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爾·馬爾科夫尼科夫
弗拉基米爾·瓦西里耶維奇·馬爾科夫尼科夫(俄語:Владимир Васильевич Марковников ,1837年12月22日—1904年2月11日),是一名俄國化學家。
弗拉基米爾·瓦西里耶維奇·馬爾科夫尼科夫 | |
---|---|
出生 | 俄羅斯帝國下諾夫哥羅德 | 1837年12月22日
逝世 | 1904年2月11日 俄羅斯帝國莫斯科 | (66歲)
國籍 | 俄羅斯帝國 |
母校 | 喀山大學 |
知名於 | 馬氏規則 |
科學生涯 | |
機構 | 喀山大學 聖彼得堡大學 敖德薩國立大學 莫斯科大學 |
博士導師 |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布特列洛夫 |
生平
馬爾科夫尼科夫最早攻讀經濟學,畢業後成為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布特列洛夫(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Бутлеров)的助理,在喀山和聖彼得堡工作。1860年,他前往德國,向赫爾曼·科爾貝和埃米爾·埃倫邁爾學習化學。1869年,他回到俄羅斯,獲得了博士學位並接替布特列洛夫擔任喀山大學的化學教授。1871年,在一次與校方的衝突後,他前往敖德薩國立大學擔任教職。兩年後他前往莫斯科大學任職直到逝世。
研究工作
馬爾科夫尼科夫最著名的成就是他於1869年提出的關於氫鹵酸與烯烴親電加成反應的馬氏規則。在這一規則中,他提出鹵素加成到連接氫原子最少的碳上,氫加成到接有最多氫原子的碳上[1]。例如氯化氫(HCl)與丙烯 CH3-CH=CH2 加成傾向於得到2-氯代的產物 CH3-CHCl-CH3 而不是1-氯代的產物 CH3-CH2-CH2Cl 。這一規則在預測烯烴加成反應產物方面十分重要,但是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例如溴化氫在加成時既可遵循馬氏規則,也可遵循反馬氏規則,這一問題直到1933年才由莫里斯·S·卡拉施(Morris S. Kharasch)給出合理解釋。
馬爾科夫尼科夫在活着的時候並沒有獲得相應的承認。他的許多論文發表時使用的是俄語,的確使許多西歐化學家難以理解,但1870年他提出馬氏規則的那一篇論文使用的是德語;然而這一規則只是他的一篇26頁長的關於丁酸異構體的論文中一個4頁的腳註,而且即使按照當時的標準這一理論的實驗依據仍然太少。許多研究者認為,這一規則當時僅僅是一種猜想,直到大約60年後才得到承認在大多數情況下適用。
當時人們認為碳原子只能組成六元環,而馬爾科夫尼科夫在1879年、1889年分別合成了四元碳環和七元碳環,推翻了這一說法,為有機化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參見條目
參考資料
- ^ Markownikoff, W. I. Ueber die Abhängigkeit der verschiedenen Vertretbarkeit des Radicalwasserstoffs in den isomeren Buttersäuren. Annalen der Chemie und Pharmacie. 1870, 153 (2): 228–259. doi:10.1002/jlac.18701530204 (德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