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Bluedecklibrary/AddisWang

{{notability|||Biographies|time=2018-02-11T06:45:09+00:00}}

{{vfd|大量内容错误,几乎通篇造假。出生日期和地点,都还是我改正的。大部分来源都不是针对当事人(条目)。|date=2018/02/11}} {{multiple issues| {{disputed|time=2018-02-11T06:33:26+00:00}} {{original research|time=2018-02-11T06:33:26+00:00}} {{primarysources|time=2018-02-11T06:33:26+00:00}} {{advert|time=2018-02-11T06:45:09+00:00}} {{coi|time=2018-02-11T06:57:47+00:00}} {{autobiography|time=2018-02-11T11:05:47+00:00}} {{external links|time=2018-02-11T11:05:47+00:00}} {{inappropriate tone|time=2018-02-11T11:05:47+00:00}} {{newsrelease|time=2018-02-11T11:05:47+00:00}} {{overly detailed|time=2018-02-11T11:05:47+00:00}} {{pov|time=2018-02-11T11:05:47+00:00}} {{unencyclopedic|time=2018-02-11T11:05:47+00:00}} }} {{noteTA | G1 = IT | 1 = zh-hans:社交网络服务; zh-hk:社交網絡服務; zh-tw:社群網路服務; zh-mo:社交網絡服務; | 3 = zh-hans:社交网站; zh-hk:社交網站; zh-tw:社群網站; zh-mo:社交網站; }}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AddisWang | 圖像 = File:Addis Wang.jpg | 圖像大小 = 250px | 圖像替代 = | 圖像說明 = 「AddisWang」,由「VGrigas」攝於2015年7月15日。 | 性別 = 男性 | 性別 = 男性 | 出生名 = | 出生日期 = 1992年 | 出生地點 = 中華人民共和國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惠农区 | 逝世日期 = | 逝世地點 = | 居住地 = 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 |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別名 = | 語言 = 漢語、英語、德語 | 教育程度 = 政治學學士 | 母校 = 俄亥俄州立大學(2012年-2016年) | 職業 = | 活躍時期 = | 組織 = 維基媒體基金會
中國維基媒體用戶組 | 知名原因 = 中文維基百科編輯和管理員、中國維基媒體用戶組社群協調員 | 知名作品 = | 研究領域 = 國際關係 | 網站 = {{URL|meta.wikimedia.org/wiki/User:AddisWang}} | 簽名 = File:Addis Wang (cropped).jpg | 簽名大小 = 250px }}

AddisWang」(1992年-)又被稱作「Addis Wang」,是中文維基百科維基人。他出生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宁夏回族自治区,並在上海市就讀初中和高中。2008年,他開始參與中文維基百科的編輯,並在2012年成為管理員。爾後他前往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俄亥俄州立大學留學。「AddisWang」在中文維基百科上創建約13,200篇條目,並且在維基百科上做出將近100,000次編輯。

「AddisWang」曾經嘗試透過新浪微博的宣傳方式,利用該微博帳號分享中文維基百科上的條目,來提升維基百科在中國的知名度。他也曾經與其他維基人創辦線上雜誌《維基人》。他還是中國維基媒體用戶組的共同創辦人,並在2014年負責社群協調員的工作。他還參與俄亥俄州立大學校園組織「維基百科連結」,並創辦俄亥俄州維基人用戶組。他同時也是「維基百科亞洲月」寫作活動的發起人。

早期經歷

 
2011年10月16日,「AddisWang」在上海秋聚講解維基百科編輯的基本原則,並就聽眾提出的疑問進行進一步闡述。

1992年,「AddisWang」出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惠农区,並在上海市就讀初中和高中[1][2],因而往後都以「上海人」介紹[3][4]。2008年10月,當時16歲的他註冊中文維基百科帳號[5],開始參與編輯工作[6][7]。最初他只有零星的編輯,直到在2009年暑假,他偶然發現、並報名參加中文維基百科的動員令[5]。動員令的積分系統和榮譽頭銜制度,激勵他持續參與活動,這也改變他過往的編輯方式,開始努力完善每一篇條目[5]

在這期間,「AddisWang」開始和其他維基人交流、討論以及合作[5]。「蘋果派」是其中一位令他印象深刻的維基人,前者為他翻譯的美國城市條目提供許多建議,並在他尚未明白維基百科編輯的時候給予許多幫助[5]。另一名很早就參與中文維基百科的用戶「蘇州宇文宙武」{{noteTag|「蘇州宇文宙武」很早便參與中文維基百科,當時的他作為一名阿拉伯語學生和歷史愛好者,翻譯大量鄂圖曼帝國的條目[5]。}},則在他感到疲憊時給予鼓勵[5]。透過參與動員令,「AddisWang」認識到許多維基百科的理念,並結交多名朋友,自此喜歡上維基百科[5]

爾後幾年,「AddisWang」廣泛編輯中文維基百科的內容,他在中文維基百科上創建約13,200篇條目[8],並在維基百科上做出近100,000次編輯(主要針對中文維基百科)[7]。他和其他資深的編輯還致力於幫助新用戶解決編輯上的技術問題[9],並在2012年5月起擔任管理員工作[10]。在面對較大爭議的條目時,他主要依據維基百科的方針和共識處理[6]。隨著他逐漸相信與他人分享編輯經驗能帶來更多的改變後,他把自己的心力投入在鼓勵更多人編輯的擴展活動、建立更健康的維基百科社群、及聯繫不相識的維基人上[7]。不過他剛開始在上海市舉辦聚會時,前兩場活動只有不到5人參與[11]

社群推廣

《維基人》

 
2012年7月15日,「AddisWang」在維基百科上海夏季聚會講話。

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早先封鎖維基媒體的影響,中文維基百科在中國大陸的發展受到限制,並且失去大量的用戶,直到新一批中國大陸志工出現才開始推動在地社群成長{{noteTag|在2013年,中文維基百科發展成第十二大的維基百科,註冊人數約有140萬人(活躍用戶約有7,500人),當中大部分來自香港臺灣[3]。}}[3]。2012年,「AddisWang」開始希望用一種新的方式,吸引中國人對於維基百科的關注[9],他在新浪微博創建社群的官方帳號{{noteTag|新浪微博是中國一個類似Twitter社群網路網站[3],且和Twitter一樣允許用戶上傳圖片,在中國訪問量排行第七名[9],也是中國最大的社交網路服務[12][3]。「AddisWang」認為微博是能夠讓讀者體驗維基百科所提供知識的一個理想的平臺,而同樣是140個字元,用漢語表達的推廣內容仍會比英語還要多[9]。}}。在這之前,維基百科於中國還沒有社群媒體的宣傳[12]。「AddisWang」認為社群媒體推廣是增強維基百科影響力的一種方式,計劃用社群媒體接觸數量龐大的中國網際網路用戶群,從而提升維基百科在中國的知名度[13]、並宣傳維基媒體計劃的國際社群[9]

同年,同樣出身上海市的中文維基人「Yhz1221」與「AddisWang」聯繫{{noteTag|「Yhz1221」在1996年出生於上海市,在2008年加入中文維基百科,後來前往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學校就讀[3]。他是中國大陸管理員志工中最年輕的一位,並且希望透過現在雜誌《維基人》促進維基百科發展[3]。}},在討論有關中文維基百科的未來之後,「AddisWang」和「Yhz1221」認為首先應該要吸引更多讀者加入,決定創辦線上社群雜誌[3][14]。但兩人隨後面臨許多挑戰和困難,過往的失敗經驗讓《維基人》團隊瞭解到存在兩個需要解決的難題:雜誌如何發展出有趣的內容,同時又應該聚焦哪些目標客群{{noteTag|自2005年起,許多中文維基人先後嘗試過以不同的方式創辦在線雜誌,但是沒有一例獲得成功[14]。}}[14]。面對這些問題和擔憂,「Yhz1221」決定先製作第一期進行實驗,內容則包括社群新聞、維基百科條目的摘要和一張特色照片[14]。「Yhz1221」和「AddisWang」還找到一位維基人「Eric Song」負責雜誌設計,在同年12月共同發表《維基人》第一期(僅有簡體中文[3][14]

由「Eric Song」設計的前幾期的雜誌,很快就收到許多社群內部的積極回應和建議,並鼓勵他們持續進行[3][14]。《維基人》作為一份每月發行的線上雜誌[10],後來也納入中國社群媒體計劃之中,是將在地社群和國際社群聯繫在一起的子計劃之一[14]。該雜誌的目標是挑選有趣的話題,以中文維基百科上的條目為基礎彙整內容,並在網站上發表雜誌的下載版本[3]。這個團隊持續改進雜誌(「AddisWang」負責校對工作)[10],並在第六期起製作繁體中文版本[3]。最終,《維基人》在中文維基百科的訂閱用户超過500名,此份雜誌也成為對中文讀者傳播維基媒體運動的新工具[14]

微博宣傳

{{Quote box| width = 300px | align = left | quoted = ture | bgcolor = #FFFFF0 | salign = right | quote = 在中國,社交媒體是直接接觸用戶的最好的方式之一。作為一個個體,我知道我的貢獻能力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我就啟動了這個項目……如果我每天更新一個條目,我一年最多貢獻365個條目。但如果我每個星期能吸引一個人加入維基百科,我對內容的影響力就大大增加了。新用戶的加入也能帶來不一樣的觀點和視角。| source = 「AddisWang」,2014年11月26日[9] }}

2013年,在「AddisWang」的主持下[10],「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有效宣傳方法」的低成本社群媒體實驗獲得維基媒體基金會「個人項目資助」的支持(提供350美元補助){{noteTag|「個人項目資助」又被稱作「個人參與補助方案」,是維基媒體基金會在2013年發起的方案,其成立目的是讓維基媒體人能夠引發更多專案導向的實驗,改善維基媒體的網路體驗[12]。儘管這些實驗計劃是為了嘗試實際可行且能規模化的解決方案,然而補助方案在剛開始時也存在著風險、沒人能保證成功[12]。}},並且由「AddisWang」擔任計畫負責人[9][13][12][15]。從2013年4月開始,他便和其他在中國大陸的中文維基人[13],每天通過新浪微博帳號[12],向中國讀者發表維基百科條目的內容摘要[9]。不到6個月,維基百科的微博帳號就吸引近萬名關注者[9]。最終中國有超過1萬名關注者追蹤維基百科在微博的動態,當中有25%為女性[12]

這個帳戶所發表的最新文章,也會導引新一批讀者到中文維基百科,維基百科在中國便能利用此帳號分享知識[12]。志工小組通常挑選內容獨特、有趣的條目發布到微博上,希望藉此吸引人們的注意力[9]。他們的一些微博甚至實現病毒式行銷,例如一條介紹指甲刮黑板聲音的英語條目微博,在發布1個星期後就獲得52個轉發和21,000次瀏覽[9]。而在3天內被轉發最多的文章,其連結的維基百科條目也增加252%的瀏覽量[12]

這些社群媒體推廣活動為中文維基百科吸引新的編輯成員[9]。其中一位關注者受到維基媒體運動的宣傳活動影響,表示願意參與編輯,「AddisWang」協助他把當地鐵路隧道的照片(該隧道是1981年成昆鐵路列車墜橋事故的發生地)上傳到維基共享資源[9]。而受到另一位讀者在深夜發表一條關於自己患有「維基百科綜合症」微博的啟發,「AddisWang」還發起一項邀請大家分享自己「維基百科綜合症」經驗的活動,引發熱烈的討論[9]

「AddisWang」還利用微博帳號,引導用戶參與互動,或是組織維基社群的活動(例如通過微博推廣「維基愛古蹟」活動),藉此鼓勵用戶加入維基百科社群[9]。微博成為傳播維基媒體運動新聞事件的強大工具,例如維基百科的線下聚會,曾經就有60人參加在大連理工大學舉辦的一次聚會[9]。2013年7月,「AddisWang」參加在香港舉辦的維基媒體國際會議[6]。在會議舉行之前,他發表一則宣傳香港維基媒體國際會議的公告,並承諾會在轉發這條微博的用戶中進行抽獎,獎品是會議期間於香港寄出的明信片[9]。最後有239位微博用戶參與轉發抽獎,這次活動也為微博帳號吸引300多位新粉絲[9]

建立組織

 
2014年8月12日,「AddisWang」等維基人在維基媒體國際會議發表《維基百科轉為病毒:社群媒體實驗》。

為了協助提升維基百科在中國的知名度,「AddisWang」等人在2013年共同創辦中國維基媒體用戶組,這也是維基媒體運動在中國的第一個社群用戶組{{noteTag|當時使用中文維基百科為主的自治體組織有4個,除了中國維基媒體用戶組外,中華民國香港澳門三地皆是以維基媒體分會形式存在[16]。2017年1月,儘管中國維基媒體用戶組已經是維基媒體分支機構,部分中國維基人認為組織的章程違反法律,且事前討論不足、無法代表中國大陸地區社群編輯,從而提出質疑與連署[17],有意另外成立「合法」的新分支組織「中國大陸維基人用戶組」[18][19]。}}[7]。這個用戶組除了為既有的維基人召開定期聚會外,也為其他有興趣認識維基百科的人舉辦活動[7]。而從2014年4月起,「AddisWang」成為維基媒體基金會簡易型年度規劃補助委員會的志工成員,負責在維基媒體運動中,提供有關「個人項目資助」的意見、審查和推薦建議[10]。他在2014年4月至2016年2月間,還曾經在「個人項目資助」委員會工作[10]

2014年12月,「AddisWang」成為中國維基媒體用戶組的協調員,負責協調和支持中國本地的維基媒體計劃與維基百科社群,及促成維基媒體基金會和維基媒體計劃社群在中國的合作[10]。在「AddisWang」等人的努力下,中國維基媒體用戶組建立中文維基百科圖書館、促成有道和維基媒體基金會展開合作[10],也曾共同舉辦全球性的「維基愛古蹟」比賽[7][9]。但在這期間,發生中文維基百科用戶「DreamLiner」參選管理員投票,儘管贊成票比例在多數時間皆跨過門檻,最後出現連續幾張反對票產生爭議結果,特別是「AddisWang」的反對票是在投票截止前才投下,引發「小動作」的批評[20]

另外一方面,「AddisWang」曾擔任2013年維基媒體多樣性會議的演講人[10]。在2014年,「AddisWang」、「Mys 721tx」和「Ericmetro」提出「Wikiquiz」試驗計劃,並獲得「個人項目資助」提供的1,070美元補助[21][22]。該團隊希望設計出猜謎應用程式,鼓勵中國讀者以有趣的新方式和維基百科互動,並且將實驗結果分享給其他語言社群[21]。而在同年的維基媒體國際會議的專題研討會上[10],「AddisWang」還和維基人傑克·奧爾維茲(Jake Orlowitz)、內薩·海珊(Netha Hussain)、伊萬·馬丁尼斯(Ivan Martinez)共同發表《維基百科轉為病毒:社群媒體實驗》(Wikipedia Goes Viral: Experiments in Social Media)報告[23][24]

海外活動

校園組織

 
2016年1月15日,「AddisWang」和「維基百科連結」成員在俄亥俄州立大學慶祝維基百科15週年慶。

2012年,「AddisWang」至美國俄亥俄州俄亥俄州立大學留學,主修國際關係領域[3][10],這讓他與中國的維基百科社群有所分離[7]。到俄亥俄州立大學就讀時,當時還是新生的他曾試圖找尋維基百科相關的社團,後來則想創立屬於自己的社團,但他發現當地並沒有任何活躍的維基百科學生社團可以參考[11]。後來他注意到維基人凱文·帕拉維(Kevin Payravi),後者決定創辦新的維基百科學生社團「維基百科連結」(Wikipedia Connection){{noteTag|維基人凱文·帕拉維(Kevin Payravi)也是俄亥俄州立大學學生,比「AddisWang」晚1年來到俄亥俄州[11]。儘管在大學二年級時,帕拉維曾經擔任維基百科的{{Link-en|駐點維基人|Wikipedian in residence|校園大使}},但該計劃由於隔年教授忙碌而沒有持續進行,這使得他認為教育計劃並須憑藉校園網絡才能活躍發展[11]。}}[11],而「AddisWang」很快就加入該社團[7]

由於學生社團往往是在地校園內外的社群中心,「維基百科連結」嘗試把教育計劃中的學生、與其他學生聯繫在一起,同時還將這些學生與週邊地區的教師和維基人集結起來[11]。儘管剛開始的時候,「維基百科連結」的學生社團規模並不大,「AddisWang」和他的同學們希望能夠建立校園內部的維基百科社群,除了邀請學生和教育工作者加入維基百科的編輯活動外,還積極尋找鼓勵校園社群參與的機會(例如{{Link-en|Art+Feminism|Art+Feminism}})[7][11]。而為了能夠達成在俄亥俄州立大學建立在地社群的目標{{noteTag|當地同時也是哥倫布中心地區,早在2009年曾經有兩次舉行哥倫布聚會的計劃,但是從未真正實現[11]。}},他們決定每週定期舉行工作坊,藉此吸引更多該地區的學生、教職員和維基人關注[11]

在這期間,居住在美國的「AddisWang」還在2015年時協助聯繫,將唐人百科的問題提交給維基媒體基金會法務部門調查,後者則藉由提出域名失效的申訴予以處理[25][26]。到了2016年,「維基百科連結」的成員快速增長,並且在俄亥俄州合作創辦一個社群用戶組——俄亥俄州維基人用戶組(Ohio Wikimedians User Group)[7];這個新的用戶組立即籌畫多項計劃,其中包括2016年的「維基愛古蹟」美國部分[7]。同年,「AddisWang」獲得俄亥俄州立大學政治學學士學位[10]

「亞洲月」

2016年,「AddisWang」和其他使用不同在地語言的維基組織者共同介紹「維基百科亞洲月」。

作為一名中國志工,「AddisWang」長期關注維基百科在中國和亞洲地區的發展{{noteTag|在2015年的分會會議的專題會議上,中華民國香港印度尼西亞菲律賓4個維基媒體分會、中國維基媒體用戶組及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成員曾進行對話,尋求進一步合作,特別是舉行東南亞維基會議的可能性[27]。在會議過程中,代表中國維基媒體用戶組的「AddisWang」曾表示東南亞的語言差異過大,將使得各方無法尋求可行的合作方案,只有使用中文維基百科的三個分支機構較可能先行合作[27]。}}[7]。在2015年維基媒體國際會議的維基媒體亞洲聚會,「AddisWang」首先在會議上提出「維基百科亞洲月」的討論想法,認為亞洲維基媒體社群間應該要有更多的合作[28];他還積極向其他維基人協調此計劃,最後許多來自不同亞洲維基百科社群的與會者亦有所興趣,這個概念得以真正實現[7]

在「AddisWang」的發起下,2015年11月推出第一屆「維基百科亞洲月」的活動,儘管當時全部只有以網際網路集體協作的方式進行[29],不過依舊獲得廣泛的迴響[30]。期間,「AddisWang」把有關東帝汶的英語條目翻譯至中文維基百科上,後來更透過德語維基百科的條目,認識到「維基百科亞洲月」最多貢獻的編輯之一——J·派翠克·菲舍爾(J. Patrick Fischer){{noteTag|J·派翠克·菲舍爾(J. Patrick Fischer)是德語維基百科的編輯,他曾經訪問當時甫剛從印度尼西亞獨立的東帝汶,爾後致力於撰寫許多相關主題的條目,並且也擴及至英語維基百科的一些條目上[31]。也由於他在維基百科的貢獻,在柏林舉行的東帝汶研討會上,幾乎每個人都認識他[31]。}}[31]。為了增加支持社群的數量與貢獻,後續的「維基百科亞洲月」也不斷改進其做法{{noteTag|這些包括加速明信片寄送地址的彙整流程,確保大多數人能夠在年底之前就收到他們的名信[32];提供簡單的設置指南,讓「維基百科亞洲月」的組織者不需要增加太多工作[32];使用中央通知向所有編輯宣傳[32];及協助社群製作和發送維基媒體紀念品[32];計劃舉辦一些實體的編輯松活動與新手的教學活動,擴大活動的影響力與多元性等[29]。}}[32]

「維基百科亞洲月」的宗旨在於,希望促成亞洲的維基媒體社群共同合作,在每個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上改進有關亞洲國家和地區的條目,從而幫助世界其他國家更加了解亞洲及其他文化群體[33]。在為期1整個月的編輯活動中,有超過20個維基百科社群參與線上編輯松,並鼓勵維基人盡可能在維基百科上創建與亞洲國家有關主題的條目[32][34]、或是提升個別條目的質量[33];而為了回饋活動期間對維基百科的貢獻,主辦單位還會發送由各地社群製作的明信片給參與投稿的編輯[32][34]

作為「維基百科亞洲月」寫作活動倡議的主要組織者與協調人[34][31],「AddisWang」對於自己的「維基百科亞洲月」計劃相當自豪,認為它顯示出世界各地的維基人為一個共同目標合作與貢獻[7]。他也認為「維基百科亞洲月」大大地協助許多在地社群和小型語言的維基百科計畫發展,特別是在亞洲地區部分[7]。其中在2016年,中華民國與印度尼西亞兩個分會組織、以及中國、韓國泰國三地用戶組的代表,還另外開會討論東亞與東南亞地區的聯合[35]

理念

{{Quote box| width = 300px | align = left | quoted = ture | bgcolor = #FFFFF0 | salign = right | quote = 因為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維基百科,所以很難想像如果沒有它,我們要如何才能找到信息。線上內容充斥著未經核實的訊息和軟性廣告,而圖書是有限的、去圖書館是費時的。這也取決於你的社區是否有一個體面的圖書館,即便在今天,這種圖書館仍然不常見。這就是為什麼我支持維基百科,並相信這相當重要。| source = 「AddisWang」,2017年6月7日[7] }}

「AddisWang」認為維基百科自身的意義和理想(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能夠分享世界的知識,且免費自由地獲得)吸引他加入[6][7]。對於他來說,他認為維基百科引進一場學習革命,讓他願意持續支持[7]。他也相信,在貢獻維基百科知識的時候,編輯內容的過程也會對用戶產生積極的學習影響[9]。同時,他還認為維基百科是一個中立的場合,儘管裡面的人們有著不同的信仰或政治立場,他們主要還是在討論共同的想法和技術上,並且透過技術的創新來改變世界[4];對此,他認為在其所居住的大城市中,不同地方的人要討論政治分歧,反而相對較為困難[4]

對於維基百科的日常運作機制,「AddisWang」認為基百科存在著既有的共識和方針(例如不接受廣告,需要可供查證的參考來源),但並不是每一位編輯維基百科的用戶都能夠理解,因此他們需要其他維基人的提醒與幫助[6]。同時,維基百科基於「人人皆可編輯」的原則,而提供用戶匿名編輯,對於維基百科不接受的內容則會予以刪除[6];他也認為其他需要註冊用戶、編輯要經過審核才能發表的網站,後者的廣告情形反而更加嚴重[6]。他還主張強大的百科全書需要社群來支持其存在,社群成員也得在理解計劃及其需求後,才能夠產生誘因,並且他對自己能夠招收新編輯感到相當自豪[7]

「AddisWang」對於維基百科在中國的發展潛力相當樂觀[9]。他相信維基百科作為一本自由、開放的百科全書,一定能對中國人造成影響[9]。相對地,儘管他同樣希望有更多人參與編輯和分享知識,但是他不認為應該讓完全不認識維基百科的人參與編輯[7]。同時他也發現,在中國有很多人會把維基百科和維基解密弄混,另外也有一些社會和法律上需要解釋說明的誤解[9]。在這當中,由於中國的著作權侵權問題相當嚴重,他認為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讓新用戶在編輯的時候能夠符合維基百科禁止抄襲的規範[9]

參見

註釋

{{Reflist|2|group = 註}}

參考資料

{{Reflist|3}}

外部連結

{{維基百科}}

Category:1992年出生 Category:在世人物 Category:石嘴山人 Category:維基百科人物 Category:俄亥俄州立大學校友

  1. ^ {{Cite web |url =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User:AddisWang&oldid=11028008 |title = User:AddisWang |author = |date = |publisher = 中文維基百科 |language = 簡體中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2. ^ {{Cite web |url =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User:AddisWang&oldid=12892883 |title = User:AddisWang |author = |date = |publisher = 中文維基百科 |language = 簡體中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Cite web |url = http://www.scmp.com/lifestyle/arts-culture/article/1293878/wiki-reboot-chinese-wikipedia-makes-comeback-after-early |title = Wiki reboot: Chinese Wikipedia makes comeback after early censorship |author = Ivan Zhai |date = 2013年8月5日 |publisher = 《南華早報》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4. ^ 4.0 4.1 4.2 {{cite news |language = 義大利文 |author = |coauthors = |url = |title = Va in scena lo scambio di battute fra un giovane cinese e l'amico di Taiwan |publisher = 《{{Link-en|Il Giorno|Il Giorno (newspaper)}}》 |pages = |date = 2016年6月22日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Cite web |url = https://blog.wikimedia.org/2015/07/10/chinese-wikipedias-dong-yuan-ling/ |title = The Chinese Wikipedia’s Dong Yuan Ling wants you to contribute articles |author = Addis Wang |date = 2015年7月10日 |publisher = 維基媒體基金會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Cite journal|author= Addis Wang和苑明里 |url= |title= 《危机中的维基百科》 |journal= 《新民周刊》 |year= 2013年 |volume= |issue= 第47期 |pages= 第12頁 |language= 簡體中文 }}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Cite web|url=https://blog.wikimedia.org/2017/06/07/addis-wang/%7Ctitle=Building communities to support free knowledge: Addis Wang|accessdate=2018年2月10日|author=Jonathan Curiel和Samir Elsharbaty|date=2017年6月7日|publisher=維基媒體基金會|language=英文|quote=}}
  8. ^ {{Cite thesis |degree= |chapter= |title= 網際網路著作權保護之研究——以維基百科運作模式為中心 |url= http://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7043/2/fb141014102736.pdf |author= 沈冠宇 |year= 2013年12月 |publisher= 中國文化大學 |accessdate= |docket= |oclc= |language= 正體中文 }}
  9.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9.22 9.23 {{Cite web |url = https://blog.wikimedia.org/2013/12/04/using-social-media-to-engage-editors-in-china/ |title = Using social media to engage Wikipedia readers and editors in China |author = Addis Wang |date = 2013年12月4日 |publisher = 維基媒體基金會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10.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Cite web |url = https://www.linkedin.com/in/addiswang |title = Addis Wang |author = |date = |publisher = LinkedIn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Cite web |url = https://blog.wikimedia.org/2016/02/28/ohio-state-student-club/ |title = Wikipedia Connection: an emerging student club at Ohio State |author = Addis Wang |date = 2016年2月28日 |publisher = 維基媒體基金會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Cite web |url = https://blog.wikimedia.org/2014/02/06/individual-engagement-grants-demonstrate-potential-for-impact/ |title = Individual Engagement Grants demonstrate their potential for impact |author = Siko Bouterse |date = 2014年2月6日 |publisher = 維基媒體基金會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13. ^ 13.0 13.1 13.2 {{Cite web |url = https://blog.wikimedia.org/2013/03/29/wikimedia-individual-engagement-grantees/ |title = Announcing the first Wikimedia Individual Engagement Grantees |author = Siko Bouterse |date = 2013年3月29日 |publisher = 維基媒體基金會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Cite web |url = https://blog.wikimedia.org/2014/08/12/chinese-wikipedia-online-magazine-a-community-gateway/ |title = Chinese Wikipedia Online Magazine: A Community Gateway |author = Addis Wang |date = 2014年8月12日 |publisher = 維基媒體基金會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15. ^ {{Cite web |url = https://blog.wikimedia.org/2013/04/12/wikimedia-foundation-report-march-2013/ |title = Wikimedia Foundation Report, March 2013 |author = Tilman Bayer |date = 2013年4月12日 |publisher = 維基媒體基金會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16. ^ {{Cite web |url =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0/0b/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會訊_103年12月號.pdf |title = 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會訊(103年12月號) |author = 王則文和上官良治 |date = 2014年12月6日 |publisher = 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 |language = 正體中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17. ^ {{Cite web |url = https://us14.campaign-archive.com/?u=a8cc514044eb6a2dc8a8c5835&id=9a7c976bd8&e= |title = 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會訊(2017年3月號) |author = 王則文和上官良治 |date = 2017年3月 |publisher = 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 |language = 正體中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18. ^ {{Cite web |url = https://us14.campaign-archive.com/?u=a8cc514044eb6a2dc8a8c5835&id=d75a46da81&e= |title = 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會訊(2017年1月號) |author = 王則文和上官良治 |date = 2017年1月 |publisher = 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 |language = 正體中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19. ^ {{Cite web |url = https://mailchi.mp/f1aa8a7ea3e6/1069 |title = 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會訊(2017年9月號) |author = 王則文和上官良治 |date = 2017年9月 |publisher = 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 |language = 正體中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20. ^ {{Cite web |url =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1/16/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會訊_103年03月號.pdf |title = 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會訊(103年3月號) |author = 王則文和上官良治 |date = 2014年3月1日 |publisher = 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 |language = 正體中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21. ^ 21.0 21.1 {{Cite web |url = https://blog.wikimedia.org/2014/05/30/new-grantees-fresh-perspectives-research-mobile-community-building/ |title = New grantees bring fresh perspectives on research, mobile, and community-building |author = Siko Bouterse |date = 2014年5月30日 |publisher = 維基媒體基金會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22. ^ {{Cite web |url = https://blog.wikimedia.org/2014/06/30/wikimedia-foundation-report-may-2014/ |title = Wikimedia Foundation Report, May 2014 |author = Tilman Bayer |date = 2014年6月30日 |publisher = 維基媒體基金會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23. ^ {{Cite web |url = https://blog.wikimedia.org/2014/11/30/wikimedia-foundation-report-august-2014/ |title = Wikimedia Foundation Report, August 2014 |author = Tilman Bayer |date = 2014年11月30日 |publisher = 維基媒體基金會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24. ^ {{Cite web |url = https://blog.wikimedia.org/2014/11/30/wikimedia-highlights-august-2014/ |title = Wikimedia Highlights, August 2014 |author = Tilman Bayer |date = 2014年11月30日 |publisher = 維基媒體基金會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25. ^ {{Cite web |url =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1/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會訊_104年09月號.pdf |title = 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會訊(104年9月號) |author = 王則文和上官良治 |date = 2015年8月26日 |publisher = 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 |language = 正體中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26. ^ {{Cite web |url =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9/9b/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會訊_104年12月號.pdf |title = 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會訊(104年12月號) |author = 王則文和上官良治 |date = 2015年11月29日 |publisher = 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 |language = 正體中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27. ^ 27.0 27.1 {{Cite web |url =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6/62/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會訊_104年06月號.pdf |title = 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會訊(104年6月號) |author = 王則文和上官良治 |date = 2015年5月29日 |publisher = 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 |language = 正體中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28. ^ {{Cite web |url = https://blog.wikimedia.org/2016/11/01/digest-wam/ |title = Community digest: Editors around the world get ready for Wikipedia Asian Month, news in brief |author = Samir Elsharbaty |date = 2016年11月1日 |publisher = 維基媒體基金會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29. ^ 29.0 29.1 {{Cite web |url =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0/02/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會訊_105年10月號.pdf |title = 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會訊(105年10月號) |author = 王則文和上官良治 |date = 2016年9月30日 |publisher = 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 |language = 正體中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30. ^ {{Cite web |url =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0/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會訊_105年07月號.pdf |title = 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會訊(105年7月號) |author = 王則文和上官良治 |date = 2016年6月30日 |publisher = 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 |language = 正體中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31. ^ 31.0 31.1 31.2 31.3 {{Cite web |url = https://blog.wikimedia.org/2017/11/10/j-patrick-fischer/ |title = As Wikipedia Asian Month returns, meet one of its top contributors: J. Patrick Fischer |author = Addis Wang |date = 2017年11月10日 |publisher = 維基媒體基金會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32. ^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Cite web |url = https://cis-india.org/a2k/wikipedia-asian-month-2014-2016-iteration-starts-on-1-november |title = Wikipedia Asian Month — 2016 iteration starts on 1 November |author = Tito Dutta |date = 2016年10月30日 |publisher = {{Link-en|互聯網與社會中心|Centre for Internet and Society (India)}}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33. ^ 33.0 33.1 {{Cite web |url = https://blog.wikimedia.org/2015/11/06/november-asia/ |title = Community Digest—help improve articles about Asia during November |author = Addis Wang和Ed Erhart |date = 2015年11月6日 |publisher = 維基媒體基金會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34. ^ 34.0 34.1 34.2 {{Cite web |url = http://news.vidyaacademy.ac.in/2017/02/28/contributions-to-wikipedia-recognised/ |title = Contributions to Wikipedia recognised! |author = V. N. Krishnachandran |date = 2017年2月28日 |publisher = {{Link-en|維迪亞科學和技術學院|Vidya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35. ^ {{Cite web |url =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6/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會訊_105年05月號.pdf |title = 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會訊(105年5月號) |author = 王則文和上官良治 |date = 2016年4月30日 |publisher = 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 |language = 正體中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