。
聚落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有鹿蔴產(鹿滿)、鹿藔堀、橄欖腳、大竹圍、柑宅仔、外公館、過溪仔、水景頭、麻蜞埔、頂溪心、溪心、尾厝等,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1]此外,本地區尚有崁腳聚落。[4]
交通
阿里山林業鐵路又稱「阿里山森林鐵路」,主線由嘉義通往阿里山,在本地區設有鹿麻產車站。[2]該鐵路主線因凱米颱風強風豪雨路線多處受創,阿里山林鐵本線停駛至2024年8月底,本站位於該區間內,各級列車均有停靠。[11]
省道台3線俗稱「內山公路」,是臺北至屏東的幹道,經過本地區鹿滿、崁腳等聚落。由該道路北行可前往竹崎鄉竹崎市區、梅山鄉、雲林縣古坑鄉、斗六市、林內鄉等地;南行可前往番路鄉西北部、中埔鄉、番路鄉南部、大埔鄉、臺南市楠西區等地。[1][2][12]
縣道159號是新港至番路的道路,經過本地區鹿滿聚落。由該道路(大方向)西行可前往嘉義市、太保市、新港鄉、六腳鄉北端,並止於省道台19線路口;東行可前往番路鄉,並止於縣道159甲線路口。[1][2][12]
縣道166號是東石至瑞里的道路,經過本地區北端,並與省道台3線共線一段路。由該道路(大方向)西行可前往民雄鄉、新港鄉、六腳鄉、東石鄉,並止於縣道168號轉角路口;東行可前往竹崎鄉竹崎市區、梅山鄉的瑞里,並止於縣道162甲線路口。[1][2][12]
信仰中心
學校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1.3 1.4 1.5 1.6 臺灣堡圖. 臺灣總督府. 1904年.
- ^ 2.0 2.1 2.2 2.3 2.4 2.5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日治行政區_街庄(1990年代)圖層.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2021-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 ^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行政區_村里界【NLSC】圖層.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2021-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 ^ 4.0 4.1 4.2 嘉義縣竹崎鄉行政區域圖. 中華民國內政部. 2005年10月.
- ^ 汪明輝. 96年度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後續計劃成果報告I (PDF).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 鄒族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 2007 [2023-02-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1-18).
- ^ 明治三十四年府令第六十六號. 臺灣總督府府報. 1901-11-11, 第1054號: 16–17.
- ^ 嘉義廳廳令第一號街庄名及街庄長管轄區域變更. 明治三十七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1904-02-15: 0013.
- ^ 明治四十二年府令第七十五號·廳位置及管轄區域. 臺灣總督府府報. 1909-10-25, 第2819號: 69–83.
- ^ 明治四十二年告示第三號·街庄社名竝區長役場ノ位置. 臺灣總督府府報. 1910-01-18, 第2873號: 21–46.
- ^ 台灣總督府、台灣日日新報社合編 (编). 新舊對照管轄便覽. 成文出版社. 1921年.
- ^ 時刻表及票價資訊·林鐵本線.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 [2021-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1).
- ^ 12.0 12.1 12.2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行政區_鄉鎮區界【NLSC】圖層.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2021-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