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洛伐克的納粹大屠殺運輸
納粹大屠殺期間,斯洛伐克在1942年和1944至1945年分兩波驅逐絕大多數猶太人。1942年,18746名猶太人分18批運到奧斯威辛集中營,另外3.9至4萬[注 1]分38批運到馬伊達內克與索比堡滅絕營,以及波蘭總督府盧布林地區的眾多隔都。全年驅逐的猶太人總數達57628名,僅數百人返回。1944至1945年,1.35萬猶太人逐至奧斯威辛集中營,另有少數運往薩克森豪森、拉文斯布呂克、貝爾根-貝爾森和泰雷辛施塔特集中營。兩波驅逐共導致斯洛伐克境內6.7至8.9萬猶太人死亡。
日期 | 1942年和1944至1945年 |
---|---|
地點 | 斯洛伐克國、德佔波蘭 |
目標 | 斯洛伐克猶太人 |
發起人 | 斯洛伐克國、納粹德國 |
死亡 | 5.7萬(1942年) 一萬(1944至1945年) 合計:6.7萬 |
背景
1938年9月《慕尼黑協定》簽署後,斯洛伐克陷入政治危機[5]。保守的斯洛伐克人民黨抱持族裔民族主義立場[6][7],單方面在捷克斯洛伐克宣佈實施斯洛伐克自治。斯洛伐克1940年約有8.9萬猶太人,他們很快淪為迫害目標。1938年11月,斯洛伐克把7500名一貧如洗或沒有公民身份的猶太人逐往匈牙利邊境。數月後這些猶太人獲許返回,但斯洛伐克不過是為1942年的行動熱身。[8][9]
1939年3月14日,斯洛伐克國在德國支持下宣告獨立。大批猶太人在亞利安化(Aryanization)期間失去工作和財產,許多人一貧如洗並引發社會問題,斯洛伐克政府為「解決」問題決定驅逐失業猶太人。斯洛伐克與納粹德國達成初步協議,把兩萬工作年齡的猶太人逐至德佔波蘭,並按每人五百帝國馬克支付「重新安置費」。這只是驅逐所有猶太人的第一步,失去勞動力的猶太人家庭經濟情況必然進一步惡化。[10][11]
納粹德國一直努力落實儘可能多殺猶太人的「最終解決方案」。1939年,德佔波蘭的盧布林地區劃為「猶太人保留地」。1942年,納粹德國和斯洛伐克都把猶太人趕到這裏。黨衛隊1941年下半年開始制訂「萊茵哈德行動」,把盧布林的猶太人遣送貝烏熱茨、索比堡、特雷布林卡滅絕營,為斯洛伐克和德國的猶太人騰出位置。[12]
1942年
初期
德國和斯洛伐克政府1942年2月批准代號「大衛行動」(Aktion David)[13][14]的初步驅逐計劃,把七千名16至35歲猶太單身女子逐至奧斯威辛集中營、1.3萬16至45歲單身男子趕到馬伊達內克滅絕營充當強制勞工[11][15]。黨衛隊官員兼「猶太人顧問」(Judenberater)迪特·威斯利西尼(Dieter Wisliceny)與斯洛伐克官員向驅逐人群承諾妥善安排,經過一段時間就讓他們回家[16]。許多猶太人起初覺得主動上報接受驅逐總比全家面臨報復強[17],在驅逐令下還是有三千女子拒絕從命,逃避手段如假結婚、投奔親戚、或是其他民族友人臨時把她們藏起來。赫林卡衛隊(Hlinka Guard)想方設法達成目標,[18]但此次驅逐的一共只有3800名女子和4500名男子[19]。斯洛伐克婦女是奧斯威辛集中營首批犯人,拉開「納粹大屠殺歷史新篇章」。犯人抵達後,奧斯威辛集中營開始轉變成滅絕營[20]。
斯洛伐克中央經濟辦事處下屬第14處組織運輸[21],斯洛伐克交通部提供運送牲畜的列車[22][23]。赫林卡衛隊、志願黨衛隊(Freiwillige Schutzstaffel)、憲兵負責圍捕猶太人、守衛運輸中轉站,直到把猶太人裝進擁擠的牲畜列車[24][23]。經過計算和編排,列車在清晨4點28分抵達恰德察附近的斯洛伐克邊境[25][注 2]。上午8點半,茲瓦爾東(Zwardoń)的赫林卡衛隊把列車移交德國保護警察(Schutzpolizei)[29][24][30],當天下午列車抵達奧斯威辛[31],次日早上開到馬伊達內克[30]。
首輛列車1942年3月25日晚上八點從波普拉德出發[27][32],威斯利西尼列車開動前在站台向驅逐的猶太人聲稱,完成德國準備的工作後他們就能回家。這些人對前途命運一無所知,心裏儘量保持樂觀。據倖存者回憶,前兩輛開往奧斯威辛的女子列車還有人唱起希伯來語和斯洛伐克語歌曲。[33]1942年前兩輛列車運到奧斯威辛的女子比較年青和健壯,倖存人數多於之後[34]。東斯洛伐克大部分猶太人屬哈雷迪教派,結婚年齡偏早,故大部分驅逐女子更年輕,大部分不超過21歲。布拉迪斯拉發的猶太女子婚齡略遲,驅逐者平均年齡更大,但也有四成不超過21歲。[32]
日期 | 起點 | 終點 | 人數 | |||
---|---|---|---|---|---|---|
3月25至26日[27][35] | 波普拉德 | 奧斯威辛 | 997[31] | |||
3月27日 | 日利納 | 馬伊達內克 | 1000[36] | |||
3月27至28日 | 帕特龍卡 | 奧斯威辛 | 798[35][37]、1000[38]、1002[26]三種說法 | |||
3月28至30日 | 塞雷德 | 馬伊達內克 | 1000[36][39] | |||
3月30至31日 | 諾瓦基 | 馬伊達內克 | 1003[36][25] | |||
4月1至2日 | 帕特龍卡 | 奧斯威辛 | 965[40][41] | |||
4月2至3日[27] | 波普拉德 | 奧斯威辛 | 997[35][42] | |||
4月5日 | 日利納 | 馬伊達內克 | 1495[36] | |||
大部分內容還可從以下文獻查證:[38] |
運往盧布林
1942年4月10日,黨衛隊高官萊因哈德·海德里希到訪布拉迪斯拉發,與沃伊捷赫·圖卡一致同意今後的驅逐以家庭為目標,徹底清除斯洛伐克的猶太人[43][44]。新手段表面上是防止家人分離,同時解決照顧兒童與老人的問題[23]。4月11日,斯洛伐克開始把一個個家庭運往盧布林地區[43][44],此舉擾亂黨衛隊在盧布林的計劃。黨衛隊原計劃把身強力壯的斯洛伐克猶太男子運到馬伊達內克滅絕營,但卻不得不在已經人滿為患的盧布林地區隔都騰出位置,容納列車帶來的無數家庭。[19]無論裝載人數還是列車長度,斯洛伐克的列車都超過其他向盧布林地區運送猶太人的列車[30]。
列車經過納文丘夫和盧布林的鐵路分配站,兩站均有黨衛隊高官駐守。列車經過盧布林時通常會把身體健壯的男子選出送到馬伊達內克滅絕營勞作,其他人則送到鐵路沿線隔都。列車經過納文丘夫後,猶太人運到強制勞役點,大部分無需和家人分開。[45]列車把共計三萬受害者[46]運到隔都,原有居民已在不久前逐往貝烏熱茨或索比堡滅絕營[19],這種用外來猶太人取代謀殺受害者的政策人稱「旋轉門」[47]。最後一批開往盧布林地區的牲畜列車在1942年6月上半月抵達,十輛列車在馬伊達內克短暫停留,健壯的男子(基本是15至50歲)選為勞工,其他人繼續開往索比堡,絕大多數難逃一死[43][48]。
為防逃跑,目標僅在四小時前獲知驅逐消息,毆打、強制剃鬚,甚至徹底搜查沒收隱藏貴重物品的行徑屢見不鮮[49]。部分猶太人靠賄賂警衛和地方官員逃脫一次,但大多都會裝上下一列列車[50],還有人利用手中權力強姦猶太婦女[51]。猶太人只能攜帶50公斤個人物品,但也經常被盜[52]。部分猶太人擁有免於驅逐的官方豁免,但仍有些遭地方當局驅逐[53]。
大部分猶太人在盧布林地區隔都短暫停留就被逐往滅絕營,僅少數能在隔都生活數月到數年[43][2]。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運到波尼亞托瓦、孔斯科沃拉、克里奇夫(Krychów)等強制勞役營[54]。出人意料的是,受害者抵達盧布林地區後很快與留在斯洛伐克的猶太人取得聯糸,許多人設法救援[55]。隨着時間的推遲,斯洛伐克猶太人和波蘭猶太人的最終命運嚴格保密,「密封在『萊茵哈德行動』框架內」[56]。直接運到馬伊達內克的男子估計有8500人,1943年7月僅883人存活[19][57],盧布林地區隔都清理後又有數千斯洛伐克猶太人運到馬伊達內克,絕大多數馬上被害[57]。馬伊達內克滅絕營在「豐收節行動」期間槍殺剩下的斯洛伐克猶太人,盧布林地區只有登布林-伊雷娜德國空軍營的約百名斯洛伐克猶太人殘留[58]。
日期 | 起點 | 第一目的地 | 第二目的地 | 人數 | 註釋 |
---|---|---|---|---|---|
4月11[59]至13日[60] | 特爾納瓦 | 盧巴爾圖夫/馬伊達內克 | 卡米恩卡、菲爾列伊 | 1040 | 首輛列車運送約九百猶太人到盧巴爾圖夫,第二輛680人,這些人很快運到別處,其中又以菲爾列伊和奧斯特魯夫為主[61]。 |
4月14[36]至15日[60] | 尼特拉 | 盧巴爾圖夫/馬伊達內克 | 盧布林地區奧斯特魯夫 | 1038 | |
4月16[38]至17日[62] | 尼特拉 | 雷約維茨/馬伊達內克 | 特拉夫尼基 | 1048 | 約840名猶太人抵達雷約維茨[62]。 |
4月20日[62] | 尼特拉 | 雷約維茨 | 1030 | ||
4月21[39]至22日[63] | 托波爾恰尼/斯利德 | 奧波萊 | 1001 | 五輛列車把4302人運到奧波萊,僅1400人留在當地隔都,其他送到勞役營[63]。 | |
4月27日 | 瓦赫河畔新梅斯托、皮耶什佳尼、赫洛霍韋茨 | 奧波萊 | 波尼亞托瓦 | 1179至1382[4] | |
5月5[36]至7日[60] | 特雷比紹夫 | 盧巴爾圖夫/馬伊達內克 | 卡米恩卡 | 1040 | 841名斯洛伐克猶太人抵達盧巴爾圖夫[60]。 |
5月6[36]至8日[64] | 米哈洛夫采 | 武庫夫 | 1038 | 斯洛伐克猶太人在武庫夫住到1943年5月2日隔都清理[65]。 | |
5月7[36]至9日[64] | 米哈洛夫采 | 武庫夫 | 1040 | ||
5月8日 | 米哈洛夫采 | 緬濟熱茨 | 1001[36]或1025[66] | ||
5月11日[67] | 胡門內 | 海烏姆 | 1009 | 黨衛隊沒收猶太人的行李,有些猶太人到謝德利什切水務局工作,其他在5月22至23日逐往索比堡滅絕營,隔都在1942年11月5至9日清理[67]。 | |
5月12日[67] | 日利納 | 海烏姆 | 1002 | ||
5月13日[68] | 普雷紹夫 | 登布林-伊雷娜 | 1040 | 1942年10月15日,大部分斯洛伐克猶太人逐往特雷布林卡滅絕營[68],盧布林地區基本只有德國空軍為附近機場保留的約百名斯洛伐克猶太人殘留。這些人1944年7月22日送往琴斯托霍瓦,僅數十人迎來解放。[57][69][68] | |
5月14日[68] | 普雷紹夫 | 登布林-伊雷娜 | 1040 | ||
5月17[36]至20日[70] | 巴爾代約夫 | 孔斯科沃拉[70] | 1025[70]或1028 | 首批送到孔斯科沃拉的猶太人有七百名老人與兒童[70],第二批6月2日前抵達。斯洛伐克猶太人在孔斯科沃拉務農但食品嚴重不足。孔斯科沃拉十月上旬清理,除五百至千名工匠逐往當地勞役營外,其他猶太人在圍捕時或魯迪附近溝壑槍殺[71] | |
5月18日 | 巴爾代約夫 | 奧波萊 | 波尼亞托瓦 | 1015 | |
5月19日 | 弗拉諾夫 | 奧波萊 | 卡齊米日 | 1005 | |
5月20日 | 梅濟拉博爾采 | 孔斯科沃拉[70] | 1001[36]或1630[70] | ||
5月23或27日[62] | 薩比諾夫/普雷紹夫 | 雷約維茨 | 1630 | 部分斯洛伐克猶太人在雷約維茨當猶太區警察。1942年6或8月,納粹圍捕約兩千猶太人(大部分來自斯洛伐克)運往索比堡,約50到100人從索比堡帶到附近的克里奇夫強制勞役營。[72][73] | |
5月24或28日[62] | 斯特羅普科夫/巴爾代約夫 | 雷約維茨 | 1022 | ||
5月24[27]至25日[62] | 波普拉德 | 雷約維茨 | 1000 | ||
5月25[63]或26日至30日[74] | 日利納 | 奧波萊 | 1000 | ||
5月29日[75] | 斯皮什新村 | 伊茲比察/馬伊達內克 | 1032[36]或1052[75] | 伊茲比察的猶太人居住環境極其擁擠,不久就被轉至貝烏熱茨或馬伊達內克[76]。 | |
5月29[27]至30日[75] | 波普拉德 | 伊茲比察/馬伊達內克 | 1000 | ||
5月30日[27]至6月1日 | 波普拉德 | 索比堡/馬伊達內克 | 1000 | 只有這些列車是直接從斯洛伐克把猶太人運到「萊茵哈德行動」滅絕營。德國政府從暫時把逐至波蘭的猶太人安置在隔都轉為馬上殺害,這些滅絕營便代表着「旋轉門」政策的終點。[77][78] | |
6月2日 | 利普托夫斯基米庫拉什 | 索比堡/馬伊達內克 | 1014 | ||
6月5日 | 布拉迪斯拉發/日利納 | 索比堡/馬伊達內克 | 1000 | ||
6月7日 | 布拉迪斯拉發/日利納 | 索比堡/馬伊達內克 | 1000 | ||
6月8日 | 日利納 | 索比堡/馬伊達內克 | 1001 | ||
6月9日 | 茲沃倫/克雷姆尼察 | 索比堡/馬伊達內克 | 1019 | ||
6月11日 | 諾瓦基 | 索比堡/馬伊達內克 | 1000 | ||
6月12日 | 斯利德/日利納 | 索比堡/馬伊達內克 | 1000 | ||
6月12[27]至13日 | 波普拉德 | 索比堡/馬伊達內克 | 1000 | ||
6月14日 | 諾瓦基/日利納 | 索比堡/馬伊達內克 | 1000 | ||
有兩處第一目的地的列車會在盧布林篩選,健壯的男子(大多15至50歲)送往馬伊達內克[48]。無特別註明的內容基本取自:[36],大部分內容還可從以下文獻查證:[38][79] |
運往奧斯威辛
東線戰事促使德國和斯洛伐克當局暫停向東運送猶太人,此後共計八輛滿載猶太家庭的列車直接開往奧斯威辛。首輛列車7月4日抵達[80],車上人員與後來者一樣首先經過篩選,大部分猶太人、特別是帶着孩子的婦女送毒氣室,不會選作勞力[81][82]。8月1日,沒有豁免的猶太人要麼已經驅逐,要麼逃往匈牙利,列車運輸暫停六周[83],九到十月另有三輛列車開往奧斯威辛[84]。
三月首批斯洛伐克猶太婦女抵達奧斯維辛,此後三個月她們都是集中營僅有的猶太女犯人[34]。八月中旬,大部分斯洛伐克猶太婦女送到奧斯維辛[34]。此時集中營還在建設,情況遠不及建成後[81],犯人主要從事室外勞動,大部分婦女在抵達比克瑙集中營後四個月內死亡[85]。除繁重的體力勞動和飢餓外,許多人死於斑疹傷寒、瘧疾、甚至黨衛隊為遏制疫情下令的大規模處決,其中1942年10月單為控制斑疹傷寒疫情就殺害六千人,其中大部分是斯洛伐克猶太婦女,死者不乏身體健康的犯人。經過12月5日的篩選,比克瑙的斯洛伐克猶太婦女基本消失。[86]6月19日登記的404人僅六周後就只剩45人[87],九成二的驅逐者在1942年結束前喪生,奧斯維辛及其附屬營僅存五到六百斯洛伐克猶太人[88][89],其中約半數爬上行政特權職位,能拿到生存必需品[90]。
日期 | 起點 | 登記女子 | 登記男子 | 死在毒氣室 | 合計 | 註釋 |
---|---|---|---|---|---|---|
4月12至13日 | 斯利德[39][38] | 443 | 634 | 1077 | 運送單身男女和尚未生子的夫婦[91]。 | |
4月17日 | 日利納[38] | 27 | 973 | 1000 | ||
4月19日 | 日利納[38] | 536 | 46 | 1000 | ||
4月22至23日 | 波普拉德[27][38] | 457 | 543 | 1000 | ||
4月24日 | 日利納[38] | 558 | 442 | 1000 | ||
4月29日 | 日利納[38] | 300 | 423 | 300 | 1054 | 為達成人數目標增加有孩子的家庭[91]。 |
6月19至20日 | 日利納[87] | 255 | 404 | 341 | 1000 | |
7月3至4日 | 日利納[92] | 108 | 264 | 628 | 1000 | 首次專向奧斯威辛運送猶太家庭,首次在比克瑙篩選犯人,還是地堡二號毒氣室殺害的首批猶太人[91][82]。 |
7月10至11日 | 日利納[92] | 148 | 182 | 670 | 1000 | |
7月16[92]至18日 | 日利納[92] | 178 | 327 | 459 | 1000 | |
7月24至25日 | 日利納[92] | 93 | 192 | 715 | 1000 | |
7月31日至8月1日 | 日利納[92] | 75 | 165 | 608 | 848 | 8月1日,沒有豁免的猶太人要麼已經驅逐,要麼逃往匈牙利,列車運輸暫停六周[83]。 |
9月19日 | 日利納[84] | 71 | 206 | 723 | 1000 | 最後一次專門運輸勞役營猶太人,特別是心理或生理缺乏人士[93]。 |
9月23日 | 日利納[84] | 67 | 294 | 639 | 1000 | |
10月20至21日 | 日利納[28][92] | 78 | 121 | 649 | 848或860[92] | |
如無特別說明,起點參考文獻:[94],其他信息文獻:[35],大部分內容還可從以下文獻查證:[95]。 |
小結
1942年3月25日至10月20日,斯洛伐克共驅逐約5.77萬猶太人[注 3],佔總數三分之二[96][97]。從斯洛伐克出發的63批次列車是弗朗茨·諾瓦克(Franz Novak)安排[98]。猶太人的經濟條件、住在農村還是城市、信奉的教派對驅逐與否影響很大:東斯洛伐克的澤普林與薩里斯地區猶太人口減少八成五到九成,驅逐告一段落後日利納還有近半數猶太人留存[99]。猶太人驅逐前,短暫關在斯洛伐克的集中營,其中日利納26384人[28]、帕特龍卡7500人[26]、波普拉德7000人[27]、斯利德4160[100]或4463人[101],諾瓦基四至五千人[102]。18批次列車把18746人運到奧斯威辛[46],38批次攜帶3.9到4萬人[注 1]開往盧布林地區的隔都、集中營、滅絕營[103][24]。僅數百人(有說250[104]或800人[105])活到戰爭結束[24][106]。捷克歷史學家丹尼爾·普蒂克(Daniel Putík)估計1942年遣送奧斯威辛的猶太人存活率僅1.5個百分點,逐往盧布林地區的基本全部喪生[107]。
1943年,德國與斯洛伐克人民黨激進派企圖恢復大屠殺運輸,但因斯洛伐克溫和派反對沒有成行,猶太人得到兩年時間喘息[108][109]。
1944至1945年
斯洛伐克游擊隊(Slovak Partisans)活動日趨頻繁,導致德國於1944年8月29日悍然入侵,游擊隊發動全面起義回應。叛軍佔領中斯洛伐克大範圍地區,但還是在十月結束前戰敗[110]。為驅逐和殺害斯洛伐克境內殘留的約2.5萬猶太人,黨衛隊成立H別動隊(Einsatzgruppe H)[111],黨衛隊斯洛伐克國土安全衛隊(SS-Heimatschutz Slowakei)、第218防禦小組(Abwehrgruppe 218)、赫林卡衛隊應急部隊(Pohotovostné oddiely Hlinkovej gardy)等斯洛伐克地方部隊協助[112][113]。1942年免遭驅逐的猶太人大多住在西斯洛伐克[114],德軍入侵後逃往山區[115]。
據斯洛伐克歷史學家伊萬·卡梅內克(Ivan Kamenec)估算,驅逐的1.35萬猶太人,死亡約一萬[110][116][117],以色列歷史學家吉拉·法特蘭(Gila Fatran)、捷克歷史學家倫卡·辛德拉諾娃(Lenka Šindelářová)認為足以驗證的驅逐人數就有14150人,真實人數可能更高[118][119]。至少6734、最多7936人運到奧斯威辛[107],五千送往拉文斯布呂克、薩克森豪森、貝爾根-貝爾森、泰雷辛施塔特。共1600名婦女與兒童(猶太人為主),478名男子(除猶太人外不乏羅姆人和政治反對派)遣送拉文斯布呂克。約1550至1750名男子(猶太人為主)逐往薩克森豪森,約兩三百人從斯利德運到貝爾根-貝爾森,主要針對異族通婚的猶太人和保持完整的猶太家庭。1454至1467名猶太人逐至泰雷辛施塔特,其中以老人、孤兒、帶着孤童的婦女為主。[120]1945年1月19日至3月31日,約兩三百名斯洛伐克政治犯運到毛特豪森[121]。關押在德國納粹集中營的犯人許多轉送附屬營,大部分在軍工行業做工[122]。斯利德開出的四輛列車在營地篩選,車廂分別送往薩克森豪森、貝爾根-貝爾森、拉文斯布呂克、泰雷辛施塔特[120]。納粹銷毀大部分文獻,致使大量運輸細節已不可考,歷史學家只能靠倖存者講述還原[123][116][124]。
日期 | 起點 | 終點 | 人數 | 註釋 |
---|---|---|---|---|
9月1日 | 恰德察 | 奧斯威辛 | 上百 | 營地登記的只有六男八女,72名男子和數量不明的女子趕入毒氣室[125]。 |
9月5日 | 恰德察 | 奧斯威辛 | 營地登記的只有一男二女,送毒氣室的人數不明[125]。 | |
9月20日 | 不明 | 奧斯威辛 | 177 | 146人進毒氣室,其他人登記[125]。法特蘭估計三次運輸共驅逐四百猶太人[119]。 |
9月30日 | 斯利德 | 奧斯威辛 | 1860 | [126][127] |
10月3日 | 斯利德 | 奧斯威辛 | 1836 | [128][127] |
10月10[128]至12日[129] | 斯利德 | 奧斯威辛 | 1882或1890 | [128][127] |
10月17[130]至19日[131] | 斯利德 | 奧斯威辛 | 862或920[130][127] | 登記113名猶太婦女[131] |
11月2日 | 斯利德 | 奧斯威辛 | 920或930 | 奧斯維辛毒氣室在11月1日過後不再動用,故集中營不再篩選,直接登記所有人[128][132][133]。 |
11月2至3日 | 普雷紹夫 | 拉文斯布呂克 | 364 | 大部分是猶太人,也有羅姆人[134]。法特蘭估算普雷紹夫驅逐的猶太人約有百名[119]。 |
11月9日 | 伊拉瓦 | 德國 | 183 | 猶太人只佔少數,德國官員還稱前一周還有百人從伊拉瓦運到德國[125], 法特蘭估算伊拉瓦驅逐的猶太人約有百名[119]。 |
約11月15日 | 斯利德 | 拉文斯布呂克 | 488 | 猶太人[134] |
11月16日 | 斯利德 | 薩克森豪森、貝爾根-貝爾森 | 六至八百(薩克森豪森) 一至兩百(貝爾根-貝爾森) |
大部分是猶太人,另有部分「雜種」送到貝爾根-貝爾森[134]。 |
11月28日 | 普雷紹夫 | 拉文斯布呂克 | 53 | 婦女和兒童,大部分是猶太人[135]。 |
12月2至3日 | 斯利德 | 薩克森豪森、拉文斯布呂克、泰雷辛施塔特 | 約580(薩克森豪森) 160至200(拉文斯布呂克)[135] 416[136]或421(泰雷辛施塔特)[135] |
運往薩克森豪森的包括猶太人與政治犯,運往拉文斯布呂克的犯人包含猶太婦女,運往泰雷辛施塔特的全是猶太人[135]。斯洛伐克歷史學家卡塔琳娜·赫拉德斯卡聲稱列車12月23日抵達泰雷辛施塔特,其中有382人倖存[136]。 |
約1月10日 | 凱日馬羅克 | 拉文斯布呂克 | 47 | 婦女和兒童(猶太人為主、另有部分羅姆人),還有少量政治犯[135]。 |
1月16日 | 斯利德 | 薩克森豪森、拉文斯布呂克、泰雷辛施塔特 | 370(薩克森豪森) 260至310(拉文斯布呂克) 127[135]或129[136](泰雷辛施塔特) |
運往薩克森豪森的是政治犯和猶太男子,猶太婦女逐至拉文斯布呂克,運往泰雷辛施塔特的猶太人大多無法勞作[135]。列車1月19日抵達泰雷辛施塔特,127人倖存[136]。 |
3月9至12日 | 斯利德 | 泰雷辛施塔特 | 548 | 赫拉德斯卡聲稱546人倖存[128][136]。 |
3月31日至4月7日 | 斯利德 | 泰雷辛施塔特 | 354 | 赫拉德斯卡聲稱352人倖存[128][136]。 |
估計約有一萬驅逐人士死亡[116],九至十月開往奧斯威辛的列車經過篩選,大部分犯人馬上送入毒氣室,所以這些列車死亡率最高。運往德國集中營的列車死亡率約二成五到半數,逐至泰雷辛施塔特隔都的存活率達到九成八。[137]薩克森豪森、拉文斯布呂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為總體戰需要強迫囚犯勞動,無法工作的不論種族或宗教信仰都會被殺,死亡率居高不下,還有不少人死於死亡行軍[138]。斯洛伐克境內遇害的猶太人在數百[110]到兩千範圍[119][139],1945年3至4月迎來蘇聯紅軍解救的約10850人[119][140]。
目的地 | 遇害佔比 | 驅逐人數 | 註釋 | |
---|---|---|---|---|
奧斯威辛集中營 | 最多 | 6734至7936 | ||
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 三到五成 | 兩三百 | 逐至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的兒童極少倖存[141]。 | |
拉文斯布呂克集中營 | 低於三成 | 約兩千 | ||
薩克森豪森集中營 | 至少兩成半 | 1550至1750 | ||
泰雷辛施塔特隔都 | 兩個百分點(40人[136]) | 1454至1467 | 赫拉德斯卡聲稱死者屬自然死亡[136]。 | |
未驅逐 | 數百[110]至兩千[119][139] | 10850人倖存[119] | ||
如無特別說明,所有內容取自文獻:[107] |
註釋
腳註
- ^ 1.0 1.1 Hradská 1996,第82頁.
- ^ 2.0 2.1 Silberklang 2013,第296頁.
- ^ Crago 2012,第608頁.
- ^ 4.0 4.1 Silberklang 2013,第296–297頁.
- ^ Rajcan, Vadkerty & Hlavinka 2018,第843頁.
- ^ Hutzelmann 2018,第19頁.
- ^ Paulovičová 2018,第5頁.
- ^ Rajcan, Vadkerty & Hlavinka 2018,第843–844頁.
- ^ Johnson 2005,第316頁.
- ^ Rajcan, Vadkerty & Hlavinka 2018,第843, 845–847頁.
- ^ 11.0 11.1 Longerich 2010,第324–325頁.
- ^ Longerich 2010,第294–295頁.
- ^ Kamenec 2007,第217頁.
- ^ 14.0 14.1 Oschlies 2007.
- ^ Büchler 1996,第301頁.
- ^ Büchler 1996,第302頁.
- ^ Bauer 2002,第177–178頁.
- ^ Büchler 1991,第302–303頁.
- ^ 19.0 19.1 19.2 19.3 Longerich 2010,第325頁.
- ^ Büchler 1996,第306–307頁.
- ^ Bauer 1994,第66頁.
- ^ Hilberg 2003,第777頁.
- ^ 23.0 23.1 23.2 Ward 2013,第230頁.
- ^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Rajcan, Vadkerty & Hlavinka 2018,第847頁.
- ^ 25.0 25.1 Nižňanský, Rajcan & Hlavinka 2018,第874頁.
- ^ 26.0 26.1 26.2 Rajcan 2018,第855頁.
- ^ 27.00 27.01 27.02 27.03 27.04 27.05 27.06 27.07 27.08 27.09 Rajcan 2018,第879頁.
- ^ 28.0 28.1 28.2 Rajcan 2018,第889頁.
- ^ Hutzelmann 2018,第32頁.
- ^ 30.0 30.1 30.2 Silberklang 2013,第294頁.
- ^ 31.0 31.1 Ghert-Zand 2020.
- ^ 32.0 32.1 Büchler 1996,第304頁.
- ^ Büchler 1996,第304–305頁.
- ^ 34.0 34.1 34.2 Büchler 1996,第308頁.
- ^ 35.0 35.1 35.2 35.3 Büchler 1996,第320頁.
- ^ 36.00 36.01 36.02 36.03 36.04 36.05 36.06 36.07 36.08 36.09 36.10 36.11 36.12 Büchler 1991,第166頁.
- ^ Czech 1997,第150頁.
- ^ 38.00 38.01 38.02 38.03 38.04 38.05 38.06 38.07 38.08 38.09 Fatran 2007,第180頁.
- ^ 39.0 39.1 39.2 Nižňanský, Rajcan & Hlavinka 2018,第881頁.
- ^ Büchler 1996,第305, 320頁.
- ^ Czech 1997,第152頁.
- ^ Czech 1997,第153頁.
- ^ 43.0 43.1 43.2 43.3 Longerich 2010,第325–326頁.
- ^ 44.0 44.1 Kamenec 2007,第222–223頁.
- ^ Silberklang 2013,第295頁.
- ^ 46.0 46.1 Hilberg 2003,第785頁.
- ^ Silberklang 2013,第299, 301頁.
- ^ 48.0 48.1 Büchler 1991,第159, 166頁.
- ^ Sokolovič 2013,第346–347頁.
- ^ Kamenec 2011,第107頁.
- ^ Sokolovič 2013,第347頁.
- ^ Nižňanský 2014,第66頁.
- ^ Paulovičová 2012,第305頁.
- ^ Büchler 1991,第159, 161頁.
- ^ Büchler 1991,第160頁.
- ^ Büchler 1991,第153頁.
- ^ 57.0 57.1 57.2 Büchler 1991,第159頁.
- ^ Büchler 1991,第159–160頁.
- ^ Kamenec 2007,第222頁.
- ^ 60.0 60.1 60.2 60.3 Kuwałek 2012,第673頁.
- ^ Kuwałek 2012,第673–674頁.
- ^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Dean 2012,第704頁.
- ^ 63.0 63.1 63.2 Crago & White 2012,第689頁.
- ^ 64.0 64.1 Crago 2012,第679頁.
- ^ Crago 2012,第680–681頁.
- ^ Crago 2012,第684頁.
- ^ 67.0 67.1 67.2 Crago 2012,第624頁.
- ^ 68.0 68.1 68.2 68.3 Crago 2012,第638頁.
- ^ Farkash 2014,第77頁.
-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Crago 2012,第655頁.
- ^ Crago 2012,第655–656頁.
- ^ Dean 2012,第704–705頁.
- ^ Büchler 1991,第158頁.
- ^ Yad Vashem 2009,第552頁.
- ^ 75.0 75.1 75.2 Kuwałek & Dean 2012,第641頁.
- ^ Kuwałek & Dean 2012,第640–642頁.
- ^ Longerich 2010,第325–326, 358頁.
- ^ Silberklang 2013,第296, 301–302頁.
- ^ Silberklang 2013,第303–306頁.
- ^ Longerich 2010,第333–334頁.
- ^ 81.0 81.1 Büchler 1996,第313頁.
- ^ 82.0 82.1 Longerich 2010,第326, 345頁.
- ^ 83.0 83.1 Bauer 1994,第97頁.
- ^ 84.0 84.1 84.2 Kamenec 2007,第247頁.
- ^ Büchler 1996,第309頁.
- ^ Büchler 1996,第313–314頁.
- ^ 87.0 87.1 Friling 2006,第113頁.
- ^ Hutzelmann 2018,第34頁.
- ^ Büchler 1996,第309, 322頁.
- ^ Büchler 1996,第316頁.
- ^ 91.0 91.1 91.2 Büchler 1996,第307頁.
- ^ 92.0 92.1 92.2 92.3 92.4 92.5 92.6 92.7 Fatran 2007,第181頁.
- ^ Fatran 1994,第171頁.
- ^ Fatran 2007,第180–181頁.
- ^ Czech 1997,第154, 157–160, 184, 191–192, 196, 199, 203, 208, 241, 243, 256頁.
- ^ Bauer 1994,第69頁.
- ^ Kamenec 2011a,第189頁.
- ^ Browning 2007,第381頁.
- ^ Ward 2002,第584頁.
- ^ Danko 2010,第13頁.
- ^ Nižňanský, Rajcan & Hlavinka 2018,第882頁.
- ^ Nižňanský, Rajcan & Hlavinka 2018,第876頁.
- ^ Büchler 1991,第151頁.
- ^ Rothkirchen 2001,第598頁.
- ^ Ward 2013,第235頁.
- ^ Kamenec 2002,第130頁.
- ^ 107.0 107.1 107.2 Putík 2015,第47頁.
- ^ Rajcan, Vadkerty & Hlavinka 2018,第848頁.
- ^ Longerich 2010,第404–405頁.
- ^ 110.0 110.1 110.2 110.3 Rajcan, Vadkerty & Hlavinka 2018,第849頁.
- ^ Fatran 1996,第99, 101頁.
- ^ Fatran 1996,第101頁.
- ^ Putík 2015,第41–42頁.
- ^ Hradská 1996,第90頁.
- ^ Fatran 1996,第99頁.
- ^ 116.0 116.1 116.2 Kamenec 2007,第337頁.
- ^ Ward 2002,第589頁.
- ^ Šindelářová 2013,第82頁.
- ^ 119.0 119.1 119.2 119.3 119.4 119.5 119.6 119.7 Fatran 1996,第119頁.
- ^ 120.0 120.1 Putík 2015,第203頁.
- ^ Putík 2015,第45, 47頁.
- ^ Putík 2015,第199頁.
- ^ Fatran 1996,第116頁.
- ^ Putík 2015,第197, 212頁.
- ^ 125.0 125.1 125.2 125.3 Fatran 1996,第117頁.
- ^ Fatran 1996,第108, 118頁.
- ^ 127.0 127.1 127.2 127.3 Hradská 1996,第92頁.
- ^ 128.0 128.1 128.2 128.3 128.4 128.5 Fatran 1996,第118頁.
- ^ Czech 1997,第730頁.
- ^ 130.0 130.1 Fatran 1996,第112, 118頁.
- ^ 131.0 131.1 Czech 1997,第735頁.
- ^ Putík 2015,第55, 197–198頁.
- ^ Czech 1997,第743–744頁.
- ^ 134.0 134.1 134.2 Putík 2015,第68頁.
- ^ 135.0 135.1 135.2 135.3 135.4 135.5 135.6 Putík 2015,第69頁.
- ^ 136.0 136.1 136.2 136.3 136.4 136.5 136.6 136.7 Hradská 1996,第93頁.
- ^ Putík 2015,第47, 212頁.
- ^ Putík 2015,第209–210頁.
- ^ 139.0 139.1 Ward 2013,第253頁.
- ^ Kamenec 2007,第341頁.
- ^ Putík 2015,第200頁.
參考文獻
書籍
- Bauer, Yehuda. Jews for Sale?: Nazi-Jewish Negotiations, 1933–1945.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4 [2021-06-29]. ISBN 978-0-300-05913-7.
- Bauer, Yehuda. Rethinking the Holocaus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 978-0-300-09300-1.
- Browning, Christopher R. The Origins of the Final Solution: The Evolution of Nazi Jewish Policy, September 1939–March 1942.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2007. ISBN 978-0-8032-0392-1.
- Czech, Danuta. Auschwitz Chronicle, 1939–1945. New York: H. Holt. 1997. ISBN 978-0-8050-5238-1.
- Fatran, Gila. Boj o prežitie. Bratislava: Múzeum židovskej kultúry. 2007. ISBN 978-80-8060-206-2.
- Friling, Tuvia. Istanbul 1942-1945: The Kollek-Avriel and Berman-Ofner Networks. Secret Intelligence and the Holocaust: Collected Essays from the Colloquium at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Graduate Center. New York: Enigma Books. 2006: 105–156. ISBN 978-1-929631-60-5.
- Hilberg, Raul.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uropean Jews 2 3.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961]. ISBN 978-0-300-09592-0.
- Hutzelmann, Barbara. Einführung: Slowakei. Hutzelmann, Barbara; Hausleitner, Mariana; Hazan, Souzana (編). Slowakei, Rumänien und Bulgarien. Die Verfolgung und Ermordung der europäischen Juden durch das 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land 1933–1945 13. Munich: De Gruyter. 2018: 18–45. ISBN 978-3-11-036500-9.
- Kamenec, Ivan. Długoborski, Wacław; Tóth, Dezider; Teresa, Świebocka; Mensfelt, Jarek , 編. The Tragedy of the Jews of Slovakia 1938–1945: Slovakia and the "Final Solution of the Jewish Question". 由Mensfeld, Jarek翻譯. Oświęcim and Banská Bystrica: Auschwitz-Birkenau State Museum and Museum of the Slovak National Uprising: 111–139. 2002 [1992]. ISBN 978-83-88526-15-2.
|chapter=
被忽略 (幫助) - Kamenec, Ivan. On the Trail of Tragedy: The Holocaust in Slovakia. 由Styan, Martin翻譯. Bratislava: Hajko & Hajková. 2007 [1991]. ISBN 978-80-88700-68-5.
- Kamenec, Ivan. The Slovak state, 1939–1945. Teich, Mikuláš; Kováč, Dušan; Brown, Martin D. (編). Slovakia in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175–192. ISBN 978-1-139-49494-6. doi:10.1017/CBO9780511780141.
- Longerich, Peter. Holocaust: The Nazi Persecution and Murder of the Jew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ISBN 978-0-19-280436-5.
- Rothkirchen, Livia. Laqueur, Walter; Baumel, Judith Tydor , 編. Holocaust Encyclopedia.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595–600. 2001. ISBN 978-0-300-08432-0.
|entry=
和|title=
只需其一 (幫助) - Silberklang, David. Gates of Tears: the Holocaust in the Lublin District. Jerusalem: Yad Vashem. 2013. ISBN 978-965-308-464-3.
- Šindelářová, Lenka. Finale der Vernichtung: die Einsatzgruppe H in der Slowakei 1944/1945. Darmstadt: 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 2013. ISBN 978-3-534-73733-8.
- Sokolovič, Peter. Hlinkova Garda 1938 – 1945 (PDF). Bratislava: National Memory Institute. 2013 [2021-06-29]. ISBN 978-80-89335-1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5-04).
- Ward, James Mace. Priest, Politician, Collaborator: Jozef Tiso and the Making of Fascist Slovakia. Ithak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3. ISBN 978-0-8014-6812-4.
- Miron, Gai; Shulhani, Shlomit (編). The Yad Vashem Encyclopedia of the Ghettos During the Holocaust 2. Jerusalem: Yad Vashem: 550–552. 2009. ISBN 978-965-308-345-5.
|entry=
和|title=
只需其一 (幫助)
期刊
- Büchler, Yehoshua. The deportation of Slovakian Jews to the Lublin District of Poland in 1942. Holocaust and Genocide Studies. 1991, 6 (2): 151–166. ISSN 8756-6583. doi:10.1093/hgs/6.2.151.
- Büchler, Yehoshua. First in the Vale of Affliction: Slovakian Jewish Women in Auschwitz, 1942. Holocaust and Genocide Studies. 1996, 10 (3): 299–325. ISSN 8756-6583. doi:10.1093/hgs/10.3.299.
- Danko, Marek. Internačné zariadenia v Slovenskej republike (1939–1945) so zreteľom na pracovné útvary (PDF). Človek a Spoločnosť. 2010, 13 (1): 1–14 [2019-12-14]. ISSN 1335-360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12-14).
- Farkash, Talia. Labor and Extermination: The Labor Camp at the Dęblin–Irena Airfield Puławy County, Lublin Province, Poland – 1942–1944. Dapim: Studies on the Holocaust. 2014, 29 (1): 58–79. doi:10.1080/23256249.2014.987989.
- Fatran, Gila. 由Greenwood, Naftali翻譯. The "Working Group". Holocaust and Genocide Studies. 1994, 8 (2): 164–201. ISSN 8756-6583. doi:10.1093/hgs/8.2.164.
- Fatran, Gila. Die Deportation der Juden aus der Slowakei 1944–1945. Bohemia: Zeitschrift für Geschichte und Kultur der Böhmischen Länder. 1996, (37): 98–119 [2021-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7).
- Hradská, Katarína. 由Hennerová, Magdalena翻譯. Vorgeschichte der slowakischen Transporte nach Theresienstadt. Theresienstädter Studien und Dokumente. 1996, (3): 82–97.
- Johnson, Owen V. Židovská komunita na Slovensku medzi ceskoslovenskou parlamentnou demokraciou a slovenským štátom v stredoeurópskom kontexte, Eduard Nižnanský (Prešov, Slovakia: Universum, 1999), 292 pp., 200 crowns (Slovak).. Holocaust and Genocide Studies. 2005, 19 (2): 314–317. doi:10.1093/hgs/dci033.
- Kamenec, Ivan. Fenomén korupcie v procese tzv. riešenia "židovskej otázky" na Slovensku v rokoch 1938–1945. Forum Historiae. 2011, 5 (2): 96–112 [2018-10-06]. ISSN 1337-686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6).
- Nižňanský, Eduard. On Relations between the Slovak Majority and Jewish Minority During World War II. Yad Vashem Studies. 2014, 42 (2): 47–90. ISSN 0084-3296.
- Paulovičová, Nina. Holocaust Memory and Antisemitism in Slovakia: The Postwar Era to the Present. Antisemitism Studie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18, 2 (1): 4–34. doi:10.2979/antistud.2.1.02.
- Ward, James Mace. "People Who Deserve It": Jozef Tiso and the Presidential Exemption. Nationalities Papers. 2002, 30 (4): 571–601. ISSN 1465-3923. doi:10.1080/00905992.2002.10540508.
論文
- Paulovičová, Nina. Rescue of Jews in the Slovak State (1939–1945) (PhD論文). Edmonton: University of Alberta. 2012 [2021-06-29]. doi:10.7939/R33H3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1).
- Putík, Daniel. Slovenští Židé v Terezíně, Sachsenhausenu, Ravensbrücku a Bergen-Belsenu, 1944/1945 (PhD論文). Prague: Charles University. 2015 [2021-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4).
《集中營與隔都百科全書》
第二卷
- Crago, Laura. Geoffrey P., Megargee; Dean, Martin , 編. Ghettos in German-Occupied Eastern Europe. Encyclopedia of Camps and Ghettos, 1933–1945 2. Bloomington: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604–609. 2012. ISBN 978-0-253-00202-0.
|entry=
和|title=
只需其一 (幫助) - Crago, Laura. Geoffrey P., Megargee; Dean, Martin , 編. Ghettos in German-Occupied Eastern Europe. Encyclopedia of Camps and Ghettos, 1933–1945 2. Bloomington: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623–626. 2012. ISBN 978-0-253-00202-0.
|entry=
和|title=
只需其一 (幫助) - Crago, Laura. Geoffrey P., Megargee; Dean, Martin , 編. Ghettos in German-Occupied Eastern Europe. Encyclopedia of Camps and Ghettos, 1933–1945 2. Bloomington: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636–639. 2012. ISBN 978-0-253-00202-0.
|entry=
和|title=
只需其一 (幫助) - Kuwałek, Robert; Dean, Martin. Geoffrey P., Megargee; Dean, Martin , 編. Ghettos in German-Occupied Eastern Europe. Encyclopedia of Camps and Ghettos, 1933–1945 2. Bloomington: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639–643. 2012. ISBN 978-0-253-00202-0.
|entry=
和|title=
只需其一 (幫助) - Crago, Laura. Geoffrey P., Megargee; Dean, Martin , 編. Ghettos in German-Occupied Eastern Europe. Encyclopedia of Camps and Ghettos, 1933–1945 2. Bloomington: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654–657. 2012. ISBN 978-0-253-00202-0.
|entry=
和|title=
只需其一 (幫助) - Kuwałek, Robert. Geoffrey P., Megargee; Dean, Martin , 編. Ghettos in German-Occupied Eastern Europe. Encyclopedia of Camps and Ghettos, 1933–1945 2. Bloomington: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672–674. 2012. ISBN 978-0-253-00202-0.
|entry=
和|title=
只需其一 (幫助) - Crago, Laura. Geoffrey P., Megargee; Dean, Martin , 編. Ghettos in German-Occupied Eastern Europe. Encyclopedia of Camps and Ghettos, 1933–1945 2. Bloomington: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678–682. 2012. ISBN 978-0-253-00202-0.
|entry=
和|title=
只需其一 (幫助) - Crago, Laura. Geoffrey P., Megargee; Dean, Martin , 編. Ghettos in German-Occupied Eastern Europe. Encyclopedia of Camps and Ghettos, 1933–1945 2. Bloomington: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684–688. 2012. ISBN 978-0-253-00202-0.
|entry=
和|title=
只需其一 (幫助) - Crago, Laura; White, Joseph Robert. Geoffrey P., Megargee; Dean, Martin , 編. Ghettos in German-Occupied Eastern Europe. Encyclopedia of Camps and Ghettos, 1933–1945 2. Bloomington: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688–691. 2012. ISBN 978-0-253-00202-0.
|entry=
和|title=
只需其一 (幫助) - Dean, Martin. Geoffrey P., Megargee; Dean, Martin , 編. Ghettos in German-Occupied Eastern Europe. Encyclopedia of Camps and Ghettos, 1933–1945 2. Bloomington: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703–705. 2012. ISBN 978-0-253-00202-0.
|entry=
和|title=
只需其一 (幫助)
第三卷
- Rajcan, Vanda; Vadkerty, Madeline; Hlavinka, Ján. Megargee, Geoffrey P.; White, Joseph R.; Hecker, Mel , 編. Camps and Ghettos under European Regimes Aligned with Nazi Germany. Encyclopedia of Camps and Ghettos 3. Bloomington: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842–852. 2018. ISBN 978-0-253-02373-5.
|entry=
和|title=
只需其一 (幫助) - Rajcan, Vanda. Megargee, Geoffrey P.; White, Joseph R.; Hecker, Mel , 編. Camps and Ghettos under European Regimes Aligned with Nazi Germany. Encyclopedia of Camps and Ghettos 3. Bloomington: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854–855. 2018. ISBN 978-0-253-02373-5.
|entry=
和|title=
只需其一 (幫助) - Nižňanský, Eduard; Rajcan, Vanda; Hlavinka, Ján. Megargee, Geoffrey P.; White, Joseph R.; Hecker, Mel , 編. Camps and Ghettos under European Regimes Aligned with Nazi Germany. Encyclopedia of Camps and Ghettos 3. 由Kramarikova, Marianna翻譯. Bloomington: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874–877. 2018. ISBN 978-0-253-02373-5.
|entry=
和|title=
只需其一 (幫助) - Rajcan, Vanda. Megargee, Geoffrey P.; White, Joseph R.; Hecker, Mel , 編. Camps and Ghettos under European Regimes Aligned with Nazi Germany. Encyclopedia of Camps and Ghettos 3. Bloomington: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878–880. 2018. ISBN 978-0-253-02373-5.
|entry=
和|title=
只需其一 (幫助) - Nižňanský, Eduard; Rajcan, Vanda; Hlavinka, Ján. Megargee, Geoffrey P.; White, Joseph R.; Hecker, Mel , 編. Camps and Ghettos under European Regimes Aligned with Nazi Germany. Encyclopedia of Camps and Ghettos 3. 由Kramarikova, Marianna翻譯. Bloomington: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881–883. 2018. ISBN 978-0-253-02373-5.
|entry=
和|title=
只需其一 (幫助) - Rajcan, Vanda. Megargee, Geoffrey P.; White, Joseph R.; Hecker, Mel , 編. Camps and Ghettos under European Regimes Aligned with Nazi Germany. Encyclopedia of Camps and Ghettos 3. Bloomington: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889–890. 2018. ISBN 978-0-253-02373-5.
|entry=
和|title=
只需其一 (幫助)
網頁
- Ghert-Zand, Renee. First transport of Jews to Auschwitz was 997 young Slovak women and teens. Times of Israel. 2020-01-02 [2021-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9).
- Oschlies, Wolf. Aktion David — Deportation von 60.000 slowakischen Juden. Zukunft braucht Erinnerung. 2007-04-12 [2021-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擴展閱讀
- Macadam, Heather Dune. 999: The Extraordinary Young Women of the First Official Jewish Transport to Auschwitz. New York: Kensington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19. ISBN 978-0-8065-3936-2.
- Cuprik, Roman. We were joking before the trip, women from the first transport to Auschwitz recall. The Slovak Spectator. 2017-03-27 [2021-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