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县
鹿邑县是中国河南省周口市下辖的一个县,是河南省直管县之一,在社会和经济领域内由河南省政府直接领导。鹿邑是老子故里,国土面积1238平方公里,人口约125万人。县人民政府驻紫氣大道1136號。
鹿邑县 鹿 | |
---|---|
县 | |
坐标:33°51′38″N 115°28′51″E / 33.86042°N 115.48092°E | |
国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隶属行政区 | 河南省周口市 |
語源 | 古时境内多鹿,故名 |
政府駐地 | 真源街道 |
政府 | |
• 县长 | 李刚 |
• 县委书记 | 梁建松 |
面积 | |
• 县 | 1,238 平方公里(478 平方英里) |
人口(2020年)[1] | |
• 常住 | 958,617人 |
• 密度 | 774人/平方公里(2,005人/平方英里) |
• 縣城(2016年) | 35.42万人 |
• 城镇 | 368,713人 |
語言 | |
• 母语(方言) | 中原官话商阜片鹿邑话 |
时区 | 北京时间(UTC+8) |
郵政編碼 | 477200 |
車輛號牌 | 豫P |
行政区划代码 | 411628 |
气候 | 温带季风性气候 |
舊稱 | 苦县、鸣鹿、武平、真源、卫真、仙源 |
城市定位 | 豫东地区副中心城市 |
国内生产总值(2018年) | ¥329.7 亿 |
毗邻 |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淮阳县、郸城县,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安徽省亳州市 |
網站 | 鹿邑县人民政府网 |
县象征 | |
花 | 月季 |
树 | 银杏树 |
中国鹿邑,老子故里 |
鹿邑特产有宋河粮液、观堂麻片、试量狗肉、观堂月饼、孔集烧鸡等。美食有妈糊、胡辣汤、河南烩面等。境内主要景点有国家4A级景区太清宫和明道宫。此外,鹿邑县也是李姓、古姓等姓氏的发源地,境内居民姓氏多样,尤其具有文化价值与研究价值。鹿邑县是老子故里,道家之源,道教祖庭,李姓之根。鹿邑县还是“中国书法之乡”。鹿邑农业、畜牧业发达,轻工业颇具规模,是河南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大县,生猪调出大县以及重要的中药种植县,且历史上素有“皮都”的美誉。2017年被中国轻工业协会授予“中国化妆刷之乡”的荣誉称号[2]。
简介
鹿邑县位于豫皖交界处,北依商丘市柘城县,南临周口市郸城县,西接周口市太康县与淮阳县,东连安徽省亳州市。鹿邑县是著名哲学家、思想家老子的故乡,五代时被称为真源,属亳州。道教著名人物睡仙陈抟老祖亦出生在这里。春秋战国时代称苦(hù),隶属于陈国,后楚灭陈,又属楚。西汉,苦县属兖州淮阳国[3]。
人口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鹿邑縣共有常住人口958617人。[4] 2020初:户籍总户数为40.3008万户,户籍人口124.49万人。
交通
永登高速、 220国道(東深线)、 311国道(徐峡线)穿境而过。 北距 陇海铁路商丘站70公里,东距 京九铁路亳州站30公里,规划中的 三洋铁路将通过该县并设站,结束其至今不通铁路的历史。
行政区划
真源街道、谷阳街道、卫真街道、鸣鹿街道、涡北镇、玄武镇、宋河镇、太清宫镇、王皮溜镇、试量镇、辛集镇、马铺镇、贾滩镇、杨湖口镇、张店镇、观堂镇、生铁冢镇、郑家集乡、赵村乡、任集乡、唐集乡、高集乡、邱集乡和穆店乡。
旅游
鹿邑特产有宋河粮液、观堂麻片、试量狗肉、观堂月饼、孔集烧鸡等。美食有妈糊、胡辣汤、河南烩面等。境内主要景点有国家4A级景区太清宫和明道宫。其他景点有明城墙遗址(现存城墙为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知县韩献重修,今仅存约200米)、白云庵、垓下古战场遗址、虞姬墓(新建有虞姬园)、武平城遗址、鹿邑城遗址、栾台遗址、陇西夫人墓、千年银杏园、永安寺、文昌帝君庙、城隍庙、涡河省级湿地公园、惠济河国家级湿地公园等。
名人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苦县,古县名,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今河南省鹿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哲学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虞诩
虞诩(?—137年),字升卿,小字定安。陈国武平县(今鹿邑武平)人。东汉时期名将。最初被太尉张禹召为郎中,历任朝歌县长、怀县令,平定朝歌叛乱。任武都太守,以增灶计大破羌军,安定一郡,治理武都政绩卓然,深受爱戴。后任司隶校尉、尚书仆射、尚书令等职,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多次得罪权贵。一生九次遭到斥责,三次被依法惩处,但他刚正的性格,一直到老都不改变[6]。
陈頵
陈頵,陈州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西晋官员,为人孤寒,能言善辩,颇有远见,官至沛郡太守、梁州刺史[7]。
陈抟
陈抟(公元871年—989年),字“图南”,号“扶摇子”、“白云先生”、“希夷先生”,河南省鹿邑县人。知名道教人士,常被视为神仙,尊称为陈抟老祖、希夷祖师等。五代末,宋朝初期人,主张以睡眠,休养生息,时常一眠数日,人称睡仙。相传紫微斗数及无极图说皆为陈抟之创作。年少时,好读经史百家之书,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有诗名。举进士不第而游历名山,求仙访道,长期隐居在武当山、华山和少华山。据《宋史·陈抟传》载:吕洞宾祖师曾“数来抟斋中”。又与谭峭为师友。周世宗赐号白云先生,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端拱二年(989年)卒于峨眉山莲花峰。
《宋史》列传·卷二百一十六 载:
“ | 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今河南省鹿邑县)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名。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自言尝遇孙君仿、獐皮处士二人者,高尚之人也,语抟曰:"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抟往栖焉。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
周世宗好黄白术,有以抟名闻者,显德三年,命华州送至阙下。留止禁中月余,从容问其术,抟对曰:"陛下为四海之主,当以致治为念,奈何留意黄白之事乎?"世宗不之责,命为谏议大夫,固辞不受。既知其无他术,放还所止,诏本州长吏岁时存问。五年,成州刺史朱宪陛辞赴任,世宗令赍帛五十匹、茶三十斤赐抟。 太平兴国中来朝,太宗待之甚厚。九年复来朝,上益加礼重,谓宰相宋琪等曰:"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与之语,甚可听。"因遣中使送至中书,琪等从容问曰:"先生得玄默修养之道,可以教人乎?"对曰:"抟山野之人,于时无用,亦不知神仙黄白之事,吐纳养生之理,非有方术可传。假令白日冲天,亦何益于世?今圣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之表,博达古今,深究治乱,真有道仁圣之主也。正君臣协心同德、兴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炼,无出于此。"琪等称善,以其语白上。上益重之,下诏赐号希夷先生,仍赐紫衣一袭,留抟阙下,令有司增葺所止云台观。上屡与之属和诗赋,数月放还山。 端拱初,忽谓弟子贾德升曰:"汝可于张超谷凿石为室,吾将憩焉。"二年秋七月,石室成,抟手书数百言为表,其略曰:"臣抟大数有终,圣朝难恋,已于今月二十二日化形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如期而卒,经七日支体犹温。有五色云蔽塞洞口,弥月不散。 抟好读《易》,手不释卷。常自号扶摇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导养及还丹之事。宰相王溥亦著八十一章以笺其指。抟又有《三峰寓言》及《高阳集》、《钓潭集》,诗六百余首。 能逆知人意,斋中有大瓢挂壁上,道士贾休复心欲之,抟已知其意,谓休复曰:"子来非有他,盖欲吾瓢尔。"呼侍者取以与之,休复大惊,以为神。有郭沆者,少居华阴,夜宿云台观。抟中夜呼令趣归,沆未决;有顷,复日曰:"可勿归矣。"明日,沆还家,果中夜母暴得心痛几死,食顷而愈。 华阴隐士李琪,自言唐开元中郎官,已数百岁,人罕见者;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皆数来抟斋中,人咸异之。大中祥符四年,真宗幸华阴,至云台观,阅抟画像,除其观田租。 |
” |
——《宋史》列传·卷二百一十六 |
轩𫐐
軒輗(ní)(?—1464年),字惟行,号静斋,鹿邑人,明朝中期廉吏,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六朝。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轩輗中进士。正统元年(1436年),前往浙江任职。景泰元年(1450年),讨平浙江贼寇。天顺元年(1457年)二月,升任刑部尚书。景泰二年(1451年)四月,奉命总督南京粮储。天顺八年(1464年),在柘城家中去世,敕授太子太保、光禄大夫,谥介肃[8]。
参考文献
- ^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 ^ 鹿邑简介. 鹿邑县人民政府. 2020-10-23 [2023-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6).
- ^ 历史沿革. 鹿邑县人民政府. 2020-10-23 [2023-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9).
- ^ 中國: 河南省 (地级行政、县级行政区) - 人口统计,图表和地图. www.citypopulation.de. [2023-10-08].
- ^ 2023年鹿邑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23-06-30 (中文(中国大陆)).
- ^ 《后汉书》卷五十八 虞傅盖臧列传第四十八
- ^ 《晋书》列传·第四十一章
- ^ 《明史》列传·卷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