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木偶戲

高安木偶戲,當地稱提古佬[1],據傳起源於唐,至元、明則相當興盛。清同治《瑞州府志》有記:以歲暮,人家多召巫祝,披五色衣,鳴鑼跳舞,祈福免災。又有傀儡戲,或捉或挈,相與為樂。」巫祝活動在高安早已絕跡,然木偶戲則相傳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全縣仍保留有「十八班半」。建國初尚有少許木偶戲班、社串鄉演出,鄉人稱之為「提木佬」。

高安木偶戲可在專門的舞台上演出,木偶比外地的較大,有半人高。1953年春節,有幾個木偶戲班、社參加全縣民間藝術和農村劇團匯演,並挑選出土個優秀木偶戲班,社參加全省匯演。還有部分藝人曾參加分宜縣木偶劇團。「文化大革命」中,各木偶戲班、社之全部設備均被燒毀,木偶戲從此匿跡。1984年5月曾組織部分木偶戲老藝人座談,他們尚能回憶出的傳統木偶戲有30多本,如《銅橋渡》、《全家福》、《董永遇仙記》(下本)等。現在演出活動已經基本絕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