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密艙壁

(重定向自Bulkhead (partition)

水密艙壁(英語:Watertight Bulkhead),或稱隔艙板[1],是一種提升船舶安全性的造船設計和技術,指的是能將船體區分成許多個船艙英语Cabin (ship),使各艙室英语Compartment (ship)互不相通的「防水壁」。

水密艙壁

水密艙壁在規範的水壓條件下不滲透水,其將船體內部空間區隔劃分成若干個水密隔艙,一旦某幾個隔艙發生破損進水,水流不會在其間相互流動,如此一來船舶在受損時,依然能具有足夠的浮力和穩定性,進而減低立即沉船的危險。

作用

一、船體加固:

由於艙壁與船體殼板緊密接合,增加了整體的橫向強度,加固船體的穩定構造,同時也減少縱向肋骨的架設工法,精簡造船工程。

二、抗沉安全:

由於艙壁將水密隔艙之間嚴密分隔,航行中即使有一兩個隔艙破損進水,水也不會流到其他隔艙,船舶仍能保有相當的浮力不致沉沒。若進水不多,只要把進水艙室裡的貨物搬走,就可單獨進行破損修復,不會影響船舶繼續航行;但若進水過多,船舶載重過大無法支撐,則可以拋棄部分物資以減輕重量,避免沉船入海。因此,水密艙壁既能提高船舶抗沉性,更能增加遠程航行的安全性。

三、裝卸效率:

由於艙壁將船體劃分出許多水密隔艙的艙室空間,不同貨主可同時在個別的艙區中裝貨、取貨,提高貨物的裝卸效率、也更方便進行倉儲的管理與保管。

文化價值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在2010年11月15日的第五次會議中,以提名檔案編號 00321:《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Watertight-bulkhead technology of Chinese junks)的決議結果,將水密艙壁區劃出水密隔艙的造船工法,納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2]

參考文獻

  1. ^ 隔艙板與過水眼.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2018-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0). 
  2. ^ Watertight-bulkhead technology of Chinese junks, China.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UNESCO. [2018-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