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施伯

由IamNotyet在話題加上「韋昭《國語注》認為」數字上作出的最新留言:13 年前

關於施父與施伯

在下有一疑問:施父與施伯在記載上出現的年代十分相近,自桓九年至莊九年(前703~前685)僅相距十八年,桓公死時應尚在壯年,則兄弟行的施父亦未必甚老,相距十八年,施父未必已死,則《國語》之施伯與《左傳》之施父視為父子而不是同一人的根據似嫌薄弱。

或曰:古無本人得氏之例,故知是兩人。

但古書原有追書之例,如魯之公子彄,孝公之子,惠公之弟,臧氏之祖,本人尚未獲賜氏,但隱公五年《左傳》稱之為「臧僖伯」;又如宋之孔父嘉、華父督,亦非本人獲氏,而《左傳‧桓公二年》曰:

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殺孔父而取其妻。公怒,督懼,遂弒殤公。君子以督為有無君之心,而後動於惡,故先書弒其君。會於稷,以成宋亂,為賂故,立華氏也。宋殤公立,十年十一戰,民不堪命。孔父嘉為司馬,督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馬則然。」已殺孔父而弒殤公,召莊公於鄭而立之,以親鄭。以郜大鼎賂公,齊、陳、鄭皆有賂,故遂相宋公。

不但說宋督攻「孔氏」,後又明言「立華氏」,「孔氏」之稱尚可說是指孔父的家,而「華氏」能說是集合諸侯為華父蓋房子嗎?當然是說建立「華氏」的政權。凡此皆追稱之例。

再來,古來本有此一書稱人為某,另一書稱人為另一名之例。《左傳》、《國語》之間更是不乏其例。如晉之屠蒯,〈檀弓〉稱為杜簣;楚之申包胥,《戰國策》稱為棼冐勃蘇。大致《國語》諸書為後人整理而成,本是篇章錯雜,而又加以漢時語音變化,所以有轉寫譌誤之處。杜簣之於屠蒯、勃蘇之於包胥,皆一音之轉而已。至於施父之於施伯,於兩處本書皆屬孤見,並沒有證據證明兩者不是同一人之異稱,而是父子關係。且前亦言過,桓公與施父為兄弟行,惠公三子除隱公明顯較長外,並沒有證據證明施父跟桓公亦相差多歲,《左傳》於桓公九年記載施父,《國語》於莊公九年記載施伯,相距僅十八年,如以桓公死時尚不到四十歲計之,施父在莊九年未必已死,遽然以施伯為施父之子而不是同一人,未必有明確根據。非也 (留言) 2010年12月7日 (二) 18:24 (UTC)回覆

加上「韋昭《國語注》認為」數字

在下認為,加上這幾個字,表示「話是韋昭說的」,而條目本身不對此說置可否,聊表有此一說,應是較為嚴謹的。魯國施氏之世系本是難考,韋昭《注》也僅能聊備一說。且先秦典籍篇章錯雜,彼此矛盾之異說甚多,於註疏說法之取捨本該更嚴謹些才是。比如同是《管子》,〈大匡〉與〈小匡〉一記施伯欲殺管仲,一記施伯放管仲,雖都有說施伯看出齊國想重用管仲,但記載施伯最後向魯僖公說的建議卻不一樣,先生也只能兼引之以存疑而已。有此一說者,只是有此一說,真的與否,闕疑可也。非也 (留言) 2010年12月8日 (三) 17:53 (UTC)回覆

註釋中我已列明來源,正文完全不需要加入。另請弄清楚韋昭注的這一條現在沒有可靠來源來質疑,而您的個人意見不是可靠來源。—星光下的人 (留言) 2010年12月9日 (四) 05:06 (UTC)回覆

雖在註釋中列明,但未必不能在正文加這幾個字。韋昭的這一條也沒有更可靠的來源來證明,您的個人意見也未見得是可靠來源。非也 (留言) 2010年12月9日 (四) 18:34 (UTC)回覆

返回 "施伯"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