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人民防洪勝利紀念塔

紀念1957年哈爾濱防洪成功的紀念塔

哈爾濱市人民防洪勝利紀念塔,又稱防洪勝利紀念塔防洪紀念塔,是哈爾濱市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里區。1957年,哈爾濱面臨特大洪水威脅,當地民眾努力建造堤壩,成功擋住洪水;政府部門決定在松花江堤上修築一座紀念塔,以茲紀念。紀念塔的塔頂和塔身分別有人物塑像和浮雕,描繪抵抗洪水的場面,設計方案在建塔過程中經歷了多次修訂。紀念塔最終在1958年竣工,成為哈爾濱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在文化大革命時險遭破壞。此後,防洪紀念塔先後進行了數次修繕,在1995年成為哈爾濱市文物保護單位,並於1997年獲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到訪。

哈爾濱市人民防洪勝利紀念塔
哈爾濱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裏區
座標45°46′43″N 126°36′41″E / 45.778685°N 126.6113243°E / 45.778685; 126.6113243
分類紀念建築物
時代1958年
認定時間1995年
防洪紀念塔
位置松花江
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公佈
哈爾濱市保護建築
官方名稱防洪紀念塔
類型一類
外部圖片連結
image icon 塔頂的人物塑像

歷史

建造過程

1957年,松花江爆發特大洪災,威脅哈爾濱市的安全;哈爾濱民眾努力建造堤壩,成功擋住洪水[1][2]。為了紀念此事,中國共產黨哈爾濱市委員會(哈爾濱市委)和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決定在松花江堤上修築一座紀念塔[1]。紀念塔造價12.7萬人民幣,由哈爾濱市第二建築工程公司[a]負責施工[b][5]。紀念塔的建設工程在1958年開展[c][5]

市政府就紀念塔的選址廣泛徵求意見,得出三個方案:一是中央大街與堤頂道路軸線的交叉點,二是松花江堤坡的頂端,三是把塔下圍廊與堤頂道路的邊線拉齊、塔身靠近中央大街;經過多次討論後,哈爾濱市長呂其恩決定採用第三個方案[3]。選址完成後出現了紀念塔朝向的問題,但當時紀念塔圍廊要開始施工,負責人員於是在兩側分別建少一個廊柱,以便日後調節朝向、同時不影響工程進度;後來,呂其恩親自到現場考察,決定把紀念塔的正面朝向中央大街[7]

 
紀念塔的最終選址,即目前位置

在建造紀念塔的過程中,設計人員要為塔身雕塑打造石膏模子,需要使用黏性好、乾燥後不會變形或裂開的黏土耐火黏土英語Fire clay完全符合要求;為了確保能滿足需要,負責單位把哈爾濱可供購買的耐火黏土搶購一空,共買了超過7,000公斤的耐火黏土,一度引致供不應求[7]。雕塑完成後,剩餘的耐火黏土轉讓給基礎建設部門,用作生產耐火磚,緩解了黏土緊缺的局面[7]。另外,紀念塔環廊柱表面的水刷石需要用到白水泥,但當時哈爾濱水泥廠牡丹江水泥廠均沒有生產白水泥、也不會單獨生產少量產品;於是,負責單位派員向蘇州水泥廠購買五噸白水泥,空運到哈爾濱[7]

落成後

哈爾濱市人民防洪勝利紀念塔在1958年[d]竣工,並在兩年後的1960年9月6日舉行落成典禮[5]

在其後的文化大革命時期,呂其恩受批鬥,紀念塔差點遭到破壞[1][8]。1966年,哈爾濱一所學校的「造反團」三度闖入哈爾濱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市建委),逼問紀念塔是否存在呂其恩的形象[3]。市建委總工程師王麗生擔心紀念塔被毀,便一口否定;他指出,即使紀念塔上的人物形象與呂其恩神情相似,也只是偶然,而且擔任市長的呂其恩沒可能有空當模特兒[7]。「造反團」滿意他的答覆,紀念塔安然無恙[7]

此後,防洪紀念塔先後進行了數次修繕;例如在1995年8月,哈爾濱市政府投資20萬人民幣修葺紀念塔,為其恢復原貌,並添加燈光裝飾[7]。1995年,哈爾濱市人民政府把防洪紀念塔定為哈爾濱市文物保護單位[2]。1997年,時任俄羅斯總統鮑里斯·尼古拉耶維奇·葉利欽來訪哈爾濱;由於上萬名哈爾濱白俄曾參與抗洪工作,葉利欽特意參觀防洪紀念塔,並向紀念塔行鞠躬[3]

1998年,哈爾濱再次受特大洪水侵襲,水位甚至比1957年的更高;40萬軍民參與抗洪工作,成功應對洪水[7]。為了紀念這事,有哈爾濱民眾提出建立一座紀念碑,也有市民建議把抗洪人員的名字、以及參與抗洪軍警的號碼刻在紀念塔;最終,市政府決定在紀念塔上加注1998年洪水的水位[7]

2008年,道裏區政府與其他部門共同舉辦「紀念哈爾濱市人民防洪勝利紀念塔落成50周年座談會」[4]。翌年,防洪紀念塔獲頒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獎[9]。2012年,防洪紀念塔再次重行修葺[10]

結構及設計

 
塔頂人物塑像剪影
 
另一角度來看的紀念塔
 
夜色下的紀念塔

紀念塔目前的外觀

哈爾濱市人民防洪勝利紀念塔位於斯大林公園中央,高度為22.5米,由塔頂、塔身和塔基座組成[3][7]

紀念塔的塔頂有四個高3.5米的人物塑像,分別是工人、農民、解放軍軍人和女知識分子,高舉紅旗;這象徵哈爾濱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共同建設堤壩、對抗洪災[3][7][11]。塔身中部有高2.2米的人物浮雕,共刻劃了24個人物,情景包括宣誓上堤、防治洪水、勝利慶功等[7][12]。塔上還有一根金色圓管,標誌1998年洪水的水位(120.89米)[3]。紀念塔塔基呈方形,上窄下寬,以石材砌成,象徵堤壩堅固;塔基正前方鐫刻了「哈爾濱市人民防洪勝利紀念塔」的鎏金字樣[3][13]。塔基前有一座噴泉,象徵哈爾濱人民成功把洪水變成造福百姓的水源;下方有兩階水池,上階標示1957年洪水的最高水位(120.30米),下階標示1932年哈爾濱被洪水淹沒時的最高水位(119.72米)[3]。水池在1990年安裝了聲控彩色噴泉[12]

紀念塔的外面環立了20根以寬帶連接起來的科林斯圓柱,構成長35米的羅馬式半圓圍廊;這象徵20世紀哈爾濱人民的力量堅不可摧[3][13]。環廊的兩端有高3.5米、寬2.5米的石壁,東側的石壁刻劃哈爾濱民眾成功對抗洪水的場景,西側的石壁雕刻了各民族人民舉起標語前進的景象,石壁背面則是講述哈爾濱防洪歷史的碑文[7]

設計方案沿革

在最初的設計方案,紀念塔的高度只有21.9米;但是,有專家在已開始建塔後提出,紀念塔從附近環境來看的話太低了,故建議把塔高增至30米[7]。當時紀念塔的底座工程已開始進行,要增加塔高就只能收細塔身,導致塔頂的人物雕塑難以安排;經過反覆考慮,負責人員決定把紀念塔的高度增至22.5米[7]

塔頂的人物雕塑起初按照慣例以婦女代表農民,但這農民雕塑的形象被批評不夠有力,設計人員於是改以男性代表農民、女性代表知識分子[3]。這名女知識分子起初設計成赤足、綰起褲腿、頭纏毛巾的婦人,此方案不受支持;呂其恩提出把她的形象修改,但設計人員在審稿時發現重新設計的女知識分子身高偏低、外貌文弱,於是改以一名女學生運動員作模特兒[3]。雕塑基本完成時,有意見認為塔頂工人塑像的姿勢易生政治誤解,但塑像當時已有鋼筋支架、混凝土澆築,難以作重大改動;於是,專家磋商後決定把塑像併攏的五指分開,改為自然彎曲的形態,同時修改手臂的輪廓[3]

塔身上的浮雕由一藝術學院的師生[e]負責,由雕塑家王熙民擔任創作總指導[1]。當時,哈爾濱市委要求,主雕像需呈現出工人、農民、軍人、學生、商人(「工農兵學商」)的形象,其中一定要表現工人階級的領導[1]。學生由此構思出工人持旗在前、另外四類人跟隨在後的構圖,但這樣的構圖看起來擁擠,而且商人的形象不易呈現;於是,哈爾濱市委第一書記任仲夷決定只保留「工農兵」在浮雕上[1]。浮雕上的人物最終有24人[7]。這些人物當中包含一名幹部,有雕塑家認為幹部形象應以呂其恩為原型,負責人雖然同意這建議,但擔心呂其恩會反對;因此,負責人沒有把此決定告知他本人,雕塑家便依據呂其恩的照片來雕塑[7]

文化影響

防洪紀念塔被視為哈爾濱的標誌性建築之一[2]。1964年,黑龍江畫家孫云台創作了一幅油畫,繪畫了紀念塔的外貌;這幅油畫後來參加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成為該屆展覽裏唯一一份來自黑龍江的作品[2]。2012年,紀念塔曾入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內頁的圖像[14]

參註

註釋

  1. ^ 即現今的哈爾濱市第一建築工程公司
  2. ^ 紀念塔的設計人員有爭議,一說是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師李光耀與蘇聯設計師巴吉斯·茲耶列夫兩人,一說是南斯拉夫建築師米哈伊爾·安德列維奇·巴吉赤(Михаил Андреевич Бакич)、蘇聯建築師茲耶列夫、中國建築師李光耀三人,一說是哈爾濱市建築設計院[3][4][5]
  3. ^ 一說為5月1日,一說為6月[5][6]
  4. ^ 具體日期有爭議,一說10月1日,一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前夕[5][7]
  5. ^ 其中一名參與的學生吳順平指他們來自魯迅美術學院[1]。《哈爾濱市志》則指出,這些師生來自瀋陽藝術學院[5]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防洪纪念塔的诞生. 老照片.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7: 29–30. ISBN 9787807135852. 
  2. ^ 2.0 2.1 2.2 2.3 李士良. 部分文物保护单位简况. 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 [2016-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7).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王建承. 防洪纪念塔--哈尔滨人永久的记忆. 哈爾濱史志. 2014, (73) [2016-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8). 
  4. ^ 4.0 4.1 纪念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落成50周年座谈会在我市召开. 哈爾濱市城鄉規劃局. 2008-11-13 [2016-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8).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 [2016-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7). 
  6. ^ 《哈尔滨市志 城市规划》. 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 [2016-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8).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塔镇江天 抗洪史诗铸丰碑. 中國龍志網. 黑龍江省地方志辦公室. 2012-12-26 [2016-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8). 
  8. ^ 《哈尔滨市志 人物》. 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 [2016-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8). 
  9. ^ “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荣获“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 哈爾濱市城鄉規劃局. 2010-01-13 [2016-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8). 
  10. ^ 城市雕塑修补:刷绿漆不应是你的宿命. 新華網. 2012-07-31 [2016-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2). 
  11. ^ 姜志軍; 郭崇林. 松花江畔的民俗与旅游. 旅遊教育出版社. 1996: 40. ISBN 9787563706556. 
  12. ^ 12.0 12.1 趙藍幽 (編); 李平. 战胜洪魔的象征——防洪纪念塔. 哈爾濱新聞網. 2011-09-30 [2016-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8). 
  13. ^ 13.0 13.1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 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 [2016-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8). 
  14. ^ 入选新版普通护照的著名景点(高清). 人民網. 2012-12-21 [2016-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