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卓菲自治市

史卓菲(英语:Strathfield)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一个自治市,总面积14·1平方公里,有七个市辖区,总人口45,293人(2021年人口普查)。地理上,史卓菲市属于雪梨的“内西区”西端。

史卓菲自治市
史卓菲自治市在新南威尔士州的位置
史卓菲自治市
史卓菲自治市
坐标:33°52′18″S 151°05′24″E / 33.871666666667°S 151.09°E / -33.871666666667; 151.09
国家 澳大利亚
一级行政区新南威尔士州
地区雪梨
建立1885
政府所在地史卓菲
政府
 • 市长凯伦·彭萨班尼(Karen Pensabene)
面积
 • 总计14.1 平方公里(5.4 平方英里)
人口
 • 总计30,220人
 • 密度2,143.26人/平方公里(5,551.0人/平方英里)
州选区宾士镇、著林芒、史卓菲
网站史卓菲自治市

1885年6月2日史卓菲议会建立,由相邻的三个市镇组成:莱德麦(Redmire)、康宝树(Homebush)和朱伊镇(Druitt Town),新议会的名称来自当地一个较大的庄园的名字。1886年莱德麦区和莱德麦火车站都改称史卓菲。1892年,西侧的菲明顿(Flemington)镇亦并入史卓菲辖区。20世纪,史卓菲议会北扩至巴拉马打路(Parramatta Road)以北的北康宝树和北菲明顿、南扩至原恩菲尔(Enfield)自治市的西半部。

史卓菲议会现在主要是居民区,辖区东部有重要铁路客运枢纽站史卓菲站,有许多公立和私立名校在辖区内,因此是内西区的教育中心区。

市辖区

史卓菲议会下辖:

  • 菲明顿(Flemington)亦称西康宝树(Homebush West)
  • 康宝树(Homebush)
  • 史卓菲(Strathfield)(部分属宝活自治市及加拿大湾市)
  • 南史卓菲(Strathfield South)
  • 贝菲尔(Belfield)(小部,大部分属坎特伯雷-宾士镇)
  • 绿田(Greenacre)(小部,大部分属坎特伯雷-宾士镇)

历史

 
御山(Mount Royal)别墅,总理李德(George Reid)故居,现为澳洲天主教大学校舍
 
罗丽斯顿(Lauriston)别墅,现为山中圣母(Santa Maria del Monte)小学校舍
 
区内典型的19世纪维多利亚意大利式别墅
 
区内的现代式别墅
 
火车站周围的高层住宅楼

史卓菲市所在地原为澳大利亚土著旺格(Wangal)部落居住地,此部落的领地称为“旺(Wanne)”,“格”(-gal)即部落。1793年起,有自由身份(非流放犯)的欧洲人获准于包括此区的协和平原(Concord Plains)开辟农场,因此受美称为“自由平原”(Liberty Plains)。

1855年雪梨至巴拉马打铁路东段竣工,在康宝树(Homebush)的跑马场附近设立车站,此地开始开发住宅区。由于地处平原,草木茂盛而交通便捷,康宝树和相邻的莱德麦(Redmyre)迅速成为殖民地精英建造郊外别墅的理想位置。1885年6月2日设市,合并当时的三个镇:东北部的莱德麦(Redmire)、西北部的康宝树(Homebush)和南部的朱伊镇(Druitt Town),由于康宝树和朱伊镇居民担心被较大的莱德麦笼罩,因此选了新市名“史卓菲”。此名称来自当地一座庄园“Strathfield Saye”,而庄园则由威灵顿公爵的同名庄园得名。次年,莱德麦区和莱德麦火车站改名“史卓菲”。1892年,相邻的菲明顿(Flemington)区划入史卓菲辖区。此后,史卓菲议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北面以大西公路巴拉马打路(Parramatta Road)为界,南边以休姆公路利物浦路(Liverpool Road)为界,两条公路之间的地区一般都笼统的称为“史卓菲”区。1947年,巴拉马打路以北的康宝树自治市撤销,所辖的北康宝树地区并入史卓菲议会。1949年,利物浦路以南的恩菲尔自治市撤销,其辖区的西半部(今称南史卓菲)也并入史卓菲议会。

史卓菲地区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时雪梨最热门的住宅区之一。史卓菲火车站发展为重要的市内、市际及跨州铁路的中转站,有直达雪梨中央站、墨尔本和坎京的车次,并靠近公路和水路运输,因此雪梨的工商业巨头都在此修建别墅,例如阿诺兹(Arnott's)饼干家族、大卫·琼斯(David Jones)百货家族都在区内各处建造物业并保留至今。澳大利亚联邦建立以后,数位总理选择在此居住。例如厄尔·佩奇(Earl Page)当选总理后就在史卓菲置业,因为他可以在史卓菲火车站搭乘直达当时首都墨尔本,也可以快速的到达他在新州北部的选区办公室。[1]这一时期建造的一些庄园别墅后来被私立学校购得开办学校,而区内聚集的私立和公立学校更使史卓菲地区的住宅在以后的百年内一直保持热门度。

1919年新州立法下放部分规划权,1920年史卓菲议会迅速行使新得权力宣布辖区为住宅区,不可建造工业区,并对辖区内的房屋结构进行限制,例如房屋必须使用砖或石质结构,不可使用木板。史卓菲因此长久保持雪梨最热门的住宅区之一的身份。例如,1977年时,史卓菲区是雪梨大都会区住宅中位价格最高的区。[2]直到2021年,史卓菲邮政编码区(2135)仍然是澳洲全国住宅价格最贵的20个地区之一,并且是这些20个区内唯一一个位于雪梨市中心以西的区域。[3]

20世纪末,史卓菲开始经历较大规模的发展,其中包括1981年建成的区内第一座“现代”购物中心史卓菲广场(Strathfield Plaza),以及相邻的第一座高层住宅楼。

1992年,由于附近康宝树湾(Homebush Bay)南岸的2000年奥运会主场馆的建设需要,史卓菲议会西北部位于A3公路以及边界溪(Boundary Creek)之间的一小块地域划给管辖奥运场馆的欧本议会(Auburn Council),而换得南面原福特汽车厂址地区作为补偿。

2015年,新州政府提议将内西区六个议会一同合并,后来改为东三个合并为一个地方政府(即今内西区议会),西三个(史卓菲、宝活、加拿大湾)合并为另一个地方政府,史卓菲议会反对合并并诉诸法院,后来法院裁定政府的程序有瑕疵,推翻合并决议。此后新州政府放弃合并西三个议会。

人口

史卓菲市的大庄园大多在20世纪被分割改建为独栋郊区别墅,在20世纪末除了英裔家庭外,也有较多的韩裔、华裔以及黎巴嫩裔马龙尼天主教中产阶级家庭居住。由于州政府强制要求提高人口密度,史卓菲市在21世纪初经历了人口快速膨胀。虽然史卓菲、南康宝树等地区大致保留独幢别墅为主的格局,但在史卓菲车站周围、北康宝树地区出现了大量高层住宅建筑,并吸引了大量的新移民家庭迁入。

根据2021年的人口统计,区内人口是45,593人,较2001年的27,777人有大幅增长。居民中63.8%在海外出生。区内最大的族群是:华裔21.4%,印度裔11.0%,英国裔8.9%,澳大利亚裔8.2%,以及尼泊尔裔6.9%。区内的中位每周户收入是2,105澳元,比全国中位收入高20.6%。

治安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