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泉
王竹泉(1891年4月9日—1975年7月24日),字雲卿,又名宗琪,男,直隸(今河北)交河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竹泉 | |
---|---|
出生 | 1891年4月9日 清朝直隸省交河縣 |
逝世 | 1975年7月24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 | (84歲)
教育程度 | |
職業 | 地質學家、礦床學家 |
經歷
|
生平
王竹泉出生於直隸省交河縣陳屯村,早年在家鄉私塾發蒙。14歲入交河縣高等小學,隨後考入河間縣中學。20歲中學畢業,出遠門求學深造。先考入了南京鐵路專門學校,後轉學考入天津高等工業專門學校。1913年,考入農商部地質研究所。1916年畢業,擔任農商部地質調查所調查員。1917年,首先發現大同煤田,為含有石炭二疊紀及侏羅紀兩組含煤地層並存的煤田,從而擴大了煤田煤炭儲量。
1922年,他根據在山西保德縣紅層下部所採集的化石,指出在上石炭統上部還發育有二疊紀地層。此分析推翻了李希霍芬、葛利普確定的含煤地層為下石炭統的結論,為山西石炭二疊紀地層的劃分和對比提供了新的證據。1925年,他編出中國第一張山西省地質構造綱要圖,並發表《山西地質構造綱要》論文[1]。
1926年,他發表了《中國地質圖(太原—榆林幅)說明書》,也是中國編制1:100萬區域地質圖最早者之一。這篇地質說明書全文分地層、火成岩、構造地質、地文、經濟地質5部分共7萬多字,並附有1/100萬區域地質圖及全區地層對比圖、剖面圖、構造地質圖等數十幅圖件。1929年,他獲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資助,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地質繫念研究生。1930年獲碩士學位。同年,轉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地質系作研究生。
1932年,他與潘鍾祥應國防設計委員會之請,前往陝北勘探油田,後聯名發表了《陝北油田地質》一文。將下侏羅統下部含煤地層的時代更正為三疊紀。並指出,陝北油層大致可以分為3組:即中、上三疊統的延長組(4個油層)和永平組(2個油層);下侏羅統的膚施組(3個油層)。
1937年七七事變後,輾轉長沙、重慶等地,進行礦產調查。1940年回北京閒居,抗日勝利後,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1950年3月,擔任燃料部工程師、中國科學院委員。同年6月任煤炭總局地質工程師,1956年總結華北煤變規律,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
1956年,他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並當選全國煤礦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特邀代表,以及主席團執行主席,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學部委員、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地質礦產組組員。同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8年,王竹泉發表了《中國北部石炭二疊紀煤系古地理之新解釋及其對預測新煤田之意義》論文。根據大量的勘探資料,對中國北方主要含煤地層進行了綜合分析研究[3]。
1964年,他完成了《華南晚二疊世煤田形成條件及分佈規律》的課題。此項研究成果於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4]。
1975年7月24日,王竹泉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4歲[5]。
參考
- ^ 賈紅星. 河北科学技术史.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3年1月: 878. ISBN 978-7-01-011346-3.
- ^ 曉曦,書坊. 古镇史探. 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 2002年11月: 255. ISBN 7-80595-764-9.
- ^ 袁寶華,翟泰豐. 中国改革大辞典 公元前21世纪-1992年5月. 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2年12月: 1155. ISBN 7-80590-275-5.
- ^ 《科學家傳記大辭典》編輯組. 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 第6集.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4年10月: 296. ISBN 7-03-004151-8.
- ^ 徐志春. 中國科學家辭典編委會 , 編. 中国科学家传略辞典 现代 第2辑. 1980: 45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