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義

台湾作家

王尚義(1936年9月25日—1963年8月26日),臺灣作家河南汜水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26歲英年早逝後以遺作《野鴿子的黃昏》聞名臺灣文壇。

王尚義
出生(1936-09-25)1936年9月25日
 中華民國河南省汜水縣
逝世1963年8月26日(1963歲—08—26)(26歲)
 中華民國臺灣省臺北市
職業作家
國籍 中華民國
教育程度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創作時期1950~1960年代
體裁文藝
代表作《野鴿子的黃昏》
官方網站
王尚義 - 台灣作家作品目錄資料庫

生平

1948年,王尚義母親帶着王尚義等四位子女從河南省輾轉經香港轉至臺灣,以投靠在先隨政府到臺灣的王尚義父親。中途,暫住於調景嶺的難民收容中心時,王尚義因思鄉還偷自搭火車去廣東三天才回來。王尚義於調景嶺住了近一年後,搭乘運兵船抵達高雄港,又搭船到父親教書的澎湖。因澎湖當時無中學,在中華救助總會安排下,王尚義便獨自一人至臺灣本島念書。[1]

員林實驗中學期間,成績優秀的王尚義開始閱讀中外文學名著,經常投稿到校刊。該校畢業後,他以第一名考入臺灣大學醫學院。這時,全家其他成員也從澎湖搬到了新店鎮。因對醫科不感興趣,大學二年級時,王尚義曾和父親談到他想轉到哲學系的想法,頓時被父親拒絕。[1]

王尚義除趁課餘時間畫油畫、練小提琴外,還加入學校社團的楓葉劇社,對當時老演反共戲的話劇不以為然,便與王正方合作演起莫里哀等作品,但之後被課外活動組明令要演符合國策的劇本,而中止[2]。王尚義妹妹王長安回憶兄長曾對對宗教有着狂熱,先加入教會查經班、唱詩班[3]。在他想與胡姓表妹戀愛交往時,受身兼國代及育幼院長的姑媽反對,並動用家人熟悉的牧師來規勸,使他對愛情幻滅,以大量閱讀及寫作來忘卻,也遠離基督教轉向佛教[1]

王尚義與陳鼓應、楊耐冬、李敖、張尚德、馬宏祥、何偉康等人成為好友,大多是單身來臺灣的流亡學生,在過年過節時還帶着他們回新店的家吃飯[1]。不過,對於妹妹王尚勤與李敖交往,他是反對立場,稱「妹妹是被吊在痛苦的樹上了」[4]

寒暑假時,王尚義會去新店山區的佛寺過着素食的生活[3]。王正方對王尚義探討了生死的精義作品《大悲咒》感到印象深刻[2]。在醫學院七年間,王尚義除深入宗教思想領域,還讀龐大西洋哲學的書籍,特別是卡繆尼采祁克果叔本華等眾多作品[1]。在校期間,王尚義已成一位薄有名氣的作家,曾以「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發表演講,日後發表成文章[2]

《從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是王尚義第一本出的書,內容談及達達主義、人道主義、存在主義等哲學、文學、藝術。起先由文星出版社出版,但有錯字多、且文章段落倒置的問題,後由楊牧校正,改交由大林書店於1969年重新排版印製發行。[5]

王尚義堪稱當時臺灣貧窮而威權的社會裏「苦悶青年」的代表,以帶着浪漫主義的文筆,掀開現實世界虛偽面紗的痛苦,直接說出了寫作者心裏的感覺與想法[6]。一當時處於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王尚義因思想問題,被情治單位定期盤問審查,讓有肝病的他受到精神折磨[2]。一位熟識的同學說王尚義表面是笑聲爽朗,但他內心極其壓抑,是定期要去警局報到的「問題人物」[4]

王尚義曾夢想畢業後,追隨史懷哲奉獻非洲大陸,要成了一位遠離都市榮華的年青醫生跋涉至荒野中診療痛苦的病患[3]。因經濟情況窘困,在繁重的功課之外,他兼了兩家夜校的鐘點,另外還趕寫文章,而有了肝癌[7]。但他的病被醫生誤診為胃病,之後全身變黃而於1963年8月7日入院,同月26日去世[8]。臨終前,他要求自己離開已久的團契唱詩班,為他作最後一次獻唱[1]

六張犁墓碑上刻着王尚義自己寫的小詩:「像那山忘記那雲,像那樹忘記那風,像那橋忘記那水底幽情,明天的路上,有水,有雲,有風,讓生命在今天沈默吧!」[1]

身後

《正氣中華報》刊登王尚義遺作小說《野鴿子的黃昏》[9],該篇是作者講他與胡姓表妹的戀愛故事[1],之後這篇就從原先收錄於《從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一書選出改作書名[5],並收錄與劉姓女子交往的書信[1]水牛出版社發行人彭誠晃回憶,自《野鴿子的黃昏》此書於1966年首次印行,僅一年多即創下15版,受當時學生喜好與知名[6]。本來水牛出版社當年創立時,是作不到一年便要倒閉的[10]。該書被教師指為「太灰色」[6]首仙仙自殺時就在身邊放此書[5],也牽涉到1994年北一女中學生自殺事件[11]。對二位女學生因為讀了《野鴿子的黃昏》而自殺身亡,家人表示愧疚不已[1]。1970年末,由秦漢等將《野鴿子的黃昏》拍成同名電影[12]

除《野鴿子的黃昏》,其餘稿件經親友整理,還出版了長篇小說《狂流》、文學評論集《從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新詩集《野百合花》、短文及散文集《溪谷足音》、《落霞與孤鶩》[1]。日後常有讀者寄信到王尚義的家族[3]、書迷到墓碑獻花[1]

參考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王長安. 文學史上的傳奇 我的哥哥王尚義. 聯合報. 1998-02-03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2.3 王正方. <吹不散我心頭的人影>專輯之6 楓葉劇社‧王尚義‧還有我. 聯合報. 1998-10-03 (中文(臺灣)). 
  3. ^ 3.0 3.1 3.2 3.3 王長安. 記憶深處 懷念一個早夭的英才——王尚義. 聯合報. 1973-09-06 (中文(臺灣)). 
  4. ^ 4.0 4.1 陳希林. 「像一朵野百合被荊棘刺傷」 妹妹那段因緣 王尚義反對. 中國時報. 2005-01-21 (中文(臺灣)). 
  5. ^ 5.0 5.1 5.2 鐘麗慧. 【作家第一本書】18 王尚義/ 從異鄉人 到失落的一代. 人間福報. 2012-04-09 [2022-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3) (中文(臺灣)). 
  6. ^ 6.0 6.1 6.2 丁文玲. 《書話題》水牛新版「野鴿子的黃昏」等七書 重現王尚義失落的文學記憶. 中國時報. 2004-09-19 (中文(臺灣)). 
  7. ^ 楊蔚. 從「野鴿子的黃昏」引出感人的故事. 經濟日報. 1967-11-12 (中文(臺灣)). 
  8. ^ 黃仲鳴. 【字裏行間】王尚義之死. 文匯報. 2020-10-07 [2022-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3) (中文(香港)). 
  9. ^ 王尚義. 野鴿子的黃昏. 中華正氣報. 1964-06-14 (中文(臺灣)). 
  10. ^ 邱祖胤. 從野鴿子的黃昏到小王子 戰後文青最愛. 中國時報. 2012-09-04 [2022-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3) (中文(臺灣)). 
  11. ^ 袁瓊瓊. 從閱讀的宿命中轉身. 聯合報. 1994-08-04 (中文(臺灣)). 
  12. ^ 高愛倫. 秦漢做老闆.能賺多少錢?. 民生報. 1979-03-15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