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氧
氧属于维基百科自然科學主题的基礎條目。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標準評為乙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
|||||||||||||||||
---|---|---|---|---|---|---|---|---|---|---|---|---|---|---|---|---|---|
|
{{{1}}}在此请求,将此条目以{{{2}}}制作成有声版, |
氧曾於2017年7月23日通过新条目推荐投票,登上維基百科首頁的「你知道嗎?」欄位。 |
这里的氧被归为“惰性气体”了阿……是不是错了?--61.237.235.78 06:57 2005年2月18日 (UTC)
回退破壞
此編輯[1]混淆假造來源。來源name="PubChem_159832" 和字源學或英文完全無關,而是關乎IUPAC的權威命名。--❦‽維基vs百度‽來源專題 hanteng✉ 2015年5月16日 (六) 08:17 (UTC)
氧
氧(Oxygen)的命名,是用希腊语:ὀξύς(oxys)與-γενής構詞而成。@蘇州宇文宙武:這與閣下的說法,所有化學元素「统一用拉丁文命名」,不太一致。因此,這個條目前言中的外文引註,是否需要將它改為拉丁文,請@蘇州宇文宙武:一同來討論。--Alfredo ougaowen(留言) 2015年4月25日 (六) 04:32 (UTC)
- 这当然是拉丁文,我已经给了来源,你不信的话就应该再提来源否定它,不过我想也不会有来源能够否定《辞海》。——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5年4月25日 (六) 05:46 (UTC)
- @蘇州宇文宙武:感謝閣下提供的來源,雖然這還不夠讓我確認。--Alfredo ougaowen(留言) 2015年4月25日 (六) 05:55 (UTC)
- 我就在这里告诉你,我那个来源将所有化学元素的拉丁文名称都列出来了,所以你不用再开其他栏讨论到底其他的元素名称是不是拉丁文了,因为事实就摆在眼前。——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5年4月25日 (六) 05:57 (UTC)
- @蘇州宇文宙武:此事仍有疑,尚等討論。--Alfredo ougaowen(留言) 2015年4月25日 (六) 06:00 (UTC)
仔細看過鉻(chromium)的資料,我不太相信這個字是拉丁文。--Alfredo ougaowen(留言) 2015年4月25日 (六) 08:39 (UTC)
- @蘇州宇文宙武:已經將條目開頭的原文更改為拉丁文,但考慮到Oxgen這個名詞的歷史悠久,能夠也將它放至前文開頭嗎?--Alfredo ougaowen(留言) 2015年4月26日 (日) 06:10 (UTC)
- 跟你说了多少遍不可能。——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5年4月26日 (日) 06:47 (UTC)
- 這種事又不是你說不可能就不可能,要我看,有可靠來源並有知識內涵就可能,已加,沒有更好來源請不要亂刪。--❦‽維基vs百度‽來源專題 hanteng✉ 2015年4月28日 (二) 21:34 (UTC)
- 打打蘇的臉:
拉瓦錫將其命名為氧,其字源是希臘文,意思是「產生酸的東西」,因為拉瓦錫認為燃燒後的產物一定是酸性的
- 打打蘇的臉:
- 這種事又不是你說不可能就不可能,要我看,有可靠來源並有知識內涵就可能,已加,沒有更好來源請不要亂刪。--❦‽維基vs百度‽來源專題 hanteng✉ 2015年4月28日 (二) 21:34 (UTC)
- 跟你说了多少遍不可能。——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5年4月26日 (日) 06:47 (UTC)
- 來源是簡體版的書,中信出版社譯克劳斯的《一颗原子的时空之旅》克劳斯. 一颗原子的时空之旅. 中信出版社. 2003: 158. ISBN 978-7-80073-830-2 (中文(中国大陆)). "拉瓦錫將其命名為氧,其字源是希臘文,意思是「產生酸的東西」,因為拉瓦錫認為燃燒後的產物一定是酸性的。"。所以字源的來源應是希臘文無誤,若蘇還是認為一個一般性的字典(《辞海》)比一本專業的科普書來的可靠,煩請提供辞海的原文相關段落以供維基編輯公評。--❦‽維基vs百度‽來源專題 hanteng✉ 2015年4月28日 (二) 21:40 (UTC)
- @蘇州宇文宙武:煩請提供辞海的原文相關段落以供維基編輯公評,否則請自行移出拉丁文內容。--❦‽維基vs百度‽來源專題 hanteng✉ 2015年5月1日 (五) 19:54 (UTC)
- 我已经提供页码,有本事自己去查,不要无理取闹。我从来没有否认这个词是来源于希腊文,但是拉丁文乃是化学界通用科学语言也是事实,所以请勿移除,否则就是破坏。——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5年5月2日 (六) 14:11 (UTC)
- 你在此討論串犯有明顯事實來源錯誤,不想承認就算了,為什麼要移開他人的貢獻?--❦‽維基vs百度‽來源專題 hanteng✉ 2015年5月3日 (日) 14:25 (UTC)
- 请指出我哪里犯了“来源错误”?另外我也没有移开别人的贡献,请勿给我乱扣帽子。——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5年5月3日 (日) 14:36 (UTC)
- [2]--❦‽維基vs百度‽來源專題 hanteng✉ 2015年5月3日 (日) 20:07 (UTC)
- 请指出我哪里犯了“来源错误”?另外我也没有移开别人的贡献,请勿给我乱扣帽子。——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5年5月3日 (日) 14:36 (UTC)
- 你在此討論串犯有明顯事實來源錯誤,不想承認就算了,為什麼要移開他人的貢獻?--❦‽維基vs百度‽來源專題 hanteng✉ 2015年5月3日 (日) 14:25 (UTC)
- 我已经提供页码,有本事自己去查,不要无理取闹。我从来没有否认这个词是来源于希腊文,但是拉丁文乃是化学界通用科学语言也是事实,所以请勿移除,否则就是破坏。——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5年5月2日 (六) 14:11 (UTC)
@蘇州宇文宙武:苏州,你觉得如果元素条目统一改为“国际标准命名”“IUPAC名称”这样,如铬(IUPAC名称:chromium),可否?这样的话就绕开了语言种类之嫌(因为虽然拼法上是拉丁文,但新拉丁文毕竟只是科技专用,真正的来源是多种,有希腊有德语有法语云云)—— 而且这样可以吸引读者去到IUPAC命名法之类的专门讲这个事情的地方。不知你意下如何?-- SzMithrandir(留言) 2015年5月3日 (日) 16:03 (UTC)
- @蘇州宇文宙武:個人支持SzMithrandir所言的IUPAC命名法,唯實際作法應更簡化如 铬(IUPAC名称:chromium),其他不管是拉丁還是什麼,我個人覺得還是要看來源內容列的字源知識為主,可在條目其他部份做補充。另外提醒@SzMithrandir:,新拉丁文並非科技專用,可見我最新的更新。--❦‽維基vs百度‽來源專題 hanteng✉ 2015年5月3日 (日) 18:05 (UTC)
- @Hanteng:好吧,我跟 “en: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Vocabulary” 搞混了... 都是我在(灵格斯上)电子版的韦氏词典(2005年版)里看到的,在etymology那里写着。—— 我翻了一下,恰巧碰到两个连着的单词:chromatolysis 是New Latin(1901年),chromatophore 则是ISV(1859年),可能就是因为字法上前者是拉丁而后者不是吧;但 -phore 这个词尾又说是New Latin。也许这个问题真不好界定?我不懂... -- SzMithrandir(留言) 2015年5月3日 (日) 19:30 (UTC)
- 其實這是歷史問題,不太難理解,只要你把拉丁文看成像中文漢字在東亞的發展做比較就不難理解了。文藝復興有新拉丁文發展,自然科學哲學和啟蒙時代的發展,一方面延續了新拉丁文的跨歐洲使用,但也一方面更進一步強化了歐洲各地口語拉字化後用於出版語言的發展,弱化了拉丁文在歐洲的全面使用,但在歐洲科學/學術界為了名詞的統一,有些領域沿用了(新)拉丁文的使用(但同時期刊多改成法文、德文、英文書寫了)。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Vocabulary則是科學/學術界後來編的。所以新拉丁文是有一套完整的語言,有文法、句法、還承接了一個時代的文化,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Vocabulary不是語言,只是一套字詞典系統用於跨語文的科學/學術統一名詞。--❦‽維基vs百度‽來源專題 hanteng✉ 2015年5月3日 (日) 19:52 (UTC)
- 嗯,总之现在等于是又出现了一个选项,就是“ISV”(国际科技词汇);我们需要确认一下化学元素名称是否属于ISV,以及说IUPAC词汇还是ISV合适。-- SzMithrandir(留言) 2015年5月3日 (日) 22:27 (UTC)
- @Hanteng:好吧,我跟 “en: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Vocabulary” 搞混了... 都是我在(灵格斯上)电子版的韦氏词典(2005年版)里看到的,在etymology那里写着。—— 我翻了一下,恰巧碰到两个连着的单词:chromatolysis 是New Latin(1901年),chromatophore 则是ISV(1859年),可能就是因为字法上前者是拉丁而后者不是吧;但 -phore 这个词尾又说是New Latin。也许这个问题真不好界定?我不懂... -- SzMithrandir(留言) 2015年5月3日 (日) 19:30 (UTC)
- 的確,注意ISV本來的造詞原則並非是唯新拉丁文(見以下英文維基有來源的條目內容):
The online version of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Unabridged (Merriam-Webster, 2002)[1] adds that the ISV "consists of words or other linguistic forms current in two or more languages" that "differ from New Latin in being adapted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individual languages in which they appear." [2] In other words, ISV terms are often made with Greek, Latin, or other combining forms, but each language pronounces the resulting neo-lexemes within its own phonemic "comfort zone," and makes morphological connections using its normal morphological system. In this respect ISV can be viewed as heavily borrowing loanwords from New Latin.
McArthur[3] characterizes ISV words and morphemes as "translinguistic", explaining that they operate "in many languages that serve as mediums for education, 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sides European languages, such as Russian, Swedish, English, and Spanish, ISV lexical items also function in Japanese, Malay, Philippine languages, and other Asian languages. According to McArthur, no other set of words and morphemes is so international.
- 所以就我有限的語言學及知識社會學專業來說,這是一個很明顯的跨國科學界合作協調的結果,所以雖然有一些基本原則,但絕不是「全是」新拉丁文之類的。所以我還是建議首句用專業學會的字彙,有來源的就不管IUPAC词汇还是ISV都用,其他的字眼不管是字源,還是翻譯,則以有專業書籍(非一般性字典)為來源提供各語的字詞,維基百科是關於知識而非言語,是否是知識而非言語還是留給是否有可靠來源出版為主。--❦‽維基vs百度‽來源專題 hanteng✉ 2015年5月4日 (一) 06:26 (UTC)
- ^ The online version is available by subscription.
- ^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vocabulary."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Unabridged. Merriam-Webster, 2002. Accessed July 11, 2006.
- ^ McArthur, Tom, "Asian Lexicography: Past, Present, and Prospective", Lexicography in Asia (Introduction). Password Publishers Limited, 1998. Accessed January 17, 2007.
- Hanteng君的提议是好的,但是有原创研究之嫌,并不如直接有可靠的来源来得好。《辞海》不是一般的字典而已,而是工具书,在各个领域它都是权威,词条甚至可以直接用来做我们维基百科的来源,比一般语言学用的词典不知道高出多少。——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5年5月5日 (二) 05:03 (UTC)
- 別誤導別人了,@蘇州宇文宙武:,你知道百科全書和詞典的差別,至於可靠來源之前我把幾本專業的百科全書做為獨裁者及獨裁政體列表相關條目,你不但打回票還沒有提出更可靠來源,這裡我的論點是:在編輯寫法及排版上,以跨國科學界的專業術與及俗言為優先首句,以字源(含拉丁文、希臘文、英文)等等為次段或次節介紹,全部都按方針來,如此《辞海》最多只是一個可靠來源之一,不是唯一權威來源。--❦‽維基vs百度‽來源專題 hanteng✉ 2015年5月7日 (四) 04:56 (UTC)
- 我何时“误导别人”?《辞海》不仅是词典,而且是工具书,也是百科全书,这一点你不会不知道吧?其他我已在下面回应。——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5年5月7日 (四) 05:08 (UTC)
- 亦見#非拉丁文的新元素命名。
- 《辞海》是詞書,且有地域之限的問題見:「民國以後,較著名的字辭典則有《辭源》、《中華大字典》、《辭通》、《辭海》等。政府遷臺後,《辭源》、《辭海》均有修訂本問世,另外亦有《中文大辭典》、《正中形音義大字典》等較著名字辭典,其中《中文大辭典》全套共40冊(也有10冊版),是收錄文史辭彙相當多的一部大型辭典。此外,三民書局、東華書局等也編印了一些中型(約3-5冊)辭典;近年來出版界也引入了大陸版的《辭海》、《辭源》及《漢語大辭典》、《漢語大字典》等著名字辭典。。別拿一本字典來排擠國際專業術語的權威,你總不會把《辭海》沒列的#非拉丁文的新元素命名硬說那也是新拉丁文吧?--❦‽維基vs百度‽來源專題 hanteng✉ 2015年5月15日 (五) 09:35 (UTC)
- 我何时“误导别人”?《辞海》不仅是词典,而且是工具书,也是百科全书,这一点你不会不知道吧?其他我已在下面回应。——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5年5月7日 (四) 05:08 (UTC)
- 別誤導別人了,@蘇州宇文宙武:,你知道百科全書和詞典的差別,至於可靠來源之前我把幾本專業的百科全書做為獨裁者及獨裁政體列表相關條目,你不但打回票還沒有提出更可靠來源,這裡我的論點是:在編輯寫法及排版上,以跨國科學界的專業術與及俗言為優先首句,以字源(含拉丁文、希臘文、英文)等等為次段或次節介紹,全部都按方針來,如此《辞海》最多只是一個可靠來源之一,不是唯一權威來源。--❦‽維基vs百度‽來源專題 hanteng✉ 2015年5月7日 (四) 04:56 (UTC)
- Hanteng君的提议是好的,但是有原创研究之嫌,并不如直接有可靠的来源来得好。《辞海》不是一般的字典而已,而是工具书,在各个领域它都是权威,词条甚至可以直接用来做我们维基百科的来源,比一般语言学用的词典不知道高出多少。——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5年5月5日 (二) 05:03 (UTC)
新条目推荐讨论
- 哪一種化學元素的總質量在宇宙中位列第三,是地球大氣的一個主要成分?
- 氧条目由Yinweichen(讨论 | 貢獻)提名,其作者为Yinweichen(讨论 | 貢獻),属于“chemical element”类型,提名于2017年7月13日 16:56 (UTC)。
- 翻譯自英文特色條目en:Oxygen。鋼琴小子 留言 貢獻 2017年7月13日 (四) 16:56 (UTC)
- (+)支持:符合標準,也可考慮GA,但建議注釋部份寫點來源--Z7504(留言) 2017年7月13日 (四) 19:26 (UTC)
- (!)意見:全文中多次「二氧」一詞用來描述O
2(例如首段中的:「在標準溫度和壓力下,兩個氧原子灰自然鍵合,形成無色無味的氧氣,即二氧」),我比較少看到此用法。另外,有一些可能是因為注音輸入法選字的筆誤(剛剛引用文字中的「灰自然鍵合」),可能要再確認一下。--Wolfch (留言) 歡迎參與今年的動員令 2017年7月14日 (五) 00:12 (UTC)
- 沒錯。一般只稱O
2為「氧氣」,網上也有稱「二氧」,但我還未找到權威文獻用「二氧」一詞。你建議如何表達O
2由兩個氧原子組成?直接寫「氧氣」?鋼琴小子 留言 貢獻 2017年7月14日 (五) 04:15 (UTC)
- 氧氣首次出現時,加一下O
2表示由二個原子組成即可。--Wolfch (留言) 歡迎參與今年的動員令 2017年7月14日 (五) 05:12 (UTC)- 《大美百科全書》寫作雙原子氧,供參考。--星巴克女王(🎶歡迎參與音樂專題) 2017年7月14日 (五) 07:23 (UTC)
- 已改為氧氣或雙原子氧。鋼琴小子 留言 貢獻 2017年7月14日 (五) 16:43 (UTC)
- 《大美百科全書》寫作雙原子氧,供參考。--星巴克女王(🎶歡迎參與音樂專題) 2017年7月14日 (五) 07:23 (UTC)
- 沒錯。一般只稱O
- (+)支持:符合標準。--Alexchris(留言) 2017年7月14日 (五) 01:25 (UTC)
问题不当:氧氣不是燃燒過程必不可少的物質:燃燒...广义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對燃燒常見的誤解-2. 燃燒一定要氧氣助燃嗎?。-游蛇脫殼/克勞棣 2017年7月14日 (五) 02:23 (UTC)
- 的確是有誤解。我把「燃燒作用」去掉了。歡迎提出其他更好的問題。鋼琴小子 留言 貢獻 2017年7月14日 (五) 04:15 (UTC)
- (+)支持近期大幅扩充的重要化学元素条目。--№.N(留言) 2017年7月14日 (五) 03:20 (UTC)
- (+)支持:符合標準。--ICOCAで行こか?/なんでやねん! 2017年7月14日 (五) 05:04 (UTC)
问题不当:呼吸作用好像也未必要氧气参与,例如发酵就是不需要氧气的呼吸作用。--Medalofdead(留言) 2017年7月14日 (五) 15:04 (UTC)
- 恕我疏忽。已改為「大氣成分」。如此常見的元素反而很難找到獨特的謎題。鋼琴小子 留言 貢獻 2017年7月14日 (五) 16:28 (UTC)
- (+)支持:符合標準,歡迎前去貢獻Wikipedia:基礎條目/擴展之元維基版本--TaiwanAlex1(留言) 2017年7月15日 (六) 00:08 (UTC)
- (+)支持,符合標準。--Iflwlou [ M { 2017年7月15日 (六) 17:36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