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歷史

羅馬帝國歷史羅馬共和國結束後的公元前27年開始,橫跨十六個世紀、包括了羅馬在數個不同階段的轉變;古羅馬帝國時代、帝國分裂時期、延續到中世紀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時代、並現代史的開始都包含在羅馬帝國的歷史中。

羅馬帝國的建立

 
屋大維

羅馬自公元前三世紀已經開始併吞行省;四個世紀後,羅馬的領土範圍已經達到前所未有地遼闊。雖然羅馬仍然被稱為「共和國」,但它已足以被稱為「帝國」。[1] 行使共和制的行省由從前的執政官和裁判官進行管治;他們經由選舉產生,並擁有稱為「Imperium」的當地最高統治權。[2]當時只有少數人擁有不成比例的雄厚財富和強大軍力;他們對其行省的管理是羅馬從共和體制步向絕對君主制的主要因素。[3]不久,「帝權」即由「Imperium」一字表達;[4] 英語「帝國」(empire)一字即來自此拉丁字;而這意思可從更之後的羅馬歷史中找到。[5]

羅馬共和國末期是一個動盪的年代,特別是馬略的軍事改革之後,在馬略蘇拉的爭權奪利中被削弱,緊跟着是凱撒龐培的內戰。在這些動亂中,許多元老院議員陣亡、被處死、被謀殺或是自殺。元老院裡充斥着前三頭的支持者,後來則是後三頭的支持者。

後三頭同盟瓦解後,屋大維馬克·安東尼分掌羅馬的東西部,雙方矛盾日趨激烈。前31年9月,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利奧帕特拉七世的聯軍,在希臘亞克興角與屋大維交戰,史稱亞克興戰役。在戰況最激烈的時候,埃及女王認為安東尼獲勝無望,將自己的軍隊撤回埃及,安東尼也一起到了埃及。屋大維隨後入侵埃及,埃及女王和安東尼自殺,埃及也被羅馬占領。

前27年,屋大維一面表示卸除一切大權,恢復共和制;一面又裝作迫於元老院和公民的請求,接受與共和制度完全違背的絕對權力,成為元首(或可譯作「第一公民」)、最高統帥(Imperator,或可譯作「凱旋大將軍」、「大元帥」)、最高的代行執政官、終身執政官、保民官、大祭司長、第一元老等,並獲得了奧古斯都祖國之父的稱號(以後的皇帝也有這些頭銜)。屋大維的這場精彩演出宣布了羅馬帝國的建立。

前期帝國

羅馬和平與四大暴君

屋大維在位期間,不斷對外征戰。經過對西班牙西北部的巴斯克人部落的連年苦戰,在西元前19年完全征服了西班牙。從西元前16年起帝國出兵阿爾卑斯山東部和多瑙河上游,建立了雷蒂安(Raetia)和諾里克兩個行省。接着又出兵多瑙河中下游,建立潘諾尼亞米西亞兩行省。羅馬在前12年到5年間經過連年征戰,征服了萊茵河易北河之間的土地。在公元1年,羅馬統治下的人口達到3340萬人。但新征服的土地不斷發生暴動。9年,羅馬將領瓦魯斯在鎮壓日耳曼人起義的條頓堡森林戰役中遭伏擊而全軍覆沒,以至於羅馬不得以放棄萊茵河到易北河間的土地。之後屋大維沒有進行大的征伐,隨後的百餘年是一段很長的穩定局面,稱之為羅馬和平時期

屋大維在14年歿,傳位養子提比略。提比略加強皇權,取消了公民大會的立法權和選舉權,將近衛軍集中到羅馬以保衛皇帝,並制裁一切反對皇帝或是非議皇帝的言行,要求元老院只能和他發表相同意見。由於提比略獨斷專行,和元老院關係緊張,他於26年隱退到卡普里島,並在那裡統治羅馬近十年。37年,提比略病死卡普里島。

提比略死後,近衛軍立卡里古拉為帝。這是羅馬史上第一次軍隊擁立皇帝。卡里古拉患有精神病,不理國政,沉迷於娛樂活動,並喜怒無常,經常處死人或沒收財產。他甚至任命自己的坐騎為執政官。40年,他在羅馬演講鼓吹個人獨裁,並神化皇帝。41年,卡里古拉被近衛軍殺死。

 
尼祿

卡里古拉死後,近衛軍擁立他的叔叔年邁的克勞狄即位。克勞狄改革政權機關,建立了一套官僚體系。中央有三個部門,即秘書處(掌內政軍事外交)、財務處(掌財務)及司法處(掌法律),並提高騎士地位和將羅馬公民權授予各邦人民,由此,各地貴族也可以充任高級官員或是元老。克勞狄在位期間還修建了台伯河口的奧斯提亞港以及大規模的輸水管道。對外擴張方面,克勞狄又新征服了不列顛南部和毛里塔尼亞。54年,克勞狄被皇后小阿格里皮娜毒死。

克勞狄死後,養子尼祿即位。尼祿是羅馬史上著名的暴君,不理國政,殘暴嗜殺,熱衷於娛樂、演戲、玩女人,以「偉大的藝人」自居。64年,羅馬發生大火,全城幾乎全部焚毀,尼祿反而在宮中吟詩歌唱,在大火過後又修建新宮,號為「金宮」。時流言尼祿放火以便建造新宮,尼祿為消除流言,以基督徒為替罪羊,大肆捕殺基督徒。[6]由於尼祿暴政,各地反抗不斷,不列顛高盧西班牙等地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在巴勒斯坦更是爆發了猶太戰爭。此時,尼祿又到希臘進行長時間的藝術戲劇巡迴演出,稱「希臘人是唯一能欣賞音樂的民族」。68年,西班牙地區的將軍加爾巴造反自立為帝,元老院立即承認加爾巴為帝,宣布尼祿為祖國之敵並判處死刑。尼祿在逃亡途中自殺。

四軍閥爭帝位期

加爾巴稱帝後,由於年老體衰,無力控制局面,導致各地將領擁兵自重。69年1月,下日耳曼總督維泰利烏斯稱帝,同時加爾巴被部下奧索所殺,奧索自立為帝。3月,維泰利烏斯出兵與奧索爭奪帝位,奧索戰敗自殺。7月,平定猶太人叛亂的將領韋帕薌稱帝。10月,韋帕薌擊敗維泰利烏斯,結束了皇位爭奪戰。

弗拉維王朝

 
韋帕薌

韋帕薌上台後帝國面臨危機,他首先鎮壓各地起義,其中70年,他的兒子提圖斯率兵進攻耶路撒冷,城破後殺掠,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人不計其數。為了彌補財政上的巨大赤字,他重整稅法,提高各邦的稅額,使他得到了足夠的錢來整頓軍事和內政。另外,韋帕薌統治時期大大加強了各邦的地位。73年,他將各邦貴族加入元老院,並授予許多各邦貴族羅馬公民權,使各地貴族廣泛參政。

79年韋帕薌死後,兒子提圖斯即位。提圖斯為政溫和,在他任內,維蘇威火山爆發埋沒龐培城。提圖斯於81年去世,弟弟圖密善即位,傳言提圖斯為圖密善所毒死。圖密善專制獨裁,以「主上和神」自居,蔑視元老院。對外擴張方面,圖密善在南日耳曼取得了成功,但在對達西亞的戰爭中兩次失利,不得不送禮講和。89年,圖密善藉口支持叛亂,處死了一大批元老顯貴,招致眾人不滿。96年,圖密善死於宮廷政變。

安敦尼王朝(五賢帝時期)

圖密善死後,元老院推舉參與政變的前執政官涅爾瓦為帝。涅爾瓦尊敬善待元老,元老院的權威得到一定恢復。但涅爾瓦相當不受軍隊和軍事統帥的歡迎。為了爭取軍隊支持,涅爾瓦在即位的第二年,挑選戰功卓著的日耳曼總督圖拉真作為養子,成功平息了軍隊的不滿。

98年,涅爾瓦去世後,圖拉真即位,他是第一個出身聯邦貴族的皇帝。圖拉真繼續執行涅爾瓦善待元老的政策,興建公共設施,並積極對外擴張,圖拉真時期是羅馬帝國疆域最大的時期。在公元100年,羅馬統治下的人口達到4350萬人。從101年起圖拉真就率兵入侵達西亞,直至106年完全征服達西亞,設達西亞邦。圖拉真舉行了盛大的凱旋式,宣布過123天的節,並建造圖拉真圓柱紀念。在105年,圖拉真占領阿拉伯北部,設阿拉伯邦。114年,圖拉真併入亞美尼亞,設亞美尼亞邦。圖拉真繼續東征,擊敗了帕提亞軍隊,於116年占領帕提亞首都泰西封。當年年底,圖拉真兵抵波斯灣,他是唯一達到過這裡的羅馬統帥。117年,圖拉真病重撤軍,設亞述美索不達米亞兩個邦。臨終前宣布哈德良為養子。

 
哈德良

圖拉真死後,哈德良即位。哈德良轉攻為守,放棄了圖拉真在東方征服的土地亞述和美索不達米亞,在北部邊疆建造連綿的邊牆一加強防守。哈德良將元首制過渡到絕對君主制,以自己的意志為最高法律。並大力加強騎士地位,使其成為一個專門的官僚階層。他還設立元首顧問會,直接對他負責,執行他的指令,命令法學家編成《永久敕令》,作為帝國的法律基礎,加強聯邦羅馬化,縮小各邦城市和羅馬的距離。但在131年,哈德良禁止猶太人舉行割禮、過安息日和閱讀猶太律法引發了猶太人大起義,羅馬軍隊耗時3年,屠殺58萬猶太人,才把起義鎮壓下去,從此猶太人被迫流浪世界各地。138年,哈德良去世,病重時宣布安敦尼為養子。

安敦尼即位後,對外收斂邊境,大體無事,對內勤政愛民,與元老院關係良好。羅馬享受了20多年的太平盛世。161年,安敦尼去世。

安敦尼死後,帝位由兩個養子維魯斯馬克奧里略繼承,這是羅馬史上第一次兩帝共治。馬克奧里略人稱「哲學家皇帝」,著有《沉思錄》,是斯多葛派哲學的主要闡述者。維魯斯則是一個平庸的人。兩人登基時,帝國邊境形勢嚴峻,帕提亞在162年入侵亞美尼亞,維魯斯經過四年苦戰才擊退帕提亞並在164年—165年間併入美索不達米亞。接着又爆發了瘟疫,大量羅馬人死亡。167年,萊茵河北岸的日耳曼人又入侵,兩位皇帝不得不率軍征討,由於財政拮据,皇帝賣掉皇冠上的珠寶以籌集軍餉。169年,維魯斯去世,帝國又恢復了一個皇帝的局面。馬克奧里略為減輕日耳曼人對帝國的壓力,允許他們定居帝國的萊茵河北岸的邊境,為以後的蠻族入侵埋下了隱患(這一說法有爭議)。175年,東方還爆發了將領卡修斯(Cassius)發動的叛亂。平定叛亂後,馬克奧里略又開始了對萊茵河北岸和多瑙河北岸的日耳曼人的戰爭,試圖吞併波西米亞,但在即將成功時,180年馬克奧里略病死軍中。

後期帝國

3世紀危機的開始

 
康茂德

馬克奧里略死後,兒子康茂德繼位。康茂德放縱荒淫,[7]政事都交給寵臣和近衛軍長官處理。182年,他的姐姐和一些元老試圖暗殺他,事發後,他處死了參與暗殺的所有人以及許多無辜者。康茂德殘暴多疑,喜愛馬戲摔跤等體育活動,自稱大力神轉世,並穿上角鬥士服裝,參加角鬥。康茂德的統治引起人民不滿,許多人都密謀刺殺他,而康茂德變得更加怪僻暴虐。193年元旦,當康茂德宣布要以角鬥士裝扮擔任當年執政官時,他的情婦給他喝了杯毒酒,隨後就被近衛軍長官派來的摔跤手掐死。

康茂德死後,近衛軍將城市長官珀蒂納克斯扶上皇位,珀蒂納克斯不過是傀儡,當他想整肅軍紀時,馬上就被近衛軍殺死。珀蒂納克斯死後,近衛軍居然宣布將皇位拍賣,誰出錢多誰就可做皇帝。經過多人之間的競爭和討價還價,朱利安努斯以近衛軍滿意的價格買到了皇位。但朱利安努斯沒有一個追隨者,不過是個傀儡而已,各聯邦軍隊更是對他不屑一顧。敘利亞總督奈哲爾率先自立為帝。接着潘諾尼亞總督北非塞維魯造反,攻進羅馬,元老院轉而宣布塞維魯為皇帝,處死了朱利安努斯。塞維魯也將原來的近衛軍以叛國罪的罪名全部處死,並以自己的士兵組成了更為龐大的新近衛軍。

塞維魯王朝

塞維魯稱帝後,馬上和已經稱帝的奈哲爾開戰,194年奈哲爾在伊蘇斯戰敗。197年,塞維魯又在里昂擊敗造反的不列顛總督阿爾拜努斯,從193年起的內戰結束了。塞維魯是軍人,習慣獨斷專行,不把元老院放在眼裡,將元老一個個撤下重要職位,以沒有文化的騎士代替他們。塞維魯的統治是以軍隊為後盾,他大肆擴軍,將羅馬軍隊擴充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其中大多是非羅馬人,並給盡一切手段籠絡軍隊,給軍隊發高餉,獎賞軍隊毫不吝嗇。塞維魯在軍事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功,除了結束內戰外,還在197年打敗了安息帝國,併入美索不達米亞。在公元200年,羅馬統治下的人口達到頂點4750萬人。塞維魯將皇權提高到至高無上的地步,同一時期的羅馬法學家對其評價:「塞維魯不受一切法律的約束,是任何人的主宰,帝國是他的財產。」208年,塞維魯出兵不列顛,沒有取得多大進展,211年病重死於約克。臨終時對兩個兒子的遺言是:「願你們兄弟和睦相處,讓士兵們都發財,不要管其他人。」


塞維魯死後,兩個兒子卡拉卡拉蓋塔同時即位,不到一年,卡拉卡拉就殺了蓋塔。卡拉卡拉又是一位暴君,殺了弟弟及其同黨,他的妻子和岳父也被殺了,還有許多有名望的人。卡拉卡拉繼續塞維魯優待軍隊的政策,為了增加收入擴大稅源,卡拉卡拉在212年頒布卡拉卡拉敕令,授予帝國境內各聯邦所有自由民以羅馬公民身份。217年,卡拉卡拉在出征阿爾沙克王朝時被近衛軍殺死。接着,近衛軍長官馬克利努斯自立為帝,並以迪亞杜門尼安為共治皇帝。馬克利努斯是羅馬史上第一位只是騎士不是元老的皇帝。馬克利努斯繼位後在極其不利的條款下結束了與帕提亞的戰爭,又縮減軍費,導致軍隊不滿。218年,塞維魯的妻妹朱麗婭·米薩煽動了一場叛亂,馬克利努斯和迪亞杜門尼安被殺。

米薩立她年僅13歲的外孫埃爾伽巴路斯為帝,羅馬開始女人當政的時代。埃爾伽巴路斯崇拜東方諸神,和元老院的關係不好。222年,由於埃爾巴伽路斯無節制的淫亂,米薩殺死了他,並立自己另一個14歲的外孫亞歷山大·塞維魯為帝。亞歷山大·塞維魯時,皇帝與元老院的關係有所改善。帝國邊境又爆發了危機,231年,亞歷山大·塞維魯去東方與依蘭沙赫爾作戰,情況稍有好轉,又要趕去西方的萊茵河北岸和多瑙河北岸抵抗日耳曼人。235年軍隊叛亂,亞歷山大·塞維魯被殺。

3世紀危機的高潮

亞歷山大·塞維魯死後,軍隊擁立馬克西密努斯·特拉克斯為帝。馬克西密努斯·特拉克斯出身低微,遭人鄙視,以殘暴手段對待元老院和人民,結果在238年被元老院秘密指示近衛軍殺死。接着,同年元老院推出四個皇帝,全部被殺。隨後即位的戈爾迪安三世不過13歲,是近衛軍的傀儡。244年,軍隊選舉阿拉伯的菲利普登上皇位,他舉辦了羅馬建國1000年的慶祝活動。249年,阿拉伯的菲利普被造反的將領迪西烏斯殺死。迪西烏斯又在251年與哥特人的戰爭中戰死。繼位的高盧斯統治時又爆發了一場持久的瘟疫(251年大瘟疫),高盧斯在253年又死於士兵之手。繼位的瓦勒良加里恩努斯不得不率領兩支大軍,一支在東部對付依蘭沙赫爾,另一支在西部對付萊茵河北岸的日耳曼人,這開了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的先河。259年,萊茵河地區的將領波斯杜穆斯自立為帝,建立高盧帝國,包括高盧、不列顛、西班牙的塔拉戈納和盧西塔尼亞大部。260年,瓦勒良在和依蘭沙赫爾作戰時被俘。在267年,東部累范特的巴爾米拉獨立,將部分東方聯邦分裂出去。此時羅馬帝國混亂到了極點,中央政權幾乎癱瘓,皇帝不但要面對外部敵人,還要鎮壓造反的軍隊和人民起義。另外軍隊不斷擁立新帝,企盼更多的賞賜,賞賜不慷慨,皇帝就會被殺。268年,加里恩努斯改革軍事,將軍人全部解除其他職務,成為職業軍,又新設了一支後備軍,駐紮在米蘭,並以米蘭為帝國的軍事首府。改革後的軍隊其後成功擊潰了多瑙河北岸的東哥特人的進攻。269年在高盧地區爆發奴隸和隸農起義的巴高達運動,起義者自立皇帝,自鑄錢幣,持續到286年。

伊利里亞諸帝

 
奧勒良

加里恩努斯改革軍事後不到一年就被部下殺死,克勞狄二世即位。他先是打敗了萊茵河北岸和多瑙河北岸的阿拉曼尼人,後來又早多瑙河北岸擊敗了一支強大的哥特人軍隊,有「哥特征服者」的稱號。克勞狄二世在270年死於瘟疫後,奧勒良即位,是他將羅馬帝國重新統一,稱號「世界光復者」。他在多瑙河北岸的潘諾尼亞再次重創哥特人,結束了哥特人的入侵。接着又率軍東征,從巴爾米拉手裡收復了小亞細亞和敘利亞,隨後攻進了巴爾米拉城,俘虜了巴爾米拉的女王奇諾比亞,在273年將巴爾米拉城毀為平地。同年,奧勒良擊敗了高盧帝國的君主泰特里庫斯一世,將高盧、不列顛和西班牙重新併入帝國。在凱旋式上奧勒良展示了奇諾比亞和泰特里庫斯。為了加強防守,奧勒良為羅馬城新建了一道長20公里,高6米的城牆,並於271年放棄了達西亞,以便利用多瑙河天險防守。275年,奧勒良在出征依蘭沙赫爾時被殺,元老院選舉塔希圖斯為帝,這是最後一次元老院推舉皇帝。塔希圖斯在位一年就被殺害,軍隊推出普羅布斯為帝,普羅布斯粉碎了萊茵河北岸的日耳曼人分三路對高盧的入侵,並將汪達爾人驅逐出巴爾幹半島。282年,普羅布斯被殺後,即位的卡魯斯在北方再次打敗日耳曼人,並進攻依蘭沙赫爾,一度占領了泰西封。283年卡魯斯暴死後,弟弟卡里努斯繼位。284年,近衛軍長官戴克里先造反,在默西亞的貝爾格萊德附近擊敗了卡里努斯,成為了帝國的統治者。

四帝共治

戴克里先稱帝後,將元首制改為君主制。君主頭戴皇冠、身穿名貴絲袍、渾身上下金銀珠寶,臣民需對君主行跪拜禮。另外,君主被當作神來崇拜,比如戴克里先就自稱朱庇特化身。另外戴克里先實行四帝共治,東西部各有兩帝,一為正職,稱奧古斯都;一為副職,稱凱撒,最高權力屬戴克里先。並且規定,副職為正職的養子和女婿,正職在位20年,須讓位給副職。由於北方戰亂頻傳,因此經常由兩位副帝管理蠻荒之北地,而正帝則可身居安全且富饒的南方。就這樣,東方奧古斯都戴克里先駐帝國東南隅尼科米底亞,統治色雷斯東方亞細亞埃及本都,東方凱撒伽列里烏斯駐東北角塞薩洛尼基,統治馬其頓默西亞。西方奧古斯都馬克西米安駐西南方米蘭,統治意大利雷蒂安諾里克伊利里亞阿非利加,西方凱撒君士坦提烏斯一世駐西北處特里爾,統治不列顛高盧伊比利亞半島。戴克里先還縮小聯邦的規模,劃分了100多個聯邦,並設立了行政區,十幾個聯邦為一行政區,地方總督不任軍職。其在位期間最值得一提的一件事就是在297年入侵依蘭沙赫爾並於298年占領泰西封

戴克里先改革軍事,將軍隊分為邊防軍和巡防軍,邊防軍用於抵抗外部入侵,巡防軍用於鎮壓人民起義和造反的軍隊。他還縮小軍團規模,增加軍團數量,以便調度,由於戴克里先四分帝國,每個皇帝都有大量士兵,這大大加重了帝國的經濟負擔。所以,戴克里先又實行新稅制,人頭稅方面,規定成年男子為一頭,女子為半頭,土地稅方面按糧田或果園的類型以及面積徵稅,城市人民方面按各種行業徵稅,另外官吏、退役老兵、奴隸免稅。為了保證稅源,戴克里先頒布法律,不許農民自由遷徙以及手工業者、商人等不得改行,甚至規定必須子承父業。戴克里先還改變幣制和調整物價,但都不成功。在公元300年,羅馬統治下的人口只有4000萬人。

戴克里先在位20年後,於305年退位,同時馬克西米安也退位。在西方,即位的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僅在位一年多,就在不列顛去世,兒子君士坦丁一世即位。君士坦丁一世即位時只占不列顛和高盧,其餘地區在馬克西米安的兒子馬克森提烏斯的控制之下。312年,他擊敗了馬克森提烏斯,統一了西方。在東方,伽列里烏斯在311年去世後,即位的李錫尼烏斯擊敗了占有埃及和部分亞洲領土的馬克西密努斯·代亞,統一了東方。313年,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錫尼烏斯頒布了米蘭敕令,宣布基督教合法。314年,兩人爆發了衝突,未分勝負。323年,兩人再戰,李錫尼烏斯戰敗,君士坦丁成為了帝國的唯一統治者。

君士坦丁王朝

君士坦丁大帝開始統治時便在帝國各地疲於奔命,他採取了類似於戴克里先的辦法,任命三個兒子君士坦丁二世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君士坦斯為凱撒,各統治帝國的一部分。君士坦丁統治巴爾幹黑海地區,君士坦丁二世統治西班牙、高盧和不列顛,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統治東方和埃及,君士坦斯統治意大利和阿非利加。君士坦丁改革行政區劃,將全國分為四個大行政區,下為行政區,再下為聯邦。在經濟方面,他繼續戴克里先的政策,規定職業世襲和並將農民固定在土地上,並頒布法律重申奴隸主有權殺死奴隸。軍事方面,君士坦丁廢除近衛軍,以帕拉丁騎兵衛隊取代,並大量招募蠻族進入軍隊。君士坦丁以恐怖手段強行招兵,拒不當兵的可能會被處死。君士坦丁另外又大興土木,於325年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旁的古希臘殖民城市拜占庭建造新都君士坦丁堡,號稱新羅馬。君士坦丁堡的建造花費無數,經6年直到330年才初步建成。在宗教方面,君士坦丁在325年召開尼西亞會議,確定了許多基督教基本教義,並將阿里烏斯派斥為異端。337年,君士坦丁病重,在死前他接受了洗禮

 
君士坦丁大帝

君士坦丁一死,羅馬帝國馬上就爆發了爭奪帝位的混戰,君士坦丁二世、君士坦斯、馬格嫩提烏斯先後被殺,353年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成為了唯一的統治者。361年,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的堂弟背教者朱利安造反,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在征討朱利安時死去,朱利安取得政權。朱利安受新柏拉圖主義影響,上台後就實行反基督教政策,大力扶助多神教,以及猶太教和基督教異端,大肆攻擊基督教,教堂被焚毀和搶劫,基督徒被趕出軍隊和學校,朱利安本人還寫書攻擊基督教。在其他方面,朱利安在經濟上取得了成功,制止了通貨膨脹。在軍事上擊敗了萊茵河北岸和多瑙河北岸的日耳曼人,並在361年入侵依蘭沙赫爾,占領泰西封。363年,朱利安在依蘭沙赫爾所屬的美索不達米亞陣亡。即位的約維安取消了朱利安的反基督教政策。

瓦倫蒂尼安王朝

364年,約維安中毒身亡,多瑙河軍官瓦倫提尼安一世被軍隊立為皇帝,接着他把東部的帝國分給弟弟瓦倫斯。瓦倫提尼安一世駐米蘭,瓦倫斯駐君士坦丁堡,並允許當時從自374年德涅斯特河下遊河谷以東到頓河河谷以西的東哥特人帝國被匈人武力入侵征服而滅亡,大部分東哥特人臣服之後,但是一小部分約15000人的西哥特人不願意接受匈人統治而從向西逃亡,經過德涅斯特河下遊河谷和多瑙河下遊河谷之間遷徙到色雷斯和默西亞、潘諾尼亞、諾里克等地。376年,瓦倫提尼安一世去世,旋即西哥特人入侵殺掠了伊利里亞、馬其頓、伊庇魯斯、色雷斯、亞該亞、瓦倫提尼安二世繼位。378年,瓦倫斯在色雷斯的亞德里亞堡與西哥特人的作戰中陣亡,隨後東部由格拉蒂安狄奧多西共治。格拉蒂安在383年死去,狄奧多西與西哥特人講和,允許他們在東羅馬帝國境內成為自由民,參加軍隊和擔任官吏。他又讓西部的瓦倫提尼安二世讓給他一片土地,在388年他擊敗了西部的篡位者馬格努斯·馬克西穆斯弗拉維烏斯·維克托父子。392年,瓦倫提尼安二世在諾里克的維也納被殺。

狄奧多西王朝

 
395年的帝國

狄奧多西一世在392年瓦倫提尼安二世被殺後,宣布基督教為國教,反對一切異教和異端。狄奧多西一世在394年擊敗了西部的篡位者歐根尼烏斯後,成為了帝國的唯一統治者,這是羅馬帝國的最後一次統一。此年的羅馬統治下的人口有3600萬人。395年狄奧多西去世,他把帝國一分為二,東部分給長子阿卡狄烏斯,西部分給幼子霍諾里烏斯

西羅馬帝國滅亡

395年東西羅馬帝國分裂後,西哥德人首領阿拉里克不斷入侵羅馬帝國。而東西羅馬帝國不是團結起來一致抗敵,而是坐視阿拉里克強大,希望他去攻擊對方。405年12月31日,亞拉里克一世突破了羅馬帝國的萊茵河北岸防線,羅馬在斯提里科的組織下一度成功抵抗住亞拉里克一世的軍隊,但是在最關鍵的斯提里科有一次差點活捉亞拉里克一世的時候,不幸被霍諾里烏斯召回並之後陷入政治迫害被處決了,之後的羅馬軍隊根本就沒任何抵抗力量了,實際上等於放棄了高盧大部分地區。407年,駐守不列顛的將領君士坦丁三世造反,西羅馬帝國皇帝霍諾里烏斯企圖使亞拉里克去攻擊君士坦丁三世,亞拉里克要求4000磅黃金為代價。隨後,由於霍諾里烏斯先答應而後食言,阿拉里克入侵意大利,霍諾里烏斯從米蘭逃亡到拉文納。阿拉里克南下,圍困了富饒的羅馬。羅馬城內爆發了饑荒和瘟疫,元老院和阿拉里克媾和,交出了5000磅黃金、30000磅白銀一起其他許多貴重物品和財寶。409年,阿拉里克第二次包圍羅馬,扶立了一個傀儡皇帝,而龜縮在拉文納的霍諾里烏斯在東羅馬帝國的支援下才保住皇位。410年8月阿拉里克第三次包圍羅馬,城內的奴隸為阿拉里克打開了城門,阿拉里克的蠻族軍隊在城內任意殺掠三天,大獲而歸。

此後十年內,霍諾里烏斯的共治皇帝君士坦提烏斯三世成為帝國的軍事首腦,帝國穩定了一段時間。418年,西哥特王國在西羅馬帝國阿基坦高盧建立,首都圖盧茲,這是在羅馬帝國境內第一個建立起來日耳曼人王國。423年,霍諾里烏斯死後,瓦倫蒂尼安三世即位。426年在伊比利亞半島的汪達爾—阿蘭人被西哥特王國趕走之後,汪達爾—阿蘭王國人次年逃亡到北非。於439年,汪達爾王國在北非的阿非利加和迦太基、努米底亞地區建立,首都迦太基,並建立了自己的海軍,不停從海上襲擊羅馬帝國。451年,匈人人首領阿提拉統兵入侵,被帝國名將埃提烏斯聯合西哥特王國擊退。埃提烏斯又多次擊退蠻族的進攻。而454年爆發了馬克西穆斯之亂佩特羅尼烏斯·馬克西穆斯陰謀先後殺死埃提烏斯和瓦倫蒂尼安三世,隨即自己稱帝。455年6月2日,汪達爾王國首領蓋塞里克趁亂入侵,攻進羅馬,佩特羅尼烏斯·馬克西穆斯被殺,全城被殺掠一空,劫後餘生還剩下7000餘羅馬人。

 
蠻族入侵羅馬

在此之後,西羅馬帝國已無法維持,僅是苟延殘喘。西部後來又出現過八個皇帝,但都是傀儡。實權掌握在蠻族出生的軍事首領中。李希梅爾當政16年間,廢阿維圖斯墨喬里安利比烏斯·塞維魯,殺死東帝扶立的皇帝安特米烏斯,立奧利布里烏斯岡多拜德執政時,立格利塞里烏斯。在475年歐瑞斯特執政時,乾脆將自己的兒子羅慕路·奧古斯都路斯立為皇帝。476年,奧多亞塞反叛歐瑞斯特,廢黜羅慕路·奧古斯都路斯,宣稱效忠東羅馬帝國皇帝芝諾,將西羅馬帝國的國徽轉讓給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滅亡。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的西歐

476年,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帝國皇帝,宣稱自己作為東羅馬帝國皇帝的代理人,統治亞平寧半島地區。西羅馬帝國宣告滅亡。但是東羅馬皇帝芝諾不承認奧多亞克。489年,東哥德將領狄奧多里克在芝諾支持下,越過阿爾卑斯山,入侵亞平寧半島。493年,狄奧多里克占領拉文納,殺奧多亞克,成為東羅馬帝國名義上在意大利地區的總督(viceroy)。然而,實際上東羅馬帝國對狄奧多里克並沒有約束的能力。狄奧多里克透過一系列的聯姻與其它一些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國組成聯盟。他自己娶了法蘭克王國國王克洛維一世(Clovis)的妹妹,又把自己的妹妹嫁給汪達爾-阿蘭王國的國王,把一個女兒嫁給勃艮第公國的國王,另一個女兒嫁給了西哥德王國的國王,他也成了西哥德王國的攝政王。535年—553年之間東哥特王國最終被東羅馬帝國查士丁尼一世派兵經過歷時斷斷續續的二十年征戰而滅亡。568年,倫巴底人從北方翻越阿爾卑斯山,入侵亞平寧半島,建立倫巴第大公國。572年定都帕維亞。東羅馬帝國只保留拉文納一帶狹長的地帶。751年,拉文納被倫巴第人占領。774年,倫巴第大公國被法蘭克王國國王查理大帝終結。

 
東羅馬帝國的疆域變遷

東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在經歷了三世紀危機後,國力已不如羅馬五賢君時代。儘管有如戴克里先君士坦丁一世等皇帝的力挽狂瀾,但來自北方的蠻族的威脅卻是日益嚴重。西元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試圖在較為安穩與富庶的東方,為這個風雨飄搖的帝國尋求新的生機,因此將首都從羅馬遷到東方的希臘直民古城拜占庭,將拜占庭城擴建與修築城牆後定名為新羅馬(即後世所稱的君士坦丁堡),該年也被廣泛地定義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年分。但也有人以狄奧多西一世過世的395年作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年分,該年他將統一的羅馬帝國分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分別管理東西部,此後帝國再也沒有統一過。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帝國(即後世人們所稱的拜占庭帝國)成為了古羅馬帝國唯一僅存的延續政權。西元6世紀是東羅馬帝國最輝煌的時代,查士丁尼大帝收復了大部分被日耳曼人諸王國占領的的失土,並編纂查士丁尼法典。但查士丁尼大帝因為當政期間的541年大瘟疫爆發,導致據說當時東羅馬帝國境內三分之一人口被消滅,查士丁尼一世在565年死後,留給後代一個空空的國庫。因此自7世紀起,帝國先後被倫巴底人阿瓦爾人(566年)、波斯帝國薩珊王朝保加利亞帝國佩切涅格人阿拉伯帝國所侵略,領土疆域日益變小,除了查士丁尼征服的領土再次丟失之外,原本自羅馬帝國繼承的多瑙河南岸、黎凡特巴勒斯坦地區埃及北非等地也相繼淪陷於斯拉夫人和穆斯林政權的手裡。因此至七世紀末期,此時帝國的核心領土只剩下小亞細亞西半部、希臘半島以及色雷斯

到了九世紀,東羅馬帝國進入了馬其頓王朝時期。這段期間帝國在面對斯拉夫人與阿拉伯人的戰爭中收復了一些故土,並於巴西爾二世在位期間使帝國迎來了自查士丁尼以來帝國的第二個鼎盛時期。然而好景不常,巴西爾二世因無子嗣,加上接下來的繼承者們昏庸腐敗,國家因此再度遭受捲土重來的保加利亞人與新興的塞爾柱帝國所侵略。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陷之後殺掠了4萬餘人(主要是拉丁人占領區),之後餘下的君士坦丁堡人都基本逃離了。儘管麥可八世在1261年收復該城及大部份的國土,並且有能力消滅興起於小亞細亞的潛在威脅--羅姆蘇丹國,但後來因軍隊主力集中在歐洲,加上封建制度的侯爵封地脫離帝國,帝國此時已分崩離析、搖搖欲墜。1453年5月29日,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最終為鄂圖曼帝國穆罕默德二世攻陷;1460年,在摩里亞的羅馬殘餘政權被鄂圖曼帝國占領,1461年東羅馬帝國之分國特拉布宗帝國被鄂圖曼帝國滅亡。自此羅馬帝國正式終結,永遠地退出歷史舞台。

參考來源

  1. ^ Christopher Kelly, The Roman Empir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4ff.; Claude Nicolet, Space, Geography, and Politics in the Early Roman Empir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1,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French 1988), pp. 1, 15; T. Corey Brennan, The Praetorship in the Roman Republi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 605 et passim; Clifford Ando, "From Republic to Empire,"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Social Relations in the Roman Worl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9–40.
  2. ^ Clifford Ando,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Provinces," in A Companion to the Roman Empire (Blackwell, 2010), p. 179.
  3. ^ Nicolet, Space, Geography, and Politics in the Early Roman Empire, pp. 1, 15; Olivier Hekster and Ted Kaizer, preface to Frontiers in the Roman World.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Workshop of the International Network Impact of Empire (Durham, 16–19 April 2009) (Brill, 2011), p. viii; Andrew Lintott,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oman Republi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 114; W. Eder, "The Augustan Principate as Binding Link," in Between Republic and Empir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p. 98.
  4. ^ John Richardson, "Fines provinciae," in Frontiers in the Roman World, p. 10.
  5. ^ Richardson, "Fines provinciae," in Frontiers in the Roman World, pp. 1–2.
  6. ^ 愛德華·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十六章
  7. ^ 《羅馬帝國衰亡史》-第四章,愛德華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