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Fire-and-Ice/沙盒/9
红旗渠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中国河南省林州市 |
分类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时代 | 1969年 |
编号 | 6-990 |
认定时间 | 2006年 |
红旗渠是位于中國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穿越太行山区的人工引水渠。1960年2月开始修建,1969年7月完工。工程目的是引漳河水灌溉林县,故而又名“引漳入林”工程。由于多处渠段位于山腰的悬崖峭壁上,因此獲誉“人工天河”。红旗渠现为中国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背景
据當地縣誌記載,從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開始至1949年的514年间,林县旱年加總達400年,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人相食5次。当地307個以上村莊为了解决饮水以及农田灌溉困难常常穿山挑水,遠的每天要走二三十里路挑水。1959年,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水渠无水可引,水库见底,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经过多次讨论,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但是在林县境内没有这样的水源,县委想到了水源丰富的漳河。据统计,“1963年,有375个大队,2348个生产队,305200人,30150头牲畜仍需远道吃水。每年因远道担水误工达480万个”。
林县兴修水利的历史可追溯到1268年修建的天平渠,此后,明代有谢公渠等,清代有桃园南渠等10多条渠,到1949年底,先后挖掘小型渠道15条,打水井3529眼,打旱井10600眼,灌溉面积1.55万亩。1949年后,县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1953年至1957年,林县庵子沟修了50多条排洪渠和近百个澄沙坑,打两眼旱井,挖1个蓄水池。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1958年1月至1959年底,“林县全县建成中小型渠道1364条,水库36座;池塘2397个,旱井27120眼,水井5652眼,引山泉650个”。林县多年治水,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
历史
1958年11月,毛泽东听取“引漳入林”工程的汇报后指示杨贵:“要把农业搞上去,必须大搞水利。”1959年8月,杨贵又一次见到毛泽东,受到鼓舞,决心搞好水利建设。期间,河南省人民委员会也制定了《1958年冬到1959年春水利建设方案》。1959年林县又遇特大旱情,境内水源断流。
1954年,几个中共林县县委常委组成调查组,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一致得出结论:林县贫穷落后的根本问题是缺水。1959年,县委常委共同研究,最终决定从侯壁断下,平顺县石城公社崔家拐村西定为渠首。
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会议,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专门研究“引漳入林”工程。工程决定于1960年2月开工,时逢中国三年困难时期,全县只有300万元储备金、28名水利技术人员。1959年10月至11月,林县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对引漳入林灌溉工程进行选线测量。1960年2月11日,“引漳入林”工程开工,经河南、陕西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1960年3月6日到7日,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在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思是高举红旗前进。
1960年10月,中共中央要求“坚决压缩水利等农村基本建设”,提出“百日休整”。1961年7月,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在河南省新乡地区调研期间,听到“红旗渠是死人渠”、“林县县委抱着红旗不放”等言论后,批评林县县委,要求红旗渠停工。林县组织部长路加林提出异议,遭到谭震林的批评,并撤了路加林的职。面对上级领导的压力,杨贵陈述林县修建红旗渠的正当性。谭震林通过调查得知实际情况后,又恢复了路加林的职务。
1960年5月1日,红旗渠渠首拦河坝王家庄安全洞和林英渡槽同时竣工。1960年10月1日,林县红旗渠总干渠第一期工程(渠首至河口)竣工,漳河水流入林县境内。1960年10月17日,红旗渠总干渠第二期工程(河口至木家庄段)开工,1961年9月30日竣工。1961年7月15日,红旗渠总干渠青年洞竣工。1961年10月1日,红旗渠总干渠第三期工程(南谷洞至坟头岭段)开工。1962年l0月l日竣工。1962年10月20日,红旗渠总干渠第四期工程(木家庄至南谷洞段)开工。1963年月20日,红旗渠总干渠渠尾的分水岭隧洞竣工。1964年10月30日,总干渠第四期工程(木家庄—南谷洞)竣工。1964年12月1日,红旗渠总干渠全线开通。31日,总干渠全线首次放水成功。1965年4月5日,林县县委、林县人民委员会在分水岭召开庆祝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典礼大会,总干渠通水。1965年7月21日,中共林县第三届代表大会确定4月5日为红旗渠通水纪念日。
1966年4月1日,一干渠桃园渡槽竣工。1966年4月5日,二干渠夺丰渡槽、三干渠曙光洞竣工。一、二、三干渠全面竣工。1966年7月至8月,在完成红旗渠一、二、三干渠的基础上,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展开。1969年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7月工程全面竣工。
1970年10月,红旗渠总干渠林英洞至通天沟维修加固工程动工。1971年4月完工。水电部举办红旗渠展览,红旗渠开始对外开放。1971年1月,红英汇流电站动工,1973年12月竣工发电1972年10月,红旗渠总干渠阳耳庄至分水岭维修加固开工。次年6月完成。1973年10月,红旗渠总干渠河口至阳耳庄维修加固工程,包括总干渠寺沟洞改线工程动工,均于1974年8月完成。1975年10月,红旗渠纪念亭在分水岭建成。1977年4月,城关公社方家庄“红旗渡槽”建成,为林县第一个钢筋混凝土薄壳渡槽,总长1275米,最高处为19.6米,共104孔。1982年3月20日,红旗渠总干渠山西省境内王家庄村东250米处决口后改线工程动工。7月1日完工。
1987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杜魁兴、林县县长赵玉贤的告急信,“人工天河”红旗渠因水事纠纷面临“断流报废的危险”,引起广泛关注。[1]
1990年,在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的河南省代表团,在全国人大代表王宝莲(女、林县籍,林县第一个全国人大代表),安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洪文广倡导下,32位代表联名提出红旗渠急需更新改造,要求国家给予扶持的议案,引起水利部的重视。河南省计委下文批复,同意红旗渠进行技术改造,国家给予一定扶持。整个工程工期5年,总投资7224万元,干渠以上列为国家计划投资2999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000万元,省补800万元,市县自筹1199万元,干渠以下列为地方自筹,4225万元。
1991年10月25日,红旗渠技改工程红英北分干渠翻砌铺底动工。该工程从小店乡油村到采桑乡南峪白甘岭,全长13.8公里(18公里?),由合涧、采桑两乡承担施工。1992年4月15日,红英南分干渠第一期翻砌铺底技改工程动工。1992年9月红旗渠游览区络丝潭景区建成。1992年10月24日,红旗渠桃园分干渠(桃园一曲山响岭洞)14.3公里,技改翻砌铺底工程开工。11月30日竣工。1993年4月1日,县委、县政府召开红旗渠总干渠技改施工总指挥部全体成员会议。2日上午召开动员大会。4月15日,总干渠停水,全线施工。
1992年8月22日,红旗渠总干渠盘阳段两处渠墙同时被炸,炸毁长度33米,60米严重裂缝,盘阳村遭到渠水袭击,损失惨重。林县各领导人赶赴现场,分头做群众工作,组织救灾。红旗渠灌区管理局组织抢险,恢复通水。此事件为建国以来罕见的爆炸破坏水利工程案件,在沿漳河三省(山西、河南、河北)三县(平顺、林县、涉县)反映强烈,震动全国。
2002年,红旗渠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6年5月25日,红旗渠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9年6月30日,红旗渠灌区配套节水改造2008年度工程,主要包括红旗渠总干渠山西境内20公里渠道和红英干渠11公里渠道更新改造,总投资3000万元。2009年11月10日,红旗渠红英南分干渠续建节水改造工程开工。
201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红旗渠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也成为河南省第8家被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中西部地区首例县域获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4年6月21日,安阳智慧旅游暨同程“一元游红旗渠”启动仪式在红旗渠分水苑景区举行。2014年6月26日凌晨3时许,林州红旗渠总干渠赵所管理段35+700处出现坍塌,附近村庄受湮,发现险情后,相关部门随即通知疏散人员并开闸泄洪。渠道管理员发现该情况后,当即通知赵所村用喇叭广播疏散人员,同时上报红旗渠管理处、林州市防汛指挥部、林州市政府及漳河上游局,第一时间启动上下游五座泄洪闸泄水。
2016年2月17日,安阳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红旗渠申遗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10月,红旗渠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工程
工程共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2225万立方米。幹渠长70.6公里,幹渠、支渠、斗渠全长约1500公里。灌区的有效灌溉面积为54万亩。
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总投资1250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社队投资7878万元,占63%。红旗渠修建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牺牲。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17岁。包括吴祖太等。
总干渠
第一干渠
第二干渠
第三干渠
英雄干渠
红英干渠
淅南干渠
桃园分干渠
红英南分干渠
红英北分干渠
支渠
灌区支渠
英雄干渠支渠
分水闸
影响
红旗渠的修建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的吃水问题。灌区的粮食亩产由修建前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红旗渠也成为林州市的主要象征。
红旗渠的建设为林县培养了大批能工巧匠,随着改革开放,林县建筑业得以起死回生并迅速发展成为林县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
1971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发行上映《红旗渠》纪实电影片,详细地纪录了修建红旗渠的过程。
197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
1990年代,中国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李先念、乔石、姜春云、李铁映、叶选平等先后视察红旗渠。
2012年,由新华通讯社出品,新华社音视频部、新华社河南分社制作,新华音像电子出版社出版的专题片《红旗渠传奇》5集正式出版发行。
景点
青年洞、十水言碑、虎口崖、分水闸、络丝潭瀑布、廊桥、红旗渠纪念馆、创业洞、两半山、团结洞、老炮眼、鹰嘴崖、一线天、神工铺。
评论
- 1970年代初,周恩来:“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2]
- 1995年4月14日,胡锦涛:“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要继续弘扬当年的修渠精神,把红旗渠精神代代传下去”。
- 1996年6月1日,江泽民:“林县人民了不起,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典范,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可以浇灌几十万亩田园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宝贵的红旗渠的精神。这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民族的精神财富。”并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 李海红认为,红旗渠修建成功的原因有:其一,农村社会的组织机构有利于群众性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其二,整个人民公社化时期,中共中央一贯重视粮食生产和水利建设。[3]
图集
-
1965年7月 红旗渠 渡槽
-
1965年7月 红旗渠 路银
-
1965年7月 红旗渠 青年洞
-
1965-7 1965年7月 红旗渠2
-
1965年7月 红旗渠建立完成
参考
- ^ 陈莉莉,赵爽. 红旗渠精神集体记忆的建构历程——以《人民日报》(1965-2019)的报道为中心.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11-01: 1-9.
- ^ 王宏民主编;《林州市旅游志》编委会编. 林州市旅游志.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7: 6. ISBN 7-80145-841-9.
- ^ 李海红. 制度、思想与精神:红旗渠成功修建的原因.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6 (5): 88-93.
扩展阅读
- 《林县志》
- 王炳林总主编;马福运主编;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编,《红旗渠精神》,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9。
- 《林州水利史》
- 《中国红旗渠》
- 林州市红旗渠志编纂委员会,《红旗渠志》
- 中共河南省林县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河南省林县水利局,河南省林县档案局编,《红旗渠》
- 郝建生,杨增和,李永生著,《杨贵与红旗渠》
外部链接
- 找不到URL。请在此处指定URL或在维基数据上添加。
- 【1970新影纪录片】红旗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