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alk:Clithering/留言存檔一
加油!
多謝你的優秀積極貢獻。希望能夠向你頒授維基優秀新人榮譽,不過你離條件尚差建立一個20行長的條目,加油啊!-- tonync (talk) 18:07 2006年5月1日 (UTC)
成立香港維基社團
encyclopedist (對話頁) 09:55 2006年5月6日 (UTC)
英國官方譯名
你好;見你主力編寫英國政治人物條目,請幫忙更新英國政治人物官方譯名列表!:) -- tonync (talk) 12:54 2006年5月7日 (UTC)
- 你好,又是我!其實英國早年為官員提供的譯名都是漢化譯名,所以以你剛創建的Douglas Hurd為例,英國給他的官方譯名是韓達德,姓韓、名達德。韓達德不是Hurd姓的翻譯。同樣地,馬卓安姓馬,貝理雅姓貝,戴卓爾姓戴,彭定康姓彭。Douglas Hurd如果根據中國大陸的音譯,應該叫做道格拉斯·赫德才對喔。創建條目的時候,請不妨注意一下。-- tonync (talk) 12:07 2006年5月12日 (UTC)
另外注意到你將現有條目移動到香港譯法。為了尊重條目原創者、以及穩定重定向(redirect)頁面的指向,其實並沒有這樣需要,因為可以在條目頂端加上-{T|zh-hans:中国大陆译名;zh-hk:香港譯名;zh-tw:台灣譯名;}-的代碼,就會因應用戶選擇地區語言而在條目名稱作出相關顯示。條目內文也可以使用-{A|zh-hans:中国大陆译名;zh-hk:香港譯名;zh-tw:台灣譯名;}-的代碼,系統會在整個條目內文自動改為顯示你的地區譯名。如果你看不見香港譯法顯示,請修改你的參數設置。-- tonync (talk) 02:23 2006年5月13日 (UTC)
- 啊,上次忘了說,A標籤只需要在文中首次出現時使用,以後用任何一種譯名,系統都會自動轉換成。回到你的問題……嗯。
- 戴卓爾夫人實在是個很有趣的例子,因為「戴卓爾夫人」的「戴卓爾」其實是她丈夫的名字。所以我把香港譯法寫成「全名瑪嘉烈·希爾達·撒切爾,通稱戴卓爾夫人,……本名瑪嘉烈·希爾達·羅伯茨」的顯示方式了。
- 另外你說的Douglas, Douglas例子也很有趣。2005/5/5《明報》報導貝理雅如何在結婚週年紀念日「」阿夫人彭雪玲。貝生寫了張卡給老婆,原文是"Tony loves Cherie",明報翻譯成「理雅愛雪玲」,我覺得這種譯法也可取。另一方面,也見過報紙會將你的例子譯成「道格拉斯(韓達德)、道格拉斯,你可把張伯倫顯得像個好戰份子了!」用括號顯出道格拉斯其實指韓達德。我個人比較喜歡第一種譯法。:)
- 最後,如果你所搜索的辭彙還沒有設定重定向,可以自己輸入(而不是移動頁面本身)。輸入文字後,按頁面紅色連結編輯,然後輸入「#REDIRECT [[連結目標]]」,就可以了。參見Wikipedia:重定向。-- tonync (talk) 11:48 2006年5月13日 (UTC)
小提醒,根據wikipedia:格式手冊,條目內文不論中英文都請用(全形括號)。:) -- tonync (talk) 12:14 2006年5月13日 (UTC)
加油
約翰·梅杰那條目翻的真好!我也是以翻譯文章為主,翻譯的條目也主要跟政治有關。
維基的主題頁到現在都還沒有政治的,我正努力的想把Ideologies裡面那些政治流派都翻譯過來,目前已經大體完成自由意志主義部分,其他部分都還有待努力。只要這些分類的政治意識都完善了,我相信政治主題頁就能建立起的。一起加油吧!Lecter 17:28 2006年5月8日 (UTC)
我一定會支持您的.............
Terry 21:01 2006年9月14日 (UTC)
圖片版權協議
歡迎參與維基百科。您所上載的圖片由於沒有註明上載頁面所要求的所有資訊,已經被提請刪除。請補充所需的所有資訊,包括填寫上載頁面的虛線方塊內所有欄目,以及使用了適當的圖像版權標誌。維基百科嚴厲規範圖片上載手續,是為了避免侵犯版權所致,多謝您的注意和合作。-- tonync (talk) 21:53 2006年5月15日 (UTC)
此投票正在进行中,请您积极投下您手中宝贵的一票,谢谢您。--travel 17:05 2006年5月22日 (UTC)
美國總統
你的戴卓爾夫人翻譯的真好!
我有一個計畫,目前中文維基的幾十個美國總統,除了我翻譯過的喬治·華盛頓和隆納·雷根、還有User:Wing翻譯的杰拉尔德·福特以外,其他的內容都少的可憐,你不妨一起幫忙翻譯美國總統吧!畢竟美國總統知名度都比較高,翻譯起來也應該比較容易,我覺得林肯只要翻譯的好,應該有希望上特色條目,只要能成特色條目,一定能吸引更多人參與編輯這些外國政治人物條目的。不過我對19世紀的美國並不是那麼熟悉,所以還要請你多幫忙。Lecter 咖啡館♨ 17:29 2006年5月23日 (UTC)
回應「榮譽勳爵士」和「Lord of Her Majesty's Most Honourable Privy Council」
很高興認識你這有心人,短短月多時間為維基作了那麼大的努力和貢獻.
有關「Companion of Honour」的譯法,你依據《牛津當代大辭典》譯作「榮譽勳爵士」,我手頭沒有該辭典,改天必去圖書館看看.我在網上找得台灣版《大英百科全書》,當中譯作「榮譽勳位」;語意上,似乎比「榮譽勳爵士」少令人混淆之麻煩.不知你如何看法.
值得一提的是:同一個網上版《大英百科全書》把法國的另一個勳章「法國榮譽軍團勳章」(即王家衛最近獲得的勳章;文章是小弟在維基中的劣作)同樣地譯成「榮譽勳位」,卻不達意.而我家裡的《牛津現代高級英漢雙解辭典第三版》(即每個中學生案上都有那本)更簡單地譯作「法國高級勳章」;這兩種譯法我都捨了,取了「榮譽軍團勳章」.(我不曉得有權威的「法漢字典」,你有介紹嗎?)
畢竟,《牛津》和《大英》都不是官方的,是學術.目前仍未有華人獲Companion of Honour,也許不會有官方譯法.官方的譯法也未必是好的.建議把Companion of Honour譯成「榮譽勳位」,免卻不熟悉此道的人混淆不同的榮譽.不知你如何看法.
至於「Lord of Her Majesty's Most Honourable Privy Council」,也許我解譯不周.
正如你所說,樞密院的全稱是「Her Majesty's Most Honourable Privy Council」,但我從英文維基中讀到:「The members of the Council are collectively known as The Lords of Her Majesty's Most Honourable Privy Council (sometimes The Lords and others of...). 」見第二段第二句.
這個「collectively known」的用詞是歷史慣用,似乎不可輕易刪去「Lords」的「s」使它變成singular.(我在互聯網上看見不少維基以及其他自由編輯的英文百科全書,不少人卻如你般用法)
而且馬卓安仍未接受貴族冊封,說他有「Lord of Her Majesty's Most Honourable Privy Council」的銜頭,也許令不清楚的讀者混餚.也許他是「The Lords and others of...」中的「others」,即是他不是「lord」.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上議院」和「下議院」傳統上分別正統尊稱為「the Right Honourable the Lords Spiritual and Temporal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in Parliament assembled」[1]和「the Honourable the Commons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in Parliament assembled」[2].我早前在網上參閱過近期的國會文件,仍有使用尊稱,只是未暇在此附上文件的網址.國會兩院的尊稱累贅,近期仍見於正式文書中.
相反,我查了樞密院網頁個多小時,在近期的文章中找不到有關「The Lords of Her Majesty's Most Honourable Privy Council」這個名目,改天再到港大法律圖書館看.也許這個collectively known的名目似乎不常用.
另一個小問題:你在馬卓安一文中有關獲Companion of Honour處寫道「以答謝他在北愛爾蘭和平進程所作出的努力」,我認為寫成「以認同他在北愛爾蘭和平進程所作出的貢獻」較為正統,較適合,你的意見如何?
在我的生活圏子中少有堅持咬文嚼字的人,別人聽罷我以上說話例多當我是瘋子.很高興認識你,答謝你的努力,希望你多為維基讀者作更多貢獻.順祝高考成功!
Sir,爵士,騎士,從男爵
我們是有緣的,都對這些普遍人以為「古靈精怪」的獎項有興趣,深信大家還有很多討論、分享,大家同心使維基更豐富、準確吧!
我其本上同意你目前對爵士條目的修定,但再看你給我的討論內容,也許你仍會修改,現在我分享我的看法如下。
有關以下一段: 「在中文文法上,一如「李先生」或「李大文先生」般的稱謂,「爵士」頭銜亦須列在受勳人士姓名以後(如:邵逸夫爵士和艾薩克·牛頓爵士),姓氏以後(邵爵士和牛頓爵士),但偶爾也可以列於名以後(即逸夫爵士和艾薩克爵士)。可是在英文文法,情況則恰恰相反,「Sir」須列在受勳人士姓名之前(如:Sir Run Run Shaw和Sir Isaac Newton),或名之前(Sir Run Run和Sir Isaac),但卻絕不可列於姓氏之前(即Sir Shaw和Sir Newton)。」
你先說中文文法,再補說英文用法,我不以為然.雖然這是中文維基中的爵士條目,而不是Sir條目,似乎先說中文合理.但始終先有英國人用「Sir」,再有中國人譯作「爵士」,因此我建議先寫英文的用法,引例,再指出中文沒有依從該特別用法,再而引例。
其實我也有點點懷疑BBC的「麥克爵士」可能是編輯依英文直譯;那便不引用好了,官方不一定好。
至於從男爵,香港不少前港督都是從男爵;皇后像廣場的中有個滙豐大班昃臣爵士銅像,他也是從男爵,但無論是政府文書、歷史圖書、旅遊書刊都一一尊稱他們為「爵士」.無論這當中是否正統還是約定俗成,可以肯定的是多人用「爵士」尊稱從男爵.正如人們會知道「皇后大道中」、「皇后像廣場」,不會有人堅持正稱「女皇大道中」。
相對的,不少英文文字也沒有細分爵士和從男爵,從男爵的頭銜沒有附加「Bt.」縮寫[3].英國人眼中也許不會太嚴格分開兩者,有不少約定俗成.再加上,口語上,英國人會說「Sir Mark」,不會說「Sir Mark B T」.中文口語/日常用語如何稱呼呢?
故此,以下一段用粗體的詞藻似乎對歷史和現時實情太嚴苛:
『由於不少人對從男爵存有誤解,而對「從男爵」冠以「爵士」頭銜,然而「爵士」與「從男爵」的頭銜應該明確分開,因此「從男爵」不叫「爵士」…』
我建議如此說,溫和一點:
『正如英文日常文書和口語用語中沒有特別區分從男爵]和爵士,往往把「Sir Denis Thatcher, Bt.」簡單寫成「Sir Denis Thatcher」,中文文法中也一直有尊稱從男爵為爵士,例如香港第二任港督戴維斯爵士。然而,正統上應對他們尊稱從男爵,例如戴維斯從男爵』
現在談一談另一個問題:獲得CBE,CMG等「爵級騎士勳章以下」榮譽的人士是否騎士?
我以為:他們有「騎士勳章」,是「授勳騎士團」的成員,但不是騎士,他們沒有獲頒Knighthood,沒有被冊封為騎士(not knighted),不被尊稱為「爵士」.
另一方面,受冊封騎士(Knight Bachelor)的人士,他們沒有騎士勳章,不是騎士團成員,但有騎士身份,被尊稱為「爵士」.
獲爵級以上騎士勳章的人士,他們有騎士勳章,是騎士團成員,有騎士身份,被尊稱為「爵士」.
假如你同意我以上的分析,那麼,這裡的「Sir」是一個附屬於「Baronet」或「Knight」的尊稱,而中文的「爵士」便是一個附屬於「騎士」和「從男爵(無論是否約定俗成)」的敬稱.
正如「勳爵」是一個附屬於不同等次「貴族」的敬稱.例如:彭定康是「終身貴族」,有「男爵」身份,被尊稱作「勳爵」.
因此,我以為「爵士」是不個尊稱,附屬於「騎士」和「從男爵」,建議爵士條目的架構大概如下: 1 爵士 2 騎士 3 從男爵 4 有關英文「Sir」的其他使用方法 4.1 辭源 4.2 日常用語 4.3 其他
謝謝你的聆聽!
最後有一事想請教你:假如我想在維基中搜尋帶有「爵士」或「劉德華」字眼的文章,有沒有什麼方法呢?是否要達到某個編輯級別才可以?你認識的維基人較多,可以代問嗎?今次我會簽名了Dancheng 15:50 2006年6月24日 (UTC)
唐寧街10號
你好,謝謝你對唐寧街10號的編輯。多次連續編輯的時候,請利用維基的顯示預覽功能(按鍵就在保存本頁旁邊),這可以讓頁面編輯歷史更加整齊喔。-- tonync (talk) 01:04 2006年7月17日 (UTC)
- 很好,我在日後會盡量遵照!--Hayden 16:36 2006年7月17日 (UTC)
哈利·S·杜鲁门
注意到你最近正在编写哈利·S·杜鲁门,不错,建议拿去参加特色条目评选,我推你一票。--Hennessy 13:47 2006年7月24日 (UTC)
施瓦兹科普夫那张照片好像要被删除了
我不知道,反正点它就会出现要删去的标签,不如用我的唱片封面dgg32 15:50 2006年8月4日 (UTC)dgg32
二次动员令
为了增加中文维基的条目数量,8月15日到10月1日为止,请每个维基人編輯至少5个新条目,条目必须符合维基的规则,内容至少要达到条目标准,不可以是小条目或小小条目。如果可能的话,请尽量提高所编写条目的质量,内容,甚至达到推荐新条目的水平。写成后请在二次動員令设内部链接。
收到此动员令的维基人,请将此动员令贴到至少5个还没收到此动员令的维基人讨论页上。就算不想參加編輯條目,也請幫忙散發動員令,因為能否將動員令傳播出去,是成敗關鍵之一,“首次動員令”效果不太大,就是因為沒有在傳播。
現在中文維基有9萬註冊用戶,只要有4000人參加動員令,10月1日就會增加2萬條目,意味著中文維基將迅速超越俄文維基,進而突破10萬條目大關,而且是很漂亮的突破10萬大關,因為增加的是有質量的條目,非濫竽充數者。請大家盡力幫忙完成這壯舉。就算是新人,也不要害怕,儘量貢獻新條目,若有問題就改正,參加這次動員令活動,或者可以讓新人們更快的掌握如何編輯條目。--Adveditor 18:00 2006年8月17日 (UTC)
“14th Earl of Home”应翻译为“第十四代霍姆伯爵”。因为“世”是用于区别两个同名的人的。--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04:47 2006年9月28日 (UTC)
杜嘉菱
- Hi. 香港《太陽報》2006年7月1日〈英擬用核彈保衛香港〉一文:「當時的首相麥克米倫在1961年2月22日,接到外相杜嘉菱一封……機密信件」。當時Alec Douglas-Home正值外交大臣。
- 另外,香港立法會《國會對非普通法案的處理》資料(RP10/00-01)第48頁第2段,中文版謂1964年11月10日「反對黨領袖杜嘉菱」;相應英文版亦作Alec Douglas-Home。
- 另外,中文「大臣」一詞並無特指Secretary of State,應泛指君主制國家君主委任之行政部門首長。查《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minister詞條,譯作部長或大臣均可。查上述《太陽報》報道亦將Minister of Defence譯作「國防大臣」。-- tonync (talk) 05:58 2006年9月30日 (UTC)
Re: 有關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
多謝閣下的資料。但我也看到不少參考資料,指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的前身是Beaconsfield Arcade(比更士菲樓)。例如香港區議會中西區區節網站的一份介紹文件提及到:
......1879年至1890年,大樓的業主是香港上海匯豐銀行董事,著名的慈善家庇利羅士......大樓約在1890年定名為「比更士菲樓」Beaconsfield,可能是庇利羅士為表示敬仰英國首相狄士累利......1915年法國傳道會以三十八萬港元購下「比更士菲樓」,改作宗教用途,並大事重建。......
......及後大樓分別給賀特公司、金融家庇利羅士、匯豐銀行飯堂及俄羅斯領事使用,至一八九零年改名為比更士菲樓。一九一五年法國外方傳道會購入大樓,用作行政總部。......
由此可見,Beaconsfield Arcade有機會是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的前身。為查清真相,希望閣下能夠提供更多資料。
-- Kevinhksouth (Talk) 15:38 2006年11月18日 (UTC)
- 你的說話也有道理,圖中的建築物與傳道會大樓的現址不是很紊合。雖然圖片已證實和傳道會大樓前身無關,但你所提供的資料引起了更多疑團,例如Beaconsfield Arcade所指的是傳道會大樓前身還是圖中的建築物。如果是指後者的話,即是大部份坊間參考資料所提供的傳道會大樓前身歷史都是錯誤的?那麼現時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的前身歷史是真是屬於傳道會大樓還是圖中的建築物?而「拱北樓」這個俗稱又是指傳道會大樓前身還是圖中的建築物?圖中的建築物的後續發展如何,現址是甚麼?......對不起。當發現一個錯誤時,往往都是牽一髮動全身,故此發現了這樣多問題,需要大家發掘真相。希望你能夠幫手提供更多資料。 -- Kevinhksouth (Talk) 16:11 2006年11月18日 (UTC)
- 圖片已移去,相關章節已掛上爭議的模板提醒讀者注意。經過我在網上初步資料搜集,Beaconsfield Arcade的資料極少,就算有都是說那是傳道會大樓前身。要從一些大部份人都出錯的資料中找出事實真相,的確是一件艱鉅的工作。 -- Kevinhksouth (Talk) 17:41 2006年11月18日 (UTC)
第三次動員令
為增加維基百科條目素質以及增加維基人的團結性,第三次動員令將於12月內舉行,是次動員令增加更多規則,參與是次活動的維基人,希望你能夠盡力,在限期內最少對新增及修改五條條目,我們極力鼓勵您將條目提升至新條目推薦,甚至是優良條目以及特色條目的水平。無論您對是次活動參加與否,也煩請閣下花兩分鐘的時間將此訊息傳遞給五名維基人,上一次的動員有已經有六十多名的維基人參與,由於上次動員令有廣泛的宣傳,所以在此亦無謂賣弄花巧,希望今次朝著200名維基人參加為目的,這樣的話,將會有1%的條目將會達到作為正式條目水平。詳情請參閱Wikipedia:動員令/正在進行的動員令。--Flame 03:04 2006年12月1日 (UTC)
請不要隨便手動剪下+貼上條目中的內容
這樣會導致條目的歷史紀錄的丟失。如無法使用一般移動功能移動條目的話,請利用Wikipedia:移動請求或找管理員協助。--Moonian‧♨一盅兩件‧貢獻 主要 全部 11:05 2006年12月6日 (UTC)
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
你好! 我同意你關於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與Beaconsfield Arcade的意見,並編寫了拱北行條目。但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仍有一些謎團未解,究竟從前大樓是否曾稱為「比更士菲樓」,我暫時不敢完全否定。其早年的用途問題亦未有可靠資料。1963年落成的拱北行,會不會是借用上面法國傳道會大樓的舊名稱而命名?不知閣下有何意見?--Paparazzi(追訪) 13:22 2006年12月14日 (UTC)
2006香港冬聚
你好呀, hayden? 想告訴你香港電台有這麼一個節目紀念Elisabeth Schwarzkopf: 2006 年 12 月 30 日(星期六)晚上八時播出 2007 年 1 月 3 日(星期三)下午二時重播:
http://www.rthk.org.hk/culture/magazine/finemusic200612/20061208_3622_53346.html
另外, 如何可以改維基的user name?
順祝MERRY CHRISTMAS
Dancheng 03:50 2006年12月23日 (UTC)
新條目推薦
麻煩重新檢視新條目推薦在12月23日之投票部分,三袁條目乃為三個條目內容合併之作,實際撰寫貢獻幾不可見,且類似「齊名」已經存在之條目如唐宋八大家、三蘇、二程皆另立條目詳述作家生平貢獻,個人認為以後者可為此類文章之範,維護百科的品質有賴您的共同關注,謝謝--Droxiang 10:43 2006年12月25日 (UTC)
關於阿森松島模板
請問新模板在顯示上有什麼問題呢?我在更改時顯示是一切正常(我用 Safari 和 Firefox 觀看)--Giant(Talk) 18:45 2007年1月3日 (UTC)
关于丘吉尔
——“具有斯宾塞家族的血脉”是因为英文版以“related to Spencer Family”的关系。如用“属于”一词,英文版会使用“belonged to”。若参看英文版“Spencer Family”条目,亦会发现“Spencer Family”并没有包括第五代马博罗公爵以后之人士。
OK,我遗忘了这家人改姓后的一些状况,但“具有斯宾塞家族的血脉”这种说法我觉得在中文中也不并不完全恰当,这样说仿佛意思是母系血统来自斯宾塞家族,改为“其祖先出自斯宾塞家族”如何
勋爵我自然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条目并不应该是“倫道夫·邱吉爾勳爵”,而应该是“倫道夫·邱吉爾”,就如同是“温斯顿·丘吉尔”而不是“温斯顿·丘吉尔爵士”这个条目
——有关“Spencer Family”之背景,无须在丘吉尔条目中过份详写,反而应该
另辟新条目。
这个也可以接受,但我觉得直接在这里把老相爷家族姓氏的来龙去脉说清楚更好,毕竟是两易其姓的家族,WIKI并非就是扮演纯粹翻译的作用,我觉得加入对条目更细致的解释让条目更加合理
——香港地区有使用“皇”的习惯。 习惯也有好坏之分,您可以那么计较related to 和belonged to的差别,为何就不能计较一下emperor和king、empire和kingdom的区别,英国君主是在维多利亚时期因为正式兼并印度,莫卧尔帝国的皇帝头衔才加到维多利亚女王上,而印度独立后虽留在英联邦内,但已经不是帝国,英国君主的“印度皇帝”头衔自然失去,所以,在维多利亚之前的威廉三世难道可以被称为“皇”?叫乔治六世皇帝可以,国王也行,但就是没有国皇这种说法,而且我在WIKI内也并未搜索到有任何“国皇”的说法,如果实在不行请您进行ZH-CN,ZH-HK转换
另外我的其他一些修正
strategist本身是“军事家,战略家”的意思,与军人military相距甚远,丘吉尔在二战中主张盟军从北非——南欧一线的“柔软下腹部”进行主攻虽然有拖跨苏联之嫌,但这种想法本身在战略上没有错,称其为战略家或军事家并不过分
杰罗姆,奧尔德姆Oldham,丹迪Dundee,威斯特哈姆Westerham这些译名直接来自大陆蔡赓生版的丘吉尔传,我觉得比您那两些译名好,如果不行还是转换吧
不管部大臣|兰开斯特公爵郡大臣,这里已经说的很明白了
http://en.wikipedia.org/wiki/Minister_without_Portfolio#United_Kingdom
「邱吉爾具備大師級的歷史和傳記文學寫作能力外,而且又以漂亮的演說維護備
受頌揚的人類價值」演说用漂亮来形容,跌倒,只有精彩的演说,没有漂亮的演说,这一段显然不如我给的文字优秀,那一段是结合了丘吉尔传和唐师曾《我的诺曼底》中的文字
最后我给伦敦公爵继承时加入的补充文字你也给砍了,这有必要么?
由于大陆网络问题上线困难,抱歉了!--flyflame
11:58 2007年1月6日 (UTC)
關於阿森松島和{{Infobox_Country_2}}
您好,我已經參考您的疑慮修改了阿森松島和{{Infobox_Country_2}}模板,現在可以調整要顯示「國旗」或「旗幟」、「國徽」或「紋章」,也可以輸入其他象徵圖騰的名稱。紅字連結我也已經更改了面積欄位,去除中文維基可能不會有的連結。滑鼠游標停在旗幟和徽章上時也不會出現怪異的中英交雜文字了。--Giant(Talk) 04:04 2007年1月8日 (UTC)
AJP Taylor
您说的有道理,但是我的原意是这里是中文百科全书,命名时应尽可能使用中文。如果需要区分,不如用全名“艾伦·约翰·珀西瓦尔·泰勒”?--Tian 17:54 2007年1月8日 (UTC)
格拉斯哥大学
您说的教皇名称问题,已经修正了。--Gjsr 15:10 2007年1月29日 (UTC)
您好,请重新察看 格拉斯哥大学->现状 条目,ivy league已经加reference--Gjsr 20:37 2007年1月29日 (UTC)
文件删除請求:通知
您好。您上传的文件Image:Queenandmenzies.jpg已列入Wikipedia:删除投票和请求中,具體原因及討論請參閱該頁面。圖片可能是缺乏图像版权标志等重要資訊,如是者請盡快補充,否则文件一定会被删除。同時藉此機會提醒您,维基百科極為注重著作權,请参考相關的Wikipedia:图像使用守则#版权、Wikipedia:版权信息#图像指导以及wikipedia:合理使用準則等指導頁面。谢谢!--Wing 10:05 2007年2月22日 (UTC)
图像
这张照片发表有50年了吗?--Wing 10:48 2007年2月22日 (UTC)
探讨
Secretary、Secretary of State和Secretary of State for India的汉译问题的商议:
作为政府机构的职位的设置,Secretary常译作“部长、大臣”,Secretary of State可译作“国务大臣,大臣、部长”,对美国主管外交事务的美国联邦政府这一职位US Secretary,译作“美国国务卿”(美国外交部长);加拿大自1993年将Secretary of State改称“外交部长(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有的国家如比利时的Secretary of State对首相负责。
当然现代的汉译,对君主制国家,常译作大臣。
Secretary of State for India由于英国着殖民地与英属印度有关的职位,而且与Indian Office(译作:印度事务部)有关。从对应来看,Secretary of State for India译作“印度事务大臣”合适,考虑印度的自治和半自治地位,参阅Shizhao译作“印度国务卿”也更合适。至于你改作“印度大臣”则象泛泛的职位名词,在改之前,不知道你是否琢磨过;“印度大臣”何其多,可以理解为“印度大臣”为英属印度时期的直属印度总督的各个类似部长的职位;这种译法我们可以理解“中国大臣”何其多。
以上仅为个人看法。有时间,共同探讨英国人名的汉译问题。邀请您加入印度与南亚主题。Cncs (对话)21:26 2007年2月26日(UTC)
- 呵呵,你好,Clithering,正在等候你的回音,我也想找人探讨此类话题。刚才抛出了一个话题,再提出一个问题探讨,我留意香港的朋友将英国人(二战以前的)人名翻译很长,完全依据英文条目的格式,将爵位和封号全部带入条目名称,不符合中文习惯,中国历代名人多有封号,但条目名称很简练。而且诸多格式不一,如若早期英人汉译还是采取此类办法,就是我们极为熟悉的英国历史人物,看起来都会陌生,是要探讨了。我的Msn/johnson_xtq@hotmail.com,习惯用QQ的话,也可以QQ/107677066交流。Cncs (对话)00:55 2007年2月27日(UTC+8)
- 在这里<<讨论,必须整理归类才可以回答呢,慢一点,要思考。Cncs (对话)15:13 2007年3月3日(UTC+8)
- 呵呵,这里商议的是汉语条目设定的问题,我说的是汉语的习惯,尽管主题上,英国贵族的汉译的条目名称绝大部分是没有问题的,符合维基百科和汉语的习惯,但确实有些条目名称不符合汉语习惯,讨论的目的无外乎以后起个导向性作用。毕竟汉语和英语的习惯不同,除了约定俗成以外,按汉语习惯翻译为好,也叫条目名称的意译吧。如:
我看了德文郡公爵(第一),其实德文郡公爵名字是“威廉·卡文迪许”,其实用“威廉·卡文迪许 (德文郡公爵)”很好,如若有二代同名的威廉·卡文迪许,就使用“威廉·卡文迪许 (第一代德文郡公爵)”;这样作为条目名称一目了然,而且括号内就知道是“德文郡公爵”/“第一代德文郡公爵”,主要还是初写条目的人没有推敲和查看相关条目的名称定立的问题。
还有一个类似的命名我感觉有点特殊,如肯特的瓊安(Joan of Kent),此类英文条目不少;如果“肯特的瓊安”是约定俗成的汉语译法无可厚非,如若是个翻译名字,感觉唐突;说句题外话,英文使用“of”冠名的人氏条目,说明英国在中世纪以前还处于蛮荒时代,发迹于庶民阶层的人没有姓氏,导致无完整的姓名。假设把“Communist Party of China”汉译不成了“中国的共产党”呢。Cncs (对话)21:29 2007年3月3日(UTC+8) - 就是啊,所谓约定俗成在这里就是依照可以借鉴其他百科全书的译法、现代习惯译法(如港督中文名字)。题外话:我对印度历史的东西特别是重大事件、其古代王朝名称、古代/现代地名的汉译均使用检索的方法。也是因为在翻译印度与南亚主题条目时才找到相关的英国人的人名翻译问题。呵呵,你很细心。
你罗列一下现有的汉译英国人,主要是二战以前封嚼的、的各类译名。香港人对英属印度及其以后的英国人名熟悉些,由于诸多与香港近代史有关,这样才好归纳整理。Cncs (对话)22:27 2007年3月3日(UTC+8)
请教点关于英伦的问题
我想请教一下,斯图亚特家族名字的来源High Stewards of Scotland到底如何翻译比较好?“王室大管家”?似乎这个职务并不只是掌管王室事务的?另外它和法国加洛林王朝发迹的职位宫廷宰相,宫廷总管——Mayor of the Palace有什么区别?
--flyflame (talk) 20:44 2007年3月10日 (UTC)
谢谢您的回复,不过苏格兰加冕事务长究竟是负责什么方面的工作呢?这个条目的英文内容好少,如果可以希望您有空完成一下中文条目的编辑,而且这个头衔现在应该是英国王储头衔的一部分吧,牵连很广啊
另外,那个Mayor of the Palace的连接打不开,败了呀
High Stewards of Scotland的WIKI英文条目描述内容很少,并没有涉及到它的主管范围,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才向您请教的,我现在对此是越发迷糊了
--flyflame (talk) 9:07 2007年3月11日 (UTC)
看到House of Stuart的日文条目中,Steward of Scotland翻译为“宫宰”,Lord High Steward则是“王室执事长”,可能大体还是如此
顺路请教您那里有没有斯图亚特家族在迁来不列颠之前的家族资料,这部分clanstewart网站
http://www.clanstewart.org/History/ClanHistory.asp
和英文WIKI的条目有矛盾,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flyflame (talk) 21:53 2007年3月18日 (UTC)
FitzAlan意思是“so of Alan”,当时应该还不是姓氏,只是因为家族中有几位父亲都叫Alan的家族首领,所以在名字后加了后缀
至于斯图亚特家族和斯图亚特王朝,总起源不都是一样的?就是法国布列塔尼的一小贵族,问题是我提到的两个地方给的前几代斯图亚特家族首领的传承有矛盾
http://www.clanstewart.org/History/ClanHistory.asp
这个网站应该是斯图亚特家族的私人网站,在他们的家族历史中,无论是第一个家族领袖的名字、迁到不列颠时的家族首领的名字、这几代人之前的血缘关系都与WIKI的条目有很大不同
您可以看
Their first traceable ancestor was Alan, a Breton noble and hereditary Steward of Dol in the Brittany living about 1045, and appears to have had connections with the Counts of Dol and Dinan, who were a branch of the ancient ruling Dynasty of Brittany. Alan's second son, Flaald fitz Alan, became the hereditary Steward of Dol in the Brittany when his elder brother perished on the First Crusade in 1097. Fitz is the Norman-French word for "son" (French fils).
After the Norman conquest and during the time of Flaald's son, Alan fitz Flaald, the family moved to England and acquired lands there. Alan fitz Flaald became Sheriff of Shropshire.
http://www.thepeerage.com/p15850.htm#i158497
而我在这个网站找到的斯图亚特家族的早期世袭还有差异,第一位家族首领甚至叫Allan, Seneschal de Dol1
--flyflame (talk) 22:09 2007年3月19日 (UTC)
实在是感谢您不厌其烦的帮助和解释!往后有问题还请多多指教
--flyflame (talk) 17:23 2007年3月20日 (UTC)
你好,你在talk中提及,立法會文件中「Lord High Steward」被譯成「皇室總務官」,相信是這一份;但另一份立法會文件中,該名函被譯為「加冕事務長」(英文版:[4]第七頁,注腳17;中文版:[5]第七頁,注腳17),可見兩個譯法都有被採用。 另外,找到中國滿清的ORDERS & DECORATIONS,相信你有興趣:[6]不知該網頁的網主會否同意把他的心血放到維基上來?這種情形連帶到他的著作權呢! 順祝勞動節快樂.Dancheng 2007年5月1日 (二) 05:46 (UTC)
關於Template:Infobox President
您好,修改模板沒有問題,但我現在正在國外,用的電腦比較不方便,因此可能要過幾天才有時間修改。請您稍等幾天,謝謝。--Giant(Talk) 09:11 2007年3月12日 (UTC)
关于皇家亚洲学会
皇家亚洲学会过去在上海是翻作亚洲文会,不知道在香港是否如此?Timothy 00:07 2007年3月14日 (UTC)
感謝與邀請
多謝閣下將英屬印度條目加入新條目推薦,誠邀您加入印度與南亞主題合作項目!! Cncs(對話) 13:13 2007年3月22日(UTC+8)
邀请
请到这里参加关于新条目推荐中如何处理(!)意見的讨论。--Alvin(人在呢) 03:23 2007年3月23日 (UTC)
曾蔭權
- 但根據政府文件,大紫荊勳章中文寫法是會以大紫荊勳賢置於姓名之後。參考: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Hoising 05:41 2007年4月1日 (UTC)
2007香港春聚通知
第四次動員令
第四次动员令将在4月1日开始,为期一个月,欢迎各位参加。
此次动员令与前三次不同,是以增加某领域条目为目的的小动员令。这次共举办6个主题的小动员令,翻譯動員令、生物動員令、異國(寰宇)動員令、體育、奧運動員令、音樂動員令及暗黑动员令,是些大家感兴趣,或维基条目贫乏,需要人编辑的领域,前5个由各维基人选出,最后1个由主持人决定。
第四次动员令要求参与者贡献5个条目,其中二个必须是推薦新條目,才算完成,详细规则请看这里。
收到此動員令的維基人,請將此動員令貼到至少5個還沒收到此動員令的維基人討論頁上。就算暫時不想參加編輯條目,也請幫忙散發動員令,因為能否將動員令傳播出去,是成敗關鍵之一。—出木杉〒 02:05 2007年4月1日 (UTC)
邀請
你好,閣下。巴基斯坦地理爲最近鄙人譯自Geography of Pakistan的新作,歡迎到新條目推薦(新條目推薦/候選)評論、留言、投票和給予精神鼓勵,並在此處留言,懇請就翻譯問題提出參考意見,以供其後借鑒,順便邀請共同加入印度與南亞主題。Cncs (對話) 21:47 2007年4月10日(UTC+8)
關於卡蘇里
你好,我是編輯英國外相卡蘇里條目的那個人。我知道兩岸四地的外文譯名很多時存在著差異,而百科內的連結是可以不受譯名存在差異所影響的,但問題是我只是直到最近才在維基內編寫條目,故此不了解編輯的技術以及不知道如何可以令連結可以不受譯名存在差異的影響,故此只好更動卡斯爾雷為卡蘇里,以連結到卡蘇里的條目。此更動全因本人的不了解而生,特此致歉。Howard Cheng 2007年4月25日 (三) 06:00 (UTC)
再續卡蘇里
多謝你為卡蘇里更新作羅伯特·史都華,卡蘇裡子爵,如果可以嘅話,希望你幫手將英文版的內容翻譯,因為在下英文程度不足,很多在英文版的資料都未能翻譯,成篇條目只係靠英文版、日文版的部分及我自己的資料東拼西湊而成,甚為粗疏,故此希望你可以大加幫忙。特此謝過、頓首再拜。Howard Cheng 2007年4月25日 (三) 07:01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