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三猎/论述

  • 偶尔随机点开一些DYK参选条目,很少认真读完每一句话,却几乎没有条目可以同时做到(1)没有包括错别字在内的格式硬伤,(2)没有逻辑矛盾之处。导致我在DYK区几乎不投赞成票,只是一味地提意见。
前一点是预料之中的,毕竟现在人语文能力确实就这个水平。后一点着实令我意外,因为这意味着编者对条目领域的不熟悉(以及大量投票者的不负责任)。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维基百科是一个付出极低成本就能制造极其强力的公共知识的地方。编者不应该为此而侥幸,而应该心怀敬畏。
  • 在维基百科上具备影响力的人,在生活中不一定具备影响力。这是很正常的,因为网络提供了相对最低的准入条件、最公平的环境、最自由的发挥空间,不像社会生活中有阶级等各种因素设限。
反过来,一个在社会生活中闯出出头天的人,如果愿意将精力投入维基百科,理应必定产生影响力。如若不然,则维基百科的机制必然出了问题。
  • 维基百科的编辑者需要经受学术训练,拿到博士学位,才有资格编辑维基百科吗?显然不是。但维基百科的编辑者需要多读书,多写作,这倒是真的。
一个人要多读书,多写作,才会常常产生疑惑,才会常常使用作为工具书的维基百科,进而才能成为好的维基百科编辑者。否则,他势必难以理解(1)什么条目是真正有意义的,想要搜索资料的读者所需要的,(2)条目中的信息写到多少才是详略合宜,不至于堆砌材料,又能切实地给予读者以帮助。
遗憾的是,这种具备主体性的读者视角在目前的维基百科是缺位的。维基百科的编者有两个极端,一个是把读者当作宣传对象,把维基百科当作宣传工具,一个是无视读者,把维基百科当作一场只有编者的竞赛游戏。
  • 霍光传不可不读。寇准传也不可不读。
“霍光传不可不读”是一则美妙的元叙事。不仅指向寇准,也指向后世的每一个读者。
维基百科上的氛围,总体而言是你吹我擂的,说好话的居多。我偶尔被批评过几次(谁能幸免呢?),严格来说是我的编辑方式被批评过几次,至今都铭记在心。赞美声中的批评尤其刺耳,也最该一听。
在维基百科的交流过程中该如何面对针对编辑方式的批评?范例一则
  • 我翻译东西的稿酬,最多也只拿过110元人民币/千字。写东西的稿酬,没有比这个低的,最多到1000元人民币/千字。
原因很简单,普遍而言,翻译工作的可替代性远远低于原创。
在维基百科更是如此,在维基百科的运行机制和知识生产目的下,编辑一些原创条目对知识公共资源的贡献普遍高于翻译工作。
多写一点使用其他语言的读者可能会需要知道、但是其他语言百科的编辑者很难善加编写的条目是很有必要的。
  • 维基百科的关注度指引是很死板的,要求非常非常之低。
编者应该自己对关注度有把握。一个没有读者会取用其资料的条目有何意义?
  • 跟十年前相比,DYK提问的形式化、空洞化已经到了夸张的程度。为什么?
因为无聊的条目就是无法产生有趣的问题。也因为产生有趣的问题根本就不是编者所关注的了。
  • 条目里头不要什么外文原名都放进来。好好的“兔子”,非要写成“兔(Rabbit)”,多么荒谬。
当年我在“狍”的消歧义里用了英文的roe deer,被批评了,深以为教训。如果条目写作中在众多外语中独独挑出英文,一定要有非常好的理由。也不要忘了,读者应该是默认不懂英语的。
要区分原文词首大写是因为专有名词,还是只不过因为出现在标题或句首。不要每个词都词首大写,兴师动众的。
  • “火龙果又称红龙果、龙珠果,正确名称叫仙人掌果、量天尺果。”
“正确名称”?谁给你的自信?
自以为正确很可怕。放在维基百科上更可怕。
  • 大部分人参与维基百科的动机都是复杂的,综合性的。但是维基百科的内部机制会促使某种特定动机壮大。熟悉维基百科评选机制如DYK的用户都会发现,小条目好写又好评。但就知识贡献角度而言,直白地说,写100个土地庙的条目,也不如写好一个“土地公”条目。
参与维基百科的人,多多少少都有点理想主义(吧)。有时候需要鼓足力气,找回初心,写点大的。
  • 中立,非原创,可供查证……这些方针是维基百科的根基。但编辑者需要反思一件事情:这些方针是目的还是手段。参与维基百科的目的,仅仅是写出一篇中立、非原创、可供查证的条目吗?
或者这么说,如果你需要查资料,搜寻某个主题,你更想读到的是什么:是中立、非原创、可供查证的条目?还是列出不同观点及理由、有着清晰索引可以方便地进一步阅读或校验的条目?
实际上,炫技有很多个层面。而归根到底是两个问题:把握不好简约的度,没有把读者放在心中。
  • 我猜测,大部分人是不乐于被卷入维基社群的撕裂之中去的。不过也不能排除可能有的人潜意识中颇为享受,当然,这不是重点。
如何避免社群撕裂带来的负面影响?我的做法是,把自己跟社群撕裂就完事儿了。尽量不加QQ、微信、Line、FB等,有问题在讨论页说,或是用邮件联系。
  • 逻辑错讹,胡乱归纳,是条目写作者的错。偶尔几个错别字,只要频次不要多得太夸张,倒没有太多可指责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的文稿是写了上千字一个错别字没有的?特别是很多时候,作者自己对内容熟悉,扫过好多眼,就更容易忽略。
但如果一个条目走过了FA、GA、DYK,再有错别字就不应该了。一个人看不到就算了,少说也四个人,都没有仔细读一遍?
中文维基百科目前没有审阅问责制度。制度设计起来难,但个人可以做好自己,用好自己手中的投票。
  • 约翰·奥斯丁将语言分为两种: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
百科全书作为工具书,本来应该只是言有所述,但编者们也将其作为某种行为的工具,变成了言有所为。维基百科也不例外。
问题在于,我们是要利用还是抵抗这种难以避免的可能性?
  • 维基百科需要尝试在投票系统方面做一些更新了。每个人都有着同样大的决定权,不等于必须使用一人一票的方法。
DYK目前有非常明显的首票决定走向的现象。不是个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