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台风温黛 (1962年)
强台风温黛(英语:Severe Typhoon Wanda,国际编号:6216,联合台风警报中心:16W,国际音标:/ˈwɑːndə/)为1962年太平洋台风季第16个被命名的热带气旋。该扰动源于8月23日的一个东风波,温黛于9月1日正面吹袭珠江口一带,其风暴潮叠加天文大潮引致港澳多处遭受严重破坏,香港的灾情尤其严峻,是二战过后最多人命伤亡的风灾。
强台风温黛 Typhoon Wanda(英文) | |||||||
---|---|---|---|---|---|---|---|
| |||||||
| |||||||
| |||||||
| |||||||
概况 | |||||||
形成日期 | 1962年8月27日 | ||||||
消散日期 | 1962年9月1日 | ||||||
最低气压 | 950 hPa | ||||||
瞬间最大阵风 | 260 km/h | ||||||
影响 | |||||||
财产损失 | 数百万美元 | ||||||
死伤人数 | 中国大陆:251死 台湾:1死 英属香港:183死388伤 | ||||||
影响地区 | 英属香港、葡属澳门、中国大陆(华南)、台湾、菲律宾 | ||||||
1962年太平洋台风季的一部分 |
发展过程
本段强度分级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分级叙述,故以下温黛“增强为台风等级”的说法仅在该分级之标准有效。依台湾气象所(即现今交通部中央气象局)的标准,温黛增强为轻度台风后即始终维持台风的等级。
8月23日早上,在高空跨赤道气流支持下,东风波[注 3]在加罗林群岛附近开始发展,在中太平洋槽线[注 7]和东风波的相互作用之下,环流在组织当中。日本气象厅(JMA)在25日晚间将该系统升格为一热带低压,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亦于二天后(27日)跟进升格,给予编号“16W”[注 8],翌日(28日)早上8时升格为热带风暴,定名为“温黛”。受副热带高压脊西伸影响,温黛走势维持西北偏西方向。
8月29日,温黛以稳定移速行进,远离台湾并开始往南海北部步步进逼。当日,飓风猎人派出一侦察机飞入温黛中心,指出其达台风等级,当时环流覆盖面积约为直径1,000英里(1,600千米);隔天(30日)另一侦察机测得中心持续最大风速达一分钟80节(41米每秒;150千米每小时),显示温黛进入巴士海峡之后仍在增强。31日早上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评级温黛之持续最大风速达一分钟95节,相当于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二级飓风,为该机构所肯认之巅峰强度。
温黛于9月1日早上正面吹袭香港,中心在皇家香港天文台总部西南偏南方距20公里处掠过,并以20公里每小时往西北偏北方向行进。风眼通过长洲并趋向大屿山附近。
该日下午,温黛在中国广东省肇庆专区、佛山专区交界一带登陆,下午2时经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降格为热带风暴;温黛又因受冷空气侵入结构及受内陆地形影响而急剧减弱,9月2日凌晨2时,日本气象厅及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同时将温黛降格为热带低压,后来该系统往西南方向移至北部湾附近,影响海南岛与越南东北部、北中部一带的天气。
影响
英属香港
- 当地悬挂之最高热带气旋警告信号: 十号风球
- 最接近当地时间:1962年9月1日上午9时50分(夏令时间,即香港时间+1小时,即UTC+9时区)
- 最接近当地位置:天文台总部之西南偏南约20公里(掠过香港境内)
8月30日,温黛中心风力增强至每小时约150公里,其中心在香港之东南偏东约740公里,皇家香港天文台于晚上7时45分(当地实施夏令时间,即原定香港时间+1小时,下同)悬挂一号风球。8月31日上午9时,温黛集结在香港东南偏东约490公里之中国南海上,并继续稳定以时速接近19公里向西北偏西移动。受其外围下沉气流影响,香港渐转密云但天气闷热,日间最高气温更上升至摄氏35.5度。稍后开始转吹北风和下雨。同日下午4时10分,香港天文台改挂三号风球。
当天下午,香港仍然未吹强风,天文台已预计温黛将于翌日非常接近香港,于是在晚上10时50分改挂七号风球。9月1日凌晨2时,温黛集结在香港东南约190公里。位于香港东南之横澜岛气象站此时开始测得烈风,阵风时速每小时89公里。约2小时后,维多利亚港内的风力仍然只达到每小时56公里(即强风程度),但横澜岛风力已增强至持续每小时74公里,阵风约每小时105公里。天文台于是在凌晨4时15分改挂九号风球,并表示温黛稍后会于香港以南约50公里内掠过,不排除悬挂十号风球。
两小时后,温黛中心集结在香港天文台总部之东南约90公里,开始正面吹袭香港。境内风势急剧增强,天文台于早上6时15分改挂十号风球。由于当日早上香港正值天文大潮,天文台并同时发出风暴潮预防警告。上午9时,温黛在香港境内南部水域,香港全面吹东至东北飓风。横澜岛测得阵风为每小时216公里,大老山为每小时284公里;天文台则在上午9时半测得10分钟平均风速为每小时150公里,阵风每小时259公里;气压为953.2百帕斯卡。温黛于上午9时50分最接近天文台总部,中心位于天文台总部之西南偏南约20公里。其采取对香港最坏的路径,沿横澜岛移动到长洲,并经长洲离开,香港长期处于其东方,即风势最猛之处,导致市区风力非常强劲。同时,一直吹起东北风,把海水推往吐露港,加上天文潮,造成强烈风暴潮,最后沙田、马料水、大埔一带完全被摧毁;吐露港水位比正常最高潮位再高多3米,达5.2米。在大埔滘,风暴潮的浪顶为海平面以上7米。至上午11时,温黛风眼移至长洲附近,风眼经过时部分地方短暂风势平静;之后各地转吹南至东南飓风。
温黛离开香港后,穿越珠江口,在9月1日下午于新会与中山之间登陆[11]。随着温黛开始远离,香港境内风力迅速而显著地减弱,天文台于下午2时15分改挂六号风球,再于晚上7时05分改挂三号风球,翌日(9月2日)凌晨12时45分除下所有热带气旋警告信号。9月1日香港天文台整天测得的平均气压只有982.5百帕斯卡。由8月31日至9月2日,天文台总部共测得262.8毫米雨量。
特点
温黛虽然是一个大型台风,但近中心的风力范围较小,环流紧密,导致风速变化剧烈;如以天文台总部为例,在9月1日午夜后才开始吹强风,但在日出时分已吹烈风,并在十号信号悬挂不久后便由烈风风力急增至飓风风力,飓风消退时风速转变亦极为迅速,由飓风迅速减弱至烈风风力,过程中暴风出现的过渡时间极短。而温黛是少有眼壁及风眼边缘均曾经过天文台总部上空的台风,在测得飓风期间曾短暂出现明显的风势减弱现象。然而珠江口、广东东部沿海一直至福建沿海于30日至1日期间先后测得相等或超过每秒40米的极大风速。
温黛袭港时分别创下香港最低气压、最高每小时与十分钟平均、最高阵风的风速及开学日的温度为有纪录以来最低。温黛同时在香港东北面的吐露港引起风暴潮,造成严重伤亡。是次风灾为香港有记录至今第六多人死亡,亦是二战后造成过百人死亡的两次风灾中的其中一次,共引致183死388伤[12],另108人失踪。温黛袭港期间,天文台总部测得每小时平均风速高达133公里,是二战后一众十号风球之冠,更是唯一于天文台总部测得持续风力达飓风水平(≥118公里)的十号信号,海平面气压更低至只有953.2百帕斯卡。
破坏及伤亡
温黛将海水推入吐露港,导致沙田、马料水、大埔一带几乎被彻底摧毁。据有关当局事后统计,共有183人在温黛袭港期间死亡,当中127人是在新界沙田及大埔区受吐露港风暴潮淹没时身亡。另受伤人数达388人,亦有108人失踪,72,000人无家可归。700多艘小艇严重受损,500多艘沉没。24艘远洋船搁浅,12艘出现碰撞,避风塘内的住家艇亦有大量损毁。
沙田约有3000家寮屋区损毁,市区内700多间寮屋及天台木屋完全摧毁,1300间无法居住,许多房屋倒塌。筲箕湾许多寮屋船遭击毁。此外,超过400间平房区的木屋亦遭彻底摧毁,另1,200间损毁。市区散落着掉下的锌铁皮、棚架、广告招牌、架空电线和破碎的窗户。大量汽车挡风玻璃被风吹至破碎损坏,少数车辆遭受更严重的破毁甚至被吹至四轮朝天。树木以及植物种植园遭受严重破坏,许多树木连根拔起或折断。大量树木的枝叶全被吹折,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
温黛破坏了新界各处不少农作物,包括当年盛产的蔬菜、水果和鲜花,损失严重。在大埔、沙田及沙头角地区约1,600公顷稻田遭受海水淹没。夏末的蔬菜,尤其是瓜类品种遭到严重破坏,约700公顷的菜田被海水淹没。季节水果如香蕉、木瓜出现严重损害。所有的柑橘和橄榄正值驳枝阶段,部分遭损坏。荔枝和龙眼因早已过驳枝阶段受影响最小。果树整体的损坏率约为百分之10,影响最轻微是荔枝和龙眼,占百分之5;而受影响最严重则是香蕉,占百分之75。在户外的花朵或其遭淹没的地方均受严重损害。在沙田和大埔区,由于剑兰种植在地势低洼地区而遭淹水坏。惟温黛对水稻的损害相对轻微,持续的大雨使海水倒灌造成的损害降低,并没有持久的影响。
袭港纪录
温黛是一个环流极为紧密的热带气旋,袭港期间创下以下的气象纪录,并保持至今:
- 二次大战后香港测得的最低海平面气压:944百帕斯卡(中心最近距横澜岛3英里时测得,只仅次于丁丑风灾)
- 天文台总部有纪录以来最低的海平面气压:953.2百帕斯卡
- 天文台总部有纪录以来最高阵风:每小时259公里
- 天文台总部有纪录以来最高一小时平均风速:每小时72海里/每小时133公里(一说每小时68海里,只是因为用整点时间计算风力,七十年代末则重新计算过非整点的最高一小时平均值,得出每小时72海哩,故实际比1896年的每小时69海哩为高)
- 二战后维多利亚港内最高风速:大老山,最高阵风为每小时154海里(约每小时284公里),一小时平均风速为每小时102海里(约每小时189公里),十分钟平均风速为每小时105海里(约每小时194公里)
葡属澳门
受强台风温黛影响,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台于1962年9月1日早上7时30分至下午6时悬挂九号风球[15]。在温黛袭澳期间,澳门测得最高一小时平均风速为80km/h,最高阵风达129km/h,总降雨量达57毫米。台风最接近澳门时,澳门测得最低舜时气压为962.4hPa。
热带气旋警告使用记录
台湾
中央气象局 台风警报 | ||
---|---|---|
上一热带气旋 | 海上台风警报
|
下一热带气旋 |
强烈台风莎拉 | 超级强烈台风爱美 | |
强烈台风莎拉 | 陆上台风警报
|
超级强烈台风爱美 |
英属香港
皇家香港天文台 热带气旋警告信号 | ||
---|---|---|
上一热带气旋 | 一号风球
|
下一热带气旋 |
台风姬蒂 | 强台风戴娜 | |
台风莎莉 | 三号风球
1962-09-01 19:05-1962-09-02 00:45 |
强台风戴娜 |
强热带风暴奥嘉 | 六号风球
|
超强台风艾黛 |
台风爱丽斯 | 七号风球
|
超强台风菲尔 |
台风爱丽斯 | 九号风球
|
超强台风艾黛 |
台风爱丽斯 | 十号风球
|
超强台风露比 |
澳门气象台 热带气旋信号 | ||
---|---|---|
上一热带气旋 | 九号风球
|
下一热带气旋 |
台风玛丽 | 台风维奥娜 |
释义
- ^ “赤道东风带”位于3000米以上高空,空气由副热带高压流向赤道附近之低压,在科里奥利力作用之下形成偏东风。此乃地球三股行星风系中的其中之一,有导引热带气旋向西移动的作用,一般该热带气旋采以每小时20公里左右行进。[1]
- ^ “辐散”是指空气由一个中心向四周散开,通常只有气旋式辐散,形成原因和辐合的机制相若,只是一般是在高压系统发生。高空亦能有高压,所以高空亦能有辐散,高空辐散足够又有水汽时即可能降水,形成原因和辐合相若。[2][3]
- ^ 东风带[注 1]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低压波动,在天气图或气流图中以倒V字低压槽表示,乃“东风波”。其由东向西传播,槽前有辐散[注 2]现象,槽后则有辐合;因此东风波左方受下沉气流影响天气晴朗,右方则因辐合上升而出现对流性的不稳定天气。有大约一成的热带气旋就是在东风波之扰动中生成。[4]
- ^ “西风带”是位于副热带高压与副极地低压之间(大致在南北纬30至60度之间)的行星风带。从副热带高压流向副极地低压的气流在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之下,偏转成西风(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因此西风为盛行风。[5][6]
- ^ “垂直风切变”是指比较一垂直高度中的风速及风向差。[7]
- ^ “热带对流层上部槽”是一条位于热带高空(约200百帕面)的槽线,其可经由中纬度西风槽振幅延大而伸展到热带而成,亦可为高层反气旋南侧之高空东风倒槽。其将带来强烈垂直风切变[注 5]而影响热带气旋或热带扰动的发展,但亦有情况是因带来良好的高空辐散而助长热带气旋的发展。在环境许可下,其会发展成拥有完整环流的高空冷心低压,并有可能发展至地面而诱生出低层之扰动发展。[8]
- ^ “低压槽”指狭长状的低压,或从低压中心向高压处伸展而等压线呈V字形的地方。槽后方气流下沉,槽前方气流上升而有辐合运动,有利对流及雨带的发展。槽线活动的观测在热带气旋预测上有广范的应用,例如西风带[注 4]中的长波槽(东亚大槽位于东经120-150度)将推动热带气旋转往东北方向行进,而东风波、热带对流层上部槽(英语:TUTT,Tropical upper tropospheric trough)[注 6]所带来的高空辐散会有利热带气旋发展等等。[9]
-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是一个联合美国海军和美国空军的专责小组,并会为西北太平洋或其他洋域发出热带气旋警告并编号。其编号有正式编号与通用编号二种:前者由二个英文字母及六位数组成,前两位为洋域代码(WP代表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东海),中间两位代表热带气旋当年在洋域内之形成次序,后四位为当年公元纪年(1962);后者则由二位数及一个英文字母组成,前两位数指热带气旋于当年在英文字母所表示的区域内形成次序,英文字母为洋域代码(W同前述之WP范围),此编号系统每年重新开始,故无专属性。换言之,“WP161962”及“16W”皆指温黛是1962年第16个于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东海)区域内形成的热带气旋,惟注意“16W”指称温黛仅限于1962年。[10]
来源出处
- ^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東字:東風帶. 2015-08-18 [2015-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 ^ 香港天文台. 氣象小常識:輻合和輻散. [2015-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 ^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輻字:輻散和輻合. [2015-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 ^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東字:東風波. [2015-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 ^ 中华百科全书. 自然科學類:西風帶. [2015-08-18].[失效链接](繁体中文)
- ^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西字:西風帶. [2015-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 ^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風字:風切變. [2015-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 ^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熱字:熱帶對流層上部槽. 2015-08-18 [2015-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 ^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槽字:槽線. [2015-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的使命. 美国海、空军. 2011 [2011-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2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 工商日报.1962年9月2日
- ^ 何佩然. 歷年天災的回顧 (PDF). 香港天文台. [May 25, 20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7-1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天文台提供的路径图显示最接近时间是9月1日下午2时,在澳门大潭山之东北偏北约15公里掠过。
- ^ 香港天文台提供的路径图显示最接近时间是9月1日下午2时。
- ^ 澳门昨晨悬九号风球 温黛小姐掠过水陆交通停顿. 华侨日报第二张第二页. 1962年9月3日.(繁体中文)
外部链接
- 《气象万千》部分片段(温黛),国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电台电视部,2005年3月29日
- 《气象万千》部分片段(温黛),粤语原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电台电视部,2005年3月29日
- 《气象冷知识》(温黛风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天文台,2014年7月18日(粤语)
- (繁体中文)http://www.cwb.gov.t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央气象局首页
- (日语)http://www.jma.go.jp/jma/index.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日本气象厅首页
- (英文)http://www.pagasa.dost.gov.p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首页
- (繁体中文)http://www.hko.gov.h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香港天文台首页
- (繁体中文)http://www.smg.gov.m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