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强
黄少强(1900年—1942年),原名宜仁,号止庐,广东省南海官窑小江村人,是岭南画派第二代画家,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民间人物画而自具一格。
黄少强 | |
---|---|
出生 | 1900年 大清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 |
逝世 | 1942年(31—32岁) 中国广东省南海县 |
职业 | 岭南画派第一代画家 |
生平
黄少强出生于清代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祖居佛山市莲花路内莲花大巷一号。其故里在佛山郊外不远的乡村、南海县属小江乡的丰湖里。父亲黄允锡在桂州信义押当司事,后转至广州市立其福火水店自任司理。小时候家境殷实,八岁开始,祖父聘请先生担任他的启蒙老师,后来入私塾。十五岁至二十一岁期间,除了国学,还兼习英文和中西绘画,曾在陈氏家塾和香港莫礼智英文学校念书。黄少强自小热衷于文艺,尤爱画入骨。少年浸淫书史,故能诗。他的母亲颇能简易地画几笔画,擅写梅花,他少时便得到家学的熏陶,爱四处涂画。
1920年入美学馆,从游高奇峰,每天从佛山乘火车到广州二沙岛的天风楼上课,与赵少昂、何漆园、周一峰、叶少秉是同学,后又师从高剑父。1921年至1927年,黄少强的父母、祖父,以及四弟、三婶、长女先后过世。连串打击使得黄少强以后的绘画中都带有一种悲怆的色调。1926年高剑父创立了佛山市美术学校,26岁的少强接受剑父之聘任教于该校。此后历任佛山市南海师范、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国画系主任。1926年,他26岁开第一次画展于佛山市,1927年与赵少昂合办“岭南艺苑”,此后黄少强几乎每年举行一次个人作品展览,其他以美学苑、民间画会、六人画会、清游会、岁寒社以及参加春睡画院院展、全国美展、与赵少昂合展等等几乎多不胜数。据不完全完全统计,在他短暂的生命里,他的作品参展或举办个人画展共 85 次,在国内展出的地点有广州、佛山、南海、大连、长沙、上海、杭州、南京、北平、天津、韶关,在海外参展的地点有比利时、莫斯科、柏林、伦敦、巴黎以及香港。1933年由佛山迁居于广州市暂居超然坊,并在广州纸行路的通宁道10号自办了民间画馆以授生徒,不收学费。
抗日战争开始后,黄少强只身到湖南慰劳前线士兵,并在战地写生和创作了许多抗日救亡的作品。1938年10月广州沦陷,黄少强避居香港,创立“美学院”,与何漆园、叶少秉成立“岁寒社”,写生作画依然努力如故。这个时期,他制了不少抗日救亡的图画,如《湔羞凭血复神州》、《秣马厉兵》等。1942年香港沦陷,黄少强又匆匆回乡。此时由于叔父资助他的银行账户被冻结,黄少强失去生活来源,贫病交加,但仍坚持办学教画。当时何漆园写信给黄少强,邀他参加日本军政府组织的华南美术协会,并保证可提供经济资助。黄少强阅信后,写明志诗一首:“耻向画坛争席位,愿从人世写哀鸿。青灯秃管平生志,傲骨难回艺术宫”。由于不屑亲笔回信,只命儿子重抄他拟就的复函并把该诗抄录函中寄出。
1942年9月7日,因肺病逝于小江乡,时年42岁。死后无钱买棺木,须向乡里兄弟筹资入葬。
作品
黄少强画的风格是以悲凉为其特色,取材于民间疾苦,因之人物画较多。画中重用线条,以高奇峰为凭照,学其设色法不少,不过化繁为简并掺入了西洋水彩画的方法。高奇峰在他的《画冢》中序云:“少强以天赋之才,得中西画学之奥,乃不自以为足,又来受业于余。”剑父亦在他的《画冢》中序云:“少强大弟子,余门下独立特行之士也,岁丙寅余遇古禅(即佛山市)之墟,重迹其人,则乱发委形,落落不与世合,索居穷壤,写民间疾苦,家国哀愁,泪花墨沉浑然莫辨,其画遂能感人,予以为才华超越,激赏勿已。”他的书法早年似得力于郑板桥,三十年代后则转学明末的王觉斯。主要画作有二十年代的《穷途自赏》、《萧萧墓门》、《哀弦》、《洪水流民图》,抗战时期的《危崖累马》、《魂梦都教急戍边》、《纵眼江山千古泪》等等。
参考来源
- 胡灏,《岭南画家黄少强》,《广州文史》第五十五辑。
- 《另辟蹊径 独树一帜——记岭南派著名画家黄少强》,艺术导报
- 法古变今特立独行 丹青嗟叹时世维艰,南方网,岭南历史人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