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鰭刺尾魚

一种鱼类
(重定向自Zebrasoma veliferum

高鰭刺尾魚学名Zebrasoma veliferum),又稱高鰭刺尾鯛,俗名粗皮魚、大帆倒吊、太平洋帆吊,是輻鰭魚綱鱸形目刺尾魚亞目刺尾鱼科的一,於1795年首次被德國博物學家Marcus Elieser Bloch正式描述為Acanthurus velifer,1801年Bloch和Schneider中將其模式產地命名為Tranquebar。當William John Swainson於1839年提出新屬Zebrasoma時,他將Acanthurus velifer列為該屬中唯一的物種,因此它是Zebrasoma單型的模式種。

高鰭刺尾魚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辐鳍鱼綱 Actinopteri
目: 刺尾鱼目 Acanthuriformes
科: 刺尾鱼科 Acanthuridae
属: 高鳍刺尾鱼属 Zebrasoma
种:
高鰭刺尾魚 Z. veliferum
二名法
Zebrasoma veliferum
Bloch, 1795[2]
異名
  • Acanthurus velifer
    Bloch, 1795

分布

本魚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東非紅海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留尼旺葛摩塞席爾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安達曼群島印度日本中國沿海、台灣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新幾內亞泰國澳洲豪勳爵島聖誕島新喀里多尼亞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帛琉密克羅尼西亞索羅門群島斐濟群島萬那杜諾魯夏威夷群島法屬玻里尼西亞吉里巴斯吐瓦魯復活節島東加美屬薩摩亞等海域。

深度

水深0至30公尺。

特徵

本魚體呈卵圓形而側扁。口小,端位,上下頜齒較大,齒固定不可動,扁平,邊緣具缺刻。體色具變異,由深橄欖棕色到幾乎全黑,雜有暗黃色之垂直窄斑紋及較寬的白色斑紋。頭部色白,佈暗黃色斑點,一條深棕色垂直斑紋橫過眼睛。臀鰭及背鰭與體同色,具有捲曲環狀的白色窄斑紋。尾鰭棕色佈滿暗黃色小斑點。背鰭硬棘4至5枚、背鰭軟條29至33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23至26枚幼魚看起來與成魚相似,但顏色較黃[3]。體長可達40公分。

 
哈薩克郵票

生態

本魚棲息於礁湖或向海礁坡上。幼魚通常單獨在水較混濁的淺水礁石區或石縫等有隱藏處活動。以底棲動物及藻類為食。

經濟利用

可食用,具觀賞價值,食用時,可先以絲煎半熟,在加些及味增,即成美味之味增湯。

参考文献

  1. ^ Abesamis, R.; Choat, J.H.; McIlwain, J.; et al. Zebrasoma veliferum.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e.T178010A1520055 [19 November 2021]. doi:10.2305/IUCN.UK.2012.RLTS.T178010A1520055.en . 
  2.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高鳍刺尾鱼.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3. ^ Community, Aquatic. Appearance. 

扩展阅读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信息:高鳍刺尾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