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成本法

平均成本法(英语:Dollar Cost AveragingDCA)又名“懒人理财术”或“定期定额投资法”,为投资学名词,指在特定间隔期间(例如每月买入一次)、买入固定金额的某资产的投资策略。平均成本法的目的是为了规避因资产的波动性对投资人最终收益造成的负面影响。

平均成本法以规律机械式的方式,固定周期、固定金额地投入资金买入某一种资产(如股票基金外汇货物等),而不是一次性将全部资金买入。这样,即便在买入资产后该资产出现下跌,因投资人没有将全部资金投入,故损失较一次性单笔买入者少,后期还可因低位买入进一步拉低平均成本。因而使用平均成本法策略的投资人除了可以不断累积投资资本外,也可将“择时能力”从投资决策因子中排除,以分批投资方式进入市场,降低单一时间点投入的风险,让投资者不必“等”或“猜”所谓适当时机,不需去挑选何时执行进入、何时退出市场的指令。

收益

假设投资人每隔一定时期,投入相同金额,则投资人用平均成本法获得的收益率是:[1]

 

其中, 是投资人最后卖出资产时,该资产的单位价值,  则是投资人历次投入资金时,各时点该资产单位价值的调和平均数。当投资人每次投入之间的投资间隔与整个投资周期相比非常短时, 的值近似于在整个投资周期内该资产单位价值的调和平均数。

优点

平均成本法可以平抑购入资产的波动性,使投资人单位持有成本维持在该资产波动幅度内的中低水平,避免一次性买入时可能发生的“买在高点,跌在后面”的风险。定期买入定额的基金证券,当价格较低时,客户用同一金额可以购买较多基金单位或股数,而当下次价格较高时,客户用同一定额的投资,则购入较少单位的证券。在长线投资上,该投资者的投资组合账户内,单位平均成本是较一般投资方法为低。且多次分开买进,可以分散单次买入点过高的风险。

平均成本法不需要投资人一次性投入一大笔资金,而是每隔一定期限投入一小笔资金,故而较适合用定期获得的资金(如薪水)理财的投资人。

平均成本法是部份基金公司投资顾问大力推荐的投资方法,接受这一策略的客户会将每月收入的一部份会用作投资且不再需要基金公司及投资顾问提供的专业投资建议,因而可降低基金公司的成本。

平均成本法尤其在先跌后涨的市场中能得到比直接投入更好的报酬。

缺点

平均成本法不需要投资人“择时购买”的能力,但没有帮助投资人解决“何时卖出”的问题,投资人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止盈”技巧,长期的收益率将不会很理想。

平均成本法要求投资人必须进行长线投资并忍耐可能发生的浮亏,一旦投资人无法忍受浮亏或失去耐心因而停止投入或将资产卖出,将导致平均成本法失败,造成亏损。

长线而言,对于虽有波动但不断成长,或是波动很大而成长不明显的资产,平均成本法可以帮助投资人有效规避风险并获利;但若一项资产长期的趋势是不断下跌的,平均成本法的投资人仍然会亏损。例如电讯盈科收购了的香港电讯股票,虽然投资人所得的单位平均成本是较低,但是一只差劲的证券,还定期买入,结果总投资只有亏本了。

此外,如果在一个先涨后跌的走势中就会因投入成本较高而有比直接投入较差的报酬。

评价

研究投资策略的商业和学术专家对平均成本法有着不同的观点。[2] 苏茜·欧曼英语Suze Orman等理财师[3]认为平均成本法减少了投资者在一次性投入中的风险,但是Timothy Middleton等人却认为平均成本法事实上就是一个营销噱头。[4]有研究者按照既往真实市场的情况分析了平均成本法的成本和收益,很多结果都提示平均成本法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收益率。[5][6][7]

近段时间许多对平均成本法的研究将重点放在了行为经济学角度。[8] Middleton认为,相比于一次性买入,平均成本法让投资者更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9]

定期定额投资法在台湾股市的研究显示,平均投资三到五年的周期赎回获利绩效较好,赎回时机决定此投资法的获利与否,在股市依估值在高档时赎回绩效较佳,在股市估值低时赎回绩效会低于存放于银行定存。超过五年以上的长期定期定额投资,获利会受到手续费与管理费侵蚀。[10]

改良

定期定额投资法其本意在于降低购入成本(不管是证券共同基金),目的在改变单笔投资曝险比例过高的风险,但单纯的定期定额只要投资时间一旦拉长,就会变成了单笔投资,因为稀释成本的能力会因投入之成本逐渐加大而降低,此时卖出的时点就成了获利与否的关键,而时点却也是一般投资人最难以掌握的。

针对定时定额投资法的缺憾,坊间也开发了许多改良式的定时定额投资法,例如限时限额加码停利投资法、定时变额投资法、复合投资法等等,每一种方法的逻辑都不尽相同,但共通点在于自动加码、自动停利的设定。

参考资料

  1. ^ Dollar cost averaging graph. [2014-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03). 
  2. ^ Explaining the riddle of dollar cost averaging Hayley, S Cass Business School report 2010 (PDF). [2017-12-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8-04). 
  3. ^ Archived copy. [2009-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1). 
  4. ^ Middleton, Timothy. The costly myth of dollar-cost averaging. 2005-01-04 [200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10, 2005). 
  5. ^ Knight, J.R. and Mandell, L. Nobody Gains From Dollar Cost Averaging: Analytical, Numerical And Empirical Results. Financial Services Review, Vol. 2, Issue 1 (1992/93 pp. 51-61
  6. ^ Greenhut, J.G. Mathematical Illusion: Why Dollar-Cost Averaging Does Not Work. Journal of Financial Planning, Vol. 19, Issue 10 (October 2006), pp. 76-83
  7. ^ Constantinides, G.M. A Note on the Suboptimality of Dollar-Cost Averaging as an Investment Policy. 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Vol. 14, No. 2 (Jun., 1979), pp. 443-450
  8. ^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iversity of Buffalo report
  9. ^ Dollar Cost Averaging: A Technique that Drastically Reduces Market Risk. [2009-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09). 
  10. ^ 傅英芬. 定期定額投資股票型基金績效之評估與追蹤. 2007-05-07. [失效链接]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