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教育

青島的教育歷史悠久。東漢末年,經學鄭玄即在不其山下創辦了青島最早的學府——康成書院,從學者上千。隋代各州縣都設有官學,並設學官管理。1270年,即墨縣學設立並一直延續至清朝。民間有私塾和書院。1885年,即墨有了美國教會創辦的新型小學,標誌着青島近現代教育的開始。建置後,現代教育即取代傳統教育佔據了主導地位。1897年,德國建立租借地後,政府與教會組織、社會團體、文人學界紛紛在各處設立小學中學大學和職校、女校等各級各類教育場所,在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也宣揚宗教和外來文明。1900年代初,膠州、平度、即墨等地相繼建起了官立高等小學堂。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後,又興辦了中學堂和師範學堂。1909年,清政府與德國政府聯合創辦了青島的首座大學——德華大學五四運動之後,青島的教育事業迅速發展,公立、私立、教會學校的數量均大量增加,並興起了學前、成人、職業、特殊人群等各種非常規教育學校。1924年,私立青島大學成立,1930年改辦國立青島大學(後改國立山東大學),成為全國聞名的高校。

中國海洋大學魚山校區教學樓
德華大學上課時的教室
江蘇路小學題壁:熱心教育

共和國成立後,各教會學校相繼停辦,有的改制為公辦學校;市區大量私立小學校進行了撤併,開辦了非全日制識字班、速成中學和夜大,鼓勵開辦農村民辦小學。1951年,華東大學併入山東大學;1952至1956年,山東大學的十幾個院系分批遷往外地;1958年,山東大學本部遷至濟南,餘部組建了山東海洋學院(今中國海洋大學)。青島的高等教育(尤其人文學科)遂因外遷造成的資源匱乏隨即陷入低迷,接踵而至的政治運動又使得基礎和職業教育同樣受到了嚴重打擊。改革開放至今,青島的教育開始恢復發展,各級各類學校數量、規模和辦學水平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但市區學前教育場所數量略顯不足,小學數量又因合併有所減少,使得部分新建城區開始出現了入園入學難的情況。

基礎教育

青島的基礎教育始於19世紀末。1885年,基督教北美長老會在即墨創辦了第一所教會小學;1895年,南美浸信會在平度西關設立了小學;隨後,周邊各縣下均設了官辦高等小學堂和若干公立、私立小學堂。德國設立租借地後,首批建立了26所小學堂和若干教會小學和中學,並為其僑民設立了幼稚園 (Kindergarten);這一做法在日佔時期也被延續下來,但幼稚園數量有限。1905年,膠州首設官立中學堂。1914年日本佔領統治後,官立和教會中學均停辦。1922年青島回歸後,將公學堂改為公立小學校,設立了公立中學校公立女子中學校。1924年,公立女子兩級小學校附設幼稚園。1929年,青島市成立了義務教育委員會,發展初等義務教育,創辦簡易小學和短期小學。1931至1933年,膠州、即墨、平度相繼建立了公立(男子)初級中學。1931年,市立盲童學校成立。1932年,市立實驗小學等學校各設了一個幼稚園班。1937年,公立小學、中學因戰爭紛紛解散;1938年有些得以恢復。1946年,私立英華聾啞學校成立。至1949年,全市共有小學2475所、中學28所。

共和國成立後,教會學校均停辦,或改設公辦學校。1950年代,機關、街道、部隊及企事業單位開始設立幼兒園,開辦寄宿班。1952年,市區普及了小學教育,農村入學率過半。1954年,盲童學校和英華聾啞學校合併為青島盲啞學校。1960年代,創辦了耕讀小學農業中學半工半讀中學,確定了一批重點學校。1971年,青島盲啞學校分建了盲校聾校。1979年,學前教育開始自上而下地有序看發展起來,基本解決了幼兒學前教育的難題。1980年,全市開始普及初等教育,並與1984年完成。1984年開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並與1994年完成。1987年,首次將特殊教育納入義務教育序列。1992年,開始實行初中畢業生畢業、升學考試合一制度。1993年,青島市建立了全國首個盲人高中班。1997年,普及了市區三年、農村一年的學前教育制度,入園普及率約九成。1998年,市區小學畢業生開始實行電腦派位整體調撥的的方法升入初中就讀。2001年,青島市承擔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國家教育部早期兒童養育發展合作項目,全市全面實施托幼一體化工程形成了正規與非正規相結合、全日制與非全日制相補充的幼教發展格局。2004年,全市全面實施了義務教育一費制,取消了非本地戶籍學生的借讀費。2007年春季開學,市內四區及五市三區鎮(街道)以上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學生開始免除學雜費。2012年秋季開學,全市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開始實施書本費全免的政策。截至2011年末,全市共有中等學校380所,其中,普通中學290所,在校學生37.3萬人;共有小學889所,在校學生48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入學率99%以上。

高等教育

 
青島大學正門

青島的高等教育始於20世紀初。1909年,清政府與德國政府聯合創辦了青島的首座大學——德華大學,校址位於台西鎮東側前海大黑欄(現址為青島鐵路辦事處)。1924年5月,私立青島大學在原俾斯麥兵營(萬年兵營)成立,成為青島第一所由中國人獨立開辦的高校;8月在南京、北平、青島、濟南四地招生,10月正式開學。1930年9月,由私立青島大學改辦的國立青島大學開學,楊振聲擔任校長。1932年7月,因抗日學潮導致教學活動無法維繫,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下令解散國立青島大學;9月,在山東省政府的提議下,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決議將國立青島大學更名為國立山東大學,並在濟南設農工學院,任命原為國立青島大學教務長趙太侔為校長。1937年11月,國立山東大學因戰爭爆發由青島遷往安徽安慶,教學物資分批運出,損失嚴重;1938年又遷至四川萬縣,不久教育部下令「暫行停辦」,師生分別轉入國立中央大學,教學物資暫交國立中央圖書館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央工業職業學校保管使用。1946年春,經國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國立山東大學在青島復校,趙太侔再任校長,10月25日正式開學。

1950年冬,華東大學遷至青島,1951年3月併入山東大學。1952至1956年,山東大學的政治、藝術、工程、土木、機械、電機、農藝、園藝、植物病蟲害學、地礦等院系分批分別遷往濟南、上海、無錫武漢長春鄭州等地,組建或援建了山東政治學校上海戲劇學院南京藝術學院武漢測繪學院山東工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長春地質學院鄭州大學等高校;1958年7月,山東大學劃歸山東省領導,同年10月奉命遷校濟南,餘部組建了山東海洋學院山東地質學院;1960年,山東地質學院併入山東海洋學院。至此,青島的高等教育與科研由「文理兼修、文史見長」轉向重點發展理工(尤其是海洋)學科。1970年,青島醫學院遷至山東省惠民地區,直至1976年文革結束。1981年,被裁撤的青島師範專科學校重建。1985年,由原山東冶金學校改建的青島建築工程學院成立;同年,青島大學成立。1988年,山東海洋學院改建為青島海洋大學。1993年,青島醫學院、山東紡織工業學院和青島師範專科學校併入青島大學。2001年,山東科技大學萊陽農學院分別建立了青島校區。2002年,山東化工學院更名為青島科技大學,青島海洋大學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2004年,青島建築工程學院改建為青島理工大學;同年,山東科技大學辦學主體搬遷至青島校區,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在青島設立校區。2007年,萊陽農學院改建為青島農業大學。2011年,中國海洋大學青島學院改建為青島工學院。2016年,山東大學青島校區投入使用。截至2011年末,全市共有各類大專院校(含民辦高校)24所,其中普通高校22所,在校學生29.1萬人。

備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