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师知(?—567年),本名刘师智,为避讳梁敬帝的名字而改名[1]沛国相县[2][3]南梁南陈官员。

刘师知的祖父刘奚之是南齐晋安王萧子懋的谘议参军、淮南太守,有善政得齐武帝手诏经常获褒赏;父亲刘景彦则是南梁的尚书左丞、司农卿。他好学有当政才能,广泛涉猎书史,练习文笔,熟悉礼仪,尚书的事都十分了解悉。南梁时曾担任王府参军绍泰初年陈霸先辅政,任命刘师知为中书舍人,掌管诏令。当时战乱刚刚平息,缺少礼仪,陈霸先担任丞相、加九锡及受禅称帝的仪式皆梁敬帝由他定制。梁敬帝在宫殿内经常由刘师知侍奉,到梁敬帝即将被害时,刘师知欺骗他出来,梁敬帝发现了就绕过床边说:“刘师知你出卖我,陈霸先谋反;我根本不用当皇帝,为何要杀我?”刘师知拉著梁敬帝衣服,由行凶者杀死。事成后他向陈霸先说:“事情完了。”陈霸先回应:“你忠于我,之后不要背叛。”他不说话。南陈建立后,他仍为舍人;他个性散漫,不顺从他人,虽然没有转官,但仍获重用,他的建议都有增益[2][3]

陈霸先逝世,丧礼六天后需要穿著成服,朝廷大臣商议大行皇帝灵座守灵人之衣服制度。博士沈文阿认为应穿著吉服,刘师知回应:“既然穿著成服,应该具备丧礼的礼仪,灵筵和衣服器物都应该简朴。现在虽然没有大行皇帝的守灵人,但以前梁朝昭明太子过世,守灵人都穿缞斩,只有盔甲依旧,可以作参考。我认为六天成服的守灵人要穿缞斩。”中书舍人蔡景历也说:“虽然不完全准确,唯按照山陵的礼仪,成服只有凶礼并无吉礼,守灵人不可以佩戴玉饰和貂尾,考虑礼仪,应穿著缞斩。”中书舍人江德藻谢岐等人也认同刘师知的议论[4][5]

沈文阿特援引晋朝刘宋的山陵礼仪认为守灵人可穿吉服,不认同刘师知的看法;由于二人意见不同,于是找尚书左丞徐陵决断。徐陵说:“梓宫祭祀于山陵,灵筵祭祀于宗庙,有此分别才会知道吉凶。根据《山陵卤簿》吉部伍中,公卿级别以下指路人,与武贲、鼓吹、执盖、奉车都穿上吉服,守灵人怎会独自穿上缞绖呢?如果说公卿、小官也穿丧服,那么和梓宫队列有何差别?若说礼乐用吉礼,官吏却用凶礼,怎可能容许坐华盖穿丧服;戴麻布却坐在玉辂呢?我认同博士的意见。”[6][7]。刘师知就采用王俭《丧服明记》反驳,谢岐和蔡景历一同附和,而江德藻就提出谘询八座袁枢张种周弘正周弘让沈炯孔奂,他们亦认同刘师知。最后二人上奏陈文帝,陈文帝采纳刘师知的见解[8][9]

其后他迁转为鸿胪卿,仍然担任舍人,在天嘉元年(560年)被免官。陈文帝曾下令刘师知撰写起居注,自永定二年(558年)秋天至天嘉元年冬天,编订为十卷。之后朝廷再起用他为中书舍人,掌管诏令。天康元年(566年)陈文帝病重,他与尚书仆射到仲举等人入宫侍奉医药。文帝去世,预先接受顾命。陈顼担任尚书令时,刘师知入朝辅政,光大元年(567年),他和仲举等遣舍人殷不佞矫诏让陈顼回到东府,事发后在北狱被赐死[10][11]

引用

  1. ^ 南史·卷六十八·列传第五十八》:师知本名师智,以与敬帝讳同,改焉。
  2. ^ 2.0 2.1 陈书·卷十六·列传第十》:刘师知,沛国相人也。家世素族。祖奚之,齐晋安王谘议参军,淮南太守,有能政,齐武帝手诏频褒赏。父景彦,梁尚书左丞、司农卿。师知好学,有当世才。博涉书史,工文笔,善仪体,台阁故事,多所详悉。梁世历王府参军。绍泰初,高祖入辅,以师知为中书舍人,掌诏诰。是时兵乱之后,礼仪多阙,高祖为丞相及加九锡并受禅,其仪注并师知所定焉。高祖受命,仍为舍人。性疏简,与物多忤,虽位宦不迁,而委任甚重,其所献替,皆有弘益。
  3. ^ 3.0 3.1 《南史·卷六十八·列传第五十八》:刘师知,沛国相人也。家本素族。祖奚之,齐淮南太守,以善政闻。父景彦,梁司农卿。……好学,有当务才,博涉书传,工文笔,善仪体,台阁故事,多所详悉。绍泰初,陈武帝入辅,以师知为中书舍人,掌诏诰。时兵乱后,朝仪多阙,武帝为丞相及加九锡并受禅,其仪注多师知所定。梁敬帝在内殿,师知常侍左右。及将加害,师知诈帝令出,帝觉,绕床走曰:“师知卖我,陈霸先反。我本不须作天子,何意见杀。”师知执帝衣,行事者加刃焉。既而报陈武帝曰:“事已了。”武帝曰:“卿乃忠于我,后莫复尔。”师知不对。武帝受命,仍兼舍人。性疏简,与物多忤,虽位宦不迁,而任遇甚重,其所献替,皆有弘益。
  4. ^ 《陈书·卷十六·列传第十》:及高祖崩,六日成服,朝臣共议大行皇帝灵座侠御人所服衣服吉凶之制,博士沈文阿议,宜服吉服。师知议云:“既称成服,本备丧礼,灵筵服物,皆悉缟素。今虽无大行侠御官事,按梁昭明太子薨,成服侠侍之官,悉著缞斩,唯著铠不异,此即可拟。愚谓六日成服,侠灵座须服缞绖。”中书舍人蔡景历亦云:“虽不悉准,按山陵有凶吉羽仪,成服唯凶无吉,文武侠御,不容独鸣玉珥貂,情礼二三,理宜缞斩。”中书舍人江德藻、谢岐等并同师知议。
  5. ^ 《南史·卷六十八·列传第五十八》:及武帝崩,六日成服,时朝臣共议大行皇帝灵座侠御人衣服吉凶之制,博士沈文阿议宜服吉,师知议云:“既称成服,本备丧礼。案梁昭明太子薨,成服,侠侍之官,悉著衰斩,唯著铠不异,此即可拟。愚谓六日成服,侠灵座须服衰绖。”中书舍人蔡景历、江德藻、谢岐等同师知议。
  6. ^ 《陈书·卷十六·列传第十》:文阿重议云:“检晋、宋山陵仪:‘灵舆梓宫降殿,各侍中奏。’又成服仪称:‘灵舆梓宫容侠御官及香橙。’又检灵舆梓宫进止仪称:‘直灵侠御吉服,在吉卤簿中。’又云:‘梓宫侠御缞服,在凶卤簿中。’是则在殿吉凶两侠御也。”时以二议不同,乃启取左丞徐陵决断。陵云:“梓宫祔山陵,灵筵祔宗庙,有此分判,便验吉凶。按山陵卤簿吉部伍中,公卿以下导引者,爰及武贲、鼓吹、执盖、奉车,并是吉服,岂容侠御独为缞绖邪?断可知矣。若言公卿胥吏并服缞苴,此与梓宫部伍有何差别?若言文物并吉,司事者凶,岂容衽绖而奉华盖,缞衣而升玉辂邪?同博士议。”
  7. ^ 《南史·卷六十八·列传第五十八》:时以二议不同,乃启取左丞徐陵决断。陵云:“案山陵卤簿吉部伍中,公卿以下导引者,爰及武贲、鼓吹、执盖、奉车,并是吉服,岂容侠御独为衰绖?若言公卿胥吏并服衰绖,此与梓宫部伍有何差别?若言文物并吉,司事者凶,岂容衽绖而奉华盖,衰衣而升玉路邪?同博士议。”
  8. ^ 《陈书·卷十六·列传第十》:师知又议曰:“左丞引梓宫祔山陵,灵筵祔宗庙,必有吉凶二部,成服不容上凶,博士犹执前断,终是山陵之礼。若龙驾启殡,銮舆兼设,吉凶之仪,由来本备,准之成服,愚有未安。夫丧礼之制,自天子达。按王文宪丧服明记云:‘官品第三,侍灵人二十。官品第四,下达士礼,侍灵之数,并有十人。皆白布褶,著白绢帽。内丧女侍数如外,而著齐缞。或问内外侍灵是同,何忽缞服有异?答云,若依君臣之礼,则外侍斩,内侍齐。顷世多故,礼随事省。诸侯以下,臣吏盖微,至于侍奉,多出义附,君臣之节不全,缞冠之费实阙,所以因其常服,止变帽而已。妇人侍者,皆是卑隶,君妾之道既纯,服章所以备矣。’皇朝之典,犹自不然,以此而推,是知服斩。彼有侍灵,则犹侠御,既著白帽,理无彤服。且梁昭明仪注,今则见存,二文显证,差为成准。且礼出人情,可得消息。凡人有丧,既陈筵机,穗帷灵扆,变其常仪,芦箔草庐,即其凶礼。堂室之内,亲宾具来,齐斩麻缌,差池哭次,玄冠不吊,莫非素服。岂见门生故吏,绡縠间趋,左姬右姜,红紫相糅?况四海遏密,率土之情是同,三军缟素,为服之制斯壹。遂使千门旦启,非涂垩于彤闱,百僚戾止,变服麤于朱韨,而耀金在列,鸣玉节行,求之怀抱,固为未惬,准以礼经,弥无前事。岂可成服之仪,譬以山陵之礼?葬既始终已毕,故有吉凶之仪,所谓成服,本成丧礼,百司外内,皆变吉容,侠御独不,何谓成服?若灵无侠御则已,有则必应缞服。”谢岐议曰:“灵筵祔宗庙,梓宫祔山陵,实如左丞议。但山陵卤簿,备有吉凶,从灵舆者仪服无变,从梓宫者皆服苴缞。爰至士礼,悉同此制,此自是山陵之仪,非关成服。今谓梓宫灵扆,共在西阶,称为成服,亦无卤簿,直是爰自胥吏,上至王公,四海之内,必备缞绖。案梁昭明太子薨,略是成例,岂容凡百士庶,悉皆服重,而侍中至于武卫,最是近官,反鸣玉纡青,与平吉不异?左丞既推以山陵事,愚意或谓与成服有殊。若尔日侠御,文武不异,维侍灵之人,主书、宣传、齐干、应敕,悉应不改。”蔡景历又议云:“侠御之官,本出五百,尔日备服居庐,仍于本省,引上登殿,岂应变服貂玉?若别摄馀官,以充簪珥,则尔日便有不成服者。山陵自有吉凶二议,成服凶而不吉,犹依前议,同刘舍人。”德藻又议云:“愚谓祖葬之辰,始终永毕,达官有追赠,须表恩荣,有吉卤簿,恐由此义,私家放效,因以成俗。上服本变吉为凶,理不应犹袭纨绮。刘舍人引王卫军丧仪及检梁昭明故事,此明据已审,博士、左丞乃各尽事衷,既未取证,须更询详,宜谘八座、詹事、太常、中丞及中庶诸通袁枢、张种、周弘正、弘让、沈炯、孔奂。”时八座以下,并请:“案群议,斟酌旧仪,梁昭明太子丧成服仪注,明文见存,足为准的。成服日,侍官理不容犹从吉礼。其葬礼分吉,自是山陵之时,非关成服之日。愚谓刘舍人议于事为允。”陵重答云:“老病属纩,不能多说,古人争议,多成怨府,傅玄见尤于晋代,王商取陷于汉朝,谨自三缄,敬同高命。若万一不死,犹得展言,庶与朝贤更申扬榷。”文阿犹执所见,众议不能决,乃具录二议奏闻,从师知议。
  9. ^ 《南史·卷六十八·列传第五十八》:谢岐议曰:“灵筵祔宗庙,梓宫祔山陵,实如左丞议。但山陵卤簿,备有吉凶,从灵舆者仪服无变,从梓宫者皆服苴衰,爰至士礼,悉同此制。此自是山陵之仪,非关成服。今谓梓宫灵扆,共在西阶,称为成服,亦无卤簿,直是爰自胥吏,上至王公,四海之内,必备衰绖。案梁昭明太子薨,略是成例,岂容凡百士庶,悉皆服重,而侍中至于武卫,最是近官,反鸣玉纡青,与平吉不异?左丞既推以山陵事,愚意或谓与成服有殊。”陵重答云:“老病属纩,不能多说。古人争议,多成怨府,傅玄见尤于晋代,王商取陷于汉朝。谨自三缄,敬同高命。若万一不死,犹得展言,庶与群贤,更申扬榷。”文阿犹执所见,众议不能决,乃具录二议奏闻,上从师知议。
  10. ^ 《陈书·卷十六·列传第十》:寻迁鸿胪卿,舍人如故。天嘉元年,坐事免。初,世祖敕师知撰起居注,自永定二年秋至天嘉元年冬,为十卷。起为中书舍人,复掌诏诰。天康元年,世祖不豫,师知与尚书仆射到仲举等入侍医药。世祖崩,预受顾命。及高宗为尚书令,入辅,光大元年,师知与仲举等遣舍人殷不佞矫诏令高宗还东府,事觉,于北狱赐死。
  11. ^ 《南史·卷六十八·列传第五十八》:迁鸿胪卿,舍人如故。天嘉元年,坐事免。寻起为中书舍人,复掌诏诰。天康元年,文帝不豫,师知与尚书仆射到仲举等入侍医药。帝崩,豫顾命。宣帝入辅,师知与仲举等遣舍人殷不佞矫诏令宣帝还东府,事觉,于北狱赐死。初,文帝敕师知撰起居注,自永定二年秋至天嘉元年为十卷。

延伸阅读

[]

 陈书·卷16》,出自姚思廉陈书
 南史/卷68》,出自李延寿南史

参考文献

  • 陈书》·卷十六·列传第十
  • 南史》·卷六十八·列传第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