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太平洋颱風季
1950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50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1950年太平洋颱風季 | |
---|---|
氣旋季長度 | |
首個系統形成 | 1950年4月12日(強烈熱帶風暴1) |
末個系統消散 | 1951年1月1日(颱風法蘭) |
最強風暴 | |
名稱 | 超級颱風多里斯 Doris |
• 最高風速 | 240 km/h(150 mph) (1分鐘平均風速) |
氣旋季統計 | |
風暴數 | 18 |
颱風數 | 12 |
超級颱風數 | 1 |
死亡人數 | 不明 |
財產損失 | 不明 |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50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50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等級 | 風速 | |
---|---|---|
超級颱風 | ≥130節 ≥240公里每小時 | |
颱風 | 63–129節 118–239公里每小時 | |
熱帶風暴 | 34–62節 63–117公里每小時 | |
熱帶低氣壓 | 22–33節 41–62公里每小時 |
熱帶氣旋
在1950年,有?個熱帶低氣壓形成,其中18個成為了熱帶風暴。12個成為了颱風。1個更成為了超級颱風。
強烈熱帶風暴1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4月12日-4月15日 |
---|---|
強度 | 110 km/h(70 mph) (一分鐘) 984 hPa(mbar) |
超級颱風都麗絲 (Doris)
4級 超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5月6日-5月14日 |
---|---|
強度 | 240 km/h(150 mph) (一分鐘) 928 hPa(mbar) |
熱帶風暴02W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6月5日-6月9日 |
---|---|
強度 | 65 km/h(40 mph) (一分鐘) 997 hPa(mbar) |
颱風艾爾西 (Elsie)
1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6月23日-6月24日 |
---|---|
強度 | 140 km/h(85 mph) (一分鐘) 981 hPa(mbar) |
強烈熱帶風暴6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7月12日-7月15日 |
---|---|
強度 | 90 km/h(55 mph) (一分鐘) 990 hPa(mbar) |
熱帶風暴芙勞西 (Flossie)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7月15日-7月19日 |
---|---|
強度 | 110 km/h(70 mph) (一分鐘) 993 hPa(mbar) |
颱風葛瑞絲 (Grace)
1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7月16日-7月21日 |
---|---|
強度 | 130 km/h(80 mph) (一分鐘) 981 hPa(mbar) |
熱帶風暴海倫 (Helen)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7月24日-8月3日 |
---|---|
強度 | 95 km/h(60 mph) (一分鐘) 991 hPa(mbar) |
熱帶風暴13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8月2日-8月4日 |
---|---|
強度 | 70 km/h(45 mph) (一分鐘) 992 hPa(mbar) |
熱帶風暴15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8月3日-8月4日 |
---|---|
強度 | 70 km/h(45 mph) (一分鐘) 998 hPa(mbar) |
熱帶風暴16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8月4日-8月6日 |
---|---|
強度 | 70 km/h(45 mph) (一分鐘) 996 hPa(mbar) |
颱風艾達 (Ida)
1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8月9日-8月21日 |
---|---|
強度 | 140 km/h(85 mph) (一分鐘) 973 hPa(mbar) |
強烈熱帶風暴20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8月10日-8月14日 |
---|---|
強度 | 90 km/h(55 mph) (一分鐘) 990 hPa(mbar) |
強烈熱帶風暴21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8月11日-8月14日 |
---|---|
強度 | 105 km/h(65 mph) (一分鐘) 980 hPa(mbar) |
強烈熱帶風暴23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8月14日-8月22日 |
---|---|
強度 | 105 km/h(65 mph) (一分鐘) 990 hPa(mbar) |
颱風喬恩 (Jane)
3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8月29日-9月4日 |
---|---|
強度 | 185 km/h(115 mph) (一分鐘) 943 hPa(mbar) |
颱風凱西亞 (Kezia)
3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9月4日-9月15日 |
---|---|
強度 | 185 km/h(115 mph) (一分鐘) 945 hPa(mbar) |
強烈熱帶風暴26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9月6日-9月8日 |
---|---|
強度 | 90 km/h(55 mph) (一分鐘) 995 hPa(mbar) |
熱帶風暴露葵蒂雅 (Lucretia)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9月14日-9月19日 |
---|---|
強度 | 100 km/h(65 mph) (一分鐘) 987 hPa(mbar) |
熱帶風暴米絲莎夏 (Missatha)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9月13日-9月19日 |
---|---|
強度 | 100 km/h(65 mph) (一分鐘) 984 hPa(mbar) |
颱風奧西亞 (Ossia)
3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9月27日-10月6日 |
---|---|
強度 | 185 km/h(115 mph) (一分鐘) 966 hPa(mbar) |
颱風奧西亞源自9月27日菲律賓島以東海面的熱帶低氣壓,在增強為熱帶風暴後一直以西北偏西移動,進入南海後進一步加強成為颱風,之後靠近華南地區,並轉向西行及減弱,10月6日消散。皇家香港天文台在10月2日16時懸掛一號戒備信號,因為當時並未設有三號強風信號,所以天文台在10月4日0時,直接改掛七號(今八號東北)烈風信號,翌日7時因該風暴靠近而改掛九號烈風增強信號,其後在13時改掛八號(今八號東南)烈風信號,最後在23時15分直接除下所有信號,所有時間均為夏令時間。
颱風派蒂 (Petie)
2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10月18日-10月24日 |
---|---|
強度 | 165 km/h(105 mph) (一分鐘) 978 hPa(mbar) |
強烈熱帶風暴35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10月26日-10月31日 |
---|---|
強度 | 90 km/h(55 mph) (一分鐘) 995 hPa(mbar) |
颱風露比 (Ruby)
3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10月27日-10月31日 |
---|---|
強度 | 185 km/h(115 mph) (一分鐘) 918 hPa(mbar) |
颱風畢莉 (Billie)
1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11月4日-11月9日 |
---|---|
強度 | 150 km/h(90 mph) (一分鐘) 985 hPa(mbar) |
颱風葛萊拉 (Clara)
4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11月4日-11月13日 |
---|---|
強度 | 230 km/h(145 mph) (一分鐘) 899 hPa(mbar) |
熱帶風暴戴利拉 (Delilah)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11月19日-11月25日 |
---|---|
強度 | 110 km/h(70 mph) (一分鐘) 989 hPa(mbar) |
熱帶風暴愛倫 (Ellen)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12月11日-12月13日 |
---|---|
強度 | 105 km/h(65 mph) (一分鐘) 990 hPa(mbar) |
颱風芙安 (Fran)
1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1950年12月26日-1951年1月1日 |
---|---|
強度 | 150 km/h(90 mph) (一分鐘) 980 hPa(mbar) |
熱帶氣旋名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