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alk:Fdcn/Archive2008
支持雙普選建議
本人建議將以下banner加入你的用戶頁
—Felixwpl (留言) 2008年1月20日 (日) 05:25 (UTC)
- 首先,基于我个人的良心,我乐于接受你的建议。其次,我提醒一下,维基不是政治诉求的场所,在个人页面进行政治声明和宣示是可以的,但不能进行推销和反复论述,所以,建议你通过非维基的渠道进行这样的推广。— fdcn talk — 2008年1月21日 (一) 02:24 (UTC+8) — 2008年1月20日 (日) 18:24 (UTC)
早阿
早阿,F兄禮拜六這麼早就上工啦,我有陣子沒來,有些新的東西都不會了,侵權模板的出錯提示我就看不懂了。—Jasonzhuocn (留言) 2008年2月15日 (五) 21:10 (UTC)
原來你也在改寫
原來你也在改寫Wikipedia:維基百科工具/編輯工具,我寫好發送後沒出現衝突提示,真怪,後來看歷史記錄才注意到你的編輯被蓋掉了。我現在正在比對及整合兩個版本。另外我發現「已知問題」好像都已經沒問題了,不過我還不太確定,先跟你說一聲。--百楽兎 2008年2月16日 (六) 05:47 (UTC)
- 比對完後發現我對新功能好像有誤解,還是回退到你的版本好了。--百楽兎 2008年2月16日 (六) 06:06 (UTC)
關於fdcnbot
你好,剛在處理機器人申請頁面,看到這個機器人申請,想請問一下它比較明確的使用範圍和方式?多謝!!—ffaarr (talk) 2008年2月17日 (日) 06:14 (UTC)
- 多謝你的回應,我個人是覺得應該是符合機器人使用的原則,所以先投贊成票。但因為機器人的政策很簡潔,所以不是那麼明確,又因為近來社群關心機器人情況不太熱心,所以我應該會到互助客棧宣傳一下,過一陣(也許一週左右)如果沒有人反對的話,我會通過這個機器人。多謝你了—ffaarr (talk) 2008年2月21日 (四) 02:28 (UTC)
Re: 關於編輯按鈕擴展
我在XP SP2+IE6下沒發現錯誤,需要發現者提供更詳細的狀況描述。另外關於版面錯亂的問題,我想你說的對,因為在編輯按鈕擴展搬移到小工具之前,我就已經注意到版面錯亂的問題不見了,不過我不清楚確切的時點。--百楽兎 2008年2月18日 (一) 02:41 (UTC)
- 真是奇怪,版面錯亂問題又回來了。應該是我們中文維基自訂的腳本搭配上IEFixes.js或wikibits.js才產生的問題。不過也不太礙事,等有其他人反映時再說好了。--百楽兎 2008年2月18日 (一) 13:02 (UTC)
有找到錯誤了,但我想可能不是他們說的那個。我用Fx的Web Developer Toolbar(我想你也應該有安裝吧)偵錯,回報
錯誤: form has no properties 原始檔: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MediaWiki:Edittools.js&ctype=text/javascript&dontcountme=s&action=raw 行: 190
這個錯誤是發生在從編輯工具的下拉菜單中選擇項目時。第190行是這句:
form.wpSummary.value += dropMenu.summary[key];
雖然報錯,但卻不影響功能,文本依然正確插入,IE下也是如此。以上供你參考。--百楽兎 2008年2月21日 (四) 06:38 (UTC)
- 知道這個錯誤影響哪裡了,詳見:Wikipedia Talk:互助客栈/技术#编辑工具栏有个bug--百楽兎 2008年2月21日 (四) 12:43 (UTC)
悬停popup
还是麻烦了,如果您有空的话请帮忙加到common.js去吧>.<—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8年2月18日 (一) 17:58 (UTC)
- 了解了,感谢。—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8年2月18日 (一) 18:06 (UTC)
麻煩幫個忙
我有一個請求,即MediaWiki talk:Summary#給A元素賦個ID。--百楽兎 2008年2月23日 (六) 14:36 (UTC)
- 另外其下有幾個語言子頁也需要同步修改,再麻煩一下自由兄,謝謝。--百楽兎 2008年2月24日 (日) 13:00 (UTC)
請教一下
自由兄好,我想用JavaScript插入title屬性到左邊的跨語言連結區塊中,寫了如下程式(getElementsByClassName程式是抄來的),但從增加lang2開始就會出錯,想請教我犯的錯誤在哪裡,該如何修正?(水平太差,見笑了。)--百楽兎 2008年3月27日 (四) 14:29 (UTC)
function getElementsByClassName(oElm, strTagName, strClassName){
var arrElements = (strTagName == "*" && oElm.all)? oElm.all : oElm.getElementsByTagName(strTagName);
var arrReturnElements = new Array();
strClassName = strClassName.replace(/\-/g, "\\-");
var oRegExp = new RegExp("(^|\\s)" + strClassName + "(\\s|$)");
var oElement;
for(var i=0; i<arrElements.length; i++){
oElement = arrElements[i];
if(oRegExp.test(oElement.className)){
arrReturnElements.push(oElement);
}
}
return (arrReturnElements)
}
var lang1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en")[0];
lang1.title = "英語";
var lang2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de")[0];
lang2.title = "德語";
var lang3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fr")[0];
lang3.title = "法語";
var lang4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pl")[0];
lang4.title = "波蘭語";
var lang5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it")[0];
lang5.title = "義大利語";
var lang6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nl")[0];
lang6.title = "荷蘭語";
var lang7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pt")[0];
lang7.title = "葡萄牙語";
var lang8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es")[0];
lang8.title = "西班牙語";
var lang9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sv")[0];
lang9.title = "瑞典語";
var lang10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ru")[0];
lang10.title = "俄語";
var lang11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no")[0];
lang11.title = "挪威語";
var lang12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fi")[0];
lang12.title = "芬蘭語";
var lang13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vo")[0];
lang13.title = "沃拉普克語";
var lang14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ca")[0];
lang14.title = "加泰羅尼亞語";
var lang15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ro")[0];
lang15.title = "羅馬尼亞語";
var lang16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tr")[0];
lang16.title = "土耳其語";
var lang17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uk")[0];
lang17.title = "烏克蘭語";
var lang18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eo")[0];
lang18.title = "世界語";
var lang19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cs")[0];
lang19.title = "捷克語";
var lang20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hu")[0];
lang20.title = "匈牙利語";
var lang21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sk")[0];
lang21.title = "斯洛伐克語";
var lang22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da")[0];
lang22.title = "丹麥語";
var lang23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id")[0];
lang23.title = "印尼語";
var lang24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he")[0];
lang24.title = "希伯來語";
var lang25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lt")[0];
lang25.title = "立陶宛語";
var lang26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sr")[0];
lang26.title = "塞爾維亞語";
var lang27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sl")[0];
lang27.title = "斯洛維尼亞語";
var lang28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ar")[0];
lang28.title = "阿拉伯語";
var lang29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bg")[0];
lang29.title = "保加利亞語";
var lang30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et")[0];
lang30.title = "愛沙尼亞語";
var lang31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hr")[0];
lang31.title = "克羅埃西亞語";
var lang32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new")[0];
lang32.title = "尼瓦爾語";
var lang33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te")[0];
lang33.title = "德路古語";
var lang34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ceb")[0];
lang34.title = "宿霧語";
var lang35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gl")[0];
lang35.title = "加里西亞語";
var lang36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th")[0];
lang36.title = "泰語";
var lang37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fa")[0];
lang37.title = "波斯語";
var lang38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el")[0];
lang38.title = "希臘語";
var lang39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vi")[0];
lang39.title = "越南語";
var lang40 = getElementsByClassName(document, "li", "interwiki-nn")[0];
lang40.title = "新挪威語";
- 謝謝,總算豁然開朗了許多!業餘土法煉鋼果然是犯了低級的錯誤,可是卻一直想不通(汗)
其實我是打算做一個小工具,方便一些想知道那些跨語言連結究竟是指什麼語言的維基人。再次感謝指導!--百楽兎 2008年3月28日 (五) 01:29 (UTC)
- 發現跨語言連結很多時的運行效率實在太差,載入頁面時間大幅延長,變成有用但不實用的雞肋程式,因此決定放棄提交為小工具的計畫。--百楽兎 2008年3月28日 (五) 14:27 (UTC)
Need help regarding drop down menu
Hi, I am from Thai Wikipedia and I noticed that you wrote a little script relating to drop down menu functionality here. English Wikipedia also has the script with addlimenu function here along with its CSS here.
However, your implementation seems to be better than English Wikipedia, and if possible, I would be glad if you could assist the CSS that will allow to generate the drop down menu you created to work properly on IE and Firefox. The problem with English implementation is that it doesn't work in IE and majority of Thai users use IE. I appreciate if you can help on this. Thanks! --Jutiphan (留言) 2008年4月5日 (六) 02:20 (UTC)
- reply User talk:Jutiphan#about dropdown.— fdcn talk — 2008年4月11日 (五) 15:43 (UTC+8) — 2008年4月11日 (五) 07:43 (UTC)
- Thanks! I hope you don't mind I borrow your idea for use in Thai Wikipedia. --Jutiphan (留言) 2008年7月7日 (一) 04:18 (UTC)
胡佳
以職業/身份作消歧義,總比出生年份消歧義為佳吧?兩個胡佳的年歲不是人人知,但一說出他們的職業/身份,就很易區別了。YunHuBuXi 2008年4月14日 (一) 08:40 (UTC)
else拼錯了
原來你在線上,太好了。我發現MediaWiki:Edittools.js倒數第五行的else拼錯了,請修正一下,謝謝。--百楽兎 (留言) 2008年4月17日 (四) 12:41 (UTC)
- User:Cdip150已經更正了,動作真快 ^_^--百楽兎 2008年4月17日 (四) 12:48 (UTC)
Template:CH 的「-{汉→漢}-」
建議Template:CH那句「-{汉→漢}-」可改為「-{汉↔漢}-」,因為那塊模板實際上是實現簡繁互換,而雙向箭號比單向箭號更能準確表達這個意思。 —Quest for Truth (留言) 2008年4月28日 (一) 04:52 (UTC)
關於Template:CommunicationTA
Template:CommunicationTA主要關於通訊科技的繁檢轉換,不知閣下重定義是何意?希望能先解釋一下,謝謝- Jason 22 對話頁 貢獻 2008年4月28日 (一) 07:19 (UTC)
关于编辑工具栏的图标
由于GFW的阻碍,只能使用Web代理浏览为维基百科,但是通过js生成的编辑栏的图标还是采用的指向zh.wikipedia的图像,不能正确显示,希望有权限的管理员能改成存放于upload.wikimedia.org的图像,以方便来自围墙之内的可怜人。--Siriudie(talk) 2008年5月6日 (二) 03:47 (UTC)
我有点没弄清状况。我注意了一下,现在的图标src就是upload.wikimedia.org下的,按说应当能看见了。你的在线代理生成的页面中,编辑工具图标的src值是什么?可以用右键查看到。— fdcn talk — 2008年5月6日 (二) 17:23 (UTC+8) — 2008年5月6日 (二) 09:23 (UTC)
- 我用在线代理生成的第一个图标的src是
http://www.proksim.net/skins-1.5/common/images/button_bold.png
,其中www.proksim.net
是我的在线代理。正确的地址应该是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button_bold.png
。另外我没有在参数设置里面选择任何的EE参数,因为所有的js也都是指向相对地址的。不知道您是不是设置了某种EE,所以指向的是upload.wikimedia.org的地址。
- 我用在线代理生成的第一个图标的src是
- 非常感谢您对我的帮助。--Siriudie(talk) 2008年5月6日 (二) 10:34 (UTC)
- 我当然试过选取某种EE,但是十分非常很不幸的是,所有的EE引用的js文件都是基于相对地址的,也就是说,我用代理打开页面的时候它会寻找
http://www.proksim.net/……/XXX.js
。显然这个文件也是不存在的,否则我也不会麻烦您了。--Siriudie(talk) 2008年5月7日 (三) 00:04 (UTC)
- 我当然试过选取某种EE,但是十分非常很不幸的是,所有的EE引用的js文件都是基于相对地址的,也就是说,我用代理打开页面的时候它会寻找
- 我尝试了更改monobook.js的方法,不过得到的是更多的红叉叉,它们的src是“http://www.proksim.net/proxy/undefined ”。下图是访问英文维基百科时显示的工具栏,一半是红叉叉,一半是正常的。
- 我已经按您说的更正了Commons:User:Siriudie/edittools.js,并且清空了缓存,但是编辑工具栏和没有只用monobook.js之前的效果是一样的,是11个X。不知道您还有其他的方法么?--Siriudie(talk) 2008年5月7日 (三) 12:34 (UTC)
- 实在是太感谢了,解决了我的大麻烦,谢谢!—Siriudie(talk) 2008年5月8日 (四) 03:04 (UTC)
繁簡模版
你好!知道閣下正合併 ITTA 等多個繁簡模版,本人亦贊同更改,但實際上使用 noteTA |G1 可能較麻煩,請問一下可否開啟 Fdcnbot 以自動更換或將ITTA 重定向到 noteTA|G1:IT 或其他方法?—Chunchun2345 (留言) 2008年5月7日 (三) 13:38 (UTC)
多謝閣下的關注,本人已明白及相信使用新模版的好處了,長遠來說對維基有益,謝謝!—Chunchun2345 (留言) 2008年5月9日 (五) 13:23 (UTC)
有关BD模板
刚看见机器人说BD模板将重新设计 请问一下具体是怎么回事?—我是火星の石榴 (留言) 2008年5月8日 (四) 15:30 (UTC)
請問MediaWiki:Isredirect可不可以賦予id值?因為我想定製它。其下有MediaWiki:Isredirect/zh-cn、MediaWiki:Isredirect/zh-tw、MediaWiki:Isredirect/zh-hk、MediaWiki:Isredirect/zh-sg、MediaWiki:Isredirect/zh-hans、MediaWiki:Isredirect/zh-hant這些子頁。--百楽兎 2008年5月17日 (六) 02:05 (UTC)
- 我是想定製CSS,方便自己瀏覽「鏈入頁面」。你說的對,應該是賦予class才是。
另外有一個無關的新問題,因為剛剛發現Mediawiki:Edittools.js報錯,說var oldInsertEditButton=mwInsertEditButton;
這句中的「mwInsertEditButton
未定義」(IE & Fx皆同),也請Fdcn兄有空時順便處理一下,謝謝。--百楽兎 2008年5月19日 (一) 12:37 (UTC)
- 現在只剩下IE有報錯了。我發現IE只在進編輯畫面時才載入/skins-1.5/common/edit.js,平時瀏覽條目時不會載入,以致只有在進入編輯畫面時才不會報錯。--百楽兎 2008年5月20日 (二) 12:47 (UTC)
等等,自由兄,要使用JavaScript的話就不必麻煩了,而且我只是想透過CSS來加亮「重定向頁」這幾個字而已。另外你提到的那個Bug我會幫忙報給Bugzilla的,沒問題。--百楽兎 2008年5月22日 (四) 04:22 (UTC)
- 謝謝自由兄的指導,可惜我常用的IE6和Fx2好像都不支援這種語法的樣子。我是使用瀏覽器的全局CSS訂製(即userContent.css)。--百楽兎 2008年6月1日 (日) 04:04 (UTC)
- 原來關鍵在「
! important;
」,沒想到要提升樣式的優先權。我現在也成功了,非常感謝!。--百楽兎 2008年6月1日 (日) 05:36 (UTC)
- 原來關鍵在「
因應s:Wikisource:写字间#繁体“陵”字无法正常显示,想要請教您是否知道如何將MediaWiki:Common.css以及相應的s:MediaWiki:Common.css調整界面字體,以更合乎中、港、澳、台、新、馬各地特定版本字體?維基百科以及語錄都已經做到此點,所以介面語言選擇臺灣正體時,字形更合乎中華民國教育部頒標準字體。但維基文庫沒有管理員知道如何改,所以經由語錄介紹想請教您。謝謝。--Jusjih (留言) 2008年5月19日 (一) 03:44 (UTC)
- 謝謝回答,但您建議的字碼應該加在s:MediaWiki:Common.js何處?接近底端?--Jusjih (留言) 2008年5月20日 (二) 02:00 (UTC)
有關Template:CGroup/Typhoon
關於退役、首個等類詞語(其他還有吹襲、趨向…等),事實上,我之所以放在標籤內,是因為台灣幾乎不會在颱風的敘述上這些用語,若不轉換,台灣這邊的讀者讀起來頗為奇怪,相信我用台灣用語寫的幾條颱風條目,不加轉換,他地的讀者也會有同樣看法,自由兄建議「这一类的词语请在具体条目中应用转换」,在一般的情況下確實如此,但在此我有不同的看法說明如下。
其實這類不同地區的日常用語,一般來講我是不會去改的,然而在颱風類條目,這些用語出現頻繁,基本上已成了維基百科描述颱風的固定用語,因此我才順手加入轉換當中。自由兄所指「具体条目中应用转换」,我並不清楚該意思,如果指的是仍然要另外一個個用標籤轉換,不如一併加入颱風標籤轉換較方便,如果指的是統一在維基百科的各地用語上轉換,又恐造成過度轉換,如「退役」等用語就不宜在軍人除役上轉換、「吹襲」則要看具體上下文如何使用,基上,我認為放在Template:CGroup/Typhoon並無不妥。未命名 (留言) 2008年6月2日 (一) 09:56 (UTC)
生卒模板的机器人操作
似乎是有点问题,咱们以这个来看,本来那两“||”就是为了卒年预留上的,一直以来模板都是这样操作,现在你的意思是?对于在世人物,这项不需要预留么?—我是火星の石榴 (留言) 2008年6月4日 (三) 03:05 (UTC)
- 明白了,再请教catIdx这个新增参数是自动的么?还是要我自己手工在catIdx=X的这个X上,填上条目的标题名呢?而如果发生条目移动的话,这个X参数是否会自动修改?—我是火星の石榴 (留言) 2008年6月5日 (四) 01:20 (UTC)
- 如果X不填写的话 那catIdx=X这段应该全部拿掉吧?还是变成catIdx= 空着这个X就行?你的意思是说 就算没有catIdx=X这段 排序的时候也会安装条目名称自动排序?理解的不错?—我是火星の石榴 (留言) 2008年6月6日 (五) 01:07 (UTC)
表揚
此處有星章,已上移到陳列處。
- 谢谢,还有菲菇。俺喜欢这个星章。— fdcn talk — 2008年6月20日 (五) 13:38 (UTC+8) — 2008年6月20日 (五) 05:38 (UTC)
Re: 組腳註
自由兄:refFoot 和 noteFoot 沒問題的 :),不過 refCite 和 noteCite 可不可以改做 refTag 和 noteTag 呢?因為 cite 本身就有參考引用的意思,refCite 就會把意思重複了(「參考參考引用」!?)。其實這兩塊模板本身是用 #tag: 語法去產生<ref> ,所以小弟覺得用 refTag 和 noteTag 會比較合適。另外,有關推廣,把這四個模板加到編輯按鈕可以嗎?還有小弟見自由兄想在Template:noteFoot裏讓一般註釋可以接續號碼,但似乎失敗了,我現在想到了辦法,不過要在MediaWiki:Common.js做手腳,不知這樣做好不好?—街燈電箱150號 開箱維修(搶修) 抄錶 檢驗證明 2008年6月24日 (二) 21:06 (UTC)
noteTA
上次聽自由兄說-{R|}-可以應用到noteTA中以解決轉換問題,但一直未看到修正,是否有什麼問題?--百楽兎 2008年6月28日 (六) 00:28 (UTC)
- 明白了,靜待MediaWiki程序更新。--百楽兎 2008年6月28日 (六) 12:58 (UTC)
Template:Lang
Template:Lang被你修改後,一些條目出現了問題,請修正。(可能把|用{{!}}表示就可解決)-Nthgd 2008年7月5日 (六) 04:27 (UTC)
Wikipedia talk:聚會/2008年香港夏聚/邀請討論
- 邀請您的維基人是:
2008香港秋聚前聚會討論
- 邀請你的維基人是:Ws227 (留言) 2008年8月2日 (六) 19:48 (UTC)
请求帮助
你好!我是User:中華國新代理注册的帐号。User:中華國被 user:PhiLiP以维基用户疑似分、十字军大屠杀的维基用户分身的名义所封,请求恢复我的帐号。另外,唐吉诃德的剑User:1j1z2将天主重新定向天主 (消歧义)改为指向上帝,并且在祖先崇拜条目中从基督徒的角度阻止中国文化对该问题的表述,并删除有关的分类,很明显是在破坏条目。另外,请调查一下user:PhiLiP和User:1j1z2是否存在某种关系,似乎有一种偏袒基督教的配合关系。user:PhiLiP连续以十字军大屠杀的维基用户分身的名义封了几个用户,这些人的表述并非不适当,并没有破坏维基的行为,请查他的历史纪录。谢谢! -新创 (留言) 2008年8月4日 (一) 14:33 (UTC)
标题繁简转换问题
WP:USURP, 显示页面标题:
Wikipedia:更改用戶名/帐户易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Wikipedia:更改用戶名(重定向自WP:USURP)
转换了后面的 帐户易手, 但前面的 更改用戶名 就是不转换 --Liangent(留言) 2008年8月15日 (五) 15:55 (UTC)
邀請出席2008香港第一次秋聚
机器人
请关注一下Wikipedia:机器人#綜合或其它—Wmrwiki (留言) 2008年8月21日 (四) 16:03 (UTC)
邀請出席2008年香港第二次秋聚
請求幫助
請問一下,您開頭的,Fdcn对中国大陆屡次封锁维基媒体表示抗议!Fdcn抗议中国大陆政府审查互联网! 這部分的源代碼能給我嗎? 我也用一個!謝啦!!! :)--Jingtro (留言) 2008年10月4日 (六) 20:22 (UTC)
有關Vfd.js
您好,現時頁面存廢討論中時有因為小小作品及知名度過時以出現一批過的提刪。提刪過程中,提刪者常把條目標題再降多一級,致使刪除管理工具無法只隱藏標題以下的文字,而是連同標題一起隱藏。請問有沒有辦法改善這一個情況呢?—J.Wong 2008年10月7日 (二) 02:58 (UTC)
關於在命名常規方針中“名從主人”的內容
此一方針提案正在討論並投票表決中,望能撥冗至Wikipedia:投票/是否在“命名常规”方针中增补进“名从主人”的内容了解其內容並積極提供意見,謝謝。--治癒系的小琛兒(探病去)(病歷表) 2008年12月5日 (五) 17:34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