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

一种鸟类
(重定向自Carduelis spinus

黄雀学名Spinus spinus)为雀科黃雀屬鸟类。這種鳥在歐洲和歐亞西伯利亞地區非常常見。牠們生活在森林區域,無論是針葉林還是混合林,以各種種子為食,尤其是赤楊和針葉樹的種子。

黄雀
雄鳥
雌鳥
錄製於英國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燕雀科 Fringillidae
属: 黃雀屬 Spinus
种:
黄雀 S. spinus
二名法
Spinus spinus
Range of the Eurasian siskin
    夏季     全年     冬季
異名

Carduelis spinus

Carduelis spinus

牠與其他類似的雀鳥可通過羽毛顏色來區分。上半部為灰綠色,而下半部則是帶有灰色條紋的白色。牠的翅膀是黑色的,帶有明顯的黃色翼斑,尾羽是黑色並有黃色的兩側。雄鳥的臉部和胸部大多是黃色的,並且有一個整齊的黑色頭頂斑。雌鳥和幼鳥的頭部呈灰綠色,且沒有頭頂斑。這種鳥性格信任人類,社交性強且活潑。牠的歌聲是悅耳的啁啾和顫音混合,這也是它經常被圈養的原因。

這些鳥有一種不尋常的遷徙模式,每隔幾年冬天牠們會大量向南遷徙。這種行為的原因尚不明,但可能與氣候因素有關,尤其是食物的可獲得性。通過這種方式,過冬的族群可以在食物充足的地方茁壯成長。這種小型雀鳥是個能幹的覓食者,經常像山雀一樣倒掛在樹枝上取食,並且會拜訪花園中的鳥類餵食站。

分類學與系統學

黃雀最早由卡爾·林奈於1758年在他的重要著作《自然系統第十版》中描述為Fringilla spinus[3] 在1760年,布里松描述了金絲雀屬Carduelis),該物種隨後被歸於該屬。最近的分類學研究建議將其歸入黃雀屬Spinus)。

學名Spinus來自古希臘語spinos,這是一種現已無法識別的鳥的名稱。[4] 英文名稱來自德國方言sisschenzeischen[5]

儘管分布範圍廣泛,但這是一種單型物種,也就是說,沒有明顯的亞種區分。[6] 這可能由多種因素解釋,如繁殖區域的個體之間隨年份變化的空間變異性、廣大的過冬區域支持了穩定的基因交流,以及雌鳥在一個繁殖季中多次產卵,每次在不同地點。[7]

描述

黃雀是一種小型、短尾鳥,體長11—12.5厘米(4.3—4.9英寸)[8][9],翼展範圍為20至23厘米(7.9至9.1英寸)[10][11][12],體重介於12和18克(0.42和0.63盎司)之間[10][11][13]

這種鳥顯示出兩性異形。雄鳥的背部為灰綠色,臀部為黃色;尾羽兩側是黃色,尾端為黑色;翅膀是黑色的,帶有顯著的黃色翼斑;胸部呈黃色,靠近泄殖腔的地方漸變為白色且帶有條紋;牠的喉部有黑色領斑,頭部有兩個黃色的耳羽及一個黑色的頭頂斑。[9] 雄鳥喉部黑色領斑的大小變化很大,並且與群體中的優勢地位相關。[14] 雌鳥的羽毛顏色比雄鳥更接近橄欖色,頭頂斑和耳羽呈綠色,領斑為白色,臀部則是稍帶條紋的白黃色。[15] 幼鳥的顏色與雌鳥相似,顏色較暗淡,羽毛較樸素。[9]

黃雀的形狀由牠的覓食習性所決定。喙強壯,但也細長,以便拾取牠們以此為食的種子。牠的腿和腳為深棕色,眼睛為黑色。[15]

牠的飛行方式迅速而跳躍,與其他雀鳥相似。[13]

黃雀容易識別,但在某些情況下可能與其他雀鳥如西黃雀歐金翅雀歐洲絲雀混淆。[15] 黃雀在多種羽毛階段中都是顏色鮮亮的鳥類。成年雄性黃雀呈鮮綠色和黃色,頭頂為黑色,喉部和胸部沒有條紋。成年雌鳥通常也有綠色和黃色的羽毛色調:例如,眼眉和胸側有黃色,背部有綠色調,臀部也呈黃色。黃雀下腹部的底色通常是純白色。雌鳥和幼鳥的腹部中央和下胸部通常沒有條紋。黃雀的翼斑寬大且為黃色(翼尖部分是白色),喙短且有彎曲的嘴峰。

分佈與棲地

這個物種分布於歐亞西伯利亞的大部分地區以及非洲北部。牠的繁殖區分為兩個區域,位於古北界的兩側:亞洲東岸以及歐洲中部和北部。[16]

這些鳥全年可見於中歐和南歐的一些山脈。牠們出現在斯堪的納維亞北部和俄羅斯,冬季則在地中海盆地及黑海附近過冬。在中國,牠們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江蘇省繁殖,冬季則遷往西藏、台灣、長江下游河谷及東南沿海。[17]

中国大陆分布於东北、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川贵州等地[2]

黃雀偶爾也會在北美被觀察到。[18] 此外,牠還有一個相似且關係密切的北美近親——松金雀Spinus pinus)。[14]

牠們的季節性分佈特徵也表現出異常的動物遷徙模式。每隔幾年,牠們會大量向南遷徙,使得伊比利亞半島的過冬族群大幅增加。[9][19] 這一現象引發了各種理論,其中一種理論認為,這發生在中歐和北歐的歐洲雲杉產生大量種子的年份,導致族群數量增加。另一種理論則認為,當牠們偏好的食物如赤楊樺木的種子供應不足時,牠們會進行更多的遷徙。這個物種在繁殖季節之外會形成大型群體,通常與朱頂雀混群。

這種鳥不會長時間停留在一個區域,牠們每年都會變換繁殖和覓食的地點,以及過冬的區域。

牠們的棲地是位於山坡特定高度的森林區域,且牠們對潮濕的地區有一定偏好。[9][16] 針葉林,尤其是雲杉林,是牠們繁殖的首選。牠們會在樹上築巢,每次產下2到6枚卵。由於商業針葉樹種植園的增加,這種曾經在英國當地繁殖的鳥類的分佈範圍已大大擴展。黃雀也會在溫帶闊葉林中繁殖;而在冬季,牠們更偏好莖稈作物區域和有種子的樹木區域。

行為與生態

牠們是非常活躍且不安分的鳥。牠們也非常社交,尤其在秋冬季節會形成小而緊密的群體。[20] 牠們對人類相當信任,可以從近距離觀察到牠們。然而,在繁殖季節,牠們則更加膽小、孤僻且難以觀察。因此有一個德國民間傳說,據說黃雀在巢中守護著一顆魔法石,這顆石頭可以讓牠們變得隱形。[21][22] 這是少數被描述為有「異餵行為」的物種之一,這是指同性別的下級鳥類會反芻食物給群體中的優勢成員,[23] 這種行為增強了群體內的凝聚力,並暗示了群體內部的階層結構。[24]

覓食

 
在一棵赤楊樹上進食一對黃雀(上方為雄鳥),插圖由瑙曼繪製

黃雀主要是食種子的鳥類,雖然牠們的飲食會隨著季節變化。牠們在樹上覓食,避免在地面上取食。[13]

在秋季和冬季,牠們的飲食以落葉樹木如樺木和尤其是赤楊的種子為主。[9][19] 牠們也會拜訪耕地和牧場,與其他雀鳥一起食用各種菊科植物的種子,如蒲公英矢車菊以及其他草本植物,如貫葉連翹旋果蚊子草酸模[12][19]

到了春季,繁殖季節期間,牠們會出現在針葉林中。這時候牠們的飲食以這些樹木的種子為主,尤其是屬於冷杉雲杉落葉松的樹木。[19][7] 牠們也食用榆樹楊樹的種子。在餵養幼鳥時,牠們會攝取更多的昆蟲,主要是甲蟲,因為它們含有的蛋白質有助於幼鳥的生長。夏季時,牠們的飲食變得更多樣,除了針葉樹的種子外,還會加入其他草本植物,如和其他菊科植物。[7]

繁殖

 
Spinus spinus的蛋

配對通常在冬季遷徙之前形成。[25] 雄鳥會激烈地爭奪雌鳥。作為求偶的一部分,雄鳥會豎起頭頂和臀部的羽毛,使自己看起來更大,伸展尾巴,並不斷地唱歌。[7][26] 牠們還會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進行求偶飛行,但不像其他雀鳥那樣引人注目。[19] 牠們的鳥巢通常位於針葉樹相對較高的枝條末端,這樣巢可以較好地隱藏且不易被看見。[12][19]伊比利亞半島,牠們會在銀冷杉歐洲赤松歐洲黑松上築巢。[27] 牠們會形成小型的殖民群,最多有六對鳥兒的巢相互靠近。[24] 巢呈小型碗狀,由小樹枝、乾草、苔蘚地衣構成,內襯有絨羽[19][21][7]

第一窩蛋通常在四月中旬孵出。[7] 雌鳥會產下2至6顆蛋。[19][21][28] 這些蛋為白色、淺灰色或淺藍色,上面帶有小棕色斑點。[19][21] 蛋的大小約為16.5毫米 x 12毫米。[12][19][21]孵卵期為10至14天,完全由雌鳥負責。[11][19][21] 雛鳥是晚熟鳥的,也就是說牠們在出生後會依賴父母,並且巢居性。牠們在大約15天後以半羽狀態離巢,然後會在巢區附近停留長達一個月,直到羽毛完全長成後再分散。[7] 黃雀通常有第二窩,時間從六月中旬持續到七月中旬。[19]

叫聲與鳴唱

這種鳥有兩種鳥類鳴聲,都很響亮但相互對立,一種是下降音調,另一種是上升音調,其擬聲詞可以表示為"tilu""tluih"[9] 在某些情況下,牠們也會發出刺耳的顫音啁啾聲。[9][19]

牠的歌聲類似於其他雀鳥,是一種流暢且快速的啁啾和顫音,持續時間較長,偶爾會被更強或更短的音節打斷。黃雀全年都會唱歌,並且經常成群唱和。[9][19]

狀態與保護

全球黃雀的數量估計在2,000萬至3,600萬隻之間。[29] 歐洲的數量估計在270萬至1,500萬對之間。[30][31] 目前看來,牠們的數量並沒有顯著下降,因此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牠們的保護狀況列為無危[1] 黃雀在伯恩公約附錄二中被列為受保護的鳥類物種。[32]

與人類的關係

 
用來聆聽黃雀的籠架,位於義大利「Sagra dei Osei」鳴禽比賽現場。

像許多雀鳥一樣,黃雀因其歌聲和外觀而受到鳥類飼養者的重視。牠們不需要特殊的照顧,且能很好地適應圈養環境,儘管牠們在圈養中繁殖效果不佳。[28] 牠們並無特定疾病,但可能會因飲食不良而出現某些腸道病變。[28] 牠們的壽命在11至14年之間,[21][28] 與估計的野外壽命2到3年相比有明顯差異。[13]

黃雀能與其他一些雀鳥雜交,例如金絲雀,產生中間型的後代。[33][34] 自然界中也會在無人干預的情況下發生雜交。[與來源不符][35] 在某些地區,發現的個體可能是圈養鳥逃逸或被放生的結果。[36]

文化描繪

波蘭直布羅陀貝南比利時都曾發行過印有黃雀圖像的郵票。[11][37]

聖彼得堡有一座黃雀的雕像,因為其顏色與該市一所精英學校學生的制服相同。這些學生因此得到了siskin綽號,俄语:Чиж。這個詞因俄羅斯歌曲《小黃雀》而流行。[38] 自1994年以來,在第一工程師橋旁的堤岸上一直有一座黃雀雕像,儘管它曾多次被盜,並被替換。

有一首捷克民歌/舞蹈/遊戲《Čížečku, čížečku》,其中黃雀是關於罌粟命運的傳說來源。

艾莉芙·沙法克在小說《伊芙的三個女兒Three Daughters of Eve中提到了一隻黃雀。在關鍵場景中,女主角佩里遇見了充滿魅力且富有爭議的阿祖爾教授。當佩里進入阿祖爾教授的辦公室時,發現一隻擁有黃綠色羽毛和分叉尾巴的黃雀被困在書架和書堆之間。

東漢時楊寶華陰山路上,救了一隻黃雀,而得到四枚白環相報。事見《續齊諧記》。

苏轼有《送牛尾狸与徐使君》诗:“通印子鱼犹带骨,披绵黄惟漫多脂。”施元之注:“黄雀出江西临江军,土人谓脂厚为披绵。”

参考文献

  1. ^ 1.0 1.1 BirdLife International. Spinus spin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7, 2017: e.T22720354A111126041 [12 November 2021]. doi:10.2305/IUCN.UK.2017-1.RLTS.T22720354A111126041.en . 
  2. ^ 2.0 2.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黄雀.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3. ^ Carduelis spinus. Fauna Europaea. [10 October 2008]. 
  4. ^ Jobling, James A. The Helm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rd Names. London, United Kingdom: Christopher Helm. 2010: 362. ISBN 978-1-4081-2501-4. 
  5. ^ Siskin. 牛津英語詞典 (第三版).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09 (英语). 
  6. ^ Newton, Ian. The Speciation and Biogeography of Birds. London, UK: Academic Press. 2003: 505. ISBN 0-12-517375-X.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Carduelis spinus. Terra.es. [23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24) (西班牙语).  This reference is based on theories expounded in Payevsky, V. A. Age and sex structure, mortality and spatial winter distribution of siskins (Carduelis spinus) migrating through eastern Baltic area. Vogelwarte. 1994, 37: 190–198. 
  8. ^ Singleton, David G. The alder siskin (Spinus spinus), a bird often found in bands. NATUEND Lifestyle Magazine. 2022-05-11 [2022-08-30].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Mullarney, K.; Svensson, L.; Zetterström, D.; Grant, P. J. Guía de Campo de las Aves de España y de Europa. Editorial Omega. 2003. ISBN 84-282-1218-X (西班牙语). 
  10. ^ 10.0 10.1 Eurasian Siskin Carduelis spinus. Madeira Birdwatching. 2009-10-12 [2022-08-30]. 
  11. ^ 11.0 11.1 11.2 11.3 Eurasian Siskin (Carduelis spinus). Stamps of Israeli Birds. [13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17 July 2011). 
  12. ^ 12.0 12.1 12.2 12.3 Schauenberg, P.; et al. Fichero Safari Club (Lúgano). Madrid: S.A.P.E. 1979. ISBN 84-7461-167-9. 
  13. ^ 13.0 13.1 13.2 13.3 Hume, Rob. Guía de Campo de las Aves de España y de Europa. Editorial Omega. 2002. ISBN 84-282-1317-8 (西班牙语). 
  14. ^ 14.0 14.1 Senar, J. C.; Camerino, L.; Copete, J. L.; Metcalfe N. B. Variation in black bib of the Eurasian siskin (Carduelis spinus) and its role as reliable badge of dominance (PDF). The Auk. 1993, 110 (4): 924–927. JSTOR 4088649. doi:10.2307/4088649. 
  15. ^ 15.0 15.1 15.2 Clement, P. Finches and Sparrow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221. ISBN 9780691048789. 
  16. ^ 16.0 16.1 Senar, J.C.; Borrás, A. Lúgano en el Atlas de las Aves Reproductoras de España (PDF). [13 October 2008] (西班牙语). 
  17. ^ China's Species Information Service. Carduelis spinus. [23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15 May 2006). 
  18. ^ Borror, A.C. Eurasian siskin (Carduelis spinus) in Maine (PDF). The Auk. 1963, 80 (2): 109 [20 October 2008]. JSTOR 4082569. doi:10.2307/4082569. 
  19. ^ 19.00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19.12 19.13 Lúgano. Pajaricos.es. [12 October 2008] (西班牙语). 
  20. ^ Copete, J.L. Observación de un dormidero de Lúganos (Carduelis spinus). Butlletí del Grup Català d'Anellament. 1990, 7 (西班牙语). 
  21.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Tarin des aulnes. Oiseaux.net. [12 October 2008] (法语). 
  22. ^ Lúgano. Pajaricos.es. [12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December 2007) (西班牙语). 
  23. ^ Senar, J.C.; Borrás, A. Sobevivir al invierno: estrategias de las aves invernantes en la Península Ibérica (PDF). Ardeola. 2004, 51 (1): 133–168 [20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6 September 2006). 
  24. ^ 24.0 24.1 Senar, J.C. Allofeeding in Eurasian siskin (Carduelis spinus) (PDF). Condor (The Cooper Ornithological Society). April–June 1984, 86 (2): 213–214. JSTOR 1367046. doi:10.2307/1367046. 
  25. ^ Senar, J.C.; Copete, J.L. Observación de alimentación de cortejo en Lúganos (Carduelis spinus) invernantes. Butlletí del Grup Català d'Anellament. 1990, 7 [21 Jul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1 October 2013). 
  26. ^ Newton, I. Finches. London: Taplinger Publishing. 1973. ISBN 0-8008-2720-1. 
  27. ^ Eurasian Siskins. Beauty of Birds. 2021-09-16 [2022-08-30]. 
  28. ^ 28.0 28.1 28.2 28.3 Lúgano-Aves. Rednaturaleza.com. [13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February 2007) (西班牙语). 
  29.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Species factsheet: Carduelis spinus. [12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September 2019). 
  30. ^ Tucker, G. M.; Heath, M. F. Birds in Europe: their conservation status. BirdLife Conservation Series 3. Cambridge: BirdLife International. 1994. ISBN 0-946888-29-9. 
  31. ^ Cramp, S.; Perrins, C. M.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Europe,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The Birds of the Western Palearctic. Vol. IX..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ISBN 0-19-857506-8. 
  32. ^ Boletín Oficial del Estado (España): Ratificación del Convenio de Berna (PDF). 1 October 1986 [2022-08-30] (西班牙语). 
  33. ^ 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 Carduelis spinus × Serinus canaria. [13 October 2008]. 
  34. ^ Hibridaciones de Carduelis spinus. [23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6 November 2007). 
  35. ^ McCarthy, Eugene M. Handbook of Avian Hybrids of the Worl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978-0-19-518323-8. 
  36. ^ Galarza, A. Urdaibai, avifauna de la ría de Gernika. Diputación Foral de Bizkaia. 1989. ISBN 84-404-5084-2. 
  37. ^ Eurasian Siskin. Bird Stamps. [27 Novem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October 2000. 
  38. ^ Chizhik-Pyzhik. Saint-Petersburg.com. [13 October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