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爾納鐸
格萊福的聖伯爾納鐸(法語:St. Bernard de Clairvaux,1090年—1153年8月20日,天主教譯為聖伯爾納多),天主教熙篤會隱修士,格萊福隱修院創院院長,修道改革運動的傑出領袖,被尊為中世紀神祕主義之父,也是極其出色的靈修文學作家。
格萊福的聖伯爾納鐸 St. Bernard of Clairvaux | |
---|---|
修道院院長、教會聖師、流蜜聖師 | |
出生 | 1090年 法國方丹萊第戎 |
逝世 | 1153年8月20日 法國格萊福隱修院 | (62—63歲)
敬禮於 | 天主教 聖公會 信義會 |
封聖 | 1174年1月18日 由教宗歷山三世 於羅馬 |
主要朝聖地 | 法國特魯瓦主教座堂 法國關下城 |
瞻禮 | 8月20日 |
象徵 | 熙篤會白袍、魔鬼鏈、白犬 |
主保 | 熙篤會、勃艮第、直布羅陀、劍橋大學王后學院、施派爾主教座堂、聖殿騎士團、養蜂人、製燭者、格萊福監獄、方丹萊第戎 |
生平
聖伯爾納鐸出生於第戎附近的一個法蘭西貴族家庭。他受教宗額我略七世和克呂尼修道院革新運動的影響,受過三藝制教育(文法、修辭學與邏輯學)。他本是有志從軍,但19歲那一年母親去世,為遵從母親遺志,於22歲(1112年),帶着三十位親友進入位於熙篤荒僻河谷中的熙篤會修院,成為修士。[1][2][3]這是一所極為嚴格和熱誠的修道院。三年後他即受委任為格萊福隱修院明的院長。
他有着極大的感染力,引領自己曾為公爵的父親與兩位兄弟捨棄家財一同修道。當時有這樣的一句話「做母親的把兒子藏起來、做妻子的把丈夫藏起來、朋友把朋友藏起來」,免得他們受感化去做修道士。他擁有優美的人格,口才很好,擅長講道與寫作,會寫神學論文以及美妙的詩歌。他以優秀的口才與文才,高舉教宗與聖母,終止教會的分裂。[4]明谷的第一間修道院是他建立的,他以修道院長的身分影響了整個歐洲。他是中世紀第一個偉大的神秘主義者,也是苦修的簡樸生活與個人靈修運動的領導人。他強調天主之愛,並相信基督徒要愛天主才能認識天主。而人類對物質的貪戀可以藉着祈禱與自律而改變成為對基督的熱愛。聖伯爾納鐸雖然是一位出世的修士,但對於當時的政治也並非不聞不問。他在1130年介入了選擇新教宗的爭論,他堅決支持教宗必須擁有高尚的道德生活,並且不厭其煩地嘗試說服所有的歐洲人與他站在同一立場。他促成國王路易七世與封建臣民的和解、為聖殿騎士團制定規章、譴責亞伯拉德的經院理性主義,甚至發起了第二次十字軍。
聖伯爾納鐸最終精力耗竭而逝世,享年62歲。[5]他在1174年1月18日被教宗歷山三世冊封為聖人,1830年被教宗庇護八世授予「教會聖師」的名銜。
神學觀點
聖伯爾納鐸並不贊同純粹循理性之路親近天主,他強調必須要愛與知識並重。他將愛分為四種層次:(1)為自己而愛人,(2)為自己而愛天主,(3)為天主而愛天主,(4)為天主而愛人。愛的最高境界完全是上主自己的工作,是上主主動更新人,使人成聖。他認為天主與人之間愛的聯合,並非源於理智上的聯合,也不是神性與人性本質上的聯合,而是人在意志上完全順從天主的聯合。[6]
聖伯爾納鐸與亞伯拉德爭論三位一體,實際分歧為對抗辯證法態度。他依循西多會的教規,認為祈禱與沉思才是精神追求,辯證法則奢華。他遣責亞伯拉德以邏輯解釋三一神的存在與本質。他認為每一個本質、形式、屬性、至善、智慧、美德和力量,都是真正的上帝。他同意使用不同的概念稱呼上帝,但不允許進一步解釋。他明白解釋需要區別意義,必須使用辯證法。他沒有完全排斥理性,但對於世俗知識中冷靜、無情的理性感到不滿意。他相信只有融合了熱愛上帝的情感的理性[7],才能進行神秘的思辯,透過認識耶穌而達到。
主保教堂
參考文獻
- ^ 陶理,《基督教兩千年史》,李伯明、林牧野合譯, (香港:海天書樓,2001),268,305,
- ^ Geoffrey Hanks, 70 Great Christians Changing the World (Ross-shire, Scotland: Christians Focus Publications, 1992), 89.
- ^ 郭鴻標,《諄諄善諫的修士─聖伯爾拿》 (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2),1。
- ^ 顏路裔,《名人軼事》, (香港:道聲出版社,1983),48-49。
- ^ 陶理,《基督教兩千年史》,267-268。
- ^ 郭鴻標,5。
- ^ 趙, 敦華. 基督教哲學1500年.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 263–265. ISBN 978-7-01-0019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