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道情

高安道情是江西的一种曲艺形式,大约已有百年历史,流传于高安上高宜丰奉新等地。据老艺人相传初为渔鼓说唱,民国年间,由民间盲艺人逐步改造成为道情,摒弃渔鼓,改用箱琴,其音调细小微嫩,长于叙事抒情,为本县群众所喜爱,且流传到丰城、新建、奉新、上高、万载,宜丰、新余,清江等县。高安道情的基本调式为《太平调》。

《太平调》是高安的北路道情,有《新太平调》和《老太平调》之分。《老太平调》有五种板式;即“起板'、“平板”、“二六板”、“武板”、“悲调”。《新太平调》亦有5种板式。道们的说唱形式简单,l把箱琴,1把木鱼,1把令尺,便可说唱。道情之题材多为民间传说,如《八美图》、《十美图》、《薛仁贵征东》、《罗通扫北》、《李三保下乡》等,糟粕较多。夏夜纳凉,或冬闲之日,常常听者围聚。盲艺人又拉又唱,以声传情,装男作女,杂以口技,幽默诙谐,妙趣横生。遇有较长曲目,则讲究买关子,埋伏笔,引人入胜,竟日以连夜。

中共建国后,道情得到了挖掘和创新。1951年初,即组织道情艺人学习,整顿作风,提高认识,成立道情改革委员会,当年即排演出新道情曲53出。次年,56个道情艺人组成28个道情演唱组,走遍全县80%的自然村,演出4168场次,听众达25万令人次,并到清江、宜丰等县演出。1953年全县道情艺人增至70人。1954年正式成立高安县曲艺队,1959年,曲艺队被解散,直至1973年恢复,队员常保持在30人左右。1985年有队员38人。高安道情受高安采茶戏影响较深。多人组合演唱时,亦演奏开场曲,配以锣鼓,渲染气氛,角色由各人分扮,旁白则定专人,齐唱,独唱、对唱,交错有致,也有插入唢呐与横笛者,然基本曲调依然保持,而且终以1人或2人演唱者居多。1959年,道情《为钢铁而战》赴景德镇参加全省曲艺汇演,荣获演出奖,剧本由省文化局出版。1981年,道情《母亲手捧石榴果》参加全省盲人曲艺汇演,获演出创作奖。同年《张榜招亲》参加全省曲艺调演,获节目奖,翌年赴苏州参加全国南方片曲艺汇演,荣获文化部颁发的创作、演出,音乐二等奖。