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詔鎮明代石牌坊群

南詔鎮明代石牌坊群位於中國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南詔鎮(原明清詔安縣城內)[1],為列入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的七座明代石牌坊的總稱,分別為奪錦坊(又名奪錦世科坊)、百歲坊(又名百壽坊)、天寵重褒坊、父子進士坊、冏卿貤典坊、誥敕申貤坊和關帝坊(按時間先後順序排列),均為花崗岩仿木結構石牌坊,其中六座位於原連接縣城東西兩門之間的主街縣前街—東門街之上,有「明代牌坊一條街」之稱,百歲坊則位於原北門附近。該牌坊群被單士元鄭孝燮評價為「如此密集、完整的石牌坊群在國內亦屬罕見,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2]

南詔鎮明代石牌坊群
南詔鎮明代石牌坊群在詔安縣城中的位置
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詔安縣南詔鎮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4-17
認定時間1996年9月

建設歷史

詔安地原屬漳浦縣,明嘉靖九年(1530)自漳浦析出原二、三、四、五都之地置詔安縣,屬漳州府,縣城則沿用弘治十七年(1504)所拓建的南詔守御千戶所城[注 1],設有四門,東西兩門以縣前街-東門街貫通,南北兩門則分別以鑒塘巷和聖祖街連接。置縣後的歷任知縣多重視儒學教育,使當地民風漸開、文風漸盛,科舉中式者較置縣之前大大增加,有「海濱鄒魯」之稱[注 2][3],在城內主要街道上樹立牌坊,「一以樹風聲,一以耀觀瞻」,宣揚個人業績成為風氣[注 3]。在詔安縣姓氏構成中,城內以沈氏與許氏為大姓,並具有同姓聚居的特點,牌坊所表彰的人物也主要出自兩大姓氏[4]

明代詔安縣境內共立有牌坊近30座,其中立於城內的牌坊近20座,最早的牌坊為建於成化(一說為正德)時期的奪錦坊。明代牌坊按性質可分為兩類,一類為職官為公共場所立,與縣衙、文廟等重要公共建築相關,如保厘坊、文明坊、崇正學坊、育英才坊、文昌閣坊、儒林坊、三俊坊和關帝坊[注 4],另一類則為宣揚個人功名功德,多與科舉相關,包括奪錦坊、百歲坊、天寵重褒坊、父子進士坊、冏卿貤典坊、誥敕申貤坊,以及已不存的省元坊、世恩坊和春官邦伯坊[注 5][5]

與明代不同,清代詔安縣境內所立牌坊達70座,除五座壽坊外,其他均為節孝坊[5]。其中城內一座,位於十字街,立於乾隆四十四年[注 6]

現狀城內存石牌坊共八座,包括建於明成化至天啟年間的牌坊七座和建於清代的節孝坊,其中七座明代牌坊的立坊年代、緣由及相關記載如下表:

名稱 地址與坐標 立坊年代 立坊緣由 《康熙詔安縣誌》相關記載[6] 《民國詔安縣誌》相關記載[7] 備註
奪錦坊 東門社區奪錦街北端,奪錦街、東門街與城內街交界處,東西向橫跨奪錦街。
23°42′22″N 117°11′16″E / 23.70609°N 117.18772°E / 23.70609; 117.18772
一說為明成化四年(1468),一說為明正德年間。 邑人許潛中明成化四年(1468)戊子科舉人,即所謂「奪錦」,其子許判中明正德二年(1507)丁卯科舉人,孫許選中明正德五年(1510)庚午科舉人,即所謂「世科」。[注 7] 在舊倉前街、為舉人許潛、許判、許選立。 在舊倉前街,今五穀帝廟、文昌宮前,為明舉人許潛、許判、許選立。 立坊時詔安尚未置縣。
百歲坊 聖祖街北段東側小巷內,威惠王廟前,南北向縱跨巷道。
23°42′29″N 117°11′13″E / 23.70796°N 117.18706°E / 23.70796; 117.18706
萬曆八年(1580) 邑人沈仲選享壽百歲。[注 8] 在北關內,為冠帶壽民沈仲選立。 在北關內,即今威惠王廟前,為明冠壽民沈仲選立。
天寵重褒坊 東門社區東門中街居委會門前,沈氏家廟前東側,南北向縱跨東門中街。
23°42′24″N 117°11′18″E / 23.70657°N 117.18820°E / 23.70657; 117.18820
明萬曆十二年(1584) 邑人沈鈇為明萬曆二年甲戌科(1574)進士,官江西九江府知府,其父沈璽贈承德郎、南京戶部主事。[注 9] 在舊南詔驛東,為封戶部主事中憲大夫知府沈璽立。 在舊南詔驛東,為明封戶部主事中憲大夫沈璽立。
父子進士坊 西門社區縣前街原縣署外東側,南北向縱跨縣前街。
23°42′23″N 117°11′04″E / 23.70635°N 117.18454°E / 23.70635; 117.18454
明萬曆十三年(1585) 邑人胡文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丙辰科進士,子胡士鰲為萬曆十年(1577)丁丑科進士。[注 10] 在縣前街,為明嘉靖丙辰胡文、萬曆丁丑胡士鰲立。 在縣前街,為明進士胡文、子進士胡士鰲立。
冏卿貤典坊 東門社區東門中街靈侯廟西側20米處,南北向縱跨東門中街。
23°42′25″N 117°11′20″E / 23.70682°N 117.18888°E / 23.70682; 117.18888
明萬曆十五年(1587) 邑人胡文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丙辰科進士,官雲南按察司副使,其父胡清贈承德郎、南京太僕寺寺丞,冏卿為太僕卿別稱。[注 11] 在東門大街,為封太僕寺寺丞胡清立。 在東門內,為明太僕寺寺丞胡清立。
誥敕申貤坊 東門社區東門中街西端,沈氏家廟前西側,原南北向縱跨東門中街,今已圍入民房內。
23°42′23″N 117°11′16″E / 23.70635°N 117.18777°E / 23.70635; 117.18777
明萬曆三十年(1602) 邑人瀋水為明隆慶元年(1567)丁卯科舉人,其父沈一鯉贈奉直大夫、廣東化州知州。[注 12] 在舊南詔驛西,為贈知縣加知州沈一鯉立。 在舊南詔驛西,為明贈知縣加知州沈一鯉立。
關帝坊 西門社區縣前街武廟前埕西南處,南面縣前街。
23°42′24″N 117°10′57″E / 23.70662°N 117.18254°E / 23.70662; 117.18254
明天啟五年(1625),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重修 為關帝廟所屬牌坊。 在西關內,朱文公祠左,帝廟坐西朝東,坊坐北朝南,坊陰扁正氣行空(應為在之誤)四字。 在西關內,坊陰有正氣行在,明天啟五年知縣朱訓題。

牌坊形制

七座明代牌坊中除關帝坊為一間兩柱式外,其他均為三間四柱式,頂單檐歇山式加兩坯,其中立於明萬曆年間的天寵重褒坊、父子進士坊、冏卿貤典坊和誥敕申貤坊在規模、形制和裝飾題材方面極為相似,各坊的題刻和圖片如下:

奪錦坊

通高5米,南麵坊匾題刻「奪錦」,坊額題刻「成化戊子科許潛立」,北麵坊匾題刻「世科」,柱腳置夾杆石,柱頭置大櫨斗,斗栱為一斗三升式,坊與文昌宮(原明代漳潮巡檢司,清同治十年(1871)改建文昌宮[注 13])正對,坊南道路以坊命名為奪錦街。

百歲坊

通高5.5米,坊匾兩面均題「百歲坊」,坊額署「明萬曆庚辰秋為冠帶壽民沈仲選立」,梁枋雕飾有花卉等圖案。

天寵重褒坊

通高9.5米,上懸「恩榮」字匾,中掛「天寵重褒」坊匾,兩旁各嵌一青石,上刻為其立坊者,額枋兩面均署「為萬曆甲戌科進士沈鈇父敕贈南京戶部主事沈璽立」,明間與次間頂部分別置魚尾翹脊和捲雲翹脊,梁坊雕飾有松鶴、鯉魚、蓮瓣、花卉、雲紋和水紋等圖案,父子進士坊、冏卿貤典坊、誥敕申貤坊的雕飾元素均與之類似,但無鯉魚和水紋,柱腳原置石獅(已失)。

父子進士坊

通高9.6米,上懸「恩榮」字匾(已失),中掛「父子進士」坊匾,兩旁各嵌書寫立坊者的青石(今失其一),額坊兩面均署「嘉靖丙辰科胡文萬曆丁丑科胡士鰲」、「萬曆十三年乙酉季冬吉旦立」,柱腳置石獅與夾杆石。

冏卿貤典坊

通高9.2米,上懸「恩榮」字匾,中掛「冏卿貤典」坊匾(已失),兩旁各嵌書寫立坊者的青石(今全失),額枋署「敕贈南京太僕寺寺丞胡清」,柱腳原置石獅(已失)。

誥敕申貤坊

通高9.5米,上懸「恩榮」字匾(已失),中掛「誥敕申貤坊」坊匾(已失),兩旁各嵌書寫立坊者的青石,額坊署「敕贈直大夫、化州知州沈一鯉立」(字已模糊,能辨識「大夫化州知州」六字),因被砌入民房,底部狀況不明。

關帝坊

為縣城內關帝廟(又名西門武廟、西山夫子廟,創建於明嘉靖年間[注 14])所屬,沿坊下巷道可通關帝廟。坊通高5.5米,南麵坊匾題刻「關帝坊」,並署「知詔安縣事楚荊朱訓南詔所印張繩武同立」,大額枋署「天啟五年乙丑孟冬吉旦立」,右邊石柱鐫書「廟坊因風雨損壞乾隆五十八年四月日監生黃廷舉捐修」,北麵坊匾題刻「正氣行在」[8]

保存狀況

現狀大部分牌坊主體基本保存完整,但存在局部構件失落(主要表現在底部的石獅和中部的字匾部分)和底部被砌入民房的問題。殘損最為嚴重者為父子進士坊,因抗戰期間(1939年7月)遭日機轟炸,南側石柱及中下梁的一部分被炸斷丟失[8]。誥敕申貤坊和百歲坊的北半部分已被砌入民房內,奪錦坊、天寵重褒坊和冏卿貤典坊的次間也已被民房所封堵。

注釋

  1. ^ 《康熙詔安縣誌》卷四建置·城池,「弘治十七年調南詔守御千戶所,始拓城西,偏而廣之,砌以石圍。……嘉靖九年設縣,遂為縣城。」
  2. ^ 《康熙詔安縣誌》卷三方輿·風俗,「獨是人文蔚興、科第迭出,較曩時亦加隆,庶幾海濱鄒魯雲。」
  3. ^ 《康熙詔安縣誌》卷四建置·坊表,「坊者,表也,樹之衢道,識以姓名,本表厥宅里之意,表賢如通德,表貴如鳴珂,並行而不廢,焉然賢賢少而貴貴多,一以樹風聲,一以耀觀瞻,有志者宜何取乎?」
  4. ^ 《康熙詔安縣誌》卷四建置·坊表,保厘坊為「明嘉靖二十四年知縣廖暹建於縣廨之後,二十八年知縣李尚理廢」,又按《康熙詔安縣誌》卷六學校,文明坊、崇正學育英才二坊均在文廟前,「隆慶五年知縣陳素蘊浚池加深,環以石欄,立三坊,中扁曰文明,左曰崇正學,右曰育英才。」
  5. ^ 《康熙詔安縣誌》卷四建置·坊表,省元坊「在北街,為宋省試第一名沈子真立」;世恩坊「在東北街,為知縣許潛、封知縣許諺、同知許判、通判許選許繼、榮欽依守備許翰立」;春官邦伯坊「在西街,為甲戊科進士沈鈇立。」
  6. ^ 《民國詔安縣誌》卷四·建置志·坊表,「節孝坊一在城內十字街,乾隆四十四年為故勇士洪生妻許氏立。」
  7. ^ 《康熙詔安縣誌》卷十選舉·舉人:「許潛,三都人,系漳浦縣學中式,仕平樂縣知縣,祀鄉賢;許判,三都人,潛之子,系漳浦縣學中式,仕湖廣辰州府同知;許選,三都人,潛之孫,系漳浦縣學中式,仕湖廣岳州府通判。」
  8. ^ 《民國詔安縣誌》卷十三·人物,「沈仲選,三都人,冠帶壽民,壽一百歲,萬曆間在詔建坊旌其門。」
  9. ^ 《康熙詔安縣誌》卷十選舉·進士:「沈鈇,三都人,仕終江西九江府知府。」又見卷十選舉·祿蔭:「沈璽,三都人,邑增廣生,以子鈇貴,敕封文林郎,廣東順德縣知縣,再封承德郎、南京戶部主事。」
  10. ^ 《康熙詔安縣誌》卷十選舉·進士:「胡文,四都人,仕雲南按察司副使;胡士鰲,四都人,文之子,仕終山東青州府知府。」
  11. ^ 《康熙詔安縣誌》卷十選舉·祿蔭:「胡清,四都人,以子文貴,贈承德郎、南京太僕寺寺丞。」
  12. ^ 《康熙詔安縣誌》卷十選舉·舉人:「瀋水,三都人,性端朴,歷臨江同知,著篇等集。」又見卷十選舉·祿蔭:「沈一鯉,三都人,以子水貴,初增文林郎,廣西融縣知縣,再贈奉直大夫、廣東化州知州。」
  13. ^ 《民國詔安縣誌》卷四·建置志·公署,「漳潮巡檢司署……同治四年寇毀,十年即舊址改建文昌宮。」
  14. ^ 《康熙詔安縣誌》卷四建置·祠廟,「關帝廟在西關內,縣治西,明嘉靖間知縣龑有成夢有護城之功得應,故立。」

 

參考文獻

  1. ^ 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福建省志·文物志. 方志出版社. 2002. ISBN 7-80122-638-0. 
  2. ^ 許初鳴. 诏安县牌坊:书画之乡的胸章. 閩南日報. [2013-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3. ^ 傅崇毅. 诏安建县的前前后后. 詔安之窗. [2013-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4. ^ 詔安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诏安县志. 方志出版社. 1999: 122–123. ISBN 7-80122-541-4. ,出自卷三 人口·第三章 人口構成
  5. ^ 5.0 5.1 傅崇毅. 诏安明清石牌坊的历史与现状. 詔安之窗. [2013-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6. ^ 中國地方志集成叢書編委會 (編). 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第31册.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0. ISBN 7-80622-424-6. ,康熙詔安縣誌為清康熙三十年(1691)秦炯修、戴冠纂,出版社所用影印本為同治十三年(1874)翻刻,原文出自卷四·建置·坊表
  7. ^ 中國地方志集成叢書編委會 (編). 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第31册.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0. ISBN 7-80622-424-6. ,民國詔安縣誌為民國三十一年(1942)陳蔭祖修,吳名世纂,僅出版上編,原文出自卷四·建置志·坊表
  8. ^ 8.0 8.1 第三章 建筑. 诏安县志(卷三十五·文物、名胜). 1999: 1018–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