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大學

中國江蘇省南京市的大學

東南大學(簡稱東大)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南京市,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屬的研究型綜合性大學,原四大工學院建築老八校之一。東南大學以工科和理科見長,前身是南京工學院,1952年院系調整時組建。

東南大學
Southeast University
東南大學校徽
老校名南京工學院
校訓止於至善
創辦時間1902年(前身)
1952年(院系調整組建)
校慶日6月6日(國立東南大學成立日)
學校標識碼4132010286
學校類型公立大學
副部級單位
研究型綜合大學
黨委書記左惟
校長黃如
教師人數3371人 (2023/2024學年)[1][2]
職工人數5035人
本科生人數16931人(2023/24學年)[1]
研究生人數23289人(2023/24學年)[1]
校址 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南京市
玄武區四牌樓2號(四牌樓校區)
鼓樓區丁家橋路87號(丁家橋校區)
江寧區東南大學路2號(九龍湖校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蘇州市
蘇州工業園區林泉街399號(蘇州校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無錫市
濱湖區狀元路5號(無錫校區)

32°3′21.5316″N 118°47′39.156″E / 32.055981000°N 118.79421000°E / 32.055981000; 118.79421000
總面積5888 (3.93平方千米)
6.69萬平方米(圖書館面積)
代表色東大綠 東大黃 [3]
暱稱東大、SEU
郵區編號210096(四牌樓校區)
210009(丁家橋校區)
211189(九龍湖校區)
215123(蘇州校區)
214026(無錫校區)
網站東南大學官網
位置
地圖

東南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頂尖高校之一,是雙一流A類和原985工程、原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4],同時是2011計劃111計劃入選高校,也是卓越大學聯盟、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一帶一路高校聯盟[5]中英大學工程教育與研究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歐工程教育平台、長三角高校合作聯盟主要成員。

簡介

東南大學是20世紀初中國最早建立的現代高等學府之一,2012年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為東南大學建校110周年題詞「以科學名世,以人才報國」[6]。1920年代,東南大學首任校長郭秉文主張「自由講學」,延攬了國內外許多名流學者到此講學,如美國杜威博士講授《實驗教育哲學》,美國吳衛士博士講授《昆蟲學》,美國孟祿博士講授《教育學》,德國杜里舒博士講授《生機哲學》,北大胡適博士講授《實用主義》,梁啓超教授講授《先秦政治思想史》,江亢虎博士講授《勞動問題》,張東蓀教授講授《新聞學大意》,還有校常務校董和工科教授楊杏佛的《政治改造思想》等,此外還延聘佛學大師歐陽竟無講解《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世人所必需》[7]。1923年國學大師梁啓超在東南大學講學時就稱「或許我們這裏,東南大學,就是推行美化的大本營。」美化即美國式的教育[8]

東南大學依據「打造強勢工科、強化優勢理科、發展精品文科、建設特色醫科」的一流學科發展戰略多學科協調發展,在2017年9月教育部公佈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計劃中,東南大學入選11個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點(數量居中國內地高校第8位);在2017年12月教育部公佈的第四次全國學科評估中,東南大學5個學科獲評「A+」頂級學科(數量亦居中國內地高校第8位)。現有1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專業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7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32個其他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人文學科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重點智庫,以及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太赫茲研究所、醫學影像與精確診治技術研究中心、學習科學研究中心、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阿爾法磁譜儀 AMS研究中心)、汽車工程研究院、生命科學研究院、城市工程科學技術研究院、南京通信技術研究院、智能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現代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研究中心、集團經濟與產業組織研究中心等近百個學術科研機構。

東南大學目前在美國白俄羅斯設有3個孔子學院,同時與全球100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簽訂了合作交流協議,在校留學生人數達到1989人,其中學歷留學生1547人,留學研究生618人,學歷留學生和留學研究生數均居中國江蘇省第一。東南大學—蒙納士大學蘇州聯合研究生院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一個中外聯合研究生院[4]。曾任東南大學校長的韋鈺院士是1978年改革開放後第一批留學生代表,作為中國第一位電子學女博士,德國學成回國後,在東南大學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分子與生物電子學實驗室(現名吳健雄實驗室)及中國第一個「生物電子學」(生物醫學工程)博士點[9]

東南大學是中國國防科工局教育部共建16所部屬高校之一,教育部批准的中國首批自主招生試點高校、建設高水平藝術團試點高校、建設高水平運動隊試點高校,擁有中國科技部、教育部首批試點及首批授牌的國家大學科技園。

歷史

肇始(1902–1911)

 
兩江師範學堂全景手繪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一字房,建於1909年
 
1921年至1923年,東南大學與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並設。圖為當時的校門。
 
國立中央大學正門及大禮堂
 
建成於1931年的中央大學大禮堂,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央大學舊址的一部分。

19世紀末,清朝統治下的中國社會處於內憂外患之中,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1902年頒佈《欽定學堂章程》,開始採用近代新學制。5月30日,兩江總督劉坤一向清廷上《籌辦學堂折》,呈請在江寧(即南京)開辦師範學堂。1903年2月,繼任總督張之洞上《創辦三江師範學堂折》,並委派繆荃孫率員赴日本考察,隨後又聘其為三江師範學堂總稽查,負責籌建工作。《三江師範學堂章程》記載:「本學堂名三江師範學堂,為江蘇安徽江西三省之公學」。1903年9月,三江師範學堂正式開學。1905年,易名為兩江優級師範學堂。1906年,李瑞清出任監督,停辦初級師範本科,增設公共科(即通識科)、分類科(即專業科),創設中國高等學校第一個圖畫手工科。1910年,兩江優級師範學堂已設有地理歷史部、國文外國語部、數學物理化學部、農學博物部等4部。1911年辛亥革命後,兩江優級師範學堂停辦。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與國立東南大學時期(1915–1927)

1914年7月15日,江蘇巡按使韓國鈞委任江謙為校長,在兩江優級師範學堂原址籌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江謙聘留美學者郭秉文為教務主任、陳容為學監,讓二人回國之前考察歐美教育制度並延攬師資。1915年9月10日,南高師正式開學,最初設國文、理化兩部及國文專修科,1920年時已設有文理科(包括國文、英文、哲學、歷史、數學、物理、化學和地學共8系)以及體育、工藝、教育、農業、商業、國文、文理共8個專修科。1919年,南高師在中國率先實行選科制(即學分制),同時在教務主任陶行知倡導下,率先推行以教授如何學習為重點的「教學法」以代替「教授法」。12月,校務會議通過陶行知提議的《規定女子旁聽法案》,頂住各方壓力於翌年正式錄取8名女生和50多名女旁聽生,成為中國第一所男女同校的高等學校。1918年9月,郭秉文出任南高師校長。1920年4月7日,郭秉文在校務會議上提議在南高師的基礎上創辦一所國立大學,獲得一致贊成,隨即組建「籌議請改南高為東南大學委員會」[10]。同年9月,郭秉文等十位發起人聯名向國務院和教育部申請設立大學,12月7日獲國務會議批准成立國立東南大學。1921年6月6日,東南大學董事會成立,郭秉文任校長,9月正式開學,12月校評議會和教授聯席會決定南高師併入東南大學。東南大學各科系在南高師的基礎上陸續增設,至1923年有文理科、教育科、工科、農科、商科共5科20餘系。

1916年即南高師正式開學的第二年,學校增設工藝專修科,1921年東南大學成立時為工科的機械工程系。1922年7月茅以升出任東南大學第一任工科主任,1923年3月與楊杏佛涂羽卿等7名教授聯名向學校教授會和評議會提議工科增設土木工程系和電機工程系,得到一致通過,以上三個係為學校的工科傳統奠定了基礎。經過茅以升的苦心經營,東大工科師資逐步增強,聘請了楊杏佛、涂羽卿、沈祖瑋李世瓊等學者任教授,各項設備也逐漸添置齊全。[11]然而,1924年4月東南大學校董事會以學校經費不足為由單方面決定停辦工科,郭秉文和茅以升力爭保留未果。8月,經與水利局協商,東大工科與河海工程學校合併組建河海工科大學,由茅以升出任首任校長,設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系。

中央大學時期(1927–1949)

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6月將東南大學、河海工科大學、上海商科大學江蘇法政大學江蘇醫科大學南京工業專門學校蘇州工業專門學校上海商業專門學校南京農業學校等9所專科以上學校合併組建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2月更名為國立江蘇大學,遭師生強烈反對,5月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由於國民政府試圖加強對高等學校的控制,中央大學被捲入上層政治角力,在長達4年的時間內人事動盪、經費遭長期拖欠,大批教師流失,學校教學科研都陷入困境。1932年6月,教育部在國民黨中央支持下將中央大學強令解散整理,在上海的醫學院及商學院獨立建校。8月,羅家倫被任命為國立中央大學校長,任職期間對學校行政進行改革,同時延攬名師、擴建校舍、增購書刊設備,中大從低潮中逐漸恢復,進入郭秉文之後又一個穩步發展的興盛時期。1935年中大再次創辦醫學院,至此共有文、理、工、農、醫、法、教育(後更名為「師範」)七個學院,直到1949年都是中國院系最全、規模最大的大學[12]

1934年,中央大學在南京近郊徵地8千畝,準備建設新校園,然而這一工程被1937年7月爆發的抗日戰爭打斷。由於淞滬戰事惡化,10月羅家倫決定利用建新校區的經費將學校直接西遷重慶沙坪垻松林坡,11月所有學生順利抵達,醫學院、農學院畜牧獸醫系則遷往成都華西壩。由於羅家倫的果斷決定,中大遷校準備充分,沒有遭受大的損失。戰爭期間的辦學條件十分艱苦,學校還面臨日軍轟炸的威脅,但在中大師生的努力下,學校規模和水平大大發展,中央大學開始進入其最鼎盛的階段。當時報考中大的學生十分踴躍,學校1939年在重慶柏溪另建分部容納低年級新生,還增設航空工程系、水利工程系、氣象系、邊政系等科系以及工科、醫科、文科、法科及師範研究所。1945年抗戰勝利後,吳有訓出任中大校長主持復員回遷,1946年11月1日在南京開學。文、理、工、法、師範學院和一部分農學院學生在四牌樓本部,理、工、農、醫學院的一年級新生在丁家橋二部。至1949年,中央大學各院系無大變更,研究院增設法醫、經濟、社會三個研究所。此時中大工學院下設建築工程、土木工程、電機工程、機械工程、航空工程、水利工程、化學工程7系,醫學院下設臨床醫學、生理、藥理、病理等學科。

院系調整時期(1949–1952)

南京大學、金陵大學合併調整後南京市內有關高校情況[13]
校名 系科數(專業數) 學生數 教員數
南京工學院 7(23) 1948 265
南京大學 13(28) 1772 254
南京農學院 5 722 145
南京師範學院 6 638 106
華東水利學院 4(8) 1022 61
華東航空學院 2 453 52
南京林學院 3(4) 236 20

1949年1月,南京國民政府的失敗已經成為定局,中大校長周鴻經奉命遷校。但中大教職工普遍對國民黨喪失去信心,多數教授決定留在南京。周鴻經棄職離校後,中大在共產黨地下組織的主持下先後組成應變委員會、臨時校務委員會維持校務、保護校產,準備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城。4月1日,南京爆發反對國民黨政府的學生遊行,遭到軍警鎮壓,中大兩名學生遇難。4月23日,解放軍開進南京,軍管會派趙卓到中大接管,宣佈由梁希主持校務。8月8日,中大接華東教育部通知,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10月去「國立」兩字),潘菽任校長。[14]1950年,安徽大學土木系和藝術系併入南京大學[15]

這一時期,全校各學院的教學規模處於停滯狀態,只有工學院仍有一定發展。1949年,工學院由錢鍾韓任院長,仍設7個系共47名正、副教授。全校1949年有學生2363人,其中工學院634人,1951年全校本科生共2545人,其中工學院976人,佔全校的38%,是當時學校最大的學院。[16]

1952年,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主要目的的大規模高校院系調整開始了。在南京,以原南京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學工程系、建築工程系、電機工程系以及農學院食品工業系共6個係為基礎,併入金陵大學化學工程系和電機工程系,以及江南大學機械工程系、電機工程系和食品工業系,成立多科性的工業大學,名為南京工學院。原南京大學其它院系與前金陵大學等校有關院系分別合併,作為主體成立了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學院南京農學院,並與其他學校的有關專業共同組建了南京林學院華東水利學院華東航空學院等校,已於1951年獨立並劃歸華東衛生部的原南京大學醫學院更名為第五軍醫大學,從此原中央大學各院系踏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調整後的工學院師生眾多,因此留在當時南京最大的校園——原中央大學四牌樓本部[17]。1952年至1953年,又有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交通大學山東工學院等校部分專業先後併入[18]

1952年夏院系調整,原南京大學物理系留下沙玉彥為首的少數教師,加上外校調入的部分物理教師,組成南京工學院物理教研組。[19]

1952年夏院系調整後,中央大學的一枚官方印章——關防印信由南京工學院保存。現藏於東南大學檔案館。[20]

南京工學院時期(1952–1988)

 
南京工學院

1952年底,南京工學院設建築系、機械工程系、電力工程系、電信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學工程系、食品工業系共7個系及基礎課教研組,開設10個本科與10個專科專業,有教員265人、學生1948人、正副教授87人,在南京是規模最大的高等院校[21][22][23]。1954年,電信系更名無線電系,電力系合併機械系的熱能動力裝置專業,更名為動力系。1957年,機械系擴分為機械一系(機械工程系)和機械二系(農業機械工程系)[23]。1958年前後,數學、物理、化學、力學、體育等教研組合組為基礎課部,1961年更名為基礎科學系[24]。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大力進行工業基礎建設的歷史背景下,全院師生艱苦奮鬥,學校得到了快速發展。當時全國高校都在進行全面學習蘇聯的教學改革,南京工學院在深入學習蘇聯的同時堅持中國的實際進行創新,建築系和無線電系提出的教學計劃和方案深受兄弟院校好評。在教學改革中,南京工學院增建實驗室,調整系科結構,增設了一批新專業。機械工程系創辦了中國最早的農業機械、電子精密機械和電子設備結構專業,主編了中國第一本機械類教材《機械原理》[25][26]

三學院合校辦學時期(1952–1954)

1952年,華東航空學院(今西北工業大學主體)和華東水利學院(今河海大學)尚未獨立建成校舍且缺少基礎課師資,南京工學院將四牌樓部分校舍借給華航和華水,三學院院在四牌樓合校辦學,部分職能部門由南京工學院統辦,公共課、基礎課和部分基礎技術課的教學由南京工學院承擔,三院相近專業的學生同堂上課。1953年華東水利學院遷往西康路現址和1954年華東航空學院遷往中山門外衛崗時,南京工學院向華水和華航調配了一批教師。

  • 華東航空學院(今西北工業大學主體)成立於1952年,由於校舍尚未開始建設,而且學院的基礎課師資來不及配齊,自1952年秋至1954年夏的兩個學年均設在南京工學院內,部分課程由南京工學院協助。1953年初開始,學院在中山門外紫金山南麓的衛崗建設校舍,由南京工學院規劃設計,1954年夏從南京工學院校區遷出。[27]
  • 華東水利學院(今河海大學)成立於1952年,由於清涼山新院址尚未建成,1952學年度時華東水利學院部分暫時設在南京工學院辦學辦公。清涼山院址由同濟大學幫助規劃設計,1953年9月全院自南京工學院校區遷入清涼山西康路現址。

組建四所新學院(1956–1960)

1956年至1960年間,南京工學院陸續分出多個系科,組建或參建了4所高等院校。

  • 1955年,中央高教部決定將無線電工程系西遷成都,與交通大學華南工學院相關系科共同組建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今電子科技大學)。經系主任陳章、院長汪海粟和江蘇省委的努力爭取,1956年周恩來總理決定無線電系調出19名骨幹教師參與組建成電,其餘停遷[28]
  • 1958年,化學工程系劃出成立南京化工學院(今南京工業大學主體)。
  • 同年,食品工業系遷往無錫,成立無錫輕工學院(今江南大學主體)。
  • 1960年,以機械二係為基礎籌建南京農業機械學院,次年遷往鎮江並更名為鎮江農業機械學院(今江蘇大學主體)[26]

東南大學時期(1988–)

 
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正門,2011年

1988年6月,南京工學院復更名為東南大學,開始由工科大學向以理工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轉變[29]。同年12月東大浦口校區奠基,並於1990年9月投入使用。

1991年,東南大學作為國家教委的改革試點,在全國高校中率先進行了校內管理體制改革。1993年,東南大學又在全國高校中最先進行招生及獎學金制度的改革。[30]

1996年12月,東南大學入選「211工程」大學。2001年2月,東南大學入選「985工程」大學,並正式簽署985協議。

2000年4月,東南大學與南京鐵道醫學院合併。南京鐵道醫學院原為第五軍醫大學(原南京大學醫學院)1954年將主體遷往西安後留在南京的部分與其它三所軍隊醫科學校共同組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軍醫學校,校址設於原中央大學丁家橋二部。1958年,第六軍醫學校劃歸鐵道部,更名為南京鐵道醫學院。同年,緊鄰浦口校區的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和緊鄰四牌樓校區的南京地質學校併入東南大學,暫時緩解了東南大學緊張的用地形勢。由於浦口校區仍然不能滿足學校需要,2003年東南大學開始在江寧區籌建九龍湖校區。2006年,東南大學佔地近4000畝(含水域面積)的九龍湖校區投入使用,原浦口校區被用來作為東南大學成賢學院校址。

校園

東南大學目前擁有四牌樓、丁家橋、九龍湖3個校區,共計5980畝,分佈於中國江蘇省南京市的市區及郊區,以及無錫分校、蘇州研究生院、常州研究院、鹽城新能源汽車研究院。四牌樓、丁家橋、九龍湖三個校區為東南大學的主要使用的校區,其中九龍湖校區為主校區,丁家橋校區為醫學院所在地。曉莊和長江后街校區已不承擔教學和科研任務,校區建制被撤消[31]。浦口校區已整體移交民辦的獨立學院東南大學成賢學院使用[32]

四牌樓校區

 
秋日的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大禮堂、梧桐道與噴水池

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位於六朝園囿遺址之上,明朝時為南京國子監的所在地。校園內的六朝松有上千年樹齡[33],相傳為梁武帝手植於六朝時期[34],是東南大學的象徵之一。四牌樓校園是原國立中央大學舊址,主要建築大多為民國時期所建,多為西方古典主義風格。2006年,以「中央大學舊址」之名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大禮堂是東南大學的標誌性建築。2016年9月,南京中央大學舊址(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入選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築學會在北京聯合公佈的「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四牌樓校區可以大致分為校園和生活區兩部。校園北至北京東路、南臨學府路,分別以成賢街進香河路為東西界。生活區鬆散地分佈在校園四周。校東蘭園位於太平北路以東,為本科生、研究生宿舍區和教工住宅區,穿越太平北路再經文昌橋、成賢街可達校園東門。沙塘園和成園宿舍區位於校園以南,為研究生和博士生宿舍區。香園位於校園西門香河路西側,為原南京地質學校校園,為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宿舍區。臨近有東南大學附屬幼兒園。

四牌樓校園面積約600畝,1980年代在教委直屬院校中面積最小。1990年浦口校區一期建成,土地緊缺對辦學的壓力略減,但四牌樓依舊是學校本部,擔負着高年級本科生、全部研究生以及全部教師的教學研究工作,所有實驗室也位於本部。2006年九龍湖校區一期建成,四牌樓校區作為本部的歷史使命結束。

校區地標

六朝松

六朝松矗立在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園西北隅,實為檜柏。樹高9.58米,圍2.65米,古勁蒼虬,相傳為南朝梁武帝手植,故名。為東南大學標誌。

國立中央大學舊址建築群
中央大學舊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江蘇省南京市
分類近代建築
時代民國
編號6-932
認定時間2006年

東南大學校園是六朝宮苑的遺址、明朝南京國子監舊址、民國國立中央大學的所在地。校園內的國立中央大學舊址建築群,以南大門至大禮堂為中軸,大致成對稱佈局,以西方古典建築式樣的建築外殼包裝具有現代特點的使用空間為主要特點,是民國建築的代表。

  • 大禮堂,位於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園中央,與南大門構成校園中軸。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張乃燕時,於1930年3月28日動工興建大禮堂,後因經費問題停工。1930年,國立中央大學校長朱家驊以召開國民會議的名義獲得國民政府撥款,建築系教授盧毓駿主持續建,1931年4月底竣工。大禮堂莊嚴雄偉,屬西方古典建築風格。主立面為西方古典柱式構圖,底層三門南向並立;正立面採用愛奧尼柱式山花構圖,頂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風格銅質大穹窿頂,頂高34米;堂內三層,面積4320平方米,可容納2700餘人。1965年楊廷寶設計添建兩翼建築,面積2544平方米。 數十年來,海內外校友均視禮堂為母校之象徵。1994年4月,中央大學校友余紀忠捐資修葺,使其煥然一新。此處為國民政府第一屆全國代表大會舊址。大禮堂是原國立中央大學的標誌性建築,也是現東南大學的標誌性建築。
  • 梅庵位於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園西北角。始建於1914年南高時期,初時為三間茅草平頂的平房,以李瑞清之號命名,門前掛有李瑞清手書的校訓木匾,上書「嚼得菜根,做得大事」。1932年拆除茅屋,改建為磚混結構平房,面積203.66平方米,有地下室一層。平面佈局採用內廊式,建築風格中西合璧,正面有柳詒徵題寫的「梅庵」匾額。1922年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此成立。現為東南大學藝術學系所在,設中國民藝資料館。
  • 老圖書館,齊燮元為紀念其父齊孟芳捐款建造,帕斯卡爾設計,1923年落成。1933年,經過關頌聲朱彬、楊廷寶設計擴建,建築面積達到3813平方米。老圖書館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主立面取橫三、縱三式,門廊立愛奧尼柱,門額「圖書館」三字為張謇所書,檐下、窗框、門頭以浮雕裝飾。原館東西兩側擴建閱覽室,背後擴建書庫,平面從原來的品字形變為凸字形。現為東南大學辦公樓。
  • 中大院,1929年落成,李宗侃設計,原為生物館。大門南向,無門廊,立有四根愛奧尼柱,山花線刻恐龍圖案,門楣浮雕圖案,軸線對稱。1957年楊廷寶設計加建兩翼教室。中大院與老圖書館東西相呼應,現為建築學院系館。
  • 健雄院,始建於1909年,原為兩層。1923年遭火災,經過復建改為三層。建築平面呈工字形,愛奧尼柱式門廊前伸,無山花,二樓檐下有浮雕紋樣裝飾。拱形門三個,門窗為鐵鑄鏤花,正門內為扇形大演播室。後曾改名為「江南院」,現名「健雄院」,為無線電工程系系館。目前為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館。
  • 體育館,1922年立基,1923年落成,面積 2317平方米。該主樓耗資金6萬銀元, 游泳池及配套設備4萬銀元,堪稱當時國內高校之最。體育館建成後,不僅作為體育健身之所,諸多重要活動亦常於茲舉行,英國哲學家羅素、美國教育家杜威、印度詩人泰戈爾等,均曾在此作過講演。
吳健雄紀念館
 
吳健雄紀念館

1999年經中國政府和中共中央批准建設吳健雄紀念館(世界上第一所華人科學家專門紀念館),於2002年建成。紀念館收藏有吳健雄的所有獎章、獎狀等紀念物,由袁家騮教授捐贈,以及吳健雄生前用過的的一些辦公用品等。現為校史紀念館和學術會議報告廳使用。

其他建築

  • 教學樓
    • 中山院
    • 前工院
    • 東南院
  • 圖書館
  • 院系科研用樓
    • 南高院:現為東南大學太陽能技術研究中心、東南大學MEMS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駐地。2006年9月九龍湖校區啟用前為機械工程學院院館。
    • 金陵院:現為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館。
    • 動力樓:原動力系(現能源與環境學院、電氣工程學院、自動化學院Rockwell自動化實驗室)現為能源與環境學院、電氣工程學院共用院館。2008年3月13日下午六時左右,該樓第四層發生火災,連同第四層所有房間及屋頂被毀[35]
    • 健雄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館。
    • 土木館
    • 五五樓:外國語學院院館及雅思口語考場。
    • 逸夫科技館:吳健雄實驗室所在地。
    • 逸夫建築館:研究生院、土木工程學院、建築設計院、校史陳列館等所在地。四牌樓校區最高建築。
    • 李文正樓:李文正等校友捐資籌建,現為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射頻與光電集成電路研究所等所在地,各實驗室科研主體逐步遷往無線谷。
  • 行政辦公樓
    • 老圖書館(孟芳圖書館)
    • 五四樓:學校下設機關所在地。
    • 河海會堂:校友會堂。

丁家橋校區

 
東南大學丁家橋校區大門

丁家橋校區位於鼓樓區丁家橋,佔地176畝,是東南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和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等院系所在地。原為南京鐵道醫學院校園,歷史上曾為中央大學丁家橋二部的一部分。

九龍湖校區

 
東南大學九龍湖校區南門校徽

2006年夏季起,東南大學主教學區遷至九龍湖校區,由此掀開東南大學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九龍湖校區坐落在江寧開發區南部,蘇源大道以東、雙龍大道以西、東南大學路以北、吉印大道以南的範圍內,總積 3752.35畝。九龍湖校區建築規劃以東南大學的歷史文脈為依據,採取公共核心教學組團與專業教學族群組團相結合的校園建築形態,形成中西合璧、綠色開放的森林之城和活力之城。九龍湖校區已建成教學區、科研實驗區、行政區、本科生生活區、研究生生活區、教師生活區、後勤保衛區等,總建築面積約59.9萬平方米。無線谷建於九龍湖校區以南。

規劃設計

九龍湖校區採取大致對稱的軸線佈局,以南北方向中央大道為主軸、東西方向南工路為副軸,兩條軸線交匯於校園中心的李文正圖書館。以該圖書館為中心,校園以三組環路層層展開,由里向外依次佈置公共教學區、學院教學區、生態景觀區和生活區組團。九龍湖水被從校園西北角引入校區,並在校園內形成主要的景觀空間。校園最內層環路形態接近正圓,但在西北角被九龍湖截斷,並以九曲橋連接,暗合東南大學「止於至善」的校訓。

九龍湖校區最初的規劃與設計由齊康主導,校內建築設計大致遵循六層白牆坡屋頂的設計風格,教學建築採用藍灰色屋頂而學生宿舍採用綠灰色屋頂。自2016年起,九龍湖校區由王建國主持進行了規劃修編,後續新建樓棟開始出現高層建築,外觀上也更富多樣性,如土木交通教學科研樓[36]、信息電子教學綜合樓[37]和能環科研綜合樓[38]等。

地標建築

李文正圖書館
 
李文正圖書館
 
李文正圖書館與大草坪

李文正圖書館由李文正捐贈,齊康設計,高24米,總建築面積53828平方米,建成時是華東地區最大的高校圖書館。李文正圖書館高五層,平面呈日字形,正面寬192米,採用古典三段式構圖,全樓以灰白色花崗岩貼飾外立面,並設計了130米寬的柱廊塑造其典雅端莊的形象。館內兩座內庭將自然光引入各個房間,同時兩翼的弧形照壁又在庭院內形成了可供公共演講的戶外舞台。圖書館坐落於抬高的基座之上,南面正門進一步以一座4.8米高的樓梯將人群引向2樓主入口,烘托出圖書館作為校園地理中心的威嚴姿態。圖書館入口樓梯採用40*12cm尺寸,符合人體工程學。李文正圖書館內部除一般書庫和閱覽室,還提供機房、學術報告廳、咖啡廳、多媒體閱覽中心、自習室、展覽館等空間,外國語學院、數學學院目前也暫藉此處。

大學生活動中心-焦廷標館
 
大學生活動中心俯瞰
 
大學生活動中心的圓形報告廳一角

大學生活動中心-焦廷標館綜合體由史曉川設計,總建築面積16700平方米,於2008年建成投用。大學生活動中心由六層的學生管理用房、圓形的多功能活動廳和艙體形態的1200座禮堂拼接而成,三者維持相對獨立的形態,組成非對稱、並置狀的建築組合,體現了「青春搖滾」的設計主題。禮堂和學生管理用房合圍成L形並面向校園中心打開,南低北高、南開北合的設計也能阻擋來自西北的冷空氣而在夏日讓南方的自然風儘可能進入建築,從而達到自然調溫、降低能耗的目的。在三個主體建築物間,採用了紅色擋牆、百葉格柵和大台階等元素進行連接,使得三者既各有特色又緊密結合,在連接處形成豐富多變的空間。該建築內有心理輔導中心、學生會和社團活動室、辦公區域、庫房、大型禮堂、藝術排練室、展覽空間等場所,為校園內使用頻率較高的公共建築。

體育館
 
體育館俯瞰

九龍湖校區體育館位於校園東門,為東西軸線最重要的門戶景觀。體育館佔地面積56265平方米,建築面積2.27萬平方米,包括一座單層、局部三層的4500座體育館和四座室內訓練館。五座場館在立面材質上進行了統一,同時通過2層平台等結構,在訓練館與體育館之間營造了大量半室外的灰空間來滿足師生多樣化需求。體育館整體平面呈正圓,外形似碗狀,通過豎向線條塑造出升騰向上的形態。然而,該館由於外立面設計粗糙而外形略顯呆板,被戲稱為「鋼菊」並在民間的「中國十大醜陋建築」投票中屢次被網民提名。

使用情況

至2020年,學校除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建築學院以外的各學院本科生已全部搬入九龍湖校區,大部分學院、行政機構也已搬入九龍湖校區。隨着電子信息樓、生醫綜合樓、能環綜合樓、人文社科綜合樓和新工科綜合樓等的逐步建成,預期東南大學除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和建築學院以外的其他全部學院都將搬遷入九龍湖校區。

其他校區

浦口校區

20世紀80年代,僅有600畝的四牌樓校園已經不能滿足學校發展的需要,學校開始謀求另建新校區。當時的南京市政府施加壓力,使東南大學和同樣尋求建設新校區的南京大學被迫在浦口區覓地建校,以此建設浦口高新技術開發區。通過徵地和土地置換,東南大學在浦口區泰山鎮徵用土地近千畝,1988年12月奠基動工,1990年9月浦口校區開始運行,1997年夏完成二期建設。2000年,東南大學合併位於浦口校區東側的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將浦口校區擴展到1200多畝。2006年起,由於九龍湖校區的正式啟用,浦口校區不再作為東南大學的校區,而成為獨立的東南大學成賢學院的校址。

無錫分校區

無錫分校區是由中國國家教委和電子部批准,於1988年創辦的,其初衷在於融教學、科研、生產於一體,實踐高等教育改革,為無錫籌建「中國矽谷」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持。2006年東南大學、無錫市政府簽署產學研合作辦學協議,由無錫市無償提供200畝土地,按照分校發展需要,建設新校區。2007年9月分校新校區落成。無錫分校位於風景優美的無錫高新區太湖國際科技園內,一期工程建築面積近10萬平米,已形成了生活、教學、科研設施配套,本科生與研究生、全日制與在職教育、繼續教育等全方位、多層次、多樣化辦學體系。

東南大學‒蒙納士大學蘇州聯合研究生院

東南大學‒蒙納士大學蘇州聯合研究生院是中國教育部批准設立的國內第一所中外合作研究生院,納入全國研究生招生計劃,主要培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發展總規模為1450人。課程由蒙納士大學和東南大學的教學人員用英語講授,學生們有機會在墨爾本的蒙納士大學完成部分學業,畢業時可獲得東南大學和蒙納士大學授予的學位。[39]

學術

院系設置

學院 成立年份 專業設置
建築學院 1927 建築學、城市規劃、風景園林
機械工程學院 1916 機械工程、工業工程
能源與環境學院 1923 能源與動力工程、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環境工程、核工程與技術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1923 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電路與系統、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土木工程學院 1923 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力學、智能建造、給排水科學與工程
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 1961 電子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
數學學院 1921 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統計學
自動化學院 1957 自動化、機械人工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1960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物理學院 1904 物理學、應用物理學
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 1984 生物醫學工程、生物信息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1928 材料科學與工程
人文學院 1902 政治學與行政學、漢語言文學、社會學、哲學、旅遊管理、中國史、應用心理學
經濟管理學院 1917 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經濟學、金融工程、工商管理、會計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電子商務、物流管理
電氣工程學院 1923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外國語學院 1902 英語、日語
化學化工學院 1920 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製藥工程
交通學院 1923 交通工程、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交通運輸、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測繪工程
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 1960 測控技術與儀器
藝術學院 1906 藝術史論、產品設計、動畫設計、美術系
法學院 1928 法學、工程法
醫學院 1935 臨床醫學、醫學檢驗技術、醫學影像學
公共衛生學院 1976 預防醫學、勞動與社會保障
公共衛生學院 1976 預防醫學、勞動與社會保障
軟件學院 2001 軟件工程
微電子學院 2003 集成電路設計
馬克思主義學院 1952 當代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生態哲學與中國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基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研究中心、中國傳統文化發展與教育研究中心
網絡空間安全學院 2016 網絡空間安全
人工智能學院 2018 人工智能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1902 生物工程、生物科學

排名聲譽

大學排名
東南大學
全球排名
《泰晤士》世界排名[40]501–600名(2022)
《QS》世界排名[41]465名(2022)
《US NEWS》世界排名[42]255名(2022)
《ARWU》世界排名[43]151–200名(2021)

20世紀50年代的院系調整中建立的南京工學院為單一的工科大學。進入20世紀80年代,學校領導意識到單一學科對學校發展和學生教育的制約,決意向綜合性的大學發展,於1988年由工學院更名大學。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成為以工為主,各學科綜合發展的大學,以建築、土木、交通、通信、電子、生物醫學、自動控制、機械、藝術學為學術特色。

東南大學的工科學術傳統由茅以升在出任國立東南大學首任工科主任時奠定,其在工學領域的歷史和貢獻著於中國。其中,由中國建築學先驅劉敦楨等人創建的建築系是中國高等建築學的搖籃。土木學科由中國土力學的開拓者茅以升創建。無線電系培養了中國第一位女電子學博士韋鈺。交通學院培養了中國第一位交通學科博士王煒。在工學之外,東南大學還創建當代中國第一個藝術學系,設立中國國內第一個的藝術學博士點和第一個藝術學博士後流動站。

學科建設

東南大學設84個本科專業,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7個,3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9個。[44][45]在東南大學開設的一級學科中,有5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及5個二級重點學科(含一級學科覆蓋共20個),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46]

東南大學現有以下一級學科:

一級學科 第四輪學科評估[47] 層次
評級 排名
工學
力學 B− 25–32
/80
博省
機械工程 B+ 20–37
/189
博雙
光學工程 B 18–24
/80
博省
儀器科學與技術 A− 4–7
/73
材料科學與工程 B 35–52
/172
博雙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B+ 9–17
/84
電氣工程 B+ 9–16
/84
電子科學與技術 A 3–5
/106
博雙
信息與通信工程 A− 7–13
/137
博雙
控制科學與工程 A− 9–16
/162
博雙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B+ 24–47
/238
博雙
建築學 A+ 1–2
/54
博雙
土木工程 A+ 1–2
/134
博雙
測繪科學與技術 C+ 14–17
/34
化學工程與技術 B+ 15–29
/144
交通運輸工程 A+ 1–2
/52
博雙
環境科學與工程 B+ 16–31
/155
生物醫學工程 A+ 1–2
/70
博雙
城鄉規劃學 A− 3–5
/51
風景園林學 A− 3–5
/56
博雙
軟件工程 B+ 17–33
/165
網絡空間安全 不適用 博省
理學
數學 (ESI 2023:7/67) 博省
物理學 (ESI 2023:18/73) 博省
化學 (ESI 2023:40/313)
生物學 不適用 博省
系統科學 不適用
統計學 不適用
一級學科 第四輪學科評估 層次
評級 排名
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
哲學 B+ 9–16
/84
應用經濟學 B+ 16–31
/155
法學 (第三輪:29–40/86)
社會學 不適用
馬克思主義理論 不適用 博省
教育學 不適用
心理學 不適用
體育學 不適用
中國語言文學 不適用
外國語言文學 不適用 博省
中國史 不適用
醫學
基礎醫學 不適用
臨床醫學 (ESI 2023:43/203) 博省
公共衛生預防醫學 (第三輪:7/33) 博省
護理學 不適用
管理學
管理科學與工程 A− 10–18
/187
工商管理 B 25–48
/240
公共管理 B− 44–57
/143
圖書情報檔案管理 不適用
藝術學
藝術學理論 A+ 1–2
/50
博雙
設計學 B 19–28
/94
交叉學科
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 不適用 博省
  • 博: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48]
  • 碩:碩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48]
  • 雙: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學科[49]
  • 省:「十四五」江蘇省重點學科[50]

科研基地

東南大學現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專業實驗室,5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教育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3個江蘇省重點實驗室,9個江蘇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並以此為依託形成了一批重點科研基地。

國家重點實驗室:

  • 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
  • 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
  • 生物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專業實驗室:

  • 計算機輔助建築設計(CAAD)國家專業實驗室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計算機網絡和信息集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微電子機械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發育與疾病相關基因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兒童發展與學習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複雜工程系統測量與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城市與建築遺產保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環境醫學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微慣性儀表與先進導航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水聲信號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能源熱轉換及其過程測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重點實驗室:

  • 江蘇省網絡與信息安全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
  • 江蘇省生物材料與器件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
  • 江蘇省土木工程材料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
  • 江蘇省先進金屬材料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
  • 江蘇省生物藥物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
  • 江蘇省智能電網技術與裝備重點實驗室
  • 江蘇省交通規劃與管理重點實驗室
  • 江蘇省計算機網絡技術重點實驗室
  • 江蘇省分子影象與功能影象重點實驗室
  • 江蘇省遠程測控技術重點實驗室
  • 江蘇省傳感網技術重點實驗室
  • 江蘇省工程力學分析重點實驗室
  • 江蘇省微納生物醫療器械設計與製造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火電機組振動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 國家專用集成電路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國家預應力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玄武岩纖維生產及應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 光傳感通信綜合網絡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智能交通運輸系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新型光源技術及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射頻電路集成與系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伺服控制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低碳型建築環境設備與系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籌)

江蘇省工程(技術)中心:

  • 江蘇省信息顯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江蘇省現代混領土耐久性評估與提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江蘇省污染控制及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江蘇省光電功能材料工程實驗室
  • 江蘇省顯示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 江蘇省數碼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 江蘇省光通信器件與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 江蘇省伺服工程研究中心
  • 江蘇省射頻與光電集成電路工程研究中心

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

2003年,在江蘇省學聯成立五十周年之際,東南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河海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研究生會聯合發起舉辦「首屆南京及周邊地區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51]2008年初教育部研究生司正式批准東南大學的申請,將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創新能力培養改革和舉辦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列入研究生創新教育計劃項目。東南大學現為該項賽事的組委會主任委員單位,主要負責每一屆賽事的組織工作。賽事的承辦工作由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組委會成員單位輪流負責。[52]

校際合作

國內國際交流合作廣泛,已與英國劍橋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馬里蘭大學、瑞士聯邦蘇黎世高工、日本東北大學、早稻田大學、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烏爾姆大學、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法國雷恩第一大學、俄羅斯國立鮑曼技術大學等100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簽訂了合作交流協議。同時在美國和白俄羅斯3所大學設有3個孔子學院。東南大學與中國其他八所理工特色的985高校大學組成「卓越大學聯盟」。同時東大也是「一帶一路」高校聯盟、「中英大學工程教育與研究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長三角高校合作聯盟」的主要成員。

歷任校長

校友

根據各高校校友統計慣例以及東南大學自身的發展歷史,凡曾在南京工學院及其前身江南高等實業學堂江蘇第一工業學校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河海工科大學國立東南大學第四中山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金陵大學私立江南大學[53]有關系科、東南大學(包括整體併入的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南京地質學校)各種學歷層次學習過的學生(包括肄業生、轉校生、畢業生研究生、進修生、成人教育、留學生)和工作過的教職工,均為東南大學校友。[54]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东南大学2017/2018学年基本数据. [2017-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2). 
  2. ^ 李震. 东南大学简介. 東南大學. [2023年3月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年5月25日). 
  3. ^ A4:东南大学校标色彩规范. [2021-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1). 
  4. ^ 4.0 4.1 4.2 东南大学简介. 東南大學. 2017-05-31 [2017-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07). 
  5. ^ 东南大学加入“一带一路”高校联盟. 東南大學. 2016-09-20 [2016-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2). 
  6. ^ 温家宝为东南大学校庆题词: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 鳳凰網諮詢庫. 2012-05-15 [2012-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3). 
  7. ^ 梁启超在东南大学的教师生涯. 騰訊校園. 2012-05-03 [2012-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3). 
  8. ^ 东南大学课毕告别辞. 百萬書庫. 1923-01-13 [2010-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10). 
  9. ^ 中国第一个电子女博士:韦钰. 中國網. 2008-10-08 [2008-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1). 
  10. ^ 郭秉文. 郭秉文致為籌議請改南高為東南大學委員會函(中華民國9年4月10日)//南大百年實錄(上卷):中央大學史料選.
  11. ^ 黃一鸞. 東南大學工科奠基人——茅以升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3-04-24. 光明日報, 2002年6月13日
  12. ^ 劉明:論民國時期的大學教員聘任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二十一世紀》2005年7月號
  13. ^ 江蘇省教育志編纂委員會. 江蘇省教育大事記(1949—1988).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89:33-35
  14. ^ 「陳章教授回憶中大之末南工之起」, 梅庵史話. 第122-125頁.
  15. ^ 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歷任領導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1950年安徽大學土木系併入。
  16. ^ 「南京大學的三年」, 梅庵史話.
  17. ^ 南京大學、金陵大學合併調整方案//金陵大學史.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556-567.
  18. ^ 1952年,食品工業系合併武漢大學園藝系農產品加工組和農化系農產製品組、浙江大學農化系以及復旦大學農化系。1953年,電訊工程系合併浙江大學、交通大學和山東工學院的無線電通訊和廣播專業,改名無線電工程系。同年調入廈門大學土木系部分教師。
  19. ^ http://physics.seu.edu.cn/bxgk/ShowArticle.asp?ArticleID=2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東南大學物理系.
  20. ^ http://news.seu.edu.cn/d3/de/c5485a119774/page.ht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南京晨報】印着慈禧懿旨的文憑、 一百年前的同學錄長啥樣?.
  21. ^ 江蘇省教育志編纂委員會. 江蘇省教育大事記(1949—1988).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89. 第33-35頁
  22. ^ 朱軫. 淺談1952年江蘇高等學校院系調整. 江蘇省教育史志資料, 1989(02)
  23. ^ 23.0 23.1 「南京工學院最初的87位正副教授」, 梅庵史話:東南大學百年. 第140-141頁.
  24. ^ 梁治明(1914-1990):國立中央大學至東南大學教授(1946-1990) . 東南大學校友會
  25. ^ 九秩輝煌·歷久彌新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光明日報, 2006年5月20日
  26. ^ 26.0 26.1 農機專業的成長軌跡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2-12-06. 江蘇大學新聞網
  27. ^ 存档副本. [2013-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2).  西北工業大學檔案館網站.
  28. ^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概况. [2012-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2). 
  29. ^ 張明亮,若予. 南京工學院更名為東南大學. 南京日報. 1988-06-07.
  30. ^ 教改弄潮看東大. 光明日報. 1998-12-14.
  31. ^ 東南大學校園建設總體規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03年10月14日
  32. ^ 東南大學成賢學院2006年答考生問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06年6月23日
  33. ^ 金陵千餘古樹等你認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南京商報》2004年4月13日
  34. ^ 南京古樹噩耗折射名木危機 專家建議建監測系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江南時報》2005年6月2日
  35. ^ 動力樓大火相關報道[永久失效連結]
  36. ^ 東南大學基本建設處. 九龙湖校区土木交通教学科研楼. 九龍湖校區土木交通教學科研樓. 東南大學. [2021-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5). 
  37. ^ 東南大學基本建設處. 信息电子教学综合楼. 東南大學基本建設處. 東南大學. [2021-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5). 
  38. ^ 東南大學基本建設處. 九龙湖校区能环科研综合楼. 九龍湖校區能環科研綜合樓. 東南大學. [2021-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5). 
  39. ^ 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approval/detail/68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教育部教育涉外監管信息網 [引用日期2012-09-19]
  40. ^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41.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5. QS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 2025. 
  42. ^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s. 
  43.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44. ^ 学校简介. 東南大學本科招生網. [2023-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9). 
  45. ^ 研究生院简介. 東南大學研究生院. [2023-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4). 
  46. ^ http://www.seu.edu.cn/s/3/t/123/00/07/info7.ht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東南大學簡介
  47. ^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 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 [2023-04-14]. [失效連結]
  48. ^ 48.0 48.1 学位点介绍. 東南大學研究生院. 2022-09-01 [2023-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4). 
  49. ^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关于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22-02-11 [2023-04-14]. [失效連結]
  50. ^ 省教育厅关于公布“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名单的通知. 江蘇省教育廳. 2022-01-28 [2023-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8). 
  51. ^ http://ygb.seu.edu.cn/s/90/t/1225/43/22/info17186.ht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首屆江蘇省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
  52. ^ http://gmcm.seu.edu.cn/s/274/t/1419/68/78/info26744.ht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簡介
  53. ^ 南京工学院校庆启事. [2012-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8). 
  54. ^ 东南大学校友总会章程. [2012-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6).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