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人
高句麗人是1世紀-7世紀間居住於今中國東北地區東部和今朝鮮半島北部的民族,也是高句麗的主體民族。高句麗族的族源是上古時期古老民族穢貊人東遷後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東濊等,後又融合了衛氏朝鮮遺民的後裔、漢人、鮮卑人等民族。
起源
史書中多記載高句麗為扶餘別種。論語疏云:「東有九夷:一玄菟,二樂浪,三高驪,四滿飾(有人認為這是滿洲人的最早族稱,但須知滿洲一詞作為族名是皇太極時代才開始的,並且以此名稱涵蓋了臣服於後金的女真人、蒙古人和漢人,在此之前通古斯民族中並未有民族的名稱與此音相似,勿吉和靺鞨更可能是指今天生活在烏蘇里江以東的南通古斯民族烏德蓋人的祖先,而夫余跟沃沮跟這個民族的聯繫從族名語音上來說有太多缺陷),五鳧臾(扶餘),六索家,八倭人,九天鄙。」)。高句麗可能出自扶餘族居住東北地區的某一支。扶餘四出道中(東部)有馬加部,是個以馬為圖騰的氏族[4],高句麗可能是馬加人的後裔。漢武帝元封年間(前110年),曾在高句麗人之地置高句麗縣,並以其族名命名縣名,隸玄菟郡。高句麗建國後,仍隸屬漢玄菟郡管轄。
中國史學界更多認為高句麗以扶餘等民族為中心建國,屬於中國東北的古代民族國家。由於高句麗與扶餘為同族。高句麗太祖朱蒙建立卒本扶餘後,中原人開始將高句麗作為其國號。朱蒙未出現在卒本前,沸流部是高句麗族頭人(松讓在見朱蒙時指自己累世為王),後松讓與朱蒙鬥,不勝,讓位朱蒙,高句麗人在桂婁部之下建國。[5]高句麗源出扶餘是指朱蒙一族來自金蛙王。高句麗有五部:桂婁部(又稱黃部、內部)是高句麗王族,沸流部(又稱消奴部)是以前沸流國王松讓領那一部,椽那部(又稱絕奴部)來自扶餘,桓那部(又稱順奴部)與貫奴部(又稱灌奴部)是沸流部中分出的。卒本與沸流的土著才是高句麗人的主流,朱蒙只是帶了一部分扶餘人走了,《三國志·魏書·東夷傳》 :「漢武帝元封二年,伐朝鮮,殺滿孫右渠,分其地為四郡,以沃沮城為玄菟郡。」《三國志》提到玄菟郡後來「徙郡句麗西北,今所謂玄菟故府是也,沃沮還屬樂浪」,「昭帝始元五年,罷臨屯、真番,以並樂浪、玄菟」,真番郡併入玄菟郡之後,玄菟郡才包括真番人,沃沮人和句麗人。玄菟郡所轄句麗見於史書記載遠早於朱蒙所部南遷,漢書·地理志》高句驪縣注引應劭,認為高句麗縣是「故句驪胡」,而高句麗由於在大武神王時代,高句麗為漢朝對扶餘作戰有功,在公元前37年(西漢建昭二年)被冊封為高句麗王。
高句麗復興運動後的流向
《三國史記・ 高句麗紀十》記載 「總章二年夏四月,高宗移三萬八千三百戶於江淮及山南、京西諸州空曠之地。高句麗亡國後,大部分部落投靠關內武人集團(如幽州、營州)或後來的渤海國。渤海國滅亡後,部分渤海貴族和遺民投靠到高麗。渤海國故地的渤海遺民經過遼朝,被強制遷於遼西融入契丹,後融入漢等民族。傳統觀點認為粟末靺鞨聯合其他靺鞨部落構成渤海國民族的主體。但是近代的研究表明「粟末靺鞨附高句麗者」才是渤海國的民族主體,而粟末靺鞨主體部分在隋代已遷往遼西,後遷入幽州,高句麗亡國後與高句麗的武人集團一起已經溶於中原社會,大祚榮出自仍然留守故地的粟末靺鞨,聯合原伯咄、安車骨、拂涅、白山等四部靺鞨人建立渤海國,而粟末靺鞨與高句麗人所佔比例皆不大。[6]
高句麗遺民裏又有一部分變為新羅人、靺鞨人[7],進入朝鮮半島的高麗國或曷懶甸等女真部落。
一部分高句麗王族和百濟王族被拉到唐朝境內,在洛陽北邙山一帶發掘面世的高句麗王族泉男生、泉男產、泉獻誠、高慈、高震、泉毖,以及百濟王族扶餘隆的墓誌銘,清末民初著名金石學者羅振玉編成《唐代海東藩閥志存》一書。[8]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楊保隆認為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高句麗曾被內遷至內地,並且成為中國內地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團,在唐末五代歷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9]
高句麗王族高麗若光率領高句麗遺民1799人亡命到日本,在日本武藏國[10]開拓高麗郡,並建立高麗神社。[11]
高句麗人亡國後成為中國境內一個重要的少數民族,經過遼、金、元、明等朝代的歷史變遷,高句麗人最終入中原,融入漢族。
爭議
對於高句麗的歷史歸屬,中國大陸、朝鮮與韓國學者存在爭議。2004年8月22日,中韓兩國就高句麗歷史問題達成《五項諒解事項》[12]:337。此後,兩國領導人都在不同場合表示遵守《五項諒解事項》,學術與政治分開,現實與歷史分開,正確對待,妥善處理,不讓爭議影響兩國關係[13][14]。
名人
參考文獻
- ^ 《新唐書·高麗傳》:「總章二年,己巳二月,王之庶子安勝,率四千餘戶,投新羅。」
- ^ 《通典》186載:「其後、餘眾不能自保,散投新羅,靺鞨。」
- ^ 《三國史記·新羅本紀六》載:「高句麗貴臣淵淨土(蓋蘇文弟)以城十二、戶736、口3543來投。」
- ^ 三国志 扶余國有君王,皆以六畜名官,有馬加、牛加、豬加、狗加、大使、大使者、使者。. [2010-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02).
- ^ 高句丽族属溯源. [2010-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 ^ 靺鞨诸部与渤海建国集团. [2010-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8).
- ^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九》;《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九下》。
- ^ 高句麗遺民高足酉墓志銘考釋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09-30.,搜文網,2006年4月29日。
- ^ 存档副本. [2009-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03).
- ^ 大約在今日日本首都附近,具體位置是:埼玉縣全縣、東京都隅田川以東的陸地及神奈川縣東北部
- ^ 高麗神社網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07年3月28日驗證。
- ^ 宋成有 等. 《中韩关系史-现代卷》. 北京: 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4年1月. ISBN 978-7-5097-5142-8.
- ^ 温家宝:中韩无领土问题 历史研究要讲两分开原则. 中國新聞網. 2007-04-06 [2019-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5).
- ^ 《當代韓國》. 2007年3月, (春季號): 6.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